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茶文化內涵得到了充分發展,集中體現了國人的價值風貌

2020-12-03 素繪畫室

明清時期的茶文化內涵得到了充分發展,集中體現了國人的價值風貌

隨著種茶、制茶和飲茶的世界範圍內傳播,源於中國的茶文化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本土文化、民族傳統相互融合,在世界各國異彩紛呈、大放異彩。茶文化既包含物質性又包含精神性,茶靠其物質本身作為載體來融匯傳播各種精神文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有機融合。明清時期的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已經在廣大國民心目中廣泛存在,茶所形成的文化豐富了中國的文學、藝術及民俗等各傳統文化分支。

明清時期的茶文化是一個跳躍式發展期,無論生產製造方法還是飲用方式上都與前代發生很大變化,明清時期的茶文化內涵得到了充分發展,茶文化外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它集中體現了國人的價值風貌。茶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明清時期是一個重要的階段。明清時期是全世界近代化進程的轉型期,此時,中國的物質文化承載著中國的精神文化理念大量地輸入到了海外,這是基於西方對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的緣故,但是伴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完成,西方開始步入現代化,中國式崇拜熱潮卻快速退後,而獨有茶文化卻依舊熱潮不減,這體現了茶文化特有的生命力,研究它,有益於研究茶文化傳播的向心力、生命力,從而有助於研究並認清當今社會文化和科技的關係,有助於發展傳統文化,讓他再現生機。

研究明清時期的茶文化,了解它曾經的輝煌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更要在當今科技發展的時代主題下探討它,這樣才有現實意義。當今,茶文化正在傳統和現代的文化交融下進一步發展,它將形成一種文化的力量影響著人們,為人們發展科技,改造客觀世界提供精神動力。

研究茶文化海外傳播具有歷史意義。文化的多樣性是通過具體的文化事項表現出來的。茶文化是最具有社會性、民族性的、地方性的文化形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茶文化既是中國古老的歷史文化遺存,又是世界範圍內的現代文化事項。茶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無不體現著各民族的哲學、社會和人生,並且和他們的歷史進程密切相連。研究茶文化在世界範圍的傳播有助於了解一種文化的傳播過程的生命力和向心力,也更有助於了解當今社會科技發展和文化發展的關係,目前對茶文化的傳播和中西交流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研究很少。

早在商周時期,我國的巴蜀地區已經開始飲茶、種茶,《華陽國志·巴志》算是有關茶葉很早的記載,周武王伐紂,要求巴蜀人用茶作為「納貢」物品,到秦漢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飲茶之風盛行,這一時期的飲茶活動才開始和文化相聯繫,中國最早有關飲茶文化方面的著述可能是西晉時期杜育所作的《葬賦》。

到了唐代,中國茶文化已基本形成,由實踐開始上升到理論,飲茶在精神領域有了較好的體現。在這一時期,中國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問世,它由陸羽所著,《茶經》內容十分豐富,它還記載了唐代以前有關茶的不同神話、寓言、史籍、詩賦、傳記、地理、等內容,是研究茶文化的重要文獻。唐代的茶葉著作,除了《茶經》之外,流傳至今的茶著還有《煮茶水記》、《十六品湯》、《茶酒論》、《採茶錄》、《茶譜》共六部。另外,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其中第六卷《飲茶》也算是重要的一篇茶文獻。

對茶的研究開始於唐朝,到了宋朝就十分興盛了,從著述上來看,宋代比唐代有了明顯增加,據有關學者統計,宋代茶著近30種,為唐代的5倍。宋代茶著的特點是內容較詳盡,也十分廣泛。有專談鬥茶技藝要領的,如蔡襄的《茶錄》,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有品第茶品高下的,如黃儒的《品茶要錄》;有專門記載皇帝茶園茶葉製法及品名的,如趙汝歷的《北苑別錄》;有專論福建建安名茶的,例如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連宋朝天子宋徽宗趙估也以北苑茶為主題,著有《大觀茶論》一書,這本書對鑑評白茶等進行了論述,對各種茶具和點茶技法進行了研討,還論述了茶葉的色、香、味、貯藏等問題。

