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肅」古詩詞裡的絲綢之路

2020-10-22 每日甘肅網

【溯源甘肅】

古詩詞裡的絲綢之路

位於蘭州五泉山公園裡的霍去病雕像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張克復

絲綢之路是一條充滿神奇經歷的道路。它是世界上線路最長、歷時最久、影響最深的貿易通道,聯絡著四大文明古國,對古代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影響巨大。所經地域涵蓋今天中國的中西部各省區。

絲綢之路既是邊塞詩的故鄉,也是《涼州詞》《涼州歌》《甘州八聲》等詞牌曲牌的命名地。這些充滿激情的詩詞歌賦,至今猶在傳唱和迴蕩。這些詩詞或悲傷,或壯烈,或激越,或閒適,或清新,風格多樣,格調高邁,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絲綢之路上壯美的山河、旖旎的風光和別樣的風物。

胡人半解彈琵琶

絲綢之路起於長安(今西安市)或洛陽,西越隴山,進入河西走廊,穿越天山南北,深入中亞、西亞乃至歐洲;或南越秦嶺,由巴蜀黔滇進人南亞、西亞或北非;或北穿草原、大漠,再西向歐洲……

從絲綢之路對古代世界和中國社會影響的程度來看,出長安或洛陽,經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進入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沙漠綠洲線最為重要。它是漢唐封建社會強盛時的標誌。它的博大精深、開放包容,在世界交通史上無出其右者,在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發展史上更是功不可沒。它不僅僅是一條商貿通道,也是一條聯絡世界各國的友誼之路,一條融合世界文明的文化之路,一條體現世界各民族相互團結、融合的見證之路。

1877年,這條以中國絲綢為媒介的貿易通道,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命名為「絲綢之路」。一百多年來,絲綢之路成為政治、軍事、經濟、民族、宗教、地理、醫藥、文學等各類學者前赴後繼、不斷探索的熱土,一大批成果先後面世,「絲綢之路學」成為世界性的顯學,與敦煌學並駕齊驅,成為世人矚目的文化現象。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西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上中國實施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倡議,給古老的絲綢之路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絲綢之路商旅駝隊

古畫上的絲綢之路盛景(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現存史籍表明,中國人很早就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大約在商周時期,中原的絲綢已經開始西傳。《竹書紀年》中記載有周穆王西巡崑崙丘,與西王母相會過程中沿途饋贈珍寶,其中就有大量絲綢。出土文物也證明,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紀,中國的絲綢已傳到西亞、東歐、北非一帶。絲綢作為貴重物品,是權力和富有的象徵,成為中原王朝饋贈部落酋長、建立關係的主要媒介。

這說明早在商周時期,絲綢流通就已開始。但此時的流通是斷續存在的,多是以接遞的方式進行。戰國末到漢初,由於匈奴南下的阻隔,這種斷續接遞的存在方式也變得日益艱難。匈奴的居間角色,在與中原王朝的絲綢等物資貿易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而對匈奴的南下,秦、漢王朝只能以增修長城、據河為險、聯姻和親來加強防禦,長期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社會經濟受到重創,國家安全和人民生活都受到嚴重威脅。

漢武帝時,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漢朝國力大增,已足以抗衡匈奴。武帝決心聯結西域打擊匈奴,打通中西通道,與西域建立永久、直接的政治、經濟關係。建元二年(前139年),派張騫一行百餘人出使西域。在張騫被匈奴扣留、杳無音信的情況下,漢武帝於元朔五年(前124年)發起漠南戰役,使匈奴遠移漠北。張騫返回後,獻上《西域圖記》,漢王朝制定了隔絕羌胡、「斷匈奴右臂」的策略。元狩二年(前121年),武帝發起河西戰役,派霍去病率軍兩次進擊河西走廊,突襲匈奴右部,完全佔據了河西走廊地區,「金城(今蘭州市)、河西並南山至鹽澤(今羅布泊)空無匈奴」,徹底打通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通道,並「設四郡、據兩關」,從令居(今甘肅永登)修長城至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鹽澤,移民屯田、置郵傳命。之後,漢武帝於元狩四年(前119年)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獲得巨大成功。南到身毒(今印度)、西至奄蔡(裏海、鹹海之間)、大食(阿拉伯)等地。

