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照鏡子見滿頭白髮,寫一首感傷之作,誇張的表現手法令人驚嘆

2021-01-20 塵世曉書僮

李白是一個創作力很旺盛的詩人,流傳下來的詩作大約有1000多首,大部分都是經典名篇,而且題材豐富,風格多樣,不管寫什麼,李白都能夠寫出新意來,這也正是李白最了不起的一個地方;作為盛唐名氣最大的詩人,李白的詩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無數人通過他的詩感受到了盛唐的不朽,還有詩歌的魅力。

今天雖然已經沒有多少人願意去讀書做學問,更不用說是去讀古詩,其實李白的作品還是值得一讀,任何一個年齡段讀李白,那種感受都會不一樣,譬如這首《秋浦歌十七首》,如果少年時代讀的話,可能會覺得很一般,並沒有什麼獨特之處,但是等你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再來讀這樣的作品,一定會有新的感悟,能夠體會到詩人的孤獨。

《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後期比較有代表性的名篇,整組詩一共是十七首,每一首又可以獨立成篇,組合在一起又很形象地勾畫出了李白後期的人生之路,正是這種細膩而獨特的描寫方式,讓這一整組詩顯得與眾不同。那麼我個人是最喜歡其中的第十六首,寫得很是傷感,每一句都充滿了憂愁。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這是其中的第十首的原文,可見當時的李白也是傷感不已,正是在夜裡鏡鏡子,看到了自己滿頭白髮,這讓他感慨萬千,有了白髮也就意味著老了,李白在鏡子看到了這一點,於是他通過一種極為誇張的表現手法,寫下了這麼一首感傷之作,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個字,可謂是道盡了悲痛之苦,讀來也是讓人肝腸寸斷。

人從出生再到少年,這整個過程,那是一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間無憂無慮,可是等到了中年之後,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經歷過了很多的痛苦,這時也就懂得了人生的無奈,以及悲痛之苦,尤其是到了晚年,身體逐漸發生了變化,先是白色的頭髮變成灰色,最後全部泛白,這是一個衰老的過程,也讓人要生出無限的感慨。

李白這首詩寫得很巧妙,尤其是那種誇張的表現手法,可謂是讓人驚嘆,開篇的兩句就寫得很巧妙,也是使用了誇張的手法,「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我現在頭上生出了許多的白髮,而且這白髮有三千丈那麼長,為何我的頭髮會這麼長?還全部都花白了?那是由於我太過於憂愁了,這種憂愁讓頭髮變白,而且也越來越長,這是一件讓人傷感的事情。

最後兩句同樣寫得很巧妙,同時也是進一步地表達了憂愁之感,「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不知道那鏡子裡何時染上了秋霜,是不是由於這些頭秋霜全部落到了我的頭上?才使得我的頭髮在一夜之間白了,並且還非常的長,也讓我生出了更多的憂愁。這兩句與前面的兩句,那也是交相輝映,從而使得這整首詩更具有感染力,也充滿了更多的憂愁。

李白的詩很有個性,這就像是他的性格一樣,在這首詩中,看似信手拈來,只不過是描寫了極為尋常的事物,還有當時心境,但是兩者之間結合得很好,也就令這首詩顯得很有個性,也重點突出了詩人內心的憂愁,還有那種孤獨之感。當時李白正是在池州郡遊玩,於是寫下了這麼一首孤獨的作品,讓我們感受到了李白內心的無奈,還有一種悲痛之苦,讀來也是令人拍案叫絕。

