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憶的長河裡的吉光片雨,新會的城市化行進軌跡始終堅穩而富有詩意。
2020年,11月16日,珠西樞紐江門站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
從千年古郡到灣區樞紐,江門站的開通在新會發展歷史篇章裡,註定能抹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是在新會普通老百姓的視角下,樞紐,究竟意味著什麼?她為新會人的生活帶來什麼變化?
今天,鳳凰君有幸與幾位新會發展的同行者對話,讓他們來與大家分享,新會的一些事一些情。
聽新會故事 醇美溫厚的人文文化
新會,古稱岡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銀洲湖畔,扼粵西南之咽喉、據珠三角之要衝、瀕臨南海,毗鄰港澳。
所謂「一方山水養一方人」,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新會,把許多民情風物印記在這座城市中。
新會老照片
熟悉的新會話、獨特的風俗、古老的建築,像梁啓超、陳白沙、陳垣等諸多名人,再到小鳥天堂、圭峰山、學宮、崖門古炮臺等名勝之地,見證一代代新會人成長。
作為城市心臟的所在,會城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在舊市府(現星匯廣場)一帶,是老一輩新會人心中最繁華的「省城」。
新會華僑大廈
在北園新村住了30多年的「老新會」黃伯,以前總帶著孫女到盆趣園餵金魚;每逢春節,還會到人民會堂旁買鯉魚燈,成群穿街過巷「遊燈」的畫面記憶猶新。
新會魚燈
如今,改造後的新會中心園林區除了是是黃伯這些「80後」的休閒活動區域,還是一個有歷史印跡的「打卡地」。龍眼樹下老年「私夥」band隊、大媽廣場舞等一派熱鬧景象,更是承載著一代代新會人的集體回憶。
不知道當年餵金魚的你,還記不記得坐過人民會堂門前的石獅子?
產業發展聚集 「新動能」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關鍵。一直以來,古典家具、新會陳皮、小岡香、五金不鏽鋼四大傳統特色產業是新會區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會區也因此獲得「中國陳皮之鄉」、「中國古典家具之都」、「中國香業產業基地」、「中國不鏽鋼製品生產基地」等國字號榮譽。
新會古典家具城
近年來,新會區傳統產業更交出一幅幅豐收的圖景。據不完全統計,全區四大傳統特色產業經營戶超6000家,實現年產值超200億元,相關從業人員超20萬人。
2019年,新會區生產總值806.22億元,以7.1%增長率排名全市第一。同年,新會區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49位,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第86位,經濟實力十分強勁。
除了做強做優傳統特色產業,新會區全力發展大健康、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三大新興產業,產業集群化發展格局逐步明顯。
新會港碼頭
狠抓工業立區,在全市重點打造五大萬畝園區,其中有3個位於新會——深江產業園、粵澳(江門)產業合作示範區、珠西新材料集聚區。隨著一個個工業園區在葵鄉大地拔地而起,新會在產業體系、產業新平臺和科技創新上同步發力。
放眼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新會可以說是集聚了嶺南文化的獨特樣本。作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新會以旅遊業為產業轉型升級突破口,加大文旅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加快打造「+旅遊」高質量融合發展新興產業。
圭峰山風景區
如目前樞紐新城引入的都市文旅中心項目,將區域打造成新會的一個新中心地標,助力區域產業轉型和經濟發展。
交通配套全面升級 區域發展一步騰飛
新會臨江濱海,腹地縱深廣闊。隨著城市的發展,新會交通建設,更可謂「飛」一般速度。
1982年10月,睦洲三牙大橋竣工通車,橋長151米,是當時新會最長的公路橋梁。
1985年,全縣公路達95條,總長600多公裡,解決了10鎮以橋代渡問題。
1995年2月,會城河綜合治理工程打下了第一條樁,拉開了會城河的覆蓋工程。
昔日的會城河 圖源網絡
1996年開始,新會掀起了以「四路三橋一港口」為重點工程的交通建設新高潮,共興建8項工程,初步建成以高等級公路為主的,公路水路相互銜接的立體交通網。
新會大道(南環公路)通車 圖源新會僑報
1999年,歷時五年改造覆蓋的會城河,終變成了如今這一條連接南北兩區雙向六車道的岡州大道。
岡州大道 圖源見水印
近9公裡的岡州大道下面,被埋藏的會城河就像一個被封印的傳說,屬於它的故事真系「三日三夜都講唔曬」。