從此以後,絲綢之路暢通無阻,西域各國使者相望於道。中原與西域的商品貿易進入高潮,商品種類日益豐富。中國的絲綢、銅鏡、漆器、冶鐵術、穿井術等西傳,西域的胡麻、番瓜、核桃、石榴、苜蓿、蠶豆、西瓜和良馬、駱駝等,也都在這個時期傳入中國。絲綢之路的暢通,與張騫兩次「鑿空」密不可分。故後人評價道:「不是張騫通西域,安有佳種自西來?」

東漢時期,絲綢之路沿途各民族間爭鬥不斷。在西域出現了「遮殺漢使」「隔絕漢道」的情形,在班超父子的苦心經營下,絲綢之路絕而復通,如此者三,史稱「三絕三通」。

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五涼政權等對保護絲綢之路不遺餘力,依漢制派出官員都護西域。北魏統一北方後,絲綢之路結束了動蕩期,又逐步進入新一輪發展高潮。

隋朝統一後,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尤其是隋煬帝西巡,消除了邊患。在張掖召見27國國王、使臣,並將整個西域和吐谷渾故地置於隋王朝中央直接管理之下。

唐朝建立,民族關係融洽。在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實行軍政合一的管理體制。隴右道行政所及西到大秦(古羅馬帝國)。絲綢之路沿途設屯二百多個,戍軍二三十萬人,僅張掖一地屯糧佔全國屯糧總數的30%。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稱:自長安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兩千裡,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絲綢之路關隴道、河西道、兩關出西域道十裡一亭,三十裡一驛,各驛驛具、驛舍、廩食、鋪陳齊備,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商貿空前繁榮。

夕陽下的玉門關舊址

絲綢之路的暢通,吸引了世界各國將眼光投向中國,極大地促進了中西交往。除了大宗的商品貿易外,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躍,拉近了中西文明間的距離。中原的詩詞歌賦與西域的音樂、歌舞在絲綢之路上巧妙地融合。

這些詩詞使我們看到了正史典籍和地上地下文物不曾反映的真實資料,是絲綢之路文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通過研究這些詩詞,可以使我們看到絲綢之路詩一般迷人的歷史畫卷,可以廣泛地、真實地了解當時沿路的政治、經濟、社會、地理、民族宗教和文化等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正史的不足。

這些詩詞反映了中國歷代王朝與沿路國家和地區開展商貿流通的情況。如唐張籍《涼州詞》:「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清楚地反映了唐代中國與西域地區甚至中亞歐洲的絲綢貿易情況。貿易是雙向的,與此同時國外的物產也源源不斷地沿著絲綢之路進入了中國。如漢武帝《西極天馬歌》:「天馬徠兮從西極。經萬裡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可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西域中亞一帶所產的良馬就作為貢品和商品進入中國。唐元稹《西涼伎》詩:「大宛來獻赤汗馬,贊普亦奉翠茸裘。」也同樣透露出西域和中亞一帶馬匹和皮革物產傳入中原的信息。

這些詩詞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和沿路人民生產生活的情況。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元稹、李端、劉言史等,都在詩中形象生動地描寫過一種當時風靡宮廷和民間的來自西域康居國(今中亞錫爾河北一帶)和石國(今中亞塔什幹一帶)的「胡旋舞」,描寫過以跳這種舞蹈為生的西域「胡旋女」和「胡騰兒」的形象和生活。「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飄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裡餘……」極為真實地表明了唐時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又如李白有《僧伽歌》:「真僧法號號僧伽,有時與我論三車。問言誦咒幾千遍,口道恆河沙復沙。此僧本住南天竺,為法頭陀來此國……」岑參有《太白胡僧歌》,明張憲有《贈西僧》詩,都描寫了古印度佛教僧人的形象,可以作為研究絲綢之路上佛教傳播的重要資料。而唐無名氏《千佛洞詠》:「雪嶺幹青漢,雲樓架碧空。重開千佛剎,旁出四天宮。」則是唐時敦煌莫高窟建築宏偉、香火旺盛的重要佐證。再如元耶律楚材《河中春遊有感》《壬午西域河中遊春》《贈高善長一百韻》等詩,記錄了中亞地區人民的習俗和社會生產生活情況。

