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涵控股宿命論:網紅命薄?

2020-12-06 新浪財經

來源:易簡財經

易簡財經

輸了陣的張大奕,帶不動的如涵控股?

自己投資時常有走眼的王思聰,對如涵控股(NASDAQ:RUHN)當初上市的判斷卻是相當精準。

頂著「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阿里巴巴唯一入股的MCN機構」等名號的如涵控股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這三年,一點也不「網紅」。

2018年初從國內三板市場退市「轉板」到美股納斯達克,如涵的換道融資並沒有隨著國內消費市場「直播帶貨」的熱潮愈烈而迎來巔峰。

自上市首日開盤就跌破12.5美元發行價,收盤大跌37.2%,如涵控股就像是被「國民老公」下了「降頭」一樣,背運一路。時至眼下,按照7月19日3.49美元的收盤價計算,如涵總市值2.93億美元,僅為上市時的三成左右。

始終找不到盈利感覺就已經夠令投資者頭痛的了,偏偏如涵控股的「核心資產」張大奕還與阿里前太子蔣凡搞出個天大的瓜來,讓其背後的阿里「爸爸」陷於尷尬地。

更糟糕的還在於作為MCN電商平臺如涵控股兩頭受堵,對手越來越多不說,重金砸向的量產網紅還沒有拿下其他電商平臺的陣地,你說氣人不氣人?

輸了陣的張大奕

2019年「雙十一」的直播像極了一道分水嶺。

那一天,薇婭直播間湧進來的觀眾人數達到了4315萬多,李佳琦直播間觀播人數也達到了3684萬;而張大奕直播間的峰值成績是1022萬人,其餘場次的觀看人數均為百萬級別。

自那之後,這三個一直以來的頭部頂流開始分化,薇婭、李佳琪持續上揚,漸漸拉開了與張大奕的身位,甚至是段位。

根據鳳凰網與WeMedia、鞭牛士、新腕兒聯合發布的《6月直播電商主播GMV月榜top50》榜單排名,薇婭、辛巴、李佳琦位列前三,銷售額分別達到了27.4億元、19.1億元和14.6億元。

而張大奕和如涵控股的另兩位「頭部網紅」均未出現在這份TOP50的榜單中。更悲催的是,在這份月度MGV榜單中,TOP3的薇婭、辛巴、李佳琦的月銷售額均比如涵2020財年全年營收的12.96億元高出許多。

作為如涵控股的「核心資產」,張大奕與頂流「帶貨女王」的段位差距越來越大,也意味著如涵控股商業價值的「減值」。

「薇婭、李佳琦們的成功更大程度上在於他們早已『出圈』,賣服飾、賣化妝品、賣汽車、賣房子,萬物皆可賣,不斷通過高頻直播吸引品牌合作,而品牌也能通過這些大V獲得銷量。」

一位行業分析師向《一點財經》表示,在他看來張大奕輸在沒有及時「出圈」。而隨著流量紅利的消退,新增用戶見頂,公眾亦很難消納更多同質化內容,這也使得後浪網紅又難以頂上。

無法複製第二個「張大奕」也是如涵控股另一個嚴峻的難題。張大奕成名於2013年、2014年,當時「網紅臉」直播正值初期,由於沒有過剩的消費內容,人們會將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少數一些KOL身上。

區別於傳統的站內推廣模式,張大奕選擇在個人社交平臺上做曝光,然後將大批粉絲轉化為進店流量促成下單,當時效果顯著。

也正是看到了網紅電商的巨大潛力,現如涵創始人、董事長馮敏決定與張大奕合作,並計劃批量製造此類KOL,推出了「網紅+社群+電商」的紅人孵化模式,希望依靠旗下網紅吸引流量關注,進而實現規模化變現。

就流量角度來看,網紅電商的運作邏輯是通過打造和維護網紅,將網紅的粉絲直接轉化為購買力,因此,如涵控股的主要成本費用主要都花在網紅的養成上。

根據如涵控股向《一點財經》回復的相關信息顯示:至2020年3月31日,如涵平臺的頭部網紅從1年前的1名,增長至8名,平臺模式下頭肩腰部網紅總計37名,比一年前的22名增加近70%。

然而,按照公司的說法其頭部網紅已經有8名,且其頭肩腰部KOL數量均有所增長,但從實際財務回報來看,這並沒有給如涵控股帶來實質性的業績提升。

財報數據顯示,如涵控股2020財年營收12.96億元,同比雖然增長18.6%,但淨虧損卻同比擴大了26%;從成本費用結構來看,2020財年8.06億元的營業成本中,銷售及管理費用佔比高達75.43%,2019財年這一佔比數據為56.6%。

