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武平:打造定光佛文化品牌 促進兩岸交流合作

2020-11-21 臺海網

日前,龍巖武平正積極籌備近期與臺灣臺東舉辦旅遊產品推介交流會事宜。該活動採用網絡連接直播方式,通過省級官方新聞網站及當地旅遊達人,把兩地各自的特色景區以直播互動的方式相互推介。此次兩岸合作交流,是在定光佛文化節交流活動持續影響下的又一次深度合作。

近年來,武平與臺灣方面圍繞定光佛文化展開經常性交流合作,定光佛文化成為維繫兩岸情感的一條紐帶,在增進同胞感情和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夯實了基礎。

第七屆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開幕式

積極打造定光佛文化品牌

武平縣藉助資源優勢積極打造定光佛文化品牌,圍繞定光佛信俗文化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對臺交流活動,特別是從2011年開始,連續舉辦了七屆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在海內外尤其是兩岸之間產生了強烈反響,推動了兩岸經貿、農業、文化、科教等方面交流合作,取得可喜成果。

為從更高層次打造定光佛文化品牌,2016年6月,武平縣委、縣政府啟動了以定光佛祖廟為核心區,以梁野山文藝創作體驗區、中山百家姓古鎮姓氏文化交流區、文博園定光佛文化展示區為拓展區的「一心三區」格局的定光佛文化園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申報工作。在上級臺港澳辦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下,2017年4月,國臺辦批覆同意武平縣定光佛文化園區設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這是龍巖市獲批的第2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也是全省第11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千年定光佛文化源起武平

定光佛又稱定光古佛、定光大師,是歷史上唯一被朝廷正式賜封「定光佛轉世」的高僧。定光佛俗姓鄭,名自嚴,泉州府同安人,宋乾德二年(964年),而立之年的鄭自嚴來到武平,立下「我願委身此地,以度群品」的誓言,隨後在武平巖前獅巖建寺廟設道場,弘法傳道達五十多年,在當地及閩粵贛周邊留下除蛟伏虎、疏通航道等護國佑民的傳奇故事。

定光佛是伴隨著客家民系共同成長的保護神,這種由民間創造、獨具地方特色的信俗文化活動,盛行於閩粵贛邊,其後影響遍及臺港澳及東南亞各地。隨著客家人遷徙,定光佛信仰逐步流傳於閩、粵、贛、浙、川、臺及東南亞等地,擁有上億客家人共同信仰、世代傳承的民間習俗。特別是在閩臺客家地區具有久遠的淵源和巨大的影響力,是兩岸客家同胞聯繫的精神紐帶和橋梁,兩岸同宗、同緣、同信仰的非物質文化情緣見證,對於海峽兩岸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統一具有特殊的作用。定光佛成為閩臺客家的共同信祖。

全面推進「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建設

定光佛文化一代又一代地影響著兩岸客家人,它以一種隱形的力量,促進著兩岸溝通與交流。作為發源地的武平縣,始終堅持以提升定光佛文化園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目標,全面推進「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建設,努力使交流基地發揮更大作用。

近年來,特別是在申報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期間,武平加大投入,2016年起分年度分批次投入2.8億元加強「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定光佛祖廟、梁野山文藝創作體驗區、文博園定光佛文化展示區、中山百家姓古鎮姓氏文化交流區等景區建設,各景區以此為契機和動力,努力使交流基地建設成為兩岸交流平臺。其中定光佛祖廟作為文化園區的核心,是歷年來建設重點。通過全縣上下幾年來的共同努力,文博園景區於2013年成功獲批3A級景區,梁野山景區、獅巖景區(定光佛祖廟所在地)分別於2015年、2018年成功獲批4A級景區。至此,定光佛文化成為了武平旅遊又一張靚麗名片。

定光佛文化節助推兩岸深度交流

武平立足縣情特點和資源優勢,發揮「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作用,積極策劃創辦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對臺交流品牌項目,目前文化節已成功舉辦七屆,均列為國臺辦對臺重點交流項目,其中第五屆於2016年11月首次進入臺灣舉辦,在海內外特別是海峽兩岸信眾中產生了極大反響。