相關焦點

  • 李白照鏡子見滿頭白髮,寫一首感傷之作,誇張的表現手法令人驚嘆
    李白是一個創作力很旺盛的詩人,流傳下來的詩作大約有1000多首,大部分都是經典名篇,而且題材豐富,風格多樣,不管寫什麼,李白都能夠寫出新意來,這也正是李白最了不起的一個地方;作為盛唐名氣最大的詩人,李白的詩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無數人通過他的詩感受到了盛唐的不朽,還有詩歌的魅力。
  • 李白一首高水平之作,誇張的表現手法令人驚嘆,句句寫出了新意
    ,或許不可能寫出後來那些令人驚豔的作品,這也正是應了古人那句話,無心插柳柳成蔭,在另一個方面沒有獲得成就,可是在文學上李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詩個性獨特,譬如這首《夜宿山寺》,那就是後期一首高水平之作,誇張的表現手法令人驚嘆,其中每一句都很經典,也是寫出了新意。
  • 李白最經典的一首詩,只開頭一句,便令人驚嘆不已,拍手稱讚
    可是社會腐敗,使李白壯志難酬,始終沒有得到朝廷重用。六十一歲時病逝於安徽。李白的詩氣勢豪放,語言流暢自然,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秋浦歌》、《行路難》、《望廬山瀑布》、《將進酒》等,都是廣為傳誦的佳作。下面,解析《秋浦歌》。
  • 李白最憤恨的一首詩,白髮三千又如何 誰人憂愁似我長
    《秋浦歌》為組詩,共十七首,作於李白五次遊歷秋浦期間。今天的這首《秋浦歌》是其中的第十五首,也是組詩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一首。這首《秋浦歌》用高超的藝術再現了詩人的那種憂愁似海的心緒,讀來令人澎湃激昂,久久不能忘懷,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作!
  • 晚年的李白遊歷之時,寫了一首著名的愁詩,成為千古名句
    秋浦歌其十五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已經53歲了。李白遊歷到安徽秋浦一地時,寫下了《秋浦歌》十七首,這是其中的第十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這首詩寫的就是愁,詩人用誇張的筆觸,將愁寫得別出心裁,獨具韻味。充滿了想像,充滿了藝術感。「白髮三千丈」起句氣勢不凡,將一個飽經風霜又狂放不羈的詩人形象描寫的惟妙惟肖,曾經意氣風發、不可一世的李白也在凡塵俗世中變成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不得不令人嘆息。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愁啊!下一句就交代了原因。李白心中的愁是積累多年的怨氣聚集而成。
  • 誇張的修辭手法,李白是如何運用的?您不妨也試一試
    我苦思一個月,終於寫出了一首詩。結果沒人看。然後我換成:我苦思了十年,終於寫出了一首詩。於是大家都來圍觀。這是什麼行為?在商業領域,這屬於誇大宣傳,是違法行為。但是在文學領域,這屬於誇張,是一種修辭手法。
  • 李白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從頭到尾用「誇張」的手法,形象生動逼真
    晚年李白一生活在江南,對於江南也是情有獨鍾,寫下了很多關於江南的詩作,正是由於時常在外漂泊,見得多也就寫得多,作品裡也是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意境,以這首《夜宿山寺》來說,那就是他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首紀遊寫景名篇,整首詩只用了短短的四句
  • 照鏡子看見白髮,心生傷感,張九齡的詩,告訴我們為什麼?
    李白是豪放浪漫之人,照鏡子看見白髮時,是這麼說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白髮為什麼3000丈之長,因為心中愁苦那麼長。「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張先傍晚時分對鏡自照,感傷年華像流水般流逝,往事如煙,在日後徒然讓人懷念。張九齡照鏡子見白髮時,感懷身世,抒發了自己的凌雲壯志,又感嘆一事無成,流露出對美好時光白白流逝的惋惜之情。 照鏡見白髮 唐. 張九齡宿昔青雲志,蹉跎白髮年。誰知明鏡裡,形影自相憐。
  • 十首誇張唐詩,看看李白到底有多誇張
    李白被稱為「詩仙」,他的詩作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誇張,想像力豐富。李白善用誇張的手法,創作了許多瑰麗動人的詩句。在這首詩中,李白用極其誇張的手法描寫寺廟之高:山上寺院的高樓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樣子,人在樓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 王維照鏡子看到頭上長了白髮,於是有感而發,寫下一首傷感的詩!
    王維能夠在唐朝眾多的詩人中穩坐第三把交椅,並非是浪得虛名,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膾炙人口,尤其是他的送別詩,那更是一絕,例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別》、《山中送別》等等,那都是經典之作,每一首都令人驚嘆。
