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記憶·童謠
在
老成都的不少遊戲裡,孩子們都會配上唱詞歌謠,一邊唱一邊玩。在有些遊戲,比如跳皮筋裡,童謠和玩法之間有一一對應的關係,比如跳「馬蘭花」,就不是跳「蘿蔔」,也不是跳其他的什麼。
在遊戲以外,還有很多兒歌、童謠流傳,在孩子們成群結對從學校回家的路上,在院壩頭納涼的家人群裡,一支又一支童謠就這樣代代相傳。其實除了四川,其他地方也是這樣的,只是可能流傳的歌謠內容上大同小異。
耍龍遊江有歌謠
說起老成都的兒歌,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快過年的時候,大人會對小孩講「紅蘿蔔,蜜蜜甜,看到看到要過年」,事實上,除了過年,像正月十五、花會遊船,都有相應的兒歌。
成都民俗畫畫家季風就在《百謠圖》裡面收錄了一些關於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比如:「龍來龍往,四季發財,今年耍過,明年又來。」還有「正月正,耍龍燈,龍燈轉,龍尾跟。三橋焰火架,火炮響通城。十五過大年,家家吃湯圓。開門做生意,大吉又大利。」
舊時,成都還有不少民間集會,也是當時成都人生活中的熱鬧大事件。比如在青羊宮附近有花會,春天在錦江上遊江,坐著船沿錦江到百花潭一帶。這些民俗活動,也留在了傳唱的童謠裡。
有一首「月亮彎彎像條船」,唱的是:月亮彎彎像條船,合江亭邊搭花船。花船寬,花船長,坐起花船喜洋洋!花船開,花船快,坐起花船好自在。順南河,百花潭,去趕花會真好玩。走累碰到鐵拐李,背起送回到家裡!
小孩手指也是歌
有的歌謠是作為長輩的奶奶、姥姥、媽媽在帶小孩的過程中,輕聲唱給孩子聽的。比如捏著孩子的兩根食指,一邊碰,一邊唱「鬥蟲蟲,咬手手,外婆家,吃酒酒。飛到外婆菜園頭。吃了外婆一窩菜,氣得外婆罵妖怪!吃了外婆一根蔥,氣得外婆打倒栽蔥。——蟲蟲呢?飛了!」
或者捏捏孩子的小手,一邊握,一邊唱兒歌:捏饃饃,捏得圓,饃饃香,饃饃甜,吃了饃饃好過年。等孩子大些,還會一扳孩子的小手指,一邊編「大指拇哥,二指拇弟,中三娘,四夥計,小身小(lang)巴,不爭氣。」小朋友之間,還會互相玩猜中指的遊戲,這也有童謠「猜中指,辣辣皮,見家打你二十一。胡豆花,豌豆花,灶神老爺偷鍋巴。偷不到,挖挖挖!」
盛夏納涼 童謠不斷
盛夏的夜晚,涼風習習,舊時,一家老小都會在院壩裡乘涼。大人們躺在躺椅上,孩子們就在一旁玩耍。月亮上來了,孩子們唱:月亮光光,芝麻燒香。也有小孩唱「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後面的內容,各地還有區別。
童謠多,也能見到兩個小孩雙手拉著,一邊拉一邊唱《扯鋸還鋸》:「扯鋸還鋸,家婆門口有本戲。請外孫,來看戲,沒得吃,牛肉包子夾狗屁。」非常俏皮。天要小雨了,娃娃些會在院子裡拍手叫:「老天爺,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百米。一點一個泡,長年好睡覺。」起風了,娃娃們也有的唱:「風婆婆,莫起風,明天與你殺個大雞公。」
