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消息(魏翠娟)文化站是鎮(街道)推動文化建設的樞紐和橋梁,也是開展文化盛會的重要場所和載體,是建設基層文化的基礎。因此,鎮(街道)文化站一定要通過文明的、健康的、新穎的文化生活吸引農村居民,抵制當前出現的消極現象。新時代下,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文化站一定要充分發揮職能,健全各類文化設施設備,積極開展各項文化生活,將先進的、健康的思想傳遞給農村居民。
近年來,前鋒區持續推進鎮(街道)文化站建設,全區已建成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0個。各站根據實際情況分別設有:書報刊閱覽室、電子閱覽室、文體活動室、科普教室、多功能活動廳、辦公室、管理用房等,電視、電腦、圖書、文體用品等設施設備基本齊全。全區各鎮(街道)文化站圍繞提高服務效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按照普惠制、打造亮點的辦法,逐步以點帶面提升服務品質,取得了一定成效。
資源利用便民利民。各地積極探索推進單一陣地服務向「陣地+流動+數位化」服務轉變,推進圖書閱覽室到村到社區,方便了城鄉居民讀書、看報、開展娛樂活動。同時,文化站通過和周邊村(社區)文化室進行錯時、延時開放,有效延長服務時長,確保群眾在節假日等時段也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
活動開展形式多樣。近年來各站先後開展了各類主題文化活動及送文化下鄉活動200餘次。自2014以來,前鋒區連續組織舉辦了「歡樂農家大賽」「群眾廣場舞大賽」等,各文化站均組織當地文藝愛好者參加,群眾參與度高,反響較好。2018年以來,結合脫貧攻堅文化扶貧,前鋒區每個鎮(街道)都組建了有自己特色的藝術團隊,經常舉行廣場文藝演出並深入各貧困村開展文藝活動。
文化遺產保護有序。文化站利用各類節慶日、宣傳日,發放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宣傳冊,累計開展宣傳活動30餘次,發放宣傳冊5000份。對轄區文物保護單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展覽展示,提高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累計開展展覽活動20餘次。
隊伍建設多元發展。通過招聘、商調等措施,全區鎮(街道)文化從業人員穩定在23名左右。大力招募文化志願者,利用志願者自身業務專長開展志願送戲、送講座、送書法、當管理員、當文保員等志願服務。通過外出培訓、舉辦業務研討等形式,加強文化幹部的學習教育,結合文化站、文化室以及廣播電視戶戶通、村村響工程的實施,有針對性地對鎮(街道)文化幹部進行了集中和分散培訓。
雖然前鋒區在新時代鎮(街道)文化站建設和作用發揮情況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是存在一些不足。
使用管理不規範。由於無專項經費、無專人管理電腦、書櫃、桌椅、健身器材和圖書等設施設備,使用率較低,有些書籍和器材遺失、損壞嚴重,部分電子閱覽室配置的電腦桌椅被佔用為辦公設備,一些文化活動室沒有對群眾正常開放。
產品供給不豐富。真正適合農民口味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偏少、質量偏低,對鄉村文化資源深層次上的挖掘、保護和利用還不夠。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活動因內容、形式與群眾的需求不相適應,導致群眾參與率低,滿意度不高。
專業人才較缺乏。鎮(街道)文化站現有的文化專業人員服務水平、服務能力不高,文化員中普遍存在「混崗」使用現象,文化員專業不專,在崗不在位的情況十分普遍,很難滿足對開展多樣化和特色化文化活動的要求。
重視程度還不夠。部分鎮(街道)存在對文化工作重視程度不夠、主動性不強、被動應付和等靠要思想。重建、輕管、輕用問題比較突出,制度建設、管理考核機制還不完善。
完善投入方式,確保健康發展。一是增加政府投入。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管理、正常開放、日常運行和公共文化活動開展等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擴大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用於公共文化服務的規模。依據服務標準科學測算日常運行經費,完善補貼制度,加大政府購買基層公益性文化崗位和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力度。二是鼓勵社會投入。積極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彌補政府財力不足的「短板」,引導和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及個人捐贈興辦基層公益性文化事業。
豐富產品供給,優化服務效能。一是加強文化陣地建設。加大投入力度,爭取全面建成標準村級文化活動室,全區總藏書量達到10萬冊。二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力度。充分發揮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骨幹作用;加強公共文化產品生產創作,面向基層,面向群眾,著力提高文化服務水平,採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等方式,鼓勵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支持基層文化建設。三是豐富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建立「鄉村(社區)流動文化集市」,整合各部門各單位服務內容,集中時間、集中項目、集中人員統一進鎮(街道)、進村(社區)等,開展文化惠民服務。四是建立健全文化服務長效機制。持續深入開展以「三送」(送戲、送書、送電影)為載體的文化下鄉活動,建立完善上下聯動、國有民辦文化團體互動的文化服務長效機制。
穩定工作隊伍,提高業務素質。一是充實專業隊伍。通過公開招聘、政府採購公益崗位等方式充實保障文化站等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隊伍,定期對相關工作進行專業培訓和指導。二是壯大志願者隊伍。吸引鼓勵社會團體、民間藝人等社會力量投身村(社區)文化建設,對村(社區)業餘文藝骨幹開展免費培訓,著力彌補基層人才不足、不專的短板。三是扶持「能人」隊伍。制定獎勵扶持辦法,發掘和培養多種門類的業餘文藝骨幹,發展民間文藝團體,培養農村各類文藝人才。
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考核力度。加強對基層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體制和工作格局。不斷完善工作績效考核指標和考核辦法,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管理和使用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