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燃
來源 | 《平輿新青年》專欄
全文字數 2296 字
預計閱讀時長7分鐘
「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
還記得這一首《七子之歌》嗎?
1999年12月19日夜,
澳門文化中心花園館內燈火通明。
23時58分,
紅綠兩色的葡萄牙國旗
和澳門市政廳旗像帆一樣滑落,
20日零時零分,
五星紅旗和綠色帶有
蓮花圖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
區旗準時升起。
中葡兩國政府在這一刻
完成了澳門政權的交接。
1999年12月20日零時,
一聲吶喊在澳門上空迴蕩!
母親,我回來了!
澳門,
歷經四百多年風雨、
漂泊無依的遊子終於歸家。
△1999年12月20日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在澳門文化中心花園館升起。新華社發
那一夜,中國未眠。
那一夜,
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莊嚴奏響。
鮮豔的五星紅旗
在翠綠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陪伴下
冉冉升起。
△1999年12月19日晚,「北京市人民迎接澳門回歸祖國聯歡晚會」在天安門廣場澳門回歸倒計時牌前舉行。北京市領導及首都各界群眾約3萬人匯聚廣場,歡慶中華民族的這一歷史盛事。新華社發
那一夜,
《七子之歌》的旋律響徹神州大地。
這是一個民族
百年來歷盡滄桑、跌躓奮起
千迴百折、追尋夢想的世紀之歌,
它令每一個憧憬國家統一
民族復興的中華兒女激情難抑。
△1999年12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特區部隊進駐澳門,受到澳門群眾的熱烈歡迎
時光荏苒,
今天是澳門回歸20周年。
20年前的笑臉、
歡呼和掌聲
還讓我們銘記在心。
△1999年12月19日晚,上海市各界人士匯聚黃浦江畔舉行盛大的慶澳門回歸聯歡晚會。圖為12月20日零點以後,禮花騰空,興奮的人群熱烈歡呼
20年彈指一揮間,
這支跨越時空的歌謠
經過歲月的洗禮依舊光芒熠熠,
成為了內地與澳門血脈同心的經典之音。
而《七子之歌》背後的創作故事,
卻鮮為人知。
1922年冬到1925年春,
愛國詩人聞一多先生在美國留學,
看似短暫的3年,
卻讓他切身感受到了
弱國子民在強國所遭遇的
無處不在的歧視與欺凌。
土地割讓,山河淪陷...
在憤怒悲痛之餘,
也激起了聞一多先生的創作靈感,
於是這邊感動人心的作品——
《七子之歌》便被譜寫了出來。
詩文如下: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詩人作《凱風》以愍之。
吾國自《尼布楚條約》
迄旅大之租讓,
先後喪失之土地,
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
臆其悲哀之情,
蓋有甚於《凱風》之七子,
因擇其中與中華關係最親切者七地,
為作歌各一章,
以抒其孤苦亡告,
眷懷祖國之哀忱,
亦以勵國人之奮鬥云爾。
國疆崩喪,積日既久,
國人視之漠然。
「精誠所至,金石能開。」
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詩中,
詩人將當年中國七塊被列強割讓、
租借的土地比作被迫
與母親分離的七個孩子,
讓他們以第一人稱分別
傾訴失養於祖國母親的孤苦,
以及期盼與其重聚的渴望。
澳門,就是其中一個被奪去的孩子。
詩歌中的「七子」是指
當時被列強霸佔的七塊土地:
香港、澳門、臺灣、九龍、
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市)、
廣州灣(今廣東湛江市)