房前屋後,江邊壩子玩耍的孩子看到螞蟻排隊取食、搬家,也有兒歌唱:黃酥黃酥螞蟻,請你家公婆吃點朒(ga)朒,先來的吃瘦肉,後來的啃骨頭。劉孝昌說,還免不了有小孩專門打死一隻昆蟲,引得螞蟻來覓食,看螞蟻忙碌,自己唱童謠唱得樂不可支。
由於童謠的節奏感很強,押韻上口,所以小孩子們常常是一邊拍手一邊唱,甚至還會用腳打起節拍。比如孩子們會唱「點腳班班」:點腳班班,腳踏南山。南山大鬥。一擔二鬥。豬蹄馬蹄,四馬攢蹄。每人縮腳,大枝花兒割只腳。
踢個毽子有花樣
女孩子們的傳統遊戲就是踢毽子、丟沙包。踢的雞毛毽子和丟的沙包都是小姑娘們自己做的。雞毛毽子的底座是小錢,其實就是舊時外圓內方的銅錢。女娃娃們找二三個銅錢重起來,外面包上布或者皮,銅錢中間插一根鵝毛管,精心挑選的雞毛就插在鵝毛管中。為了讓鵝毛管縫得更穩固,底部要劈開,夾在幾枚銅錢之間。踢毽子的習俗很久,宋代已經有了。女孩子們一起踢的時候,還要唱唱兒歌,比賽踢的個數和花樣。頗有樂趣。
沙包需要的布比毽子要多,愛美的小姑娘想把沙包做得漂亮,布也要選好看的。劉孝昌說,在以前,經濟條件沒那麼好,小女娃娃不可能去商店隨意扯一塊花布專門做沙包,所以一個沙包的布都是她們攢了好久攢下來的,像家裡長輩做鞋子,鄰居家裡的婆婆嬸嬸做衣服剩下來的布頭。沙包裡一般裝的是粗沙。如果有小女娃娃想沙包好用,拿米做填充物的話,發現後一定會被家裡長輩罵敗家。
踢毽子的兒歌很多,像「一個毽兒,踢兩半兒,打花鼓兒,繞花線兒,裡踢外踢,八仙過海,九十九個,一百。」或者「一抬,二抓,三拍手,四叉腰,五點燈籠,六接花。」等等。
逮貓貓兒的兒歌花樣
成都人口中的逮貓貓兒,就是捉迷藏,可謂歷史悠久。後蜀時期,花蕊夫人還寫詩回憶:「內人深夜學迷藏,遍繞花叢水岸傍。乘心忽來山洞裡,大家尋覓一時忙。」民國到現在,玩這個遊戲的主要還是小娃娃些。
捉迷藏也簡單,住在一個大院子或者一條街上的年齡相仿的孩子聚在一起,商量好了,劃定一個捉迷藏的範圍,也就是營盤,就開始分配角色,「耗子」要藏起來,當「貓」的要把耗子找出來。分角色的時候,有些小孩是猜拳,手心手背,有些是唱兒歌。劉孝昌介紹,這個兒歌唱的是「逮貓兒的重九九,不來的少臘肉。一九,二九,三九……」孩子們一個一個往下接,哪個唱到「九九」,哪個當貓。
舊時,孩子們玩捉迷藏的時間多在黃昏,借著暮色躲起來,不讓「貓兒」發現自己,而且夜色也能讓孩子們感受到一種刺激。有的「貓」比較機靈,等大家藏好後,一邊到院壩角落、門後這些容易藏人的地方找,一邊還會唱兒歌,唱完了,問一句「藏好沒有?」如果有年齡小的娃娃放鬆了警惕,回答一聲「藏好了」,那就自曝其位,很容易就被找到了。
《成都通覽》中的「老」童謠
成都童謠有的淵源頗深,成都人傅崇矩編寫的《成都通覽》編寫於清朝末年,裡面收錄了一些「成都之小兒女歌謠」,這些歌謠,相傳千百年,家家戶戶的小孩都會。雖不知其來由,但也頗為有趣。這裡摘錄了一些,希望能博君一笑。
一碗蕎涼粉
一呀碗蕎涼粉,熟油辣子多放點。大一小一,腳拋手提。大二小二,雞毛做毽。大三小三,鵝毛趕潘。大四小四,吃魚吐刺。大五小五,金瓜月斧。大六小六,荷包水流。大七小七,恰恰八匹。大八小八,揖敬月華。大九小九,天長地久。大十小十,過年有吃。紅白蘿蔔三下鍋,湯滿水水與饃饃。客來了,蓋著鍋;客走了,揭開鍋;幾娘母吃得笑呵呵。大人吃得打哈哈,娃娃吃得喊媽媽。吃一半,留一半,灶門前還有一沙罐。雁鵝
