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尚後代稱霸的齊國,尊王攘夷的提出,形成中華民族一致對外的魂

2021-01-16 文史遺蹟

姜尚,字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乃是周朝的開國丞相,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封國建邦。姜子牙的卓越貢獻,也給了齊國一些獨特的機會

周國開國初期,苦於東方戰亂,是以授予齊國節制東方諸侯的權力,齊國又通過和周朝王室歷代聯姻,建立和周天子家特殊的血緣關係

齊國因此得以壯大自己,儼然一方豪強,早在這時,齊國便被看作東方諸侯的翹楚

春秋初期,國力不錯,雖然在鄭國崛起的時候,他只是小弟,但當鄭國沒落後,便是齊國真正的崛起

從齊襄公開始,齊國便已經在為稱霸做準備,齊桓公坐上國君之位,聯合管仲君臣,正式開啟了齊國的稱霸之路,齊桓公也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都有所提升之後,齊桓公在管仲的幫助下,便開始為在諸侯之間稱霸做準備,君臣之間定下的政策正是尊王攘夷

尊王很好理解,就是尊奉周王室的權威,但實際上是藉此行使對各路諸侯的主宰權力。北杏會盟,便是周天子授權齊桓公代辦宋國國君即位之事

雖然這一次來的都是些小國家,凡有些實力的大國,都知道齊桓公君臣打的什麼主意,並沒有前來,但是齊桓公也算邁出了他稱霸的第一步

之後又通過各種手段,慢慢的便奠定了齊國的強者之路,齊桓公的霸主地位,也越來越不可動搖。葵丘會盟,幾乎中原各諸侯國都前來參加,和第一次形成鮮明的對比

是的,尊王二字,對於齊國來說,只是為了自己能夠稱霸於諸侯,是有私心的。而攘夷,同樣也是如此

所謂的攘夷,便是要團結各諸侯國的力量,共同對付此時侵擾中國的那些蠻夷勢力,同時在此過程中,確保齊國對各諸侯國的領導地位

尊王攘夷,齊國都是為了自己的稱霸大業,但是對整個中原來說,都是有好處的。孔子曾經有過感慨:「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便是肯定齊桓公管仲君臣尊王攘夷,對於中原的積極影響。若沒有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的霸業,我們這些後人,怕是早就因蠻夷入侵,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傳承

可見齊桓公君臣功勞之大,不僅是對齊國,更是對中原各諸侯國。也可見當時蠻夷入侵,對整個中原造成的影響之大

公元前六七世紀,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北方草原地區持續暴雪和乾旱,導致大量遊牧部落南遷,大肆劫掠中原

西周的滅亡,正是山戎蠻族的大規模入侵。東周遷都之後,蠻族的入侵,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勢,不斷地侵擾中原。其中侵擾中原最激烈的,便要數戎人與狄人

戎族人主要生活在中原的西北地帶,侵擾的對象是西北的秦國、晉國等。狄族人主要生活在如今的東北一代,侵擾的對象有齊國、燕國。甚至於中原腹地的鄭國、衛國,都有受到侵擾

他們以遊牧為生,作戰兇猛,而且並不戀戰,打一仗就跑,還專挑實力弱的諸侯國下手。而此時中原各國之間,又不斷有內亂發生,是以他們在中原可謂是嘗盡了甜頭

東方齊國實力強盛,在狄人的侵擾下都不得不遷都,早期的秦國更是有七位國君都戰死在與戎人作戰的戰場上

大國尚且難以保全自己,更何況那些弱小的國家了,本來就有內憂,如此外患,中原各國其實都是苦不堪言

所以只有團結起來,有外敵入侵時一致對外,才能將那些蠻夷人打怕,打服,讓他們輕易不敢肆掠中原

對於齊國來說,尊王攘夷,只為首霸,無疑,齊桓公君臣做到了。而對於整個中原,甚至是整個中華民族來說,卻因此達成了一個共識:

無論內部分歧有多嚴重,內部戰爭有多慘烈,當外敵入侵之時,我們的民族都該團結起來,一起抵禦外敵

這正是中華民族「一致對外」的魂

相關焦點

  • 「尊王攘夷」與齊國稱霸,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是如何煉成的?
    春秋有五霸,那麼,最先稱霸的是誰呢?是齊國的齊桓公,而齊國為稱霸而奉行的國策,便是著名的「尊王攘夷」。何為「尊王攘夷」,這一詞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本意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在當時,這實質是一種對政治秩序的整頓。
  • 尊王攘夷,實現一統,淺談《天人三問》的第二思想
    歃血修戰事,尊王攘夷盟。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中興之主,也是春秋首霸的締造者。齊桓之所以能夠從晉楚的包圍中脫穎而出,成為遠東霸主,離不開自身的胸懷和管仲的輔佐。由於姜尚的後人們前期荒誕五道,齊國在春秋早年一度淪為末流國家,好在管仲橫空出世,用尊王攘夷重新為齊國奪回了國際地位。
  • 尊王攘夷,號令天下(管仲故事之十二)
    管仲不僅經濟上、內政上和軍事上進行了改革,而且在外交上也提出了明確的主張。齊桓公繼位後,曾經與魯國作戰,與有些國家也有過交戰,但都遠沒有勝利。而管仲卻認真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他覺得在國力強大之後,如何以正義的盟主面目出現,這是很重要的。
  • 齊桓公「尊王攘夷」不僅是對諸侯,更將遊牧民族抵禦在中原之外
    是管仲,還有管仲輔佐齊桓公發起的那場「尊王攘夷」大業,成為了一面烈烈的旗幟,把春秋列強團結在旗幟下,捐棄前嫌,共御外辱。 但是他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口號其實具有更深遠的意義。 周王室雖然衰弱,但是有天子的名義在手,把好多外族佔領區域,直接當封地封給大臣們。本來地位不足以分封諸侯的人,得到天子賞賜,肯定拼盡全力去接收封地。有人一看外族佔了就退了,有人則非要死磕拿到手,比如像秦始皇的先祖們,硬生生滅了西戎12國,把周天子分封的地盤奪回來。
  • 齊桓公:尊王攘夷 一匡天下
    齊桓公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響亮地提出了「尊王室」的口號。 尊王必須攘夷。因為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華夷之辨乃當時華夏族的一種共同心理。事實上,被泛稱為「夷」的周邊少數部族經常騷擾周王室,進犯中原地區,已經嚴重地威脅到華夏族的生存。所以,除大力維護周王室的權威外,還需聯絡中原各諸侯國,共同抗擊夷狄對中原諸侯國的侵襲。
  • 尊王攘夷、維護周制,稱雄創建小「家天下文化」
    這就是以 「尊王攘夷」為號召,維護周制、強國稱霸藝術的提出、應用與擴展。其一、齊桓公「尊王攘夷」,強國稱霸齊桓公採納鮑叔牙建議,任管仲為上卿管仲首提「尊王攘夷」之策,被齊桓公採納,以此為號召,獲得了周王「專徵專伐」的權力,開始創建姜氏齊地的小「家天下文化」。
  • 中國歷史典故:管仲,尊王攘夷
    今日講的是管仲來到齊國後,為齊恆公稱霸的故事。 為了早日實現齊桓公的霸業,管仲在深思熟慮之後,為齊恆公亮出了「尊王攘夷」這面令旗。當齊國這麼一個大國的使臣來朝賀時,周釐王真是喜出望外,於是就委託齊恆公去宣布宋國國君的君位。 公元前681年,齊恆公奉了周釐王的命令,通知各國諸侯到齊國西南邊境的北杏(今山東聊城東)開會,商討安定宋國之計。這時的齊桓公威望還不是很高,所以來參加的只有宋、陳、蔡、邾 (音:zhu,後改稱「鄒」)四國。在北杏會議上,大家公推齊恆公出任盟主,訂立盟約。
  • 尊王攘夷與挾天子以令諸侯,做法相似,為什麼導致不同的評價?
    春秋時代,自齊桓公起,曾經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尊王攘夷。無論哪一個諸侯,要想會盟天下,必需是以擁護周天子的名義來進行,如同後世的代天巡狩,這樣或多或少的可以標榜自己的名正言順。初起於齊桓公的這個措施不僅使他本人獲得了崇高的威望,更加使得齊國的地位魚躍龍門,一步萬裡。
  • 古國探尋之唐晉:尊王攘夷,晉國霸主級的實力第一次顯現
    「春秋五霸」,晉文公緊跟齊國之後,擎起「尊王攘夷」、維護周禮的大旗。有屈辱,就會有光榮,有「禮樂崩壞」的喪亂,就會有一統天下的壯觀盛世,這二者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晉國也不例外。經過公室徵伐後不久,晉國的機會果然再次來臨。
  • 做著別人的乾爹,這個國家建國,哪知後代叫著別人乾爹,又來稱霸
    自然,姜子牙成了齊國的開國老祖,所以齊國是戴著乾爹帽子建國的。一晃多年,春秋時代來臨了,姜子牙的後代子孫,齊桓公是位非常有理想,有追求的好青年。面對著周朝江湖的風雨飄搖,齊桓公開始了尊王攘夷的稱霸之路。一位名叫管仲的人,被鮑叔牙推薦給了齊桓公。但這位管仲,居然膽小如鼠,臨陣逃跑,還貪財……這一系列缺點,怎麼看怎麼是個市井小人。