  • 愁生白髮,鬢染秋霜,李白佳作《秋浦歌·白髮三千丈》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秋浦歌》是李白寫的一首組詩,包括17首五言絕句。《秋浦歌》創作於天寶十三年,李白離開長安,前往安徽一帶遊歷。李白去安徽之前到過北方,他似乎已經預感到什麼,於是把他的心事寫到了《秋浦歌》中。這首《秋浦歌·白髮三千丈》是組詩中的第15首,整首詩中充滿愁容愁緒,用誇張的手法寫出了愁到極致是什麼樣子。「白髮三千丈」很明顯是誇張的表現手法。唐朝的一尺約為30釐米,一丈約為3米。按照詩中的描述換算下來,白髮長達9000米。
  • 李白最知名的七絕詩,連用誇張和比喻,將恢宏氣勢寫得淋漓盡致!
    他遊山玩水,將所見的美景揮毫寫入每一首詩詞之中。他的那些傳世之作,直到今天,我們讀來依舊能深刻體會到當時盛唐壯美的錦繡河山,李白筆下的美景豈能不叫人嚮往? 詩仙李白的狂妄與豪放別人學不來,這是他骨子裡獨有的東西。也感染了他的每一首經典傳世之作。說起李白的狂,他有詩作《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又有《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說起他的誇張,他有「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等。
  • 古詩詞表現手法例解
    (春色是作用於人的視覺的,而「鬧」是作用於人的聽覺的,「春意鬧」使視覺聽覺相通,把盎然的春意表現得更生動、更真切。) 11、誇張。 李白《秋浦歌》(其十五):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極言白髮之長,是為了表現作者受排擠被貶謫的愁思之深。)
  • 「筆落驚風雨」的李白最誇張的9句詩,奇妙至極
    詩中常用想像、誇張等手法,創造出搖曳多姿、瑰麗動人的意境,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飄若仙的感覺!1.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不禁懷疑這是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 元稹最經典的一首詠菊詩,表現手法高超,讀來更是令人拍案叫絕!
    菊花歷來被文人雅士所喜愛,而且很多的文人為此也寫過很多的詩作,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於東晉時期的陶淵明,菊花在他的筆下變得清淡優雅,沒有受到世俗的汙染,表現出了一種高尚的品格。也正是詩人那種高超的表現手法,從而也使得菊花被更多的文人所喜愛。
  • 李白晚年流放途中寫的一首詩,因用詞太淺,被誤會是他人所作
    李白是唐朝最著名的詩人,他的詩歌或浪漫神奇「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或瀟灑恣意「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或狂傲不羈「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白這一生其實並不如他詩中表現的那般瀟灑。
  • 古代詩歌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分不清?最全總結在這裡
    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例句】「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賞析】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 2021一輪複習|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分不清?古詩詞表達技巧
    表現手法起興【概念】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例句】「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賞析】這首詩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 李白最誇張的一首詩,也是他最憂愁的一首詩
    《秋浦歌》是李白多次遊覽秋浦所創作的組詩,共有十七首。全詩從不同的角度歌頌了秋浦的風土人情,同時又或多或少流露出了李白憂國傷時以及感嘆身世的愁緒。其中第十五首,用句最為誇張,也最為憂愁,李白在詩中所發出的感慨,使天下後世之人無不為他悲憤。
  • 李賀的一首詩,就算是李白復生,也要為之驚嘆
    只不過,李賀有這樣一首詩歌,即《李憑箜篌引》,就算是李白復生,也要為之驚嘆:李憑箜篌引作者:李賀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此詩大約作於公元811年(唐憲宗元和六年)至公元813年(元和八年),當時李賀任職於長安,官奉禮郎(執掌祭祀的九品小官)。這首詩歌是李賀在聽了李憑彈得箜篌之後,寫出來的一首詩。李憑本身地位就非常的高了,基本上可以比擬之前的李龜年。而在李賀的這首詩歌出來之後,則更加是名聲大噪。而我們看了這首詩歌之後,也只能感嘆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