「文化商丘」木蘭原本不姓花

2020-09-17 商丘看點早知道

《木蘭詩》是一首300多字的長篇敘事詩,生動地記述了少女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徵戰沙場、凱旋而歸的傳奇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木蘭」忠孝雙全、機智勇敢、不慕虛榮的巾幗英雄形象。《木蘭詩》流傳了一千多年,特別是經過數百年的戲劇傳唱,木蘭早已成為中國人婦孺皆知的女英雄。中國古代敘事詩一般都是紀實而非虛構的;木蘭應是歷史人物,其事雖傳奇也應是實事。可惜《木蘭詩》對於詩人及主人公的姓氏、生卒、籍貫、家世並未明確記載。

一、木蘭姓花源於明朝徐渭的戲劇創作

《花木蘭》戲劇的流傳,特別是豫劇大師常香玉演活了一個可敬可愛的代父從徵女英雄花木蘭,在河南很多人都知道木蘭她姓花。不僅有豫劇《花木蘭》,還有京劇、黃梅戲、越劇、川劇、河北梆子等各種戲劇《花木蘭》;還被改編成電影、連環畫,甚至連美國迪斯尼公司也借用這一中國傳奇故事進行動漫再創作,製作了在全球廣受歡迎的動畫片《木蘭》。今人皆知木蘭姓花。

最早稱木蘭姓花的是明朝徐渭的戲劇創作。徐渭(1521-1593年),紹興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戲曲家、書畫家、軍事家。徐渭採用北雜劇的形式,又吸收南曲的自然格律,創作雜劇集《四聲猿》,包括《狂鼓史漁陽三弄》《玉禪師翠鄉一夢》《雌木蘭替父從軍》《女狀元辭凰得鳳》四個獨立的劇本。

《雌木蘭替父從軍》第一出(旦扮木蘭女上):「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時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娶過俺母親賈氏,生下妾身,今年才一十七歲,雖有一個妹子木難和一個小兄弟咬兒,可都不曾成人長大。」此劇中,徐渭為木蘭安排了籍貫在靠近黃河與陰山的河北魏郡,為木蘭父親起了名字叫花弧(諧音胡),稱木蘭母親為賈(諧音假)氏,妹子叫木難、小弟叫咬兒。從此木蘭姓了花。

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明確記載:「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但人們對戲劇人物姓名並不會深究,經年累月,人們便對木蘭姓花深信不疑。

徐渭是戲曲大家,在藝術作品中稱木蘭姓花,自然有他的理由:第一,根據中國傳統習慣,人物有名、有姓才完整,更可信。其次,木蘭是女性,與花姓較為般配。其三,木蘭本身就是花,是一種原產於中國能開出美麗花朵的喬木名稱,歷史上久負美名,木蘭姓花有助於豐富美化她的藝術形象。歷史上有眾多詩文吟誦讚美木蘭花,如唐朝孟郊《塘下行》:「塘邊日欲斜,年少早還家。徒將白羽扇,調妾木蘭花。不是城頭樹,那棲來去鴉」。北宋範仲淹《蘇州十詠其二·木蘭堂》:「堂上列歌鍾,多慚不如古。卻羨木蘭花,曾見霓裳舞」。木蘭花、花木蘭,珠聯璧合,數百年傳唱膾炙人口、越來越響,家喻戶曉、名播海外,以至於人們對木蘭應該有自己真實的姓名沒有了追索的興趣和動力。

二、魏木蘭故裡在虞城木蘭鎮

當我們站在河南省虞城縣木蘭鎮(原名為營郭鎮)木蘭祠中,似乎能看見木蘭正從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歷史深處走來。

據《虞城縣誌》記載:營郭木蘭祠始建於唐代。後金泰和年間(1201-1208),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城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刺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塑木蘭像。元代元統二年(1334),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兩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1806),又募資修祠立碑。至民國初年,木蘭祠佔地達一萬多平方米,大殿內塑有木蘭閨坐像,獻殿塑有戎裝像,後樓塑有木蘭全家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府、名人撰文、題詩、書畫及香火碑等60餘通。1943年該祠毀於戰火。木蘭祠現修繕一新,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營郭木蘭祠及現存的兩通古石碑,為考察《木蘭詩》所記木蘭的真實事跡提供了重要物證。

