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茶文化內涵得到了充分發展,集中體現了國人的價值風貌
隨著種茶、制茶和飲茶的世界範圍內傳播,源於中國的茶文化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本土文化、民族傳統相互融合,在世界各國異彩紛呈、大放異彩。茶文化既包含物質性又包含精神性,茶靠其物質本身作為載體來融匯傳播各種精神文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有機融合。明清時期的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已經在廣大國民心目中廣泛存在,茶所形成的文化豐富了中國的文學、藝術及民俗等各傳統文化分支。
明清時期的茶文化是一個跳躍式發展期,無論生產製造方法還是飲用方式上都與前代發生很大變化,明清時期的茶文化內涵得到了充分發展,茶文化外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它集中體現了國人的價值風貌。茶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明清時期是一個重要的階段。明清時期是全世界近代化進程的轉型期,此時,中國的物質文化承載著中國的精神文化理念大量地輸入到了海外,這是基於西方對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的緣故,但是伴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完成,西方開始步入現代化,中國式崇拜熱潮卻快速退後,而獨有茶文化卻依舊熱潮不減,這體現了茶文化特有的生命力,研究它,有益於研究茶文化傳播的向心力、生命力,從而有助於研究並認清當今社會文化和科技的關係,有助於發展傳統文化,讓他再現生機。
研究明清時期的茶文化,了解它曾經的輝煌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更要在當今科技發展的時代主題下探討它,這樣才有現實意義。當今,茶文化正在傳統和現代的文化交融下進一步發展,它將形成一種文化的力量影響著人們,為人們發展科技,改造客觀世界提供精神動力。
研究茶文化海外傳播具有歷史意義。文化的多樣性是通過具體的文化事項表現出來的。茶文化是最具有社會性、民族性的、地方性的文化形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茶文化既是中國古老的歷史文化遺存,又是世界範圍內的現代文化事項。茶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無不體現著各民族的哲學、社會和人生,並且和他們的歷史進程密切相連。研究茶文化在世界範圍的傳播有助於了解一種文化的傳播過程的生命力和向心力,也更有助於了解當今社會科技發展和文化發展的關係,目前對茶文化的傳播和中西交流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研究很少。
早在商周時期,我國的巴蜀地區已經開始飲茶、種茶,《華陽國志·巴志》算是有關茶葉很早的記載,周武王伐紂,要求巴蜀人用茶作為「納貢」物品,到秦漢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飲茶之風盛行,這一時期的飲茶活動才開始和文化相聯繫,中國最早有關飲茶文化方面的著述可能是西晉時期杜育所作的《葬賦》。
到了唐代,中國茶文化已基本形成,由實踐開始上升到理論,飲茶在精神領域有了較好的體現。在這一時期,中國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問世,它由陸羽所著,《茶經》內容十分豐富,它還記載了唐代以前有關茶的不同神話、寓言、史籍、詩賦、傳記、地理、等內容,是研究茶文化的重要文獻。唐代的茶葉著作,除了《茶經》之外,流傳至今的茶著還有《煮茶水記》、《十六品湯》、《茶酒論》、《採茶錄》、《茶譜》共六部。另外,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其中第六卷《飲茶》也算是重要的一篇茶文獻。
對茶的研究開始於唐朝,到了宋朝就十分興盛了,從著述上來看,宋代比唐代有了明顯增加,據有關學者統計,宋代茶著近30種,為唐代的5倍。宋代茶著的特點是內容較詳盡,也十分廣泛。有專談鬥茶技藝要領的,如蔡襄的《茶錄》,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有品第茶品高下的,如黃儒的《品茶要錄》;有專門記載皇帝茶園茶葉製法及品名的,如趙汝歷的《北苑別錄》;有專論福建建安名茶的,例如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連宋朝天子宋徽宗趙估也以北苑茶為主題,著有《大觀茶論》一書,這本書對鑑評白茶等進行了論述,對各種茶具和點茶技法進行了研討,還論述了茶葉的色、香、味、貯藏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