近一財年,如涵控股的頭肩腰部網紅數量增長近七成,但公司營收增長和淨利潤水平顯然遠未達到預期中的回報。

從如涵公布的頭部網紅的營收貢獻來看,公司股東張大奕還是「一枝獨秀」,其他諸如大金、莉貝琳、蟲蟲、管阿姨等還是難以支撐起公司的業績指標。

對於不斷高築的營銷費用和並不見起色的業績,如涵公司方面對《一點財經》解釋稱,「如涵是把紅人和粉絲看成自己的資產,對於自己的資產投入的費用是一種有長期價值的,也是對私域流量的一種維護。如涵一直堅持以紅人為抓手來提高在線交易增長,紅人粉絲不斷增加也是使得公司議價權提升的重要原因。」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說這些成長中的網紅還需要不斷投入不斷養。問題是市場有發掘「長期價值」的耐心嗎?

很多人說2019是電商直播元年,疫情則讓2020成為了全民直播的元年。儘管根據Frost&Sullivan預測,2020年中國網紅經濟的總規模將達到3400億人民幣,但更多想要分一杯羹的人正在蜂擁入場。據艾瑞諮詢調查,2019年MCN機構已經超過2萬家,從2015起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34%。

就像李佳琪說的那樣,他不能停下腳步否則就會被市場很快遺忘。已不在頂流之列的張大奕和造不出頂流網紅的如涵,還有多長時間能不被市場記憶著呢?

阿里的尷尬地

網紅競技場中,個體比拼的背後,其實是更深層資本和資源的較量。就這一點而言,倚仗阿里做靠山,或許是如涵截至目前最大的資源優勢。

只是阿里「爸爸」恐怕也心思不在了。根據最新股東名單,阿里巴巴持股如涵控股622.21萬股,持股比例已經從之前的8.56%下降到了7.39%。

某投行分析師對《一點財經》表示,「儘管減持數量不多,但實力亦如阿里這樣的股東做出減持行為,或意味著其對公司未來信心不足。基於這樣的基本面,股東對如涵的後市可能不太看好,或好感度在下降。」

事實上,阿里此前對如涵的投資也非指向於網紅,其重心在「直播帶貨」,網紅也好、農戶也罷,說到底都是主播形式的不同,阿里對「直播帶貨」的最終訴求是要落在商業本質「獲利」層面,形式之類其實都是帶動銷量、促進營收的方式而已。

2016年5月,淘寶上線了直播平臺,那時候沒人會相信「直播電商」會是一個巨大的風口。值得一提的是,薇婭、李佳琦等KOL也是在素人之時便加入了淘寶直播,並在平臺扶植下,開始逐漸展露頭角。

不僅對外投資,阿里同樣也在強化生態內的直播布局。2019年淘寶還啟動了「村播」計劃,希望在全國100個縣培育1000名農民主播,幫助當地農民利用直播帶貨直接拉動農副產品的銷量。

本身阿里和如涵只是一場簡單的投資案例,然而「蔣凡事件」的發生,卻將阿里和如涵的關係推到了尷尬之地。

作為第三方平臺,淘寶的存在就是要在在買家和賣家之間搭建一個信任的橋梁,因此公平、公正是商業基礎,只有買賣方都相信自己利益可以得到充分保障時,這個生態才能持續運轉下去。

儘管阿里在做完內部調查後宣布「淘寶與如涵之間沒有利益輸送」,但這並不妨礙外界的揣度,某淘寶平臺上服裝類商家對《一點財經》表示,「利益輸送這件事阿里肯定會否認的,難不成要『老子』公開宣布自己『兒子』偷了自家錢,還花給了家庭之外的人?這傷了淘寶的『根』了。」

事情已過去3個月,然而公眾始終對「利益勾兌」的問題耿耿於懷。尷尬局面下,阿里對於如涵的處理陷入了一個兩難的選擇:繼續捧還是做切割。

《一點財經》從幾位已離職的前阿里員工口中得知,阿里內部有一條鐵律,是堅決打擊生活作風問題。不管如涵是否真的存在商業價值,按照阿里常規處事風格,大概率是要與之做切割。某種角度上,也只有與如涵做出實質性切割,才能根本上平息眾商家的質疑,讓「大淘系」的商業口碑回歸。

儘管以如涵現在的市值,阿里想減持或是退出並不是一個好時機,然而比起打破多年建立起來的商業名譽,投資失敗都是小事兒。

如果最終被阿里切割,如涵控股的根基恐怕就會動搖,未來也就更難言樂觀。

MCN電商兩頭添堵

如涵控股MCN電商路,還有翻盤的機會嗎?