2019年11月5日,以「兩岸同源·美美與共」為主題的第七屆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在武平縣巖前鎮均慶寺舉行,來自海峽兩岸各界人士1000餘人齊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同時圍繞「一心三區」拓寬基地交流渠道,豐富交流活動,在定光佛祖廟設立了定光佛文化藝覽展廳,展出海峽兩岸名人、名家的書法、美術、攝影等藝術作品,並將作為定光佛文化園區內的文化精品項目長期保留、免費開放。

臺灣青年媒體參訪團在文博園定光佛文化展示區

為推進兩岸深度交流合作,該縣在梁野山景區客都匯建設了「文化創意產業園」,進駐60多家文創企業。在文博園設立「定光佛文化展館」,全面介紹定光佛生平及弘法歷程,完整展示定光佛信俗的影響力,成為海峽兩岸「五緣」相通的重要見證。在中山鎮,建設了百家姓宗祠,讓更多海峽兩岸的客家兒女可以在此尋根謁祖,更全面地了解姓氏文化。

據了解,近五年來有100多批、1000餘人次臺灣同胞組團來武平參觀考察「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其中包括姓氏宗親交流、青年騎遊聯誼交流、經貿考察合作交流、客家文化交流、鄉鎮村裡基層交流等各類型臺灣團隊。

臺灣中華海峽客家文經交流協會榮譽理事長饒穎奇一行在梁野山文藝創作體驗區

開展多領域合作成效彰顯

武平藉助定光佛緣,發揮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一心三區」作用,廣邀臺灣同胞來武平參加各類交流活動,藉助定光佛文化的影響力,武平縣與臺灣方面共同探索創新合作內容,求同存異共謀發展。以文化交流促進在經貿、農業、文化、科教等多領域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目前,武平縣東留鎮、城廂鎮、象洞鎮與臺灣多個鄉鎮成為結對鄉鎮;永平鎮恬下村、昭信村及巖前鎮東峰村,與臺灣相關鄉鎮籤署合作協議;武平縣職業中專學校與臺灣方面籤訂教育合作協議;廈門廈旅國際旅行有限公司武平分公司、福建梁野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武平縣天然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分別與臺灣旅行社、餐飲公司、臺灣公司籤署旅遊、農業、經貿合作協議;武平均慶院與臺灣定光佛廟籤訂定光佛文化交流合作協議。

特別是近兩年來,武平縣對臺灣地區就旅遊、文創、民宿、農業等方面開展了深入交流與合作,並與臺灣籤訂合作方案,舉辦旅遊產品推介交流會,進一步凝聚了兩岸客家的文化共識,增進了兩岸客家的兄弟情感,為武平不斷深化海峽兩岸客家交流交往,全力打造「海峽客家」品牌注入新的內涵,為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楊曉紅 陳向平 廖倩琳 李國潮)

(來源:學習強國)