祠內現存古碑兩通:一為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詳細記載了木蘭身世、英跡和歷代修祠情況,碑文下款為「元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另一通是清代《孝烈將軍祠像辯誤正名記》碑,為商丘縣邑庠生孟毓謙撰文,太學生孟旒鶴書丹,石工張握玉刻石,嘉慶十一年立石。

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記載:「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毫之譙人也。世傳可汗募兵,孝烈痛父耄羸,弟妹皆稚騃,慨然代行,服甲冑鞬櫜,操戈躍馬,馳神攻苦,鈍銼戎陣,膽氣不少衰,人莫窺非男也。歷年一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勳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勇功,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親,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鹹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闋,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諡也。……睢陽境南,東距八十裡曰營郭,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祭,乃將軍生朝,沿習古老之雲也。……決以將軍為隋人無疑。然以前辭稱爺娘者三,稱女者五,稱木蘭者四,稱兄妹、稱兒者二,至於開閣坐床,脫袍著裳,雌雄之辨,稱我者五,形容孝烈,肺肝呈露。詳玩此辭,疑即將軍自述。曷以言之?歷代女子凡立名節於天地間,名不死者,無此世間超異之才,必無此出類拔萃操烈,必不能建不世出戰敵之功,而享廟食無窮者也。」

這通石碑由於年代久遠、字跡有些模糊;我們可以在清·乾隆十九年《歸德府志·卷二十九·祀典略》中查證原文內容。碑文不僅明確記載了木蘭姓魏,她是虞城營郭人,還推斷《木蘭詩》即孝烈將軍自述紀實。石碑刻立時間比徐渭創作《雌木蘭替父從軍》早了約250年,看徐渭生平經歷,沒有記載顯示到過商丘虞城;但他稱木蘭是魏郡人,不知道與木蘭姓魏有沒有聯繫。

營郭鎮歷史上曾屬宋州、亳州、譙郡、歸德府、商丘縣、谷熟縣、虞城縣等,故《大清一統志》《河南通志》《歸德府志》《商丘縣誌》《虞城縣誌》《亳州志》等志書都有上述碑記相同內容,並明確記載了「烈女·隋·魏木蘭」的事跡。多部地方史志明確記載木蘭姓魏,歷史上確有其人其事,並非虛構傳說。

歷代詩人歌詠營郭木蘭祠的一些詩篇,抄錄數篇,以作證實。

唐·杜牧《題木蘭廟》:「彎弓徵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 明·曹連《過睢陽》:「代父尚看傳孝烈,死固猶復汗孤忠。悠悠往事空留跡,盡在行人感慨中。」 清·徐作肅《孝烈將軍祠》:「遠郭東南孝烈祠,木蘭桑梓記隋時。倉皇戍檄催窮老,慷慨中閨有健兒。鐵甲擐來雜佩冷,鸞書絕去令威遲。千年血食瞻靈爽,伏臘金枝宛宛披。」清·查岐昌《題木蘭祠》:「帕首弓腰出閣姿,蒼涼營郭記完碑。俯憐弟妹辭家遠,仰答君親矢節奇。世上幾曾留姓氏,人間那復辨雄雌?女郎剩取花名在,歲歲春風一度吹。」以上諸詩亦證明《木蘭詩》與營郭鎮魏木蘭有關。

從營郭鎮的地理、歷史情況看,與《木蘭詩》有內在聯繫。營郭鎮因是古代練兵場而得名,隋唐時期就是著名的小鎮,與《木蘭詩》中「東市買俊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相仿。《木蘭詩》描寫木蘭從軍路線:「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且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其地名、山名、水名,如今都能考證出確切位置。木蘭從軍路線:營郭—黃河—黑山—燕山—塞外,與地理現實相符合。隋唐時期,黃河下遊大致是從封丘一帶流向東北入海的,從營郭到黃河200多裡,騎馬正好「朝辭、暮至」。木蘭還鄉時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句,「郭」字正與營郭的「郭」字相同。

虞城縣千百年來的勒石文字記載、民俗傳承,讓我們相信《木蘭詩》主人公魏木蘭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她的故裡就在虞城木蘭鎮;站在文學史的角度上看,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木蘭事,魏木蘭所為;《木蘭詩》,魏木蘭所作。