《一點財經》梳理了如涵的兩次轉型:第一次是在建立自營店鋪後,開始嘗試與第三方合作發展平臺服務業務,並通過旗下網紅為品牌方帶貨或提供營銷服務,賺取佣金;第二次是嘗試服務更多中小型MCN機構和非籤約KOL,為種子網紅提供相關培訓或工具。

儘管如涵將業務模式更多轉向為平臺模式,即讓第三方品牌進駐如涵各級紅人的輕店鋪、聯營店鋪,同時從營銷、產品、運營等多個方面給品牌賦能。但如涵的電商MCN路線看起來並不順遂。

2019年,儘管如涵控股頭部網紅自營店鋪的GMV同比增長31%,但其網點數量則從上年同期的91個驟減到22個,自營模式下的網紅數量從上年同期的25個減少到6個。窘境可見一斑。

如涵做電商所面臨的最大危機是流量流失,這種危機來自於兩方面,且與日俱增:首先,「網紅臉」早已落伍,人們對於KOL的要求開始延伸至「裡子」層面。一個是「高知網紅」,出道即出圈,在「花瓶網紅」審美疲勞的情況下,人們更願意被這些有有內涵、有創新、有看點的內容及KOL所吸引;

另一方面是「商家帶貨」,相較於公眾來說,產品的設計製造商永遠比外界更懂商品原理、賣點以及功效優勢,這一點是網紅們很難勝出的地方。

其次,抖音、快手、小紅書等UGC平臺,也在通過平民體驗拉近共情,進而搶佔用戶。內容平臺上湧現出來的網紅和UP主,會將自己真實的生活狀態,通過Vlog發布出來,增加好感,弱化直接的商業訴求。

此外,抖音也在自建電商團隊。高頻應用(如社交APP)在用戶使用過程中,直接點擊購買模塊,遠比想起買東西再去打開相關APP的商業轉化率,高出很多。

整體來看,如涵的平臺特點集中在網紅圈粉再變現,區別於一般電商的直接引流,此外再無特別優勢。而面對抖音、快手在直播帶貨領域的迅速抬頭,如涵卻錯過了這一波行情。

再看網紅MCN輸出。到目前為止,儘管成本投入越來越高,但如涵似乎並沒有批量打造頂流KOL的能力。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如涵的頭部KOL始終只有三個,且前三名的貢獻度在整個GMV中佔比超過60%;中腰部KOL增長緩慢,目前僅有12名,佔平臺網紅總數(159人)的7.5%,且對GMV的貢獻度僅為13.9%,與頭部KOL實力相差甚遠。

需要注意的是,如涵控股的這些頭部網紅中,除了張大奕作為股東不會輕易離開公司,其他幾名排名靠前的KOL還是存在被別的平臺挖走的可能。如何防範長期培養的KOL流失,如何平衡維護網紅的高額支出,這些都是如涵未來發展道路上的不穩定因素。

CEO孫雷近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公司並不期待覆制第二個張大奕,短期內會加大直播投入。可以看出,如涵對這些問題其實是有意在做調整和處理的,只不過目前看來,似乎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左手電商,右手網紅MCN,對於如涵控股來說,不管哪個方向都面臨著日漸強悍的市場擠兌。還有什麼能自救的稻草?好似還看不到。

結語

之於電商屬性卻「無變現力」,之於網紅屬性卻「無後繼者」,連續盈虧的如涵如何讓資本市場「買帳」,目前來看依舊是一個艱難的事情。儘管美股市場對於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還是寬容的,但網紅的短期效應和如涵的模糊的商業定位,也讓越來越多的投資人無法對其懷有信心。

特別是當市場消費恢復理性的時候,商品的售賣始終要靠產品本身說話,而非網紅花哨的推銷技巧,屆時,圈羅一票面容姣好網紅的如涵又將以什麼方式自救,只能讓時間帶來答案了。