這些詩詞反映了絲綢之路沿線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情況。如唐元稹《西涼伎》:「吾聞昔日西涼州,人煙撲地桑柘稠。葡萄酒熟恣行樂,紅豔青旗朱粉樓。」可見在盛唐時涼州可謂通都大邑,各民族和睦相處,經濟繁榮。又如唐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詩反映的:「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裡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描寫出月光照耀下的絲綢之路重鎮涼州城,銀光鋪瀉,蕩漾著胡人彈奏的陣陣琵琶聲,表現出涼州的濃鬱風情和歌舞繁華及各民族和睦融洽、共享安樂的場景。詩聖杜甫在「安史之亂」中曾流寓隴東南地區,留下了不少佳作。其詩中提到秦州:「降虜兼千帳,居人有萬家」「羌女輕峰燧,胡兒制駱駝」(《秦州雜詩》)。我們可以看到在當時秦州(今天水一帶)與漢人雜處的羌人和胡人的數量是相當多的,而且諸多民族在當地團結相處,各安本業,促進了民族融合。

這些詩詞還描述了絲綢之路沿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此類作品佔絲綢之路詩詞的大部分。絲綢之路沿線地域遼闊,地貌奇特,高山峽谷、冰川雪峰、草原森林、沃野綠洲、沙漠戈壁、丹霞石林、長河深湖、瀑布飛虹等自然景觀雄奇壯麗,多姿多彩;多元民族文化歷史悠久,豐厚燦爛,民族風情濃鬱別樣,各具特色,古代文化遺址、城堡關梁、陵寢墓祠、長城烽燧、寺廟宮觀、石窟寶塔、亭臺樓閣、港埠津渡等勝跡密布,文物薈萃。古今詩人們以濃墨重彩謳歌絲綢之路沿線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留下了數以千計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篇。這些詩篇或描景抒情,或狀物繪人,如寫華山的險峻、崆峒山的秀麗、六盤山的崎嶇、賀蘭山的雄奇、祁連山的逶迤、天山的崔嵬、火焰山的神奇、青海湖的壯闊、果子溝的旖旎以及長河落日、大漠孤煙;又如寫絲路起點古都長安、洛陽的繁華,絲路重鎮涼州、甘州、敦煌、泉州的盛景,大慈恩寺的香火、大雁塔的題名,莫高窟的絢麗,樓蘭高昌的滄桑,長城、嘉峪關的雄偉等,無不情景交融,動人心弦。

這些詩詞也反映了中國歷代王朝與沿路各國、各民族政權友好往來的情況以及為維護、保障絲綢之路暢通而做出的努力。如唐明皇李隆基的《送日本使》《賜新羅王》,賈島的《送於中丞使回紇冊立》,明唐順之的《送高行人使琉球》等,這些詩都已成為研究中外政治交往的重要史料。絲綢之路綿延萬裡,貫通萬國,用軍事力量保衛絲路的安全和暢通是必要之舉。如南朝梁詩人虞羲的《詠霍將軍北伐》:「擁旄為漢將,汗馬出長城」「乘墉揮寶劍,蔽日引高族。雲屯七萃士,魚麗六郡兵」「胡笳關下思,羌笛隴頭鳴。骨都先自讋,日逐次亡精」,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抗擊匈奴、大獲全勝的戰事和功績。

