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以和為貴」的態度,是在縱容「校園欺凌」,這樣的孩子很苦

2020-12-16 貝貝豆育兒課堂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老一輩教育孩子總是「以和為貴」,發生任何糾紛,都會先問責自己人。但是面對校園欺凌,家長們卻不能一味地忍讓,更不能總是問責孩子,因為縱容孩子被欺負,其實跟縱容孩子欺負別人一樣,都是家長的失職!

家長「以和為貴」的態度,是在縱容「校園欺凌」,這樣的孩子很苦

表姐的性格很內向,孩子上學後,很害怕自己的孩子不小心犯錯,惹老師厭煩,經常叮囑孩子要「以和為貴」。不管發生什麼,只要老師告狀,表姐就會不問緣由的埋怨自家的兒子,怨孩子不懂得和同學友好相處,為什麼不讓著同學。

也正是這種「以和為貴」的思想灌輸,孩子到後來什麼事情都是一位的忍讓,可結果卻總遭到校園欺凌,孩子也不敢和媽媽老師反饋,認為如果說了,反而會被媽媽訓斥,違背了媽媽「以和為貴」的原則。

就這樣孩子的不斷遭受欺凌,內心越來越自卑不安,沒念完初中就再也不願意去上學了,也不和家長說緣由,開始逃課,時隔多年媽媽才從當初的同學口中,得知兒子當時的遭遇,悔恨不已,想起孩子的性格變化,從活潑到木訥,媽媽很是後悔。

孩子被欺負的時候,最痛的不是身上的傷口,而是家長的忍讓,讓孩子一次又一次地經歷同樣的遭遇。

面對校園欺凌,不要讓孩子孤軍奮戰

長期放任孩子孤軍奮戰,用大人的思維模式去獻計獻策,面對同樣不講理的孩子和只看結果的老師,是行不通的。孩子不是社交天才,即使是心智成熟的大人,也不能完全避開各種各樣的騷擾。所以,家長們應該要做的是,鼓勵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想辦法引起別人的注意,特別是老師。

鄰居家的小兵其實很乖巧,他經常教育孩子要守規矩,不能隨便動手打人。但是有一天他告訴鄰居說有個同學踢了他一腳,鄰居問小兵當時怎麼做的,小兵說告訴了老師。鄰居建議說,告訴老師是對的,但是自己應該嘗試躲開或者防守住。小兵卻說那個同學突然打的他,而且是經常打。於是鄰居建議道:那你在下次告訴老師前,先打回去,他怎麼打你,你就怎麼打回去。爸爸希望你學會保護自己。

但小兵並沒有選擇動手,後來再次發生這樣的事,鄰居對小兵說:下次可以聲音大一點,嚇住那個打人的同學。後來那個孩子再動手的時候,小兵大喊:你為什麼打我啊!在打我就不客氣了!沒想到這一招管用了。老師聽到了小兵的喊聲,過來拉開兩個小朋友,二那個孩子也不再找他麻煩。

面對校園欺凌,我們更應該看到孩子的內心訴求

時候校園欺凌是很危險的事情,這時候我們需要告訴孩子:

遇到校園暴力,要保持鎮定,儘可能拖延時間,找機會求救。必要時採取異常動作引起周圍人注意。可以試圖用警示性語言擊退對方,通過談話和藉助環境來擺脫困境,但千萬不要激怒對方。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告訴家長,不要自己承受。

但當孩子不能自己解決的時候,家長就是孩子的後盾。家長應當及時發現孩子被欺凌的苗頭:身體上無故出現的傷痕、個人物品莫名地經常丟失或損失,還有可能非要回家才上廁所,這些現象都要注意了!很可能是校園欺凌的信號!

如果可以,家長一定要了解事情的起因後果,儘可能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如果不行,那就要為孩子尋求社會和法律的保護!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媽媽手心裡的寶,容不得別人隨便欺負!