相關焦點

  • 退市的如涵,退潮的網紅經濟
    文/孟永輝如涵控股最終還是要私有化了。儘管人們對於如涵控股的私有化並不意外,但是,作為網紅經濟的代表,如涵控股的跌宕起伏無疑代表了一種商業模式的發展印記。提及如涵,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網紅以及張大奕,而張大奕的成份似乎更多了一些。
  • 如涵控股騷操作
    網紅主播張大奕在上市敲鐘現場,沒忘了開啟直播,品宣自家企業的股票:ruhn(如涵控股股份代碼)。彼時滿屏的ruhn彈幕飄過,直播間高達30多萬的熱度,還被推上了熱搜,是如此的狂歡盛宴。但一年後的現在,如涵這個所謂的「網紅帶貨第一股」,在納斯達克的上市之旅或將戛然而止。
  • 打造網紅的如涵:一年利潤竟不如一輛跑車
    我們現在要說的是另一個蒼南人,如涵控股董事長馮敏,也是1981年的,和林奇同齡。對於喜歡在淘寶上買買買的年輕女性來說,張大奕、大金、左嬌嬌等網紅的名字應該不陌生吧?她們經營的店鋪,實際上都屬於同一家公司——杭州如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馮敏獨創了網紅電商閉環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先花錢打造網紅,然後讓網紅開店賺錢變現。
  • 「淘寶造」網紅電商如涵控股在美上市,淘寶為創業者打開全新舞臺
    「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北京時間4月3日晚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如涵控股在淘寶上誕生,它正是淘寶為無數中小賣家創造機會的縮影。如涵控股的前身「莉貝琳」就是2011年在淘寶上誕生的「淘品牌」,「莉貝琳」創辦者馮敏和網紅模特張大奕於2014年牽手合作,很快通過淘寶內容生態紅利成長起來。2015年,「莉貝琳」更名為如涵控股,「網紅+孵化器+供應鏈」的經營模式也由此定型。此後,如涵控股抓住淘寶直播這一新物種的紅利,不斷刷新淘寶直播的「帶貨」記錄。
  • 網紅電商如涵將退市:張大奕不靈了?
    日前,如涵控股(Nasdaq:ruhn)發布的2021財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截至9月30日,如涵期內總淨營收2.485億元,同比下滑9%,歸屬母公司的淨虧損為3116.5萬,調整後淨虧損為2023.5萬。而上個季度的淨利為1070萬元。
  • 如涵控股四年裡兩進兩出資本市場 「網紅電商第一股」:顏值難成市值
    金證券記者 江芬芬  「網紅」這門生意雖然敲響了納斯達克的大門,卻未能將顏值變成市值。11月25日,「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宣布,公司已收到三位創始人馮敏、孫雷和沈超於11月25日發出的不具約束力的初步建議書,提議以每股0.68美元(或每股ADS3.4美元)的現金將公司私有化。如涵控股發行價為每股12.5美元,私有化價格相較發行價蒸發超過70%。
  • 「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逆勢私有化
    不過,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儘管如涵曾藉助網紅及直播電商而受到關注,但在直播電商領域中,如涵並不是頭部企業。如涵營收過度依賴頭部網紅,加上其上市後市值進一步縮水,未被資本市場完全認可,提出私有化也是意料之中。網紅電商第一股 「逆勢」私有化,收購溢價 10.8%進入 2020 年後,受疫情推動的直播電商無疑進入全面爆發階段。
  • 《2020網紅經濟企業TOP100》發布 國內第一網紅服務商如涵位列13
    截止2020年1月11日,如涵控股盤中股價拉升4%,市值6.58億美元,合計46億人民幣的市值。總部位於杭州的如涵控股,是中國第一家上市的網紅電商公司,也是行業規模最大的一家,相對於A股飛起的網紅電商概念股,如涵控股是從事網紅電商業務最為純粹的一家。目前,如涵控股的業務主要涵蓋三大板塊,分別為紅人經紀、電商業務、廣告服務。
  • 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欲私有化:如涵,成也大奕,敗也大奕?
    文:呂笑顏、石丹ID:BMR2004作為網紅第一股的如涵控股,原本有望在資本市場上如魚得水,不過,近日,繼張大奕風波、新財報發布後,如涵控股宣布私有化。是故事講不下去了嗎?赴美上市一路走來,如涵一直因依賴頭部網紅尤其是張大奕,廣受市場爭議。如涵控股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18年底,如涵控股共有113個籤約網紅。但僅張大奕一人,便貢獻了半數營收。而2017財年至2019財年前九個月,如涵的GMV中,分別有49.6%、 51.0%和44.9%由張大奕貢獻。
  • 如涵控股私有化 「張大奕式」成功難再複製