歷代很多有志之士也以從軍西域、保護絲路、建功塞外作為人生追求,留下了諸多壯美的篇章。「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昌齡《從軍行》),「昨夜秋風人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唐嚴武《軍城早秋》)膾炙人口,傳唱千古,激勵著無數男兒保衛邊疆,建功立業。有的詩作透過刀光劍影的軍事活動,側面反映了絲綢之路上的地理形勝和風土人情。如傳為西漢霍去病所作的《霍將軍歌》,描寫了西漢取得對匈奴戰爭勝利後,邊疆各族人民的喜樂心情。又如唐高適、岑參、王昌齡、張籍等詩人的諸多絲路、邊塞詩,在反映戰鬥場面和軍旅生活之外,還透露了大量的當時絲綢之路沿線的城邑山川和物候的信息,也成為研究絲綢之路的寶貴資料。

相關焦點

  • 溯源甘肅:古詩詞裡的絲綢之路
    古畫上的絲綢之路盛景(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一、絲綢之路起於長安(今西安市)或洛陽,西越隴山,進入河西走廊,穿越天山南北,深入中亞、西亞乃至歐洲;或南越秦嶺,由巴蜀黔滇進入南亞、西亞或北非;或北穿草原、大漠,再西向歐洲……從絲綢之路對古代世界和中國社會影響的程度來看,出長安或洛陽,經甘肅
  • 「溯源甘肅」青銅文化的甘肅印跡
    【溯源甘肅】青銅文化的甘肅印跡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陶興華 陳俊德青銅器是古代的貴重物品,被譽為「吉金」,夏商周時期是中國的「青銅時代」,青銅器不僅是當時社會的高科技產品,還是進行祭祀活動、體現國家制度、反映貴族身份地位的重要「禮器」,長期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
  • 「溯源甘肅」河西走廊的早期居民
    【溯源甘肅】河西走廊的早期居民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汪受寬甘肅省中部以南北流的黃河為界,大體分為河東和河西兩部分,河西部分就是通常所說的河西走廊他們在這條舉世聞名的絲路走廊裡上演了一出出威武雄壯、可歌可泣的話劇。當他們先後遷至中亞地區以後,又成為絲綢之路上與中央王朝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最活躍的民族。一先秦文獻記載,從傳說時代以前到春秋間,大夏人就耕牧於塔裡木盆地以東,河西走廊和隴西各地,與羌人雜居。
  • 古詩詞裡的絲綢之路_人文之旅_中國甘肅網
    原標題:【溯源甘肅】  古詩詞裡的絲綢之路  位於蘭州五泉山公園裡的霍去病雕像  一  絲綢之路起於長安(今西安市)或洛陽,西越隴山,進入河西走廊,穿越天山南北,深入中亞、西亞乃至歐洲;或南越秦嶺,由巴蜀黔滇進人南亞、西亞或北非;或北穿草原、大漠,再西向歐洲……  從絲綢之路對古代世界和中國社會影響的程度來看,出長安或洛陽,經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進入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沙漠綠洲線最為重要。它是漢唐封建社會強盛時的標誌。
  • 「溯源甘肅」「如意甘肅」:從歷史深處走來
    【溯源甘肅】「如意甘肅」:從歷史深處走來屬於大地灣一期文化的寬帶紋三足彩陶缽在《括地誌》中說沙州敦煌縣東南三十裡,山有三峰,故曰三危山。人類文明奇蹟莫高窟就在三危山下。在遠古時代,到敦煌大約也就是到了天盡頭,向西、向北沙磧障路、有去無回。古人把敦煌至羅布泊一帶稱為「南海戈壁」,大禹毫無疑問是把黑水引向了浩渺無邊的南海戈壁,最終流向了羅布泊。結合《尚書·禹貢》中導河記載,說明在堯舜禹的時代,甘肅就已經是華夏文明的中心舞臺。
  • 恆信東方《樂學古詩詞》,可以「唱」的古詩詞!
    詩詞養心,誰不想讓自己家的孩子「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呢?」可現實是:很多孩子對背詩厭煩,填鴨式的背詩不僅索然無趣,還會成為孩子的煩惱。難道詩詞只能死記硬背嗎?詩詞不能像故事一樣,讓孩子追著聽嗎?《樂學古詩詞》真正的讓詩詞「活」了起來。像唱歌一樣學古詩 和詩以歌,把古詩「唱」出來《樂學古詩詞》將每首古詩都精心譜成曲子,曲調朗朗上口,好記好背,孩子學得輕鬆,越學越喜歡。