三、木蘭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在人類記憶傳承中,往往會出現四個層面歷史並存的複雜現象。真實發生的歷史、文獻史料記載的歷史、各種媒體方式傳播的歷史和活在民眾心中的歷史,交織在一起,讓人們難辨真偽。譬如三國時期劉備、曹操、諸葛亮等人物,《三國志》記載的、小說《三國演義》和戲劇創作的人物是有很大差異的,四種歷史現象在他們身上都有體現。一千多年以來,有過多少歷史人物真實生活過,有的穿過龍袍、有的著述頗豐、有的官史專記,但大都消失在歷史雲煙中,又有多少人還能為當代人民群眾傳誦?木蘭竟能穿越千年仍然活在當世的億萬民眾心中,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我們發現一個規律性的現象:在世代傳承中,人們的歷史記憶會有選擇性,往往會記住真的、善的、美的,而淡忘假的、惡的、醜的;在傳播的過程中對歷史人物也會出現美化或醜化的現象。木蘭因其真、善、美,被人們牢固記憶、千古傳唱,甚至被神化崇拜。

徐渭劇中的木蘭、陝西延安的木蘭姓花,湖北黃陂的木蘭姓朱,河南虞城、河北完縣(近年改稱順平縣)的木蘭姓魏,誰為正誤?還是全國有多個木蘭曾經真實的出現?我們可以逐一研究分析,其中有藝術創新美化、也可能有因敬愛而附會,但「女扮男裝從軍徵戰」之事,在古代募兵制度下雖然傳奇罕見也具有歷史真實性。我們不可否認在不同時代不同地方有出現「女扮男裝從軍徵戰」之事的歷史可能性。我們隨手就可以找到兩個「女扮男裝從軍徵戰」的歷史人物:

《明史·列傳卷一百八十九·列女》記載:「貞女韓氏,保寧人。元末明玉珍據蜀,貞女慮見掠,偽為男子服,混跡民間。既而被驅入伍,轉戰七年,人莫知其處女也。後從玉珍破雲南還,遇其叔父贖歸成都,始改裝而行,同時從軍者莫不驚異。洪武四年嫁為尹氏婦。成都人以韓貞女稱。」

郭俊卿是遼寧省凌源縣三十家鄉北店村人。父親去世早,她經常扮成男孩出門。抗戰勝利那年,為了給被地主害死的父親報仇,15歲的她報大兩歲,用男性郭富名子參軍。她當過通信員、班長、連隊文書和副指導員。在戰爭歲月,和男同志一樣衝鋒陷陣,鏖戰疆場,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出生入死,屢建奇功。為了不暴露女性秘密,她從不脫衣睡覺,從不和大家一塊洗澡、上廁所,1950年5月,因生病住院被醫生發現了女兒身。解放後,她作為特等女戰鬥英雄出席了全國戰鬥英雄代表大會。郭俊卿轉業到地方工作,先後擔任過山東青島第一服裝廠廠長、曹縣民政局副局長等職,1983年在江蘇常州逝世。

中國歷史上有過許多女英雄,建功立業,木蘭是她們其中的一個代表。木蘭傳奇故事為大家所珍愛傳誦,木蘭精神已深入人心。「木蘭」是一個歷史文化現象,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鮮明符號;「木蘭文化」在傳統「忠、勇、孝、烈」精神之上,還有「崇尚女性英雄,提倡男女平等」的現代價值,是具有普世意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予以尊重珍視,並大力弘揚傳承。

「木蘭文化」不僅僅為其故鄉所擁有,已成為中華民族所共有的文化遺產,值得所有中國人永遠珍惜和保護。她的精神屬於中華民族和全人類,木蘭必將永生。(文/趙雲峰)