    在此之前,藉助頂流網紅張大奕強大的圖文帶貨能力,如涵控股依靠服裝網店的經營快速崛起,並於2019年4月成功在美股上市。但在此背後,虧損、業績依賴單一網紅等問題也始終明顯。目前,如涵控股股價距離發行價已經跌去七成以上。
  • 上市上了個寂寞,「網紅第一股」如涵難再紅
    來源:時代財經作者:時代財經 王言 編輯:鄭方圓「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NASDAQ.RUHN,下稱「如涵」)一點也不「紅」。此外,自2020年4月以來,受負面消息影響,其中一個頭部網紅的店鋪收入顯著下降也加速了自營業務營收的下滑。截至2020年9月30日,如涵網店數量從上年同期的23個減少到17個,自營模式下的網紅數量從上年同期的7個減少到3個。而在報告期期間,如涵唯一有負面消息的頭部網紅,正是聯合創始人、網紅張大奕。
  • 曾經的網紅第一股即將退市 如涵控股經歷了什麼?
    同是網紅的王思聰在如涵上市破發時就曾發過一則消息,聲稱不看好如涵這家公司,原因有三:  第一,虧損。「收入是有的但是錢花得也莫名其妙,特別是近1.5億的營銷費用令人費解,花這麼多營銷費用那kol的意義何在」。  第二,不可複製性。
  • 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上市僅一年半即欲私有化:如涵成也大奕敗也...
    作為網紅第一股的如涵控股,原本有望在資本市場上如魚得水,不過,近日,繼張大奕風波、新財報發布後,如涵控股宣布私有化。是故事講不下去了嗎?回頭來看,如涵成功登陸納斯達克並摘得「網紅電商第一股」的桂冠,作為如涵的代表人物兼CMO、「初代帶貨網紅」張大奕在納斯達克敲響上市鐘聲的那一刻,是其這幾年的絕對高光時刻,也是她唯一的高光。隨著電商直播模式突然爆發,2019年,薇婭、李佳琦成為了人們新熟悉的名字,儘管重拾直播,但張大奕卻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電商第一網紅。
  • 同樣是網紅社交電商,Revolve和如涵為什麼差異這麼大?
    2019年,如涵控股目前共有128位籤約網紅,旗下紅人粉絲擁有1.484億人,91個自營網店,服務國內外知名品牌超632個。如涵已在紅人孵化數上穩居行業第一,並與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達成戰略合作。 如涵旗下網紅的粉絲中, 78%是女性;80%是千禧一代。39%左右的粉絲至少會復購一次。
  • 前有聚美優品陳歐「陳兩塊」,今有如涵控股張大奕「張三塊」
    在紀錄片《網紅》中,張大奕的工作人員曾表示,「她就是每個女孩都想成為的模樣啊.....老闆是挺好的,可誰想要成為馮敏啊,人人都想成為張大奕。」據了解,如涵控股被認為是「網紅第一股」,以張大奕為代表的KOL(關鍵意見領袖),將「直播帶貨」這一形式帶到了華爾街,也將其商業模式公之於眾——孵化KOL和擴大營銷。
  • 被傳收到私有化提案,「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何以至此?
    在網紅和粉絲數據方面,截至今年9月30日止,籤約網紅數量從去年同期的146個增加到2020年9月30日的180個,其中,頭部網紅的數量從5個增加到8個;肩部網紅的數量從14個增加到24個;腰部網紅的數量從12個增加到21個;潛力網紅的數量從115增加到127個。肩部、腰部網紅的總數量同比增長了73%。而粉絲數也從去年同期的1.9億增加到2.953億。
  • 如涵控股盤前暴跌近11%,羅森律師事務所對其發起集體訴訟
    騰訊證券10月8日訊,如涵控股(NASDAQ:RUHN)周二盤前暴跌近11%,此前羅森律師事務所(Rosen Law Firm)代表如涵股東向該公司發起了集體訴訟。 截至發稿,如涵控股股價下跌10.67%,報6.11美元。
  • 一年市值暴跌75%,如涵宣布退市,曾經的第一網紅張大奕為何掉了隊?
    2019年4月,如涵CMO張大奕與如涵創始人馮敏站在C位,迎來了如涵上市的鐘聲,同時如涵也成為「網紅電商第一股」。2020年11月,如涵控股宣布收到來自三位創始人的初步非約束性私有化申請,提議將公司私有化。也就是說,如涵在納斯達克上市僅過去一年半, 可能要退市了。
  • 平臺化轉型與輕資產化運營,如涵如何重講網紅故事?
    與此同時,美好前景也吸引著無數的個人、機構掘金網紅經濟,他們中的一些也確實乘風破浪,從中捕捉到了當中的確定性,掌握了複製秘鑰。作為網紅經濟第一股的如涵控股(NASDAQ:RUHN),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 15天12個漲停,網紅妖股「李佳琦」跟如涵有什麼不同?
    「星期六」的異動不僅讓人聯想起去年4月在美國上市的「如涵控股」。這支昔日的「網紅第一股」便沒有如此幸運,首日開盤便下跌了37%,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且每年收益有放緩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