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乞討,我積錢,修個義學為貧寒"——武訓
學習代表著什麼?如今社會,學習代表著更好的未來。在大街上,過往行人面對學習這個問題,無不說多讀點書好。古來就有"萬般皆下賤,惟有讀書高。"正是處於美好世界,我們才有機會人人讀書。這若是放在古代,讀書就是件奢侈事。
正是因為讀書難,鬧出不少"文盲"笑話。有的人選擇忍氣吞聲,而有的人選擇絕地反擊。今日我們要說的這位,雖是文盲,卻胸有大志、懷有濟世之心。雖以乞討為生,但卻致力於義學之事。38載有餘,建三所義學。他就是有"千古乞丐"之稱的武訓,也稱武七。
武訓,生於1838年。家中貧寒,父親早亡,也就沒有讀過書,是典型的文盲。從14歲開始,他就外出當傭工。本想著靠力氣幹活,但商家欺負他不識字,常常用假帳來欺騙他。原本就賺的辛苦錢,還要被騙,這讓武訓滿心悲憤。據理以爭的他,被店家毒打,驅逐出店。這讓大字不識一個的他,萌生了興辦義學的想法。
此時正值道光年間,若說百姓幸福安康,那都是哄騙世人。此時貪官汙吏盛行,百姓活都活不下去,還有幾個人能上私塾、考科舉?所以此時文盲佔大部分。有心改變這種情況的武訓,從21歲開始,沿路乞討,為實行這個"偉大的計劃"努力著。
但他的乞討,並非吆喝兩聲、叫聲慘。而是依靠真本事,賣藝乞討。剛開始他靠著自己編的小曲,四處乞討。旁人看乞丐還能哼曲,多覺有趣,當"看猴"一般,待到小曲哼完,看客往往會施捨一二。這幾年下來,武訓走遍了山東、河北等地。
這一路乞討,也有所得。有富貴人家施捨的錦衣綢緞、不用物件、銅板一二等,每每乞討到這些東西,他都會選擇賣了換錢。平常乞丐討要到這些東西,無不用於自身,而他就選擇粗茶淡飯,甚至為省錢,往往飢腸轆轆時,才會吃上一點東西。
但這種乞討方式也不是長久之計,那個年代窮人越窮,富人越富。除了極少數有善心的人,會施捨一二,真正的經濟來源還是在那些地主身上。可要想讓他們掏錢,那沒點真本事,還真做不到。所以他後面和走街串巷的江湖雜耍藝人一般——錐刺身、刀破頭、頂大鼎等。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譁眾取寵,博君一笑"。地主一笑,出手自然闊綽。
為達到吸引人的目的,他還特地剪掉辮子,在額角留一小辮,和戲文中的小丑相差無幾。這樣看客漸多,他乞討來的錢財也就多了些。走南闖北間,武訓並非一直乞討。若是農忙,他會幫地主家做工;若是有緣,他會幫人做媒;若是有人傳信,他會做次信使。但凡能掙到錢的生計,他統統都沒放過。
積少成多,一筆數目可觀的錢財積攢下來。可他常年乞討在外,居無定所,這筆巨款放在身上並不安全,所以他打算找一個信得過的人,暫時存放錢財。最終找到舉人楊樹坊,在跪了兩天之後,楊樹坊答應了武訓的請求,並表示會幫他開辦義學。
有錢、有人,武訓開始籌備辦學之事。若說武訓和一般乞丐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武訓的確是一個做生意的好手。當積累了原始資金,他開始放貸,收三分息;收購田地,留作後用。這般錢生錢,武訓在49歲時,已經積攢下良田230畝、銅錢3800餘吊。
這般資產,若是撒手不幹,武訓後半生無憂。但他依舊過著乞討的生活,並真正開辦義學。此前答應幫助他的楊舉人勸說他應該娶妻生子,但他卻說:"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正是這份誠信,打動了楊樹坊。1888年,兩人合力下,第一所義學成功開辦。
整整三十年,就為完成一個夢想,武訓用自己的三十年年華來換取窮人家的孩子有學上。他傻嗎?看起來挺傻的。值得嗎?似乎是值得的。正是義學的開辦,讓不少孩子有學上。在武訓的誠心打動下,老師不懈怠、學子誠心向學,其中學有所成者佔多數。
第一所義學興辦不久,他就與寺廟合作,興辦了第二所義學。僅僅六年後,乞討歸來的武訓,依靠鄉紳資助,興辦了第三所義學。為辦義學,武訓一生沒有娶妻生子。但凡親朋好友上門求助,他也一律不見,只求一心辦義學。這番義舉,歷朝歷代少有之。
在08年汶川大地震時,一名乞丐捐出素日所得,讓世人感動。武訓之舉,比之有過之而無不及。正是如此,當時山東巡撫張曜特地召見武訓,並下令免除徭役,並捐錢200兩。隨之張曜將此事上稟朝廷,武訓因此得到黃馬褂一件,併名震朝野。
但武訓並沒有接受這件黃馬褂,依舊平淡樸素。在其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三所義學興辦,學田三百餘畝。這番功績,卻是一個生活在最底層的乞丐所為,這無不讓人動容。武訓五十九歲時,靜坐學堂外,聆聽朗朗讀書聲,緩緩閉上眼,自此溘然長辭。
武訓死後,義學師生皆為之落淚。市民聞之悲傷不已,送殯者達上萬人。而武訓之功績,也被記錄在冊。國史館立傳,為他修建了專門的陵墓、祠廟、碑文,以供後世人贍養。
讀書,究竟意味著什麼?對於武訓來說,讀書意味著生活。若是當初能夠識字,也不會被店鋪老闆欺詐。所以他深知知識能改變未來,這才有興辦義學之壯舉。而他憑藉乞丐身份,興辦三所義學,錢財達萬貫,這在中國乃至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事情,因為值得後世人銘記、緬懷。
參考資料
《義學乞丐——武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