相關焦點

  • 反校園欺凌相關繪本推薦|引導孩子做一個「不好惹」的人
    校園欺凌的相關新聞層出不窮,使得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學前就開始苦口婆心地教導孩子「誰打你你就打誰」「打不過就找老師、找爸爸媽媽」……先不說這樣的教導合不合理,單單是乾癟無力的語言教導,根本無法真正印刻在孩子心裡,導致孩子即使真正遇到欺凌事件,依然手足無措。
  • 家長必讀:告訴您的孩子,當遭遇校園欺凌時應該這樣做
    #別怕有我#「我家孩子受到了欺負,太氣人了」「這幫學生,無法無天了,天天欺負人,我都想打他們」,經常會聽到家長氣憤地這樣說。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屢禁不止,校園暴力案件不斷發生,在校學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趨勢。校園暴力不僅給孩子造成了身體上的傷害,更給他們的心靈烙下了深深的傷痕。
  • 校園欺凌不能冠冕堂皇的應付,對涉事者不處罰是對下次事件的縱容
    近日,一起校園欺凌事件被曝光,引發網友熱議。清河縣公安局接到報警,稱清河揮公實驗中學校園內發生打架案。經調查,從2018年12月5日至13日,初一女生劉某在不到10天內遭7名同學多次毆打,在12月28日被鑑定為輕傷二級,該案件已作為刑事案件處理。
  • 陽剛教育是校園欺凌最惡劣的解決辦法
    從這些討論透露出來的一個顯著事實是,在校學生中存在的欺凌現象,不是今天才有,也不是少數學校、少數學生中才有的現象。它普遍存在,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男生還是女生……欺凌甚至是暴力,從未在校園生活裡缺過席。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問題,並且正視現實,找出根源和解決的辦法,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意識上的轉變,並且由這樣的轉變,造成立法和制度方面的切實推動。
  • 你的孩子可能正在受到「欺凌」,面對校園霸凌,家長怎麼教育孩子
    校園霸凌讓很多人感同身受,也讓我們很多人揪心不已。有相關資料表明:每年都有大量的孩子正在遭受校園霸凌,而這些傷害對於孩子是不可逆的。  那麼父母作為孩子的守護者,當發現孩子在遭受校園霸凌的時候,到底應該做些什麼呢?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家長:如果有人打你,你要這樣做
    最近又刷了一遍《少年的你》,對於裡面周冬雨受欺凌的情節還一直歷歷在目,恐嚇、暴力、拍視頻這樣的方式,可以說是顛覆我們大家的認知。你能想像社會的「骯髒」竟然在校園這樣的環境下表現得淋漓盡致,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場噩夢。很多家長都覺得「校園暴力」離自己的孩子很遠,但我想告訴你的是,你的孩子多多少少都與「校園暴力」能扯上關係,只不過不是當事人罷了。
  • 預防校園欺凌,請家長們注意這些知識
    親愛的家長朋友: 你們好! 校園安全、孩子平安是大家共同的期盼。然而近年來,各地中小學校校園欺凌亊件卻頻繁見諸媒體,引發熱議。對此,除了感慨「現在的孩子都怎麼了?」之餘,家長朋友又可以做些什麼?
  • 抖音網友在線教學,幫助「少年的你」遠離校園欺凌
    不久前大熱的國產電影《少年的你》,把校園欺凌給孩子造成的傷害直觀展現在大銀幕上,細節刻畫讓人心緒難平。胡小蝶、陳念等遭受校園暴力的少年,揪住了觀眾們的心的同時,也再次喚起了大眾對校園欺凌現象的關注。而在現實生活中,校園欺凌案件往往更殘酷。比如震驚一時的2015年留美學生暴力群毆事件,欺凌者折磨同伴長達5個小時,最終兩名主犯被美國檢方判處終身監禁。
  • 田野調查:誰是校園欺凌的隱形推手
    除此之外,團隊發現,有的家長不知道如何有技巧地管教子女,在欺凌事件發生後,家長不恰當的介入甚至會導致欺凌事件的發酵。有的家長原本是想教育孩子反抗欺凌,卻因為「往死裡打」「做人就要狠」「忍一忍就過去了」等不當言辭誤導了孩子,使孩子欺凌別人或者成為受欺凌對象。有的家長在得知孩子受欺凌後,甚至直接參與到孩子的欺凌事件中來。
  • 別小看孩子被起綽號,「惡意綽號」已屬校園欺凌,家長要重視!
    父母可不要不重視孩子被起綽號,覺得這只是孩子之間無關緊要的玩笑話。就是因為大人的不重視,讓那些壞孩子變本加厲。孩子被起惡意的綽號,這已經屬於校園欺凌的初級階段了。別小看孩子被起綽號,"惡意綽號"已屬校園欺凌!
  • 校園欺凌,學校如何防治