  • 古詩詞裡的絲綢之路
    (今西安市)或洛陽,西越隴山,進入河西走廊,穿越天山南北,深入中亞、西亞乃至歐洲;或南越秦嶺,由巴蜀黔滇進入南亞、西亞或北非;或北穿草原、大漠,再西向歐洲……從絲綢之路對古代世界和中國社會影響的程度來看,出長安或洛陽,經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進入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沙漠綠洲線最為重要。
  • 「溯源甘肅」漢簡中的敦煌郡
    【溯源甘肅】漢簡中的敦煌郡敦煌漢簡總之,軍事徵討、移民實邊、設郡置縣、開發經濟、加強防禦,使千裡河西走廊通過綠洲農業和草原牧區連成一片,成為漢王朝向西進發,開拓西域,溝通絲綢之路的後方基地。先說軍事防禦。當年的敦煌郡包括今天的敦煌市、瓜州縣和玉門市,加上南北兩山和西部沙漠。根據近人的估算,大致有1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相比四郡中,敦煌郡的防線最長。
  • 「溯源甘肅」兩漢時期的涼州:天下要衝,國家藩衛
    【溯源甘肅】兩漢時期的涼州:天下要衝,國家藩衛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李元輝修葺一新的武威南城門樓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儀仗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開通後,涼州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成為連接中原與西域的重要通道,而且也是關內外各民族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絲綢之路的繁榮為漢朝的發展帶來了大量的財富,而涼州則是從長安向西的必經之路,扼住了涼州,就等於扼住了絲綢之路的咽喉。
  • 瓜瓜龍語文「唱詩班」暖心歸來,聯手國學大師講活古詩詞
    文學大師現身說法 探討啟蒙教育經驗今年10月,瓜瓜龍語文聯合新華社推出了瓜瓜龍「風光唱詩班」,並推出原創唐詩兒歌系列短片,發布後備受好評。在此基礎上,瓜瓜龍語文發布第二季唱詩班視頻「把國學唱成兒歌」,精心選取《贈汪倫》、《長歌行》、《梅花》、《秋浦歌》4首詩歌進行原創兒歌改編,並邀請王蒙、錢文忠、蒙曼和酈波四位知名學者深入講解,探討學習詩詞對於2-8歲兒童在美德養成、情感教育等方面的影響。
  • 「古詩詞賞析」《塞上曲·其一》《塞下曲》《關山月》
    小編給大家介紹「古詩詞賞析」《塞上曲·其一》《塞下曲》《關山月》第一篇:《塞上曲·其一》作者:「唐」王昌齡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第二篇:《塞下曲》作者:「唐」王昌齡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 古詩詞裡的絲綢之路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一 絲綢之路起於長安(今西安市)或洛陽,西越隴山,進入河西走廊,穿越天山南北,深入中亞、西亞乃至歐洲;或南越秦嶺,由巴蜀黔滇進入南亞、西亞或北非;或北穿草原、大漠,再西向歐洲…… 從絲綢之路對古代世界和中國社會影響的程度來看,出長安或洛陽,經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進入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沙漠綠洲線最為重要。
  • 「溯源甘肅」秦漢時期甘肅的文學創作
    【溯源甘肅】秦漢時期甘肅的文學創作秦漢時期甘肅的文學,無論是民間文學、樂府歌辭還是少數民族文學,都湧現出一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反映著甘肅歷史文化大省的一個側面。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李清凌1 民間文學民間文學是人民群眾用文學形式對各種社會現象作出的反映。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繼戰國韓、趙、魏及秦先王之後,令蒙恬帶領10萬(一說30萬)大軍,從甘肅開頭,修築長城,防禦匈奴的掠奪,給廣大人民造成無法承受的負擔。
