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已流傳了好多年,但其實大部分人對理財只有一個模糊概念,最終造成了自己實際理財活動與最初期望相差十萬八千裡。
首先,要把理財行為內涵捋清楚:
一方面,人生涉及金錢目的的行為都是理財行為,它體現在兩個埠,基本工資、經營創業所得資金、家庭財產傳承等,這是收入端;生活消費、購房、子女教育、養老支出、傳承安排等,這是支出端,這些都是人生最根本的理財行為。
另一方面,金融理財行為,也就是人們在銀行儲蓄、買國債,炒房產、炒股票、買基金、投資黃金、租金收入,還有醫保、社保,買重疾、醫療、養老等保險,這些理財行為具有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槓桿性等特點。而上述兩個理財行為的有機結合就構成了人生的整體理財行為。
其次,要把理財目的搞清楚。從理財行為可以看出,理財的收入可分為人生最根本的掙錢行為、錢生錢的賺錢金融行為。不過賺錢不是終極目標,不然就成了守財奴了,那麼掙錢、賺錢的目的是什麼呢?
主要是用來完成生活消費等人生最根本的理財目標,即滿足自己當前與未來剛性生活需求,而這一行為還需時間作為載體哦!因此,不要把錢看成根本,實現生活目標才是目的。也就是說,我們要把理財看成是科學的家庭財務管理。
再次,一定要儘早做家庭財務管理。受此次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瞬間停頓,為挽救經濟,全球央行共同採取統一行動:大印鈔票。這也是無奈之舉,畢竟這個時候,貞操不重要活下去才重要,不然等到消費停止、企業倒閉,多米諾骨牌倒下,後果就不堪設想了。可大印鈔票會導致錢不值錢,而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辛苦掙來的血汗錢貶值。那怎麼辦呢?最保值的方式就是將現金立刻花掉。
但這次疫情給大家上了一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人們會更想在解決當前生活後,留些錢為未來生活目標做好準備,而許多人會把所有準備營生資產放在無風險金融產品,殊不知這也會導致血汗錢不斷貶值,對自己造成更大傷害。因此,與其承受明顯的、可預期到的貶值風險,我們為何不用部分錢賺錢呢?雖然這一行為承受的風險不可預期,但有可能使總資產保值增值啊!總的來說,正確的家庭財務管理是實現生活目標的資產保值,在保值的基礎上爭取增值,能夠守富就足夠了。
了解了理財的內涵、理財的目的、家庭財務管理的必要性之後,如何正確做好家庭財務管理就非常重要了。
大眾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對自己的財務有一個安排,都希望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把生活過的自由自主自在。因此,我們要將掙錢與賺錢有機組合,以實現生活目標享受人生,而不是勒緊褲腰帶等著實現財務自由。但許多人遇到的問題是,財務決定與財富安排的錯配,因為大部分人做財富安排時,並不了解所需要的工具,最後將實現自己生活需求的夢想變成了幻想。
具體表現在(請對號入座,這個非常重要):許多人在跨入社會多年後,家庭財富的增加是掙錢而非賺錢。讀者們自己回憶一下,大家是否經常用掙錢去補貼「賺錢」的虧損,只不過掙錢的增速高於「賺錢」而已。也就說,本想用錢賺錢規避貨幣貶值壓力,但由於錯誤的財富安排,正確的財務決定最終也導致了資產貶值甚至縮水。造成的後果:一是越搞越混亂造成家庭財務困難,二是不相信所有風險性財務安排,全部龜縮在無風險財務安排,然後用掙錢去補貼資產貶值,其中一部分人掙錢增速高於貶值或許沒感覺,但大多數人是充滿憂慮的。
因此,人們就非常迫切需要進行正確家庭財務管理,下面就是大眾整理出來的一些觀點,供大家參考。
首先,大家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自己人生各階段理財目標,把短期、中期、長期、彈性、剛性目標捋清楚,把現在可支配資產(減去目前的消費支出的資產)及未來可支配收入(未來預期收入減去未來生活支出的資產),根據不同理財目標,做好資產配置規劃後運用各種金融工具進行專戶管理,這樣辛苦賺到的錢才不會貶值。
其次,專戶管理不同理財目標,要將可支配的家庭資產設定不同帳戶:
第一個是現金帳戶,用來保證3-6個月的應急開支及兩三年內必須實現的目標的資金、活期理財、低風險基金等。
第二個是保障帳戶,用來保障風險使臨時生活不被改變,保險就是最好的財務槓桿,也就是用少量金錢購買保險,在發生風險時,保險公司賠償解決財務困難。
第三個是理財帳戶,提前規劃保證未來所需現金流,以滿足子女教育,保證養老等未來剛性消費所需部分資產,不同目標不同理財帳戶管理。
第四個是投資帳戶,通過對各種風險資產分析,制訂合適投資規劃並執行,同樣不同目標不同帳戶管理。
現金帳戶和保障帳戶是基本安排,它解決了家庭財務當前目標,是出現風險時的解決手段,理財帳戶和投資帳戶解決未來生活目標規劃,它們是最有專業性的金融行為。
用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假如十年以後,我需要100萬養老補充資金,那麼我現在至少要將35萬放在無風險產品(年化約3.5%)保證到時有50多萬的資產,再安排15萬投資風險資產,以偏股基金歷史投資收益率16.8%,打個7.5折左右即年化12.8%計算,到時有50萬左右。也就是,十年通過3成風險資產與7成無風險資產的理財配置方案,用50萬實現了100萬的生活目標。
如果是二十年呢?大約要用23萬(年化約4%)無風險資產及4萬(年化約13.5%)主動股票基金就能完成,二十年用27萬實現這個100萬生活目標,這就是風險資產與無風險資產的有機結合,最終抵禦了貨幣長期貶值,達到保值,記住只是保值的目標。顯然,這就是資產配置的魔力!
當然,如果全部放在風險資產不是更好嗎?由於人生充滿不確實性,長期理財目標又非常逆反人性,許多人很難堅持。如果風險過大、波動太強、收益太高,人性弱點會讓你懷疑人生,從而自動開啟防守系統。試問有誰能將2014年11月156元多的貴州茅臺持有至今呢?它可是6年翻了11倍多,而且不包括分紅。所以,長期理財不確定性下,人性弱點會不斷擴大,出現高拋低吸、追漲殺跌等行為。而剛才例子中的資產配置組合,它的年化收益只有6-7%,且波動率非常低,可以有效抵禦人性弱點,讓大家的財務安排可以堅持下去,最終實現未來生活目標。
還有,如何保證風險資產在長期實現上述可觀收益,現實來看市場是無法準確判斷的,不過記得大眾經常講,風險資產投資,低風險高收益,在所有人恐慌直至悲觀時就是低風險,這時按比例配置堅持就好;高風險高虧損,在所有人熱情高漲時就是高風險,難以判斷就不要去判斷市場,拉長時間把風險資金設好比例分批進入,然後等所有人恐慌直至悲觀時再把剩餘資產投入。
為何大眾用非常大篇幅講養老規劃,因為養老規劃是非常重要的,除非是富豪,不然長壽也是一種風險,因為長壽帶來的生活消費用什麼支撐?如何能長久的將現在生話質量延續下去?如何保證您現在是家庭經濟支柱未來還是家庭精神支柱?也就是如何保證咱們老年的時候活得有尊嚴?這就需要人們儘早做好家庭財務安排。
當然,也需要你有值得信賴的專業金融理財師,為您打造專業的金融理財規劃,打造有效的家庭財務安排,從而惠及子孫後代,而不是把家庭財務安排當成購買金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