  • 從尊王攘夷、仁義霸道入手,分析秦孝公所推行霸道,向法治轉變
    我們用四個字來概括,其實就是「尊王攘夷」,我們都知道齊桓公之所以能夠稱霸天下,他用的就是管仲之學,打出的也就是尊王攘夷的旗號。宋襄公的仁義霸道,借天子旗號消滅對手除了齊桓公的尊王攘夷之外,我們還可以用宋襄公的仁義霸主來解釋這種政策。宋襄公的仁義霸主,其實與齊桓公的尊王攘夷別無二致,都是一種打著為輔佐天子的旗號討伐其他國家的方式。
  • 姜子牙的外孫,建立的「唐國」,竟稱霸春秋長達百餘年!
    武王伐紂之後,姜子牙被封於齊國,開創了影響中國至今的齊文化,但鮮為人知的是,姜子牙還有一個成就,即他還有兩個外孫,其中之一是周成王,另一個成了諸侯王,春秋時代這位諸侯王后代還曾稱霸百餘年,是春秋含金量最高兩位霸主之一。
  • 齊國稱霸,桓公成為霸主(管仲故事之十四)
    在這情況下,管仲就輔佐齊桓公高舉「尊王攘夷」的旗幟,進行討伐,使得齊國佔據了道義上的制高點。齊國一時出動軍隊打退了山戎對燕國的侵略,又粉碎了北狄對邢國、衛國的侵犯,保存了這幾個國家。大大地提高了齊國的地位與齊桓公的威望。其後,面對南方楚國向北擴張的威脅,又會合諸侯國的軍隊共同伐楚,解除了各方對中原的威脅。
  • 春秋戰國之齊國(齊國稱霸下篇)
    今天繼續為大家帶來小白稱霸下篇。無知自立為國君後,是相當無知啊,無知雖也是出生薑姓呂氏宗親,而且誅殺的也是個昏庸荒淫的暴君,但僅憑內心裡的各種不爽,就妄想奪位、自立為王,齊國人民是不答應的,沒多久,就被雍癝所殺。齊國就一下子沒有國君,這哪行啊!齊國朝臣上下於是坐下來開會研究,只有從剩下的兩位已經逃往國外的公子中挑一位國君了。
  • 為什麼齊桓公死後,齊國再也沒能稱霸?反而晉國能長期稱霸?
    不過,雖然齊桓公和晉文公齊名,並且都是春秋初期的霸主,但是,齊桓公死後,齊國就無緣春秋霸主的寶座了,與此相對應的是,晉國則在晉文公之後長期稱霸。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齊桓公死後,齊國再也沒能稱霸?反而晉國能長期稱霸?
  • 連齊國都能打敗的宋襄公,為什麼卻沒能如願坐上春秋霸主的寶座?
    在這次大會上,他並沒有遇到楚成王。事實上,在齊桓公稱霸中原的整個過程中,楚國始終被排除在中原諸侯的會盟之外。因為這個南方國家的蠻夷底色,讓它成為了管仲「尊王攘夷」政策的限制對象,而非團結對象。管仲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因此他率先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將中原諸侯凝聚在齊國的周圍,形成了對南方蠻夷楚國的戰略優勢;但同時管仲又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他並不看重運用軍事手段對競爭對手的實力造成硬殺傷,而更偏好運用政治和外交手段圍堵來對手的發展勢頭。
  • 【臨泉文藝】文濤話古沈之《姜尚故裡話太公》
    談話中,周文王發現姜尚是一個目光遠大、學問淵博的人,通曉歷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後甚喜。 於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姜尚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 乘風破浪的齊國「鐵三角」
    齊桓公與管仲的相見,不只是齊國稱霸的開端,也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節點。此時禮壞樂崩,天子徒有其名,天下成了一盤散沙。諸侯彼此混戰,夷狄不斷入侵。《公羊傳》上說:「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自夏、商、周以來積累的中華文化,真到了千鈞一髮的地步。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被髮左衽」,是說披頭散髮,衣服前襟往左掩,是北方戎狄的裝束。
  • 從尊王攘夷到推翻幕府,日本擺脫了被外國奴役的命運
    為到達這一目的就必須要改革藩幕體制,以恢復天皇權力為名進行改革,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其代表人物有:佐久間象山、橋本左內、吉田松陰等。尊王攘夷運動要求去除外國侵略勢力,保護民族國家獨立,同時也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將日本的舊學(儒學、國學)和西方的科學相結合,名為「東洋道德,西洋藝術」。
  • 不是齊國!不是楚國!
    齊襄公被弒後,公子小白擊敗公子糾登基成為齊國國君,是為齊桓公.在鮑叔牙的推薦下,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曾經輔佐姜糾的管仲,改革軍制,發展農業和鹽鐵業,使齊國成為強國,並率先提出重尊已經衰落到無人打理的周天子的「尊王攘夷」的口號,攻伐異族,討伐不臣,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