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和他三個徒弟的故事,是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家都知道,唐僧取經是真,三個妖怪徒弟是假。但看過小說的人,總會希望那三個古靈精怪的徒弟,尤其是孫悟空,如果是真的有多好。其實,孫悟空也不完全是憑空杜撰出來的,歷史上還真有原型。
在真實的玄奘取經歷程中,肯定沒有一隻名叫孫悟空的猴子,神仙鬼怪一個也沒有現身。而第一次加入類似孫悟空的元素,是宋代的文學作品,大量的想像成分被加入到唐僧取經故事中。
在這些作品裡,唐三藏遇到一個白衣秀才,自稱是銅頭鐵額獼猴王,要來助唐僧取經。唐僧欣然答應,給他改了個"猴行者"的名字,這個人物應該就是孫悟空的雛形。
到後來,出現的各個版本的《西遊記》中,這個猴子的形象越來越豐富,越來越邪乎,最終吳承恩版本的孫悟空佔了主流,成為現代人熟知的文學形象。其實,在唐僧取經的故事中多出了一個猴子,並不是完全偶然地創作,它的出現曾有過兩種說法。
一種可以叫做"諧音說",貞觀元年,關中鬧起了饑荒,朝廷下令,允許僧道外出化緣,玄奘就趁著這個機會離開長安前往西域。結果,他到了涼州和瓜州時都惹上了不小的麻煩,西行之路困難重重,深感自己一個人獨行太過於危險。
碰巧這時,他遇到了一個叫做石磐陀的胡人,看到玄奘是僧人,便要求玄奘為其受戒。就這樣,石磐陀出了家,成了玄奘的徒弟,為了報答師父,石磐陀決心護送玄奘西行,給他作伴。
兩人一路同行到了玉門關附近,一路跋山涉水,常常要"斬木鋪草,驅馬而過",極為艱辛。最終石磐陀退縮了,他提醒玄奘注意關外的烽火臺後,就此告別,一個人回去了。因為"胡僧"和"猢猻"的讀音非常像,"胡僧"石磐陀被認為可能就是孫猴子的原型。
另一種說法是"考證說"。宋朝有記載,唐代曾有一名高僧法號"釋悟空",是京兆雲陽人,本名"車奉朝"。他原來是左衛徑州府別將,有一年他被朝廷派遣去西域一國訪問,等訪問結束後,其他同行的人都回去了,他卻因病滯留在西域,病情還相當危重。
他發願說如果病能好,他願意出家為僧。結果還真的轉危為安,挺了過來。於是為了還願,車奉朝拜了西域僧人舍利越摩為師,法號"悟空"。悟空法師在西域呆久了很想回到故土,舍利越摩就賜給他一份經書和一枚佛牙舍利,讓他帶著回國。
在歸國路上路過睹貨國時,突然暴雨如注。當地人告訴悟空法師說,這是因為龍神發怒了,你帶了不應該帶的寶物,趕緊把寶物投到海中吧。悟空法師趕快將佛牙舍利投到海中,果然海浪平息了。
悟空法師繼續行路,在路過龜茲國時遇到當地蓮花寺的一位高僧,擅長翻譯經文,悟空法師就把隨身攜帶了經文拿給他翻譯,譯好之後回到長安,皇帝命他居住於躍龍門使院,一直到終老。
這個"悟空法師"的故事是不是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有那麼幾分相似,因此,"唐僧"加上"悟空法師"合體之後就有點孫猴子的雛形了。
至於《西遊記》中的孫猴子,雖然歸於吳承恩的想像,到底還是有幾分來歷。魯迅提出過一種看法,在民間傳說中,有一個淮泗水怪,叫"無支祁",這個水怪塌鼻子、凸額頭,形狀像猿猴,白頭青身,火眼金睛,會搏擊跳躍,移動起來速度非常快,號稱"千古第一奇妖"。
"無支祁"的力量巨大,又經常興風作浪,大禹將他用鐵索拴住,鎮壓在淮陰龜山腳下。魯迅就此認為,孫猴子與"無支祁"類似,應該是個國產的猴妖。
胡適卻持有不同的看法,佛教起源於印度,在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有一個神猴叫哈奴曼,哈奴曼是風神和母猴生的孩子,神力非凡,善於騰雲駕霧,面容和身軀還能不斷變換。
神猴哈奴曼在印度教中的地位非常高,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猴子在印度橫行霸道,無法無天,經常偷吃人類的東西。倒是頗有美猴王的風採。因此,胡適認為哈奴曼就是孫猴子的原型,這也是目前最被認可的孫悟空起源。
【參考文獻:《舊唐書》、《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