來源:商丘發布

相關焦點

  • 商丘:木蘭原本不姓花
    一、木蘭姓花源於明朝徐渭的戲劇創作《花木蘭》戲劇的流傳,特別是豫劇大師常香玉演活了一個可敬可愛的代父從徵女英雄花木蘭,在河南很多人都知道木蘭她姓花。不僅有豫劇《花木蘭》,還有京劇、黃梅戲、越劇、川劇、河北梆子等各種戲劇《花木蘭》;還被改編成電影、連環畫,甚至連美國迪斯尼公司也借用這一中國傳奇故事進行動漫再創作,製作了在全球廣受歡迎的動畫片《木蘭》。今人皆知木蘭姓花。
  • 木蘭原本不姓花
    可惜《木蘭詩》對於女主人公的姓氏、生卒、籍貫、家世並未明確提及。木蘭姓花源於明朝徐渭的戲劇創作《花木蘭》戲劇的流傳,特別是經過豫劇大師的常香玉演唱,演活了一個可敬可愛的代父從徵的女英雄花木蘭,在河南人人都知道木蘭她姓花。
  • 替父從軍花木蘭的真相:其實她不姓「花」
    木蘭的「姓」從哪裡來  現在說木蘭,就是「花木蘭」。其實,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她都並不姓「花」。因為詩裡沒有提到她的姓,所以《大明一統志》中說,木蘭姓朱;《大清一統志》則說木蘭姓魏。
  • 來了商丘木蘭祠,才知道花木蘭不姓花,有種植物卻叫「木蘭花」
    此外,在木蘭祠內,還有著兩座磚砌碑亭,一個亭裡為元代所立的《孝烈將軍祠像辯證記》碑,另一個則立著清朝嘉慶年間的《孝烈將軍祠辨誤正名記》碑。為什麼要辨正呢?其實是因為史書記載模糊,很多人對花木蘭的身世有著不同的觀點。有的人認為木蘭姓朱、有的認為姓韓,有的則認為姓任。
  • 花木蘭考據:人非漢人,黃陂與商丘也都不是木蘭故裡
    我雖然是湖北人,但我傾向認為黃陂不是木蘭故裡,商丘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一是南北朝時期,淮河以南屬於劉宋疆域,因此若木蘭是黃陂人,應該是南朝的人,是不可能認賊作父參加北朝對高車、柔然等民族的戰爭的。二是《木蘭詩》裡說: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 商丘的木蘭,世界的木蘭——劉亦菲主演好萊塢電影《花木蘭》上映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花木蘭作為不讓鬚眉的女英雄,其歷史真實性一直存在爭議,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敘事詩《木蘭辭》中。木蘭陵園商丘市從2000年開始舉辦木蘭文化節系列活動,2009年更是在新落成的虞城縣木蘭文化廣場舉辦了中國·商丘第五屆國際木蘭文化節。
  • 今天才知道,原來花木蘭不姓「花」
    「木蘭」不姓「花」,這點是比較肯定的。迪士尼影片英文名《MULAN》,當譯作《木蘭》,譯作《花木蘭》其實是不對的。樂府《木蘭詩》中,四次提及主人公只稱「木蘭」。北宋郭茂倩在詩題敘錄中轉引陳代智匠《古今樂錄》中的記載說:「木蘭,不知名。」可見,南朝人智匠對木蘭的身世已經不清楚。郭茂倩對木蘭生平也無任何補充,足見態度之審慎。
  • 商丘師範學院讀書七日談:走近花木蘭,走進虞城
    11月23日,商丘師範學院大學生通訊社在睢陽校區舉行了第396期的讀書七日談活動。本期的讀書書目為北朝民歌《木蘭辭》。主持人劉亞茹從歷史背景、文章分析、木蘭故鄉、現代遺存等幾個方面向大家介紹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並進一步帶領大家學習並了解了木蘭故裡——虞城及其其它與木蘭有關的文化及地域。
  • 《木蘭辭》中的木蘭是姓花嗎?是發生在什麼時候的事?她是漢族?
    如今隨著旅遊火爆,許多地方都大張旗鼓地聲稱「花木蘭」故裡,學者們、文人們著書立說,尋蹤撲影,不遺餘力地打「木蘭」的招牌,河南、湖北、陝西、安徽等地為「搶奪」「木蘭」造勢。那麼,木蘭是姓「花」嗎?她是什麼民族?她代父從軍到底發生在什麼時代?
  • 自古木蘭不姓花——替父從軍只是傳說?
    眾所周知原先只有木蘭,並沒有姓花一說,從明代徐渭雜劇《雌木蘭替父從軍》之後被敲定為花木蘭。多數學者認為木蘭應該就姓木,或者鮮卑姓氏穆蘭,也有一些地方志記載說姓魏姓朱,但不知證據何在。,可問題是北周與隋代的對外軍事紀錄,都不支持木蘭的作戰事跡。
