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龍巖武平正積極籌備近期與臺灣臺東舉辦旅遊產品推介交流會事宜。該活動採用網絡連接直播方式,通過省級官方新聞網站及當地旅遊達人,把兩地各自的特色景區以直播互動的方式相互推介。此次兩岸合作交流,是在定光佛文化節交流活動持續影響下的又一次深度合作。
近年來,武平與臺灣方面圍繞定光佛文化展開經常性交流合作,定光佛文化成為維繫兩岸情感的一條紐帶,在增進同胞感情和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夯實了基礎。
第七屆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開幕式
積極打造定光佛文化品牌
武平縣藉助資源優勢積極打造定光佛文化品牌,圍繞定光佛信俗文化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對臺交流活動,特別是從2011年開始,連續舉辦了七屆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在海內外尤其是兩岸之間產生了強烈反響,推動了兩岸經貿、農業、文化、科教等方面交流合作,取得可喜成果。
為從更高層次打造定光佛文化品牌,2016年6月,武平縣委、縣政府啟動了以定光佛祖廟為核心區,以梁野山文藝創作體驗區、中山百家姓古鎮姓氏文化交流區、文博園定光佛文化展示區為拓展區的「一心三區」格局的定光佛文化園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申報工作。在上級臺港澳辦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下,2017年4月,國臺辦批覆同意武平縣定光佛文化園區設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這是龍巖市獲批的第2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也是全省第11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千年定光佛文化源起武平
定光佛又稱定光古佛、定光大師,是歷史上唯一被朝廷正式賜封「定光佛轉世」的高僧。定光佛俗姓鄭,名自嚴,泉州府同安人,宋乾德二年(964年),而立之年的鄭自嚴來到武平,立下「我願委身此地,以度群品」的誓言,隨後在武平巖前獅巖建寺廟設道場,弘法傳道達五十多年,在當地及閩粵贛周邊留下除蛟伏虎、疏通航道等護國佑民的傳奇故事。
定光佛是伴隨著客家民系共同成長的保護神,這種由民間創造、獨具地方特色的信俗文化活動,盛行於閩粵贛邊,其後影響遍及臺港澳及東南亞各地。隨著客家人遷徙,定光佛信仰逐步流傳於閩、粵、贛、浙、川、臺及東南亞等地,擁有上億客家人共同信仰、世代傳承的民間習俗。特別是在閩臺客家地區具有久遠的淵源和巨大的影響力,是兩岸客家同胞聯繫的精神紐帶和橋梁,兩岸同宗、同緣、同信仰的非物質文化情緣見證,對於海峽兩岸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統一具有特殊的作用。定光佛成為閩臺客家的共同信祖。
全面推進「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建設
定光佛文化一代又一代地影響著兩岸客家人,它以一種隱形的力量,促進著兩岸溝通與交流。作為發源地的武平縣,始終堅持以提升定光佛文化園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目標,全面推進「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建設,努力使交流基地發揮更大作用。
近年來,特別是在申報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期間,武平加大投入,2016年起分年度分批次投入2.8億元加強「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定光佛祖廟、梁野山文藝創作體驗區、文博園定光佛文化展示區、中山百家姓古鎮姓氏文化交流區等景區建設,各景區以此為契機和動力,努力使交流基地建設成為兩岸交流平臺。其中定光佛祖廟作為文化園區的核心,是歷年來建設重點。通過全縣上下幾年來的共同努力,文博園景區於2013年成功獲批3A級景區,梁野山景區、獅巖景區(定光佛祖廟所在地)分別於2015年、2018年成功獲批4A級景區。至此,定光佛文化成為了武平旅遊又一張靚麗名片。
定光佛文化節助推兩岸深度交流
武平立足縣情特點和資源優勢,發揮「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作用,積極策劃創辦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對臺交流品牌項目,目前文化節已成功舉辦七屆,均列為國臺辦對臺重點交流項目,其中第五屆於2016年11月首次進入臺灣舉辦,在海內外特別是海峽兩岸信眾中產生了極大反響。
2019年11月5日,以「兩岸同源·美美與共」為主題的第七屆海峽兩岸定光佛文化節在武平縣巖前鎮均慶寺舉行,來自海峽兩岸各界人士1000餘人齊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同時圍繞「一心三區」拓寬基地交流渠道,豐富交流活動,在定光佛祖廟設立了定光佛文化藝覽展廳,展出海峽兩岸名人、名家的書法、美術、攝影等藝術作品,並將作為定光佛文化園區內的文化精品項目長期保留、免費開放。
臺灣青年媒體參訪團在文博園定光佛文化展示區
為推進兩岸深度交流合作,該縣在梁野山景區客都匯建設了「文化創意產業園」,進駐60多家文創企業。在文博園設立「定光佛文化展館」,全面介紹定光佛生平及弘法歷程,完整展示定光佛信俗的影響力,成為海峽兩岸「五緣」相通的重要見證。在中山鎮,建設了百家姓宗祠,讓更多海峽兩岸的客家兒女可以在此尋根謁祖,更全面地了解姓氏文化。
據了解,近五年來有100多批、1000餘人次臺灣同胞組團來武平參觀考察「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其中包括姓氏宗親交流、青年騎遊聯誼交流、經貿考察合作交流、客家文化交流、鄉鎮村裡基層交流等各類型臺灣團隊。
臺灣中華海峽客家文經交流協會榮譽理事長饒穎奇一行在梁野山文藝創作體驗區
開展多領域合作成效彰顯
武平藉助定光佛緣,發揮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一心三區」作用,廣邀臺灣同胞來武平參加各類交流活動,藉助定光佛文化的影響力,武平縣與臺灣方面共同探索創新合作內容,求同存異共謀發展。以文化交流促進在經貿、農業、文化、科教等多領域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目前,武平縣東留鎮、城廂鎮、象洞鎮與臺灣多個鄉鎮成為結對鄉鎮;永平鎮恬下村、昭信村及巖前鎮東峰村,與臺灣相關鄉鎮籤署合作協議;武平縣職業中專學校與臺灣方面籤訂教育合作協議;廈門廈旅國際旅行有限公司武平分公司、福建梁野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武平縣天然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分別與臺灣旅行社、餐飲公司、臺灣公司籤署旅遊、農業、經貿合作協議;武平均慶院與臺灣定光佛廟籤訂定光佛文化交流合作協議。
特別是近兩年來,武平縣對臺灣地區就旅遊、文創、民宿、農業等方面開展了深入交流與合作,並與臺灣籤訂合作方案,舉辦旅遊產品推介交流會,進一步凝聚了兩岸客家的文化共識,增進了兩岸客家的兄弟情感,為武平不斷深化海峽兩岸客家交流交往,全力打造「海峽客家」品牌注入新的內涵,為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楊曉紅 陳向平 廖倩琳 李國潮)
(來源:學習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