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老一輩教育孩子總是「以和為貴」,發生任何糾紛,都會先問責自己人。但是面對校園欺凌,家長們卻不能一味地忍讓,更不能總是問責孩子,因為縱容孩子被欺負,其實跟縱容孩子欺負別人一樣,都是家長的失職!
家長「以和為貴」的態度,是在縱容「校園欺凌」,這樣的孩子很苦
表姐的性格很內向,孩子上學後,很害怕自己的孩子不小心犯錯,惹老師厭煩,經常叮囑孩子要「以和為貴」。不管發生什麼,只要老師告狀,表姐就會不問緣由的埋怨自家的兒子,怨孩子不懂得和同學友好相處,為什麼不讓著同學。
也正是這種「以和為貴」的思想灌輸,孩子到後來什麼事情都是一位的忍讓,可結果卻總遭到校園欺凌,孩子也不敢和媽媽老師反饋,認為如果說了,反而會被媽媽訓斥,違背了媽媽「以和為貴」的原則。
就這樣孩子的不斷遭受欺凌,內心越來越自卑不安,沒念完初中就再也不願意去上學了,也不和家長說緣由,開始逃課,時隔多年媽媽才從當初的同學口中,得知兒子當時的遭遇,悔恨不已,想起孩子的性格變化,從活潑到木訥,媽媽很是後悔。
孩子被欺負的時候,最痛的不是身上的傷口,而是家長的忍讓,讓孩子一次又一次地經歷同樣的遭遇。
面對校園欺凌,不要讓孩子孤軍奮戰
長期放任孩子孤軍奮戰,用大人的思維模式去獻計獻策,面對同樣不講理的孩子和只看結果的老師,是行不通的。孩子不是社交天才,即使是心智成熟的大人,也不能完全避開各種各樣的騷擾。所以,家長們應該要做的是,鼓勵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想辦法引起別人的注意,特別是老師。
鄰居家的小兵其實很乖巧,他經常教育孩子要守規矩,不能隨便動手打人。但是有一天他告訴鄰居說有個同學踢了他一腳,鄰居問小兵當時怎麼做的,小兵說告訴了老師。鄰居建議說,告訴老師是對的,但是自己應該嘗試躲開或者防守住。小兵卻說那個同學突然打的他,而且是經常打。於是鄰居建議道:那你在下次告訴老師前,先打回去,他怎麼打你,你就怎麼打回去。爸爸希望你學會保護自己。
但小兵並沒有選擇動手,後來再次發生這樣的事,鄰居對小兵說:下次可以聲音大一點,嚇住那個打人的同學。後來那個孩子再動手的時候,小兵大喊:你為什麼打我啊!在打我就不客氣了!沒想到這一招管用了。老師聽到了小兵的喊聲,過來拉開兩個小朋友,二那個孩子也不再找他麻煩。
面對校園欺凌,我們更應該看到孩子的內心訴求
時候校園欺凌是很危險的事情,這時候我們需要告訴孩子:
遇到校園暴力,要保持鎮定,儘可能拖延時間,找機會求救。必要時採取異常動作引起周圍人注意。可以試圖用警示性語言擊退對方,通過談話和藉助環境來擺脫困境,但千萬不要激怒對方。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告訴家長,不要自己承受。
但當孩子不能自己解決的時候,家長就是孩子的後盾。家長應當及時發現孩子被欺凌的苗頭:身體上無故出現的傷痕、個人物品莫名地經常丟失或損失,還有可能非要回家才上廁所,這些現象都要注意了!很可能是校園欺凌的信號!
如果可以,家長一定要了解事情的起因後果,儘可能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如果不行,那就要為孩子尋求社會和法律的保護!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手心裡的寶,容不得別人隨便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