相關焦點

  • 龍巖武平:打造定光佛文化品牌 促進兩岸交流合作
    日前,龍巖武平正積極籌備近期與臺灣臺東舉辦旅遊產品推介交流會事宜。該活動採用網絡連接直播方式,通過省級官方新聞網站及當地旅遊達人,把兩地各自的特色景區以直播互動的方式相互推介。此次兩岸合作交流,是在定光佛文化節交流活動持續影響下的又一次深度合作。
  • 第七屆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在福建武平舉行
    海峽兩岸各界人士1000餘人齊聚這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重溫定光緣,暢敘兩岸情。本屆文化節由福建省龍巖市人民政府、臺灣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主辦,舉行定光佛祭典朝拜和金身繞境巡安、海峽兩岸書畫創作筆會、客家美食節暨臺灣臺東伴手禮展銷、海峽兩岸鄉村振興研討會、千年古寺水陸法會等活動。
  • 兩岸同源 美美與共 第七屆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在福建武平舉行
    位於福建武平縣巖前鎮的定光佛祖廟均慶院是海內外客家人的朝聖之地,定光佛信仰作為一種在「客家祖地」福建龍巖市發源並廣泛流傳於海峽兩岸客家人中的民間信仰,已在客家地區傳承了1000多年。  多年來,武平縣始終注重定光佛文化保護,挖掘定光佛文化內涵,持續提升定光佛文化品牌。
  • 在武平舉行的第七屆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開幕式很有料
    兩岸同源 美美與共第七屆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在福建武平舉行弘揚定光文化,推進閩臺交流。位於福建武平縣巖前鎮的定光佛祖廟均慶寺是海內外客家人的朝聖之地,定光佛信仰作為一種在「客家祖地」福建龍巖市發源並廣泛流傳於海峽兩岸客家人中的民間信仰,已在客家地區傳承了1000多年。多年來,作為定光佛文化的發源地福建武平,始終注重定光佛文化保護,挖掘定光佛文化內涵,持續提升定光佛文化品牌。
  • 武平新階聯志願者傾力服務第七屆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
    中新網福建新聞11月7日電 據武平生活微信公眾號消息,兩岸同源,美美與共!11月5日上午,第七屆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在武平縣巖前鎮均慶院舉行開幕式,海峽兩岸各界人士1000餘人齊聚於此,重溫定光緣,暢敘兩岸情。
  • 第七屆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
    第七屆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準備就緒 11月5日,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定光佛文化園區將開展以「兩岸同源,美美與共」為主題的第七屆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今天,該基地一片歡騰,幾百名演職人員和各工作組正在加班加點,進行緊張地彩排演練,以最佳的狀態迎接來自海內外的嘉賓朋友
  • 首屆海峽客家風情節——定光佛文化節在龍巖開幕
    中國臺灣網6月13日龍巖消息 6月13日上午,由龍巖市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臺灣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主辦,武平縣人民政府、龍巖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閩西客家聯誼會聯合承辦的首屆海峽客家風情節——定光佛文化節,在定光佛信仰發源地龍巖市武平縣巖前獅巖均慶院隆重開幕。
  • 龍巖旅遊「七景區」強勢來襲!第七站:武平梁野山生態旅遊區
    全市旅遊將圍繞「紅色、生態、客家」三大文化主題,突出「一縣一特色」,重點建設「七景區」,打造國際性全域旅遊目的地。圖|修永清 千鷺湖溼地公園是中山河國家溼地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武平重點打造的生態會客廳,獨特而秀麗。從空中鳥瞰,它就像一顆巨大的心形綠色翡翠。
  • 廈門記憶:客家 「定光佛」竟是同安人,信眾超一億!
    今天,我看到很多人在轉發一個消息,閩西的龍巖武平,正在打造「定光佛」文化,用來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消息中稱:「定光佛又稱定光古佛、定光大師,是歷史上唯一被朝廷正式賜封「定光佛轉世」的高僧。定光佛俗姓鄭,名自嚴,泉州府同安人」,同時也高度肯定「定光佛」的存在價值,「伴隨著客家民系共同成長的保護神,這種由民間創造、獨具地方特色的信俗文化活動,盛行於閩粵贛邊,其後影響遍及臺港澳及東南亞各地。隨著客家人遷徙,逐步流傳於閩、粵、贛、浙、川、臺及東南亞等地,擁有上億客家人共同信仰」。
  • 「客家祖地」龍巖深化與臺文化教育合作