    通過校本研修做專門講座與學習和多種會議,加強教師的認識與能力;針對學生開設專門的課堂,並通過學校集會、升旗、班會等多種途徑涉及校園欺凌的話題。「基礎能力」「專門知識」規避欺凌發生。教師要對學生加強兩個層面的相關技能培養,一是讓孩子遠離欺凌的基礎性能力,主要包括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共情能力、理解與溝通能力、對他人和環境的判斷能力等;二是關於校園欺凌的專門知識的學習。
  • 遏制校園欺凌,我們可以這樣做 |...
    其中,就提到了「老師們、家長們都期盼校園欺凌少一點,校園周邊的環境安全一點」。   兩會期間,還有一些代表委員們針對校園欺凌問題發聲,呼籲通過立法等方式遏制校園欺凌,還孩子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   看點   03   家長注意!孩子出現這些「信號」一定要重視!   除了國家、地方出臺政策,我們老師和家長,又能夠做些什麼呢?   校園欺凌發生後,大多數孩子往往選擇沉默。
  • 東莞9歲女孩遭男同學校園欺凌:作為父母都應該知道這些
    據媒體報導,東莞一名9歲的小學女生被同班的男同學欺凌,導致韌帶撕裂,需要藉助輪椅上學。但更為過分的是,即便這樣,那麼男同學還是不斷地欺凌她,而對方父母墊付幾千萬的醫藥費後就不聞不問,學校的態度也不置可否。
  • 第三視角看校園欺凌原因:被欺凌方一再退讓,其他相關方事不關己
    這背後的原因是,對於同一件事,公和婆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表達觀點和態度的。但這只是常見的第一種視角,發生了衝突之後,衝突雙方都認為我沒錯,是對方的錯!這種情況下,雙方都在攬功諉過,把責任往對方身上推。比如說,家長和孩子,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老師和家長之間,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
  • 它讓你失去自由,這就是欺凌的實質——從兒童權利視角看校園欺凌
    除了這些比較明顯的分類以外,很多時候兒童僅僅因為「和別人不太一樣」,比如所謂的「太矮」、「太胖」、「太內向」,就成為了欺凌的對象。這種對多樣性缺乏接納的態度,其實是一種既源於人性也基於文化的歧視和排斥。因此,那些「為什麼偏偏欺負你」的論調,往往是合理化了對兒童的歧視,當它來自最親近的家長和老師時,對孩子的二次傷害是不言而喻的。
  • 反校園欺凌,各國如何保護「少年的你」?
    這首名為《別笑我》的歌,是詞作者在知道了自己的女兒因為有雀斑被同學欺凌之後,為了鼓勵孩子而創作的。  隨著電影《少年的你》上映,「校園暴力」這一議題再次引起公眾熱議。  不僅在中國,在其他國家,也存在著校園欺凌的現象。為遏制校園欺凌,多國紛紛出招嚴肅對待。不僅明確學校、家長、法律的責任,還呼籲「沉默的大多數」勿做旁觀者。
  • 校園霸凌的可怕遠超家長想像,四人打一人,幾十秒拳打腳踢幾十次
    可能大部分還在校園內的人團夥欺負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時候覺得自己是未成年人,所以即使犯罪也不用擔負刑事責任,因此肆無忌憚。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無論是在校園內還是在校園外。家長要多關心孩子的情況,被欺凌者也應勇敢說出事實,保護自己!法律會懲處施害者,也會呵護受害者!
  • 預防校園欺凌 ,「守望者」大型公益活動啟動
    啟動儀式就校園欺凌的話題對彭凱平教授進行了專訪,彭凱平教授認為在社會、學校、家庭等方面至少可以從四個層面預防,其一是政策方面的支持,包括設立熱線,讓受到傷害的孩子有求助的渠道;設立支持小組,家長可以聚到一起討論如何預防校園欺凌,孩子也可以聚到一起互相支持;第二是多元參與,參與的人越多,校園欺凌越容易被制止,包括社區也要參與進來,小區的保安也是能夠制止欺凌的人;第三是多管道,不僅可以尋求法律的幫助
  • 【安全教育】防欺凌篇:對校園欺凌說「不!」
    、社會等都可能是校園欺凌的導火索。只有深究欺凌事件背後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的防範校園欺凌。 三、校園欺凌信號 法官助理姐姐也提醒家長和老師們,如果有下列信號
  • 對傳播校園欺凌視頻說「No」,理由有三,主要是保護傳播者
    我們對校園欺凌施暴者深惡痛絕,對拍攝視頻並將之上傳到網絡的人更是咬牙切齒。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一旦看到這樣的視頻,首先是驚訝,其次是痛恨。然後的反映這是哪個學校的?施暴者是誰呢?受害者現在怎麼樣?一、對校園欺凌視頻的傳播,我們的態度可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