曾家住「河南」的鐘仔,對會城河的記憶又愛又恨,「我都算見證住會城河消失,但有時行系岡州大道我都會諗,如果會城河還在,那現在這裡都有一河兩岸的即時感,只可惜當年真系臭不堪聞啊。」
由舊時的簡陋泥沙公路,到現在的軌道交通、高速公路、高鐵、快速幹線、萬噸級航道於一身的多維度「大交通」建設格局,必將助力新會區的快速發展。
江門大道-東甲立交
在2019年公布的江門市東部城市帶發展規劃布局中,新會最受矚目的標籤就是「綜合交通樞紐中心」。
作為珠西樞紐新城的重要交通基礎設施,江門站於昨日正式開通運營並投入使用。
江門站(江門日報記者周華東 攝)
作為廣東省第4大軌道交通樞紐,江門站將匯集深茂鐵路、廣佛江珠城際、廣珠鐵路、廣珠城際以及江門城市軌道交通線等多條軌道交通,建成8站臺20條線的規模。
未來,途經江門站的多項重點軌道工程,不但把新會與陽江、茂名、湛江緊密聯繫在一起,還能讓新會直接對接北上廣深。
近年來,新會打造「三縱」(銀洲湖、江珠、新臺)「四橫」(沿海、中開、中江、鬥恩)高速公路網,不斷縮短與珠三角其他城市的距離。
搭上鐵路時代發展快車的新會,依託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與粵港澳周邊地區將實現更廣泛的商務交流和發展。
躍升「城市中心」 樞紐新城來日方長
依託珠西樞紐江門站,被賦予「珠西中央活動區城市客廳」、 「江門南部公共中心」定位的珠西樞紐新城是江門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門戶擔當」。
珠西樞紐新城位於新會區主城區南側,北至新會大道,南至銀鷺大道,西至民和路,東至江門水道,區域總佔地面積19.6平方公裡。
其中,樞紐新城核心區範圍約2.7平方公裡,以江門站為中心,東至軌道交通產業園,南至厚德路,西至啟超大道,北至南湖路,區域規劃總人口規模約17萬人。
珠西樞紐新城規劃圖 圖源見水印
很多人會問:樞紐新城到底有沒有發展潛力?配套方面有哪些王牌設施?
樞紐新城發展實力首張王牌,必定是江門站的落成。這也是樞紐新城建立起來的根本原因。
江門站的建成開通,將與全國鐵路網形成互聯互通,並配套有長、短客運,與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實現一小時生活圈,並溝通樞紐新城與銀湖灣濱海新城等地。路通了,自然會有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暢通。
近年來,碧桂園、博富、富力、美的、駿景灣、保利等高端房地產項目相繼在樞紐新城落地建設,用優質配套的「小齒輪」帶動區域發展的「大齒輪」。此外,片區還加快樞紐新城公共配套,提前布局一批教育、醫療、休閒等設施。
教育方面,有尚雅學校、梅江小學,文華小學、廣雅學校、實驗幼兒園(在建),片區規劃中也預留了多處包括小學、初中、高中等教育用地;
醫療方面,新會區中醫院(新院)選址三和大道西側,新會體育中心對面,佔地面積約150畝。中科健康創新生物產業園建設得如火如荼;
商業方面,已建成有新會萬達廣場、美吉特廣場,大潤發等大型商業服務配套,而備受關注的文化商業廣場、悅泰珠西金融中心、江門農商銀行總部大樓等,均已進入施工建設階段。
文化方面,規劃有樞紐新城體育公園、柑葵溼地等重點公共配套設施,而片區周邊有梁啓超故居、小鳥天堂,茶坑塔等豐富的自然文化歷史底蘊景點。目前,樞紐新城發展框架基本成形,隨著各項服務配套設施的逐步推進和建設落成,相信新城的建設將注入更多的活力與魅力。
城市更新
開啟城市發展新裡程
城市品質的提升,當然離不開城市更新。城市更新作為一個城市有機發展的手段,並不是短時間內的大規模更新。
2018年,新會區開展城市品質提升八大行動工程,累計投入75.4億元,推進城市品質提升、提檔、提質、提效,城區面貌煥然一新。
如打造新會中心園林區、建設口袋公園、路面「白改黑」工程、市場改造、增設停車場、中心城區打造交通循環等顯而易見的提質成效,真正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
新會中心園林區
改造後的社區容貌 圖源新會微區長
隨著城市更新步伐逐步加快,新會城區一大批村落迎來改造。包括舊城區永安村、普華坊、城東村、泗丫村,圭峰片區奇榜村、沙崗村、都會村、大滘村等。
部分舊改區位圖
一門三窗,紅磚青瓦,隨著佳兆業、融創、泉林等房企介入這些舊村改造,村民住上新房子指日可待,與此同時,徵地補償分紅也讓他們對「一夜暴富」刷新認知。此外,天馬村、天祿村將打造成為自然與文化相融合、具有新會特色的城市近郊休閒旅遊區;潭衝村打造成為城市近郊休閒旅遊精品線路;群勝村打造成為葵林生態綠島;
以上種種,僅是新會區城市提質工程和成效中一小部分,但可預見新會區的未來發展充滿逸趣和美感。
鳳凰君有話說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更新不僅要重視速度,更要考慮群眾感受。
在城市發展力求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讓居民提升滿足感、獲得感、幸福感更是關鍵。
同熱愛這片土地的小編,也是土生土長的新會人,跟這座城市都算是「睇住佢大」。隨著城市的發展,這趟理想快車,一定通往充滿新生活曙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