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5月30日訊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拍攝,2012年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熱播,總導演陳曉卿也因此名氣大增。聽他的講座能感覺到他不僅「會吃」,而且還能引經據典地「聊吃」,功力了得。可是他卻謙遜地稱自己只是個「吃貨」,最多是一個美食愛好者。
安徽人陳曉卿說起吃食,功力了得,謙稱只是個「吃貨」
28日和29日下午,陳曉卿在晉江戲劇中心和泉州青少年宮音樂廳分別舉行講座。他不僅點讚泉州牛肉羹、蘿蔔飯,還援引日常閱讀的大量美食古籍,說明泉州等閩南地區的飲食傳統。
聊閩南食文化 德化涮兔肉有淵源
閩南地區在歷史上交通不便,和中原的交融是大量的接納,卻很少回饋。所以一千多年來保留了中原美食的一些樣式,中原一些東西都不吃了,反倒在閩南還吃著。陳曉卿提到,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吃涮肉者,是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他命名為「撥霞供」是在火鍋裡涮兔肉吃。陳曉卿說,他很驚喜在德化遇到過類似的吃法。
泉州港是中國和外國交流的重要港口,中國的食物流播到全世界去,閩南人功不可沒。大家知道番茄醬英語叫「ketchup」,外國的史料記載,17世紀時,閩南像樣的港口就在泉州。閩南人做的魚露,將魚和蝦發酵產生,叫「喼汁」。每次外國商船到岸,船上的人購買糧食等補給時,將「喼汁」帶回歐洲大陸作為調味料。歐洲大陸沒有用魚蝦發酵的傳統,就逐漸用原料替換原有的。比如用蘑菇,寫《傲慢與偏見》的作家簡·奧斯汀家,曾用過核桃發酵。18世紀末,義大利人和西班牙人開始將番茄當作食物,將食物帶到美國,就成為美式飲食必蘸的調味料。所以陳曉卿支持這樣的觀點:番茄醬的源頭可能來自泉州港!
聊粽子記憶 最愛媽媽的白米粽
端午節來臨之際來到泉州,話題裡自然少不了粽子。陳曉卿說,記憶裡母親做的白米粽子是最美味的。他出生在安徽的一個小縣城,小時候沒有多少東西吃,媽媽包的白米粽子是甜味的,已經算得上美味。
陳曉卿說,泉州這的粽子他還沒吃過,他個人喜歡潮汕的粽子。做法有點「變態」:糯米飯蒸到八成熟,把它放涼後再炒米。一半炒成鹹的,一半炒甜的,再將兩種米混合,加上五花肉、海蠣幹、瑤柱,十幾種材料包在一起。吃的時候上面澆糖漿,裡面的米是一粒一粒的,不像是結合在一起的狀態,非常香。
聊《舌尖》選景
泉州待十幾天
牛肉羹、蘿蔔飯,陳曉卿特別點讚了泉州的幾樣美食。之前在朋友的帶領下,陳曉卿在泉州吃了好幾家牛肉羹。他說「都非常好吃」,細品起來風格略微有差別,和北方的牛肉湯差別鮮明。
陳曉卿反覆說了幾次吃泉州蘿蔔飯,吃到吐的事。他說那天本來是吃飽了的,結果廚師老王先生堅持親手做了一大鍋蘿蔔飯。大家都說堅決吃不動了,但是出於禮貌吃了幾口試試,結果太好吃了,一大盤淨重大約有一斤半吧,全被吃掉了。結果那天晚上飽得睡不著覺了,真的「吃傷」了,好久都不能聽到「蘿蔔」兩個字。陳曉卿笑道。
為了探究泉州的蘿蔔飯,《舌尖》劇組還到石獅大廈村,專程拍攝沙土蘿蔔的產地。陳曉卿說,在泉州拍攝從最初的選點,到完成拍攝前後歷時半年,其中在泉州具體的拍攝工作持續了十幾天。(海都記者 吳月芳 呂波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