  • 「溯源甘肅」秦漢時期甘肅的藝術成就
    【溯源甘肅】秦漢時期甘肅的藝術成就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李清凌秦漢時期甘肅地區有著地方色彩濃鬱的音樂舞蹈藝術,還有品類繁多的繪畫,許多成果萬世流芳,澤溉後學,為地方歷史文化平添了幾分光彩。漢代活動於今甘肅、青海一帶的羌同漢人的樂舞交流,已經達到難分彼此的程度。再以笛為例。漢代大學者馬融《笛賦》序認定「笛生乎大漢」。他寫道:「近世雙笛(雙管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
  • 「溯源甘肅」漳鹽春秋
    【溯源甘肅】漳鹽春秋鹽井出產的鹽塊鹽川鎮碑林(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漳縣風光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馬全成提起漳縣,必說漳鹽。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先有漳鹽,後有漳縣。數千年漳鹽的開發生產,不僅使鹽井鎮成為隴上古鎮、重鎮、名鎮,而且為漳縣的設立和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方圓數百裡的人民帶來了幸福安康。1 談古論今說漳鹽漳縣伴隨著漳鹽的步伐走進歷史,它的數度廢立和漳鹽的興衰榮辱相伴始終。西周時,先民們在這方土地上掘井熬鹽而得名鹽井。
  • 「溯源甘肅」漳鹽春秋
    【溯源甘肅】漳鹽春秋鹽井出產的鹽塊數千年漳鹽的開發生產,不僅使鹽井鎮成為隴上古鎮、重鎮、名鎮,而且為漳縣的設立和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方圓數百裡的人民帶來了幸福安康。1 談古論今說漳鹽漳縣伴隨著漳鹽的步伐走進歷史,它的數度廢立和漳鹽的興衰榮辱相伴始終。西周時,先民們在這方土地上掘井熬鹽而得名鹽井。
  • 「溯源甘肅」宕昌與古羌族的歷史淵源
    【溯源甘肅】宕昌與古羌族的歷史淵源在隴南,有一個地方叫宕昌,這一名字沿用一千六百多年。在歷史上曾設立我國羌人聚居區最早的行政建置——羌道,養育了一個古老的族群——宕昌羌,又建立過一個地方政權——宕昌國,國取族名,國都宕昌。
  • 「溯源甘肅」周人先祖在隴東的興起
    【溯源甘肅】周人先祖在隴東的興起位於慶城縣的周祖陵森林公園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陶興華甘肅隴東慶陽一帶曾經是周人長期創業發展過的地方。據學界研究,不窋率領周人所到的「戎狄之間」便在今甘肅隴東的慶陽一帶。正如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所云:「自這一帶(彬縣和旬邑縣一帶)逆涇河,再循支流馬蓮河而上100多公裡,為甘肅慶陽地區,傳說周先公不窋『奔戎狄間』即在此」。
  • 「溯源甘肅」伏波將軍馬援在隴上
    【溯源甘肅】伏波將軍馬援在隴上馬援收伏羌人故事連環畫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汪受寬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在平定交趾(今越南)二徵之亂,與越人申明約束以後,伏波將軍馬援振旅回到京師,獲賜新息侯爵位和朝見位次九卿的獎賞。
  • 絲綢之路與甘肅的世界文化遺產
    陸路絲綢之路就是在這一特殊形勢下應運而生的。時光回溯到西漢時期。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和兩關 (玉門關、陽關)的設置,主要是在政治和軍事上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陽關 /杜雨林 / 攝20世紀初期,河西地區的漢塞和烽燧遺址陸續出土大批漢簡,有居延漢簡、敦煌漢簡、懸泉漢簡、武威漢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