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詞,出自何尊
「中」「國」兩個字合在一起,組成一詞,最早見於西周青銅器何尊。何,人名,應該是西周初期的周王室貴族。何尊,是何受到賞賜之後,鑄造的青銅器(圖一)。
如果僅僅是一件青銅器,何尊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重要的是,在何尊底部,鑄造有一大段銘文,這段銘文共有12行,122字:
這段銘文是:
唯王初壅,宅於成周。復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勳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鹹誥。雍州何賜貝卅朋,用作口(周)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大致含義是:
周成王五年四月,周王開始在成周(今河南洛陽)營建都城,適逢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王於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內容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則告祭於天說:餘入住到天下的中心,由此統治民眾。周王賞賜何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
從何尊銘文記載來看,周成王五年,營建成周洛邑。這與傳世文獻相吻合。《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西周定都鎬京,稱為宗周;周公所營建之洛邑便是宗周。
值得注意的是,何尊最早出現「中國」兩個字(圖三)。當時的國,尚沒有囗(wéi),在字形上與今天不同。其實,在含義上也與今天不同。
中國:天下中心
何尊中的「中國」,是指西周王朝的成周地區。在當時,伊河、洛河流域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被視作「天下中心」。《史記·周本紀》云:周公贊成周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裡均」。
其實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含義都是指中原地區。上古時代,華夏民族活躍於黃河流域,以為居天下之中,而把周圍其他地區稱為四方,居於四方的人民被視作四夷。《詩·小雅·六月序》說:「《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正是如此。
文化中國
後來由於中原華夏族創造了遠高於四夷的文化。「中國」「華夏」的含義,就更加偏向於指具有豐富燦爛文化的中原民族。
《戰國策》說:
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
唐代孔穎達說: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可見,在古人看來,中國之所以被稱作「中國」都是因為中國燦爛的文化。
基於此,一個民族政權是否可以被視作「中國」,也是以文化為區分的。
韓愈《原道》:「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這是說《春秋》以「禮」作為判別夷狄與中國的標準,凡是言行符合「禮」的,夷狄亦可視為中國,反之,則中國亦可視為夷狄。這裡雖然是說「禮」,但其實可以理解為以禮為核心的中國文化。正是基於此,元朝、清朝也被視作「中國」。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裡,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后聖,其揆一也。」意思是:舜、文王生長於東夷、西夷之地,所行卻合乎中國。
國家含義
至於,國家意義的「中國」,相對產生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