  • 歷史上的花木蘭,居然無姓!而她姓……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互織……」很多人都誦讀過這首《木蘭辭》這首古代文學作品也完整的描繪出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感人故事,生動形象的描繪出了木蘭堅毅頑強的性格特色。於是,這篇作品世世代代廣為流傳,木蘭的故事也傳入一代又一代人心中。
  • 花木蘭是姓「花」麼?
    ,在這首長達300多字的敘事詩中,生動地描繪出少女木蘭替父從軍、徵戰沙場、凱旋而歸的傳奇故事,也成功地塑造了「木蘭」忠孝雙全、機智勇敢、不慕榮利的巾幗英雄形象。而根據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二十五中,最早收錄《木蘭詩》的南朝陳代僧人智匠《古今樂錄》裡「木蘭不知名」的記載來看,民歌中最初傳唱的「木蘭」,不過是個籠統的稱呼罷了。既然連最初的材料都不曾交代清楚「木蘭」的真實身份,那麼,後世家喻戶曉的「花木蘭」是從何而來的?
  • 《花木蘭》放出日本版海報!「木須龍被取代」新角色曝光
    迪斯尼《花木蘭》真人版電影由大陸女星劉亦菲主演,預計2020年3月27日在北美上映,電影從選角到開拍一直備受關注,前陣子剛公布首支預告片就引來廣大迴響,如今日本版海報也隨之曝光,更證實了隱藏版新角色的加入!
  • 《花木蘭》釋出日本版海報!「木須龍被取代」新角色曝光
    記者許皓婷/綜合報導迪士尼《花木蘭》真人版電影由大陸女星劉亦菲主演,預計2020年3月27日在北美上映,電影從選角到開拍一直備受關注,前陣子剛公布首支預告片就引來廣大迴響,如今日本版海報也隨之曝光,更證實了隱藏版新角色的加入!
  • 「茉莉公主」現身《花木蘭》首映會!
    在近年來迪士尼掀起將經典公主動畫電影翻拍成真人版的風潮,一路走來我們已經迎接過「睡美人」艾麗·范寧、「灰姑娘」莉莉·詹姆斯、「貝兒」艾瑪·沃特森、「茉莉公主」娜奧米·斯科特。就在2020年全球即將迎來首位真人版中國迪士尼公主電影《花木蘭》,由今年中國女演員劉亦菲領銜主演。
  • 花姓起源、歷史與名人
    花姓舊百家姓排名:55歷史來源 是「華」所分出。參見該條。又據《姓苑》雲,花氏出自何氏,由音變而成。 花姓也有一部分是滿族姓氏轉變而來的。家族名人花木蘭改易男裝代父從軍的孝女。古樂府有木蘭詩詠其事。姚瑩康□紀行以為北魏人,宋翔鳳過庭錄以為隋恭帝時人,程大昌演繁露以木蘭詩中有可汗大點兵語。則以為非隋即唐之人。姓氏不可考,或以為姓花。花雲明初名將,死於陳友涼。
  • 趙薇商丘領誦《木蘭辭》 《花木蘭》11月底上映
    新快報訊(記者 劉嫣)10月26日,剛剛從日本東京電影節歸來的《花木蘭》主創一行趙薇(空間)、房祖名、徐嬌、馬楚成等來到河南商丘——花木蘭的故鄉,出席第五屆國際木蘭文化節。趙薇現場帶領2000餘名中學生朗誦了《木蘭辭》,場面十分壯觀。
  • 巾幗英雄《花木蘭》
    該片改編自中國民間樂府詩《木蘭辭》,講述了花木蘭代父從軍,抵禦匈奴入侵的故事 。花木蘭是家中的長女,性格爽朗率真,父母極力想幫女兒找到一個好歸宿,可是多次努力未果。此時卻收到了北方匈奴侵略的消息,朝廷召集各家各戶的壯丁。木蘭父親也在名單之內,木蘭不忍年邁殘疾的父親徵戰沙場,決定割掉長發,偷走父親的盔甲,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 商丘的這個縣,離商丘市中心距離最近,也是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家鄉
    虞城地處河南東部,是河南、山東、安徽三省交界處,在商丘市東,是距離商丘最近的縣。虞城的交通相當便捷。大家熟知的隴海鐵路、310國道、連霍高速、京九鐵路、濟廣高速公路等從中穿過。虞城不僅交通發達,同樣歷史文化悠久且燦爛,虞城是夏朝的重要城市。
  • 中國民族精神的代表花木蘭
    3月8日,劉亦菲在個人社交平臺轉發了主題曲MV《自己》,據悉該主題曲來自於即將上映的迪士尼電影《花木蘭》,同時恰逢「38女神節」,劉亦菲寫道:獻給每一位心懷希望,堅定前行,最勇敢的自己!節日快樂!這不僅又讓我們想起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據明代萬曆《商丘縣誌·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