和旅大(旅順大連的簡稱)。
聞一多畫像
在聞一多先生談及
《七子之歌》時說,
「把這些詩發表了,
是希望它在同胞中激起一些敵愾,
把激昂的民氣變得更加激昂」。
聞一多創作《七子之歌》
時間從1925年穿越到1997年,
戰爭年代到即將回歸之時,
這首火了70多年的詩歌再度變身。
1997年,紀錄片《澳門歲月》
的總編導李凱在翻閱
聞一多先生的詩集時,
偶然發現了《七子之歌》,
於是,
邀請了祖籍廣東的作曲家李海鷹
為其中的《七子之歌 - 澳門》譜曲。
China Daily專訪李海鷹視頻▼
身處廣州的李海鷹
收到印有短詩的傳真後,
便感嘆:「小詩短短幾句卻飽含真情,
我第一次讀它的時候就深受觸動 。」
他立即騎上自行車趕往書店,
希望能夠找到更多關於詩歌的資料,
為創作收集靈感。
但遺憾的是,
當時書店售賣的
《聞一多全集》中
並未收錄這首詩。
無奈之下,
李海鷹只能對著那張
印著八行短詩的傳真紙,
埋頭創作。
坐在鋼琴前,
他反覆咀嚼著每行詩、每個詞,
淚流滿面而且靈感爆發,
旋律很快從字裡行間傾瀉而出。
李海鷹回憶道,
「從詩中我獲得了靈感,
想像到一個不能與生母團聚的孤兒,
渴望見到生母的時候
母親能呼喚一聲他的乳名。
我完全根據它(詩)的意境
去創作這首歌,
孩子說話應該很乾淨,很簡潔。
「在我的想像中,
澳門歷經百年的風雨飄搖,
風在吶喊,海浪撞擊著巖石,
有一種滄桑年代的感覺。」
創作過程中,
這些畫面不斷地在李海鷹的腦海中浮現。
雙手敲擊著琴鍵,
靈感跟隨著歌詞,
旋律自然而然地
從李海鷹的指尖流淌而出。
半小時內,
只是簡單地調整了原詩中的幾個詞,
《七子之歌》的譜曲便完成了。
澳門大三巴牌坊
當年在歌曲錄製過程中,
為了達到稚童告白母親、
訴說自己心聲的效果,
製作團隊特地邀請了一位
7歲的澳門小女孩
到廣州的錄音棚參與錄製。
而整首歌曲的伴奏和合唱部分
則在北京由當地的管弦樂隊、
童聲和混聲合唱團合作完成。
紀錄片《澳門歲月》在澳門
回歸前一周年時上映,
獲得了空前的關注。
由於當時紀錄片的影響力,
作為主題曲的《七子之歌》,
登上了1999年的春晚,
更是在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時用作了主題曲。
我們大多數人之前對於這首歌的印象,
便是來自於此。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在澳門回歸之夜,
聞一多先生的子孫四代
共20多人團聚在北京門頭溝的家中,
舉行家祭,慶賀澳門回歸祖國。
家中對聯高懸:
「九九歸一死水微瀾昂首新世紀,
百年誕辰紅燭燃遍舉酒慰英靈」,
橫批「澳門回家」。
聞一多之子聞立雕說:
「父親期盼骨肉團聚的夙願終於實現了。
願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
新世紀夢想:
祖國的完全統一、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澳門7歲小女孩容韻琳演唱《七子之歌》視頻▼
澳門回歸晚會現場
20 周年,仿佛是一場重聚。
在這次新發行的 MV 中,
大家看到的鋼琴彈奏者,就是李海鷹。
這也是這麼多年來,
他首次重新彈奏錄製《七子之歌》。
雖然歌聲已經響徹了足足 20 年。
但我們依然相信,
沒有一個中國人,
聽到這樣熟悉的旋律後,
不會不為之動容。
在聽到那句:
母親啊母親 我要回來
不會不為之淚目。
也許是因為這首歌承載了太多不易。
但請相信,明天會更好。
1999.12.20
2019.12.20
再次唱響《七子之歌》
回歸祖國 20 周年
平輿新青年
祝福澳門越來越好
祝福祖國七子早日完全歸來
下一個20年,
一個又一個的20年後,
唱這首歌的孩子再度長大,
但這首歌會繼續傳唱下去...
《七子之歌·澳門》
Song of the Seven Sons – Macao
聞一多/詞
李海鷹/曲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