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 「禪偈」裡的智慧,句句發人深省,直指人心
禪偈,又作伽陀、偈陀,是禪師所做的偈頌,系與詩之形式相同,一般為五言或七言的韻文,以四句為一偈,語言比較接近民間口語。
在禪宗,禪偈又成「參話頭」,禪僧依師家的啟發而開悟時,也常有人將其悟境以偈頌的形式表現出來。同時也是修行人在一起互相印證修學佛法中所達到的境界。也可以認為「禪偈」現在我把歷史上幾首有名禪偈呈現給大家,希望大家看到這篇文章後有所悟。
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子是六祖慧能大師 讓人替他書寫在牆上的一首見性禪偈,五祖弘忍大師看到後,即立他為禪宗六祖,真可謂一偈定傳人。
二: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蘇東坡的一首首禪偈,他從正面、側面、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的各種不同的樣子,說明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也暗指了人未見性時,面對事物或人生表現出來的各種不同的心態和困惑。
三:
手拿秧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成稻[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是布袋和尚在插秧苗時忽然無道到的真理 ,說明修行不離自性,既是福田,修行在日常的生活中,不離日常,方得真道。
四:
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這是虛雲老和尚從十七歲出家修行,歷經了千轉百回的艱難,到五十歲才開悟的一首偈子,說明只有放下心中的執念與妄想,才能真正的明心見性,才能超越眾生的煩惱與迷惑,達到彼岸的佛國境界。
五: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這是明朝憨山德清的一首禪偈,他用比興的手法,直抒富貴榮華,都象夢幻和飛霜一樣容易失去,美好的事物終究不能停留,人生就是充滿了這樣的無奈。說明了世事無常、繁華易逝的道理,讓人無限感慨,為之動容的同時,應學會看破與放下。
六: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這首禪偈出自鳥巢禪師與白居易的對話中。有一次,白居易偈語請教禪師道:
「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
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禪師也以偈回答說: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此禪偈的意思是:人生入幻如化,如夢如露,但是如果體悟到「無生」的道理,超越時間「去」「來」的限制,生命就能在無盡的空間中不斷的綿延擴展,不生亦不滅。
白居易聆聽禪師的開示之後,深感敬佩,於是依禪師,作禮而退。
七: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開經偈指佛教、道教、民間宗教念經前所念誦的四句偈。這首開經偈為武則天所寫,塑造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女皇願意屈身誠心禮佛的形象,是為了讓佛教的哲學對僧尼也對諸如貴婦婦孺的許多人產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其意說明了學佛者要把受持佛法作為唯一心願,能徹底了解如來的真實教理,信、解、行、證。從而趣入佛道。也告訴人們如來就是人人本具的自性。
八: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是王維的一首禪詩,詩中的大意是:在寂靜沒有人聲的環境裡,桂花自開自落,好像可以感覺到桂花落地的聲息,夜靜更深的時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無所有,月亮剛出來,亮光一顯露,就驚動了樹上棲宿的小鳥,它們在春澗中不時地鳴叫幾聲.。
全詩都在寫春山之靜,寫在「靜」中感受到了春山的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氣息,為什麼能這樣「靜」?是因為「心閒」,為什麼如此「心閒」?是因為詩人放下了人世間紛紛擾擾的煩憂,放下了對世俗雜念的摯著迷戀,說明了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個人的精神提升到一個「空」的境界,真正的達到超乎於常人的一種境界,才能讓心與大自然完全相契合,達到天人合一。
九: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這首詩是王維的《過香積寺》,山中的流泉由於巖石的阻攔,發出低呤,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其中「毒龍」指人的慾念。詩的表意是:薄薄的暮色籠罩在空空的潭水面上,佛祖己經把毒龍收服了。實際上就是告訴大家:修身須養性,養性必須首先控制自己這個慾念的毒龍。
十: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首詩的題目是《頌平常心是道》,作者是宋代無門慧開禪師。該作被錄入其評釋古代禪門公案的《無門關》一書,該禪詩以表達作者對「平常心是道」這句禪語的理解。此詩琅琅上口,最為佛門弟子所愛頌。與「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修行即是修正自己錯誤行為觀念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放下自己「貪、嗔、痴、慢、疑」的過程,是艱難的,也是艱巨的,也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真正的超越靈與肉的苦難,達到無礙的,自由的幸福的彼岸。
所以,我也寫了一首自己的感悟;
千迴百轉出深山,處處風景道道關。
明了浮沉身是夢,靜看豔陽三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