雁鵝雁鵝扯長,一扯扯在東校場。不殺雞,不殺羊,殺個老鼠過端陽。巴巴掌
巴巴掌,油旋餅,又賣胭脂又賣粉,賣在瀘州蝕了本。你跳河,我跳井,買個豬頭大家啃。啃不動,丟到河頭蹦蹦蹦。你姓啥
你姓啥?我姓唐。啥子唐?芝麻糖。啥子芝?河芝。啥子河?大河。啥子大?天大。啥子天?廣東天。啥子廣?湖廣。啥子湖?茶壺。啥子茶?清茶。啥子清?楊柳青。啥子楊?咩咩羊。啥子咩?蕎咩。啥子蕎?駟馬橋。啥子駟?寶光寺。啥子寶?元寶。啥子元?桃園。啥子桃?仙桃。啥子仙?神仙。啥子神?噼噼啪啪送瘟神。
金銀花十二朵
金銀花,十二朵,么姨媽,來接我。豬打柴,狗燒火,貓兒煮飯笑死我。鐵門檻
鐵門檻,油轉彎。挑擔擔,吃飯飯。酒窩窩,豬油罐。高山頂,茅草窩,落下來打到你的豬耳朵。一葉
一葉花開一葉黃,昔年有個福中堂,欽賜一把尚方劍,要斬不忠不孝郎。石榴
石榴花開葉兒黃,磨房來了李三娘。三娘挑了一擔水,看你想嘗不想嘗。耗子翻牆
耗子翻牆過,翻牆過,翻不過,搭起梯子慢慢翻,來嘛。大腳板大腳板,踩田坎,踩個窩窩做飯碗。太陽出來
太陽出來紅彤彤,么姑出來打蚊蟲。蚊蟲落在燕子口,么姑曬得汗長流。一個豆子
一個豆子圓又圓,推成豆腐賣成錢。過路君子買一個,拿回去,多放清油少放鹽。一根樹兒
一根樹兒九枝丫,又結葡萄又結瓜,又結雲南金豇豆,又結四川牡丹花。說背子
說背子,就背子。正月十五湯圓子,二月驚蟄抱蠶子,三月清明墳標字,四月農忙栽秧子,五月端陽包粽子。六月間,扇扇子。七月間,燒袱子。九月重陽好日子。十月間,烘籠子。冬月間,穿襖子。臘月間,貼對子。
星宿星宿排對排
星宿星宿排對排,算命先生請進來。不算你喜,不算你財,算你么妹要回來。哥哥聽到妹妹要回來,提起秤,割肉來。媽媽聽到么女要回來,端把椅子接進來。嫂嫂聽到姑姑要回來,火筒火鉗定出來。
遊戲裡的童謠
在舊時,兒歌和童謠並非截然分開,很多遊戲有自己的順口溜,這些童謠的流傳也很廣。季風在《百戲圖》中,也有提及。識拳兒
識拳兒就是猜拳,也就是石頭剪刀布,玩的時候,有一段順口溜:一隻螃蟹八呀八隻腳,兩個眼睛這麼大一砣!砣砣砣,砣砸剪,剪剪帕,識——拳兒!洗澡歌謠
長輩給娃娃洗澡的時候,常常念一些歌謠:前拍拍,後拍拍,娃娃洗澡不怕熱。先拍背,不傷肺,後拍胸,不傷風。小娃娃自己耍的時候也唱:娃娃洗澡澡兒,開門倒水水兒……拍巴掌
兩個小孩左手右手互拍手掌的時候,常常也會唱童謠,比如:一一,一什麼一,一是小孩坐飛機。二二,二什麼二?二是小孩梳小辮兒。三三,三什麼三?三是小孩打鞦韆。四四,四什麼四?四是小孩寫大字。五五,五什麼五?五是小娃打老虎。六六,六什麼六?六是小孩啃豬肉。七七,七什麼七?七是小孩餵小雞。八八,八什麼八?八是小孩吹喇叭。九九,九什么九?九是小孩喝冷酒……編花籃
以前,女娃娃們耍過一種遊戲,叫「編花籃」,三四個小姑娘圍成一個圈,各伸出右腿互相鉤在一起,然後面朝外,一邊拍手一邊跳,邊跳還邊唱:編,編,編花籃,花籃裡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翻山。木頭人
木頭人是流傳很廣的一個遊戲,孩子們一邊唱「我們都是木頭人