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代統治地球的恐龍是熱血動物還是冷血動物?
形容人冷酷無情,常用一個形象的詞叫做「冷血動物」。什麼是冷血動物呢?就是那些體溫隨著環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的動物,比如蛇和烏龜,天氣熱了,它們的體溫也升高,行為也隨之變的活躍異常;天氣冷了,它們的體溫就下降,變得呆頭呆腦,並很快進入休眠狀態。所以冷血動物也叫變溫動物。和它們相反的就是熱血動物,也叫恆溫動物,比如我們人類,不管外界溫度怎麼變化,人類的正常體溫都是37C°左右。
現在的爬行動物都是冷血動物,恐龍屬於爬行動物類。那麼,恐龍是屬於呆笨的冷血動物?還是活潑的熱血動物呢?
關於這個問題,人們已經爭論了幾十年,但至今尚未徹底得出結論。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和生物學家們一直認為恐龍也和現在的爬行動物一樣,屬於冷血動物。但有些科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後,認為恐龍應該屬於熱血動物。
那麼恐龍究竟是熱血動物還是冷血動物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認為恐龍是熱血動物的人提出的證據是:鳥類和哺乳動物都能站著走路,它們是恆溫動物;而爬行動物只能肚皮著地,爬著走,它們是變溫動物。恐龍雖說也是爬行動物,但它的四肢是從身體下邊長出來的,也能站著走,所以恐龍應該屬於恆溫動物。
但就連提出這種觀點的人也承認,站立的姿勢和體溫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的人舉了動物牙齒的例子。他們認為:一般熱血動物活動量大,對食物的需求量也大,這就要求吃到嘴裡的食物能被迅速咬碎、消化、吸收。而爬行動物做不到這一點,它們的牙齒都是同型齒,食物進到嘴裡只能被簡單地咬碎,進到胃裡後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消化。所以相對來說,冷血動物對食物的需求量就小。這麼分析起來,恐龍是冷血動物的可能性比較大。
一些古生物學家在分析古動物化石標本時,發現了一種在化石骨骼上測定體溫差的方法。一般認為,動物骨骼中,血管多的,是恆溫動物。有人對霸王龍、角龍在內的7種恐龍的骨骼化石進行了切片,發現其中的血管痕跡與哺乳動物馬、牛、鹿等的骨骼中的血管分布密度差不多,於是得出結論:恐龍屬於熱血動物。但後來更為詳細的研究又發現,骨骼內血管的多少和熱血、冷血無關。於是這個證據也站不住腳了。
有些科學家又把眼光盯住了骨骼化石。他們發現,哺乳動物和鳥類乃至一切恆溫的熱血動物的骨骼裡面都是空心的,而爬行動物的骨骼則結實而緻密。爬行動物在寒冷或乾燥的季節冬眠,因此它們的骨骼外層出現季節性生長圈,看上去有點像樹木的年輪。而在恐龍的骨骼化石上並沒有發現這種生長圈,所以有人極力主張,恐龍是熱血動物。但反對這一觀點的人卻認為,爬行動物骨骼上的生長圈是從現生的動物身上觀察到的,在恐龍身上沒有發現,但沒發現並不等於不存在。是不是在它們死亡以後被埋入地下漫長的歲月裡,被破壞了呢?
還有人利用一些最新發現的骨骼化學成分與氣溫有關係的證據來研究恐龍。他們發現,在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恐龍的尾部和脊椎骨之間的溫度變化不大,同樣的,現代的牛、馬在相同的環境溫度變化條件下,肋骨與腿骨之間的溫度差別不超過7°C,這是典型的熱血動物的特徵之一,而對恐龍的近親科摩多龍的分析表明,這種大型爬行動物的尾部不論何處,都要比肋骨和脊椎骨溫度低49C—16°C。
這樣看來,恐龍還應該是熱血動物了,但又有科學家指出,恐龍只是利用身體的龐大來減少環境溫度對自己的影響,並不是靠自己體內產生的熱量來調節體溫的,所以從本質上來看,它們仍屬於冷血動物。
最近,在我國遼西地區,找到了好幾隻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動物化石,雖然有人認為它們是鳥的祖先,但大多數科學家還是認為它們是身披絨毛的小恐龍——美顎龍的一種。對於古生物學家來說,這可真稱得上令人震驚的大發現——人類第一次找到了長有體毛的恐龍。這種小恐龍只有公雞般大小,可說是恐龍家族中非常袖珍的恐龍了,由於是被突然噴發的火山灰掩埋的,所以身體的結構和體毛的細節部分都保存得很好。這一重大發現,又把一個爭論了多年的疑案推到了人們面前:現代動物中,只有熱血的哺乳動物和鳥類是長有體毛的,這幾隻身披絨毛的小恐龍能不能成為「熱血恐龍」的直接證據?
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大部分恐龍是冷血動物,但不能排除有些小型恐龍是熱血動物的可能。
那麼,這些小型恐龍與大型恐龍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前不久,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6名心臟專家使用了CT等高技術手段研究了一個恐龍心臟化石。據說,這個化石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發現的第一個恐龍心臟化石,這個化石心臟具有十分複雜的四心室。因此,科學家們得出的結論是:「從這個心臟看,這個恐龍的物質交換速度要比爬行動物快,因而它可能是熱血動物。」但是,反對的人們認為,心臟是動物身上柔軟的臟器,根本不可能形成化石,那個「化石」很可能是別的什麼東西呢。
科學家們對恐龍是熱血動物還是冷血動物之所以這麼關心,原因是很多的。恐龍是一個很龐大的家族,它們統治地球近2億年之久,而且已經滅絕了。因此,搞清楚它們是熱血還是冷血動物,對人類真是一個極有挑戰性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