相關焦點

  • 明清茶文化在西方國家的傳播集中體現為,英國茶文化與美國茶文化
    明清茶文化在西方國家的傳播集中體現為,英國茶文化與美國茶文化在茶藝方面,工夫茶藝達到鼎盛,「鳳凰三點頭」等兼具藝術性與技巧性的動作走向成熟,對飲茶的環境、意境和心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茶葉生產技術方面,綠茶的蒸青技術得到改進,炒青技術問世:花草茶的製作工藝大幅提升,很多花草都可用來做茶;綠茶、紅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花草茶等七大茶類正式形成。在茶館文化方面,明清也是茶館發展的鼎盛時期,茶館成為重要的社會文化場所,各類茶館遍布大街小巷、數不勝數,形成了特殊的茶館共飲文化。
  • 發源於中國的茶文化,在盛唐時期傳入日本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發源於中國的茶文化,在盛唐時期傳入日本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中國和日本隔海相望,從一千多年前便開始了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可以說在很多方面日本都深受中華文明的影響,並延續至今。以日本茶道文化為例,其源頭便是中國傳統茶文化。儘管中國亦有茶道文化,並且兩者在精神內涵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如「天人合一」「禪茶一味」等,但是因為受到日本獨特民族文化的影響,因此日本茶道文化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其氣質、意境等方面已跟中國茶道文化出現很大的差別。本文就從文化意境的角度出發,對中日茶道文化的起源、發展、內涵以及在文化意境上的異同進行分析和闡述。
  • 從茶具上看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晉惠帝喝茶時,侍從也僅僅是「持瓦盂承茶」,連皇帝的茶具也僅僅是瓦盂,可見這一時期人們還沒有充分重視茶具的作用,也不追求茶具的文化內涵。到了唐代,飲茶成為一種社會風氣之後,各種文人士大夫之間的茶宴、茶會相繼出現,飲茶已成為品飲結合的藝術,茶具也迎來了一場革命。
  • 經過高潮與低谷的茶文化,在元明清時期又迎來了新的一輪考驗
    二:明清時期蓬勃發展的茶文化——越品越精細的散茶2.進一步完善茶文化的清朝——推動茶具和飲茶工序和發展。清朝時期,散茶的飲茶方式已經徹底被推廣開來,曾經受限於茶餅的茶具得到極大的解放,上至宮廷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無數喜愛茶文化的人紛紛對茶具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 中國茶文化發展到明清,已然是燦爛輝煌了
    中國茶文化發展到明清,已然是燦爛輝煌了中國茶文化發展到明清,有了重大的發揮。在明朝,朱元璋下詔:「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於是,終結了龍鳳團茶的時代。再加上香料的味道極大而濃烈,反而掩蓋了茶本身的清新的味道,所以這種香茶未能得到大規模的普及。而發展到明清時期,人們把一些香花加入進去增加茶香,像北京人喝的茉莉花茶也得傳於此法。明人朱權的《茶譜》對此就有詳細的記載「薰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當花盛開時,以紙糊竹籠兩隔,上層置茶,下層置花,宜密封固,經宿開換舊花。如此數口,其茶自有香味可愛。在飲茶方法上,將之前的點茶法改為撮泡法。
  • 豐富傳統茶文化的內容,促進傳統茶文化的傳承
    第三,鼓勵思政教育的教師參加茶文化相關的活動,充分挖掘傳統茶文化的內涵,並轉換為自身高尚的素質,從而利用自身的文化魅力感染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傳統茶文化和思政教育的相關知識。傳統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繼承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豐富的精神內涵,需要將這些精神內涵融入到思政教育中,發揮精神內涵的育人效果。
  • 朱虹:茶文化與生態旅遊
    元明清時期,江西茶葉不僅被列為貢品,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出口到歐洲等地。江西是世界綠茶生產「金三角」的核心區,綠茶品質在全國名列前茅,素以「顏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濃鬱、水葉清而潤厚」的特徵而馳名中外。江西還是紅茶的起源地之一,據《義寧洲志》(古代義寧為現在修水)記載:「清道光年間,寧茶名益著,種藺殆遍鄉村,製法有青茶、紅茶、烏龍、白毫茶磚」。
  • 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明清時代茶文化的第三次高峰
    在經歷了隋唐和宋朝三代的發展之後,中國茶文化在明清兩個朝代繼續發展,甚至迎來了第三次高峰。這兩個朝代不管是達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將茶以及茶文化視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讓中國茶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
  • 茶道在明清時期的發展歷程
    茶道在明清時期的發展歷程明朝「功夫茶藝」的完彈。功夫茶是適應葉茶攝泡的需要,經過文人雅土的加工提煉而成的品茶技藝,功夫茶藝講究茶具的藝術美,衝泡過程的形式美,品茶時的意境美,此外還道求環境美,音樂美。同時茶葉的貿易和對外傳播也在明朝得到了更為完善的規範管理和有效發展。在明代,開始設立茶馬司,管理茶馬交易,同時強化茶政及茶稅,使茶葉交易得到嚴密的管理,太祖洪式六年(1373年),設茶司馬,專門詞茶貿易事。1610年,荷益人自澳門販茶,並轉運歐洲。1616年,中國茶時遠銷丹麥。
  • 茶藝是茶文化的藝術形式之一,是茶文化的外在行為方式
    茶藝是茶文化的藝術形式之一,是茶文化的外在行為方式茶藝在我國的發展是隨著茶文化的逐步形成而同步發展起來的,受茶文化的影響,茶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經歷了萌芽、興盛、變革等發展階段,受時代文化背景的影響,茶藝成為茶文化重要的形式之一