    >   中新網龍巖1月7日電 (賴美戀)「加強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建設,深化龍臺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的交流合作。」  龍巖是享譽海內外的客家祖地和重要的臺胞祖籍地,全市80%的人口是客家人,長汀被稱為「客家首府」,汀江被譽為「客家母親河」。龍巖有54個姓氏的居民遷往臺灣,臺灣現有的500萬客家人中,祖籍龍巖的有70多萬人,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的祖籍地即在此。  近幾年,龍巖積極發揮對臺的血緣、文緣優勢,主動搭建平臺,打造「海峽客家」品牌,在文化方面與臺灣展開多方位合作。
  • 傳承慈濟文化 促進兩岸交流
    祭祀典禮以「古禮」方式,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生大帝民間信俗。在莊嚴的鐘鼓聲中,參祭者們恭請保生大帝、上馨香、獻三牲、三獻爵、敬頌祝文、行三跪九叩禮。因疫情影響,今年白礁慈濟祖宮首次推出「雲祭拜」活動,兩岸信眾可通過行動裝置同時觀看網絡直播,在雲端相聚祈福。
  • 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
    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  國臺發〔2018〕1號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思想,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
  • 從文化溝通到心靈融通——濰坊打造兩岸特色交往交流品牌聚焦
    伴隨著第三十四屆國際風箏會的舉行,海峽兩岸風箏文化交流活動也悄然邁進了第十個年頭,作為濰臺文化交流的一條鮮明主線,兩岸風箏文化交流已然成為增加兩岸文化認同和心靈契合、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展現濰坊特有活力的金字招牌。此後,海峽兩岸休閒觀光農業交流會、全國涉農臺資企業研討會等活動隨之展開,濰臺兩地在教育文化、休閒農業、科技創新、醫療健康等領域不斷擴大合作範圍,產業合作的道路也越走越寬。
  • 定光古佛是客家守護神 兩岸客家人共同信仰
    福建為加強與臺灣的兩岸交流,到去年已舉辦了3屆海峽論壇,因武平巖前均慶院是定光佛祖寺,武平縣人民政府為加強與臺灣客家鄉親的交流,從去年起也首次舉辨「海峽客家風情節──定光佛文化節」活動,吸引兩岸上千名客家鄉親參加,同時還舉辦「定光古佛學術研討會」。
  • 定光佛緣牽兩岸 聯結閩臺客家情
    在武平縣巖前鎮,一座叫「均慶院」的古寺裡,客家人的保護神——定光佛,就被供奉其中,香火鼎盛。定光佛信俗至今已傳承千年。  明清時期,隨著客家人的遷徙,定光佛成為了兩岸客家人的共同信祖。站在陌生的土地,沐浴海島的蕉風椰雨,為尋求心靈的慰藉,祈福、保平安、抗災難,遷臺先民把定光佛信仰帶到臺灣。
  • 文化交流升華兩岸情緣 漳州深化漳臺文化交流合作
    (資料圖片)高志堅攝   文化是海峽兩岸同胞心靈和情感的紐帶。近年來,漳州市充分發掘祖地文化資源,積極深入開展與臺灣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合作活動,充分展示了閩南傳統文化藝術魅力,增進了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認同感,拉近了兩岸人民的感情。
  • 客家祖地福建龍巖將深化對臺文化交流合作
    新華社福州12月12日電(記者陳弘毅 付敏)有「客家祖地」之稱的福建省龍巖市,最近出臺系列舉措深化對臺文化交流合作。  據悉,龍巖市將鼓勵臺灣機構與龍巖開展廣播電視、電影電視劇等方面交流合作,鼓勵臺灣媒體與龍巖媒體開展「重走客家遷徙路」交流活動,製作《兩岸客家》《美食美客》等兩岸客家文化題材節目。
  •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機械產業博覽會暨第十三屆中國龍巖投資項目洽談會在龍巖隆重開幕
    林易陞副會長指出,龍巖是客家祖地和重要的臺胞祖籍地,長期以來,龍巖市以「兩岸合作,發展共贏」為主題,依託自身獨特的產業、區位和人文優勢,不斷深化龍臺經貿交流合作,一年一度的海峽兩岸機械產業博覽會目前已經連續舉辦十屆,這項盛會已成為海峽兩岸投資合作、產業對接的重要平臺,成為龍臺兩地經貿交流的重要品牌。
  • 加強宗親聯誼,促進會務聯繫 ——省林氏委員走訪龍巖、三明
    為加強宗親聯誼,促進省林氏委員會與地方間的會務聯繫,9月3日,在福建省林氏委員會林偉功會長的帶領下,福建省僑辦原副主任林澤春、寧德市僑聯原主席林天欽、福州市陳靖姑文化研究會會長林輝等人,在世界林氏宗刊《天下林家》執行社長林一楨陪同下,前往龍巖、三明進行交流訪問。
  • 廈門:打造「福德文化」 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
    如今,已連續舉辦7屆的福德文化節被成功打造成一張獨特的兩岸文化交流名片,並形成了湖裡仙嶽山、臺灣以及東南亞地區輪流舉辦的機制,每到一處都吸引各地華人熱情參與,推動了兩岸文化的交融。  為了給福德文化節注入更多的內涵與新意,新一屆福德文化理事會特別聘請了一批來自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有影響力的宮廟、社團領袖以及文化界的知名專家學者作為名譽會長、顧問。「通過福德文化節這個交流平臺,讓兩岸人民越走越近,越來越親。」臺灣金蘭會會長王增榮表示,今後將與福德文化聯合會加強紐帶作用,在豐富文化形式與內涵、探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方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