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重慶大學官方微博回應「重大博物館存在贗品」一事,表示已經成立專門工作組,對該情況進行核查,而核查的結果會及時向社會公布。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在前不久,重慶大學博物館在虎溪校區開館,並舉辦了藝術展。期間共展出青銅器、瓷器、玉器等400餘件展品。然而開館後不久,在微信公眾平臺出現一篇名為《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的文章,文章裡面質疑重大博物館展品的真偽問題。
筆者先隨意挑文章中的證據。
首先是「改裝版」秦始皇陵銅車馬。
然後還有電鍍工藝的「迷你版軺車」。
「電鍍金鑲人工合成綠松石以及不知名合成寶石的烏龜」;
「大到沒朋友的三彩釉陶器」
不符合琉璃發展的歷史的「漢代琉璃」。
不過,這些目前還只停留在作者的判斷上。這些展品究竟是真是假,具體還得等文物專家進行更進一步的鑑定。
而在該文章中還寫道,重大博物館館藏文物均由重慶大學教授、著名收藏家吳應騎捐贈。早在2016年,華龍網的就已經對「重慶大學將在虎溪建博物館」進行了報導。報導中稱,在2016年1月21日的重慶大學中法藝術交流專題學術研討會上,重慶大學老教授吳應騎將為博物館捐獻300餘件收藏的寶貝,助力學校博物館建設。據吳應騎表示,「這些文物都是經過相關專家鑑定的,非常珍貴的文物佔到60%以上。我希望重慶大學的博物館能建設成全國高校中一流的博物館。」
如今,重大博物館的館藏展品被質疑是贗品,重大也成立了專項調查組。相信事情真相很快就會水落石出,大家不妨靜靜的等待事情的結果。
而此事也引發了不少網友對「科研」和「文教」孰輕孰重的討論。因為事情曝光後,就有部分網友表示「建設博物館的錢還不如用來投資實驗室」。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重慶大學雖然正在往綜合化大學轉變,但理工科一直是重慶大學的強勢學科。而在重慶建築大學併入後,重慶大學在建築類專業中更是名列中國高校前茅「建築老八校」。正因如此,文教專業一直是重慶大學的弱項。因此,重慶大學建立博物館無非就是為了增強自己在文教方面的硬實力。從這點上來說,重慶大學建立博物館沒什麼問題。
而此次問題的關鍵在於,展品是否是贗品。如果是贗品,非但不能提升學校的文教水平,還可能會引起民眾對學校的負面印象。所以在後續的調查、鑑定中。如果是捐獻的展品中有贗品,那就直接清出博物館;如果是自行購買的展品中存在贗品,那就需要再進一步的調查,無心之失可以原諒,但有心之舉就必須嚴懲。
總之,一所高校建立博物館,為的是增強學校在文教方面的底蘊,同時也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文物、美學上的參考。這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要在展品上把好關,千萬不能「好心辦壞事」。
(綜合微信公眾號「江上說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