  • 茶文化的價值內涵和精神思維,詮釋的是成熟的文化體系
    茶文化的價值內涵和精神思維,詮釋的是成熟的文化體系茶文化的價值內涵和精神思維,不僅詮釋的是成熟的文化體系,同時更讓我們感知到了多樣化、多元化的文化素材,在當前我們具體應用茶文化時,我們要從其中的多樣性出發,特別是長期歷史中汲取靈感和文化內涵
  • 茶文化的發展
    本論文對茶文化發展階段是從文化和歷史發展的角度綜合研究,將我國的茶文化發展分五個階段進行論述,分別為萌芽時期、形成時期、鼎盛時期、發展時期、興盛時期。宋代茶文化達到鼎盛的原因:首先是宋代的茶葉生產在唐代的基礎上得到的很大的發展,宋代茶葉製作技術也得到革新,出現了散茶的生產,散茶的出現為茶葉走向民間為廣大人們日常享用提供了物質基礎。其次是上層達官貴族飲茶成癖,對茶品花樣的追求、對飲茶程式的琢磨都勝於唐朝,可見當時宮廷貴族對飲茶風氣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 茶文化:挖掘核心內涵,打造科學經營之路
    茶的興起不是一時的熱度,而是千百年來國人的飲食習慣。但隨著經濟文化的日益豐富,時下的茶文化卻變成了奢侈。所謂文化是指一切可以加以傳承的元素與表達。中國茶文化的內涵茶作為中國開門七件事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就顯得很大眾化的事。中國茶文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並與日本及歐美地區的茶文化有著很大的區別。其集於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於一體,在唐代時期,被譽為茶聖的陸羽為中華茶文化正式吹響了號角。伺候茶文化的精神以極快的速度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
  • 中國茶文化發展歷程的隨筆
    中國作為茶葉的故鄉,有著中國茶葉發展的淵源歷史。中國首先發現了茶樹並開發使用了茶樹。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茶文化的發展也在不斷升溫。茶更是茶農經濟的主要來源。茶文化創意活動的多樣性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茶文化的發展。
  • 宋代茶詞:茶文化的文字載體,文人詩意生活和內省精神的集中體現
    (陳寅恪 鄧廣銘《考證》序)由於宋代商品經濟的高度繁榮,以茶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也得到了發展壯大,茶文化在宋代發展到了極致:「興於唐,盛於宋,始為世重矣。」(陸廷燦《欽定四庫全書:續茶經》)宋代以文治國,文人不但是政治的實踐主體,也是宋代茶文化的主要開創者和踐行者,正是以士大夫階層為代表的宋代文人推動了茶飲文化的發展。
  • 中國茶文化,茶與文化的融合,民以茶待客的風俗,其精神內涵豐富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與中國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人草木茶禪文化茶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 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吸收融合了儒佛道文化,使自身內涵深邃厚重
    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吸收融合了儒佛道文化,使自身內涵深邃厚重茶文化的行為文化層面是指茶從藥用到飲用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泡茶、品茶、飲茶的習俗和技藝。秦漢時期,人們將曬乾或烘乾的餅狀茶團搗碎放入壺中,注入開水並加上蔥姜和桔子調味,這一時期,茶葉不僅是解毒藥品,還被用來待客。隋唐時,品飲方法有了很大改進,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陸羽《茶經》中對茶之飲茶之煮有詳細的論述,當時人們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和茶的質量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
  • 端午節文化內涵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文化內涵;文化自信;文化創新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富有人文精神和時代氣息,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節日文化資源,既是歷史使命,又是現實需要。
  • 端午節文化內涵的時代價值
    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節日文化資源,既是歷史使命,又是現實需要。特別是廣大人民群眾創造、享用的節俗文化對民眾具有天然的親切感,是新時期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提升城鄉社會人文素養和精神風貌的路徑之一。在中國的傳統節日體系中,端午節既與歲時節氣密切相關,又附著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人類歷史情感的表達和認識自然、敬畏自然的體現,它所蘊藏的思想文化內涵為時代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 茶文化,就是茶葉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物質體現和意識形態的反映
    茶文化,就是茶葉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物質體現和意識形態的反映《辭海》中對文化的解釋是:廣義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根據辭海的定義,茶文化,也就是茶葉生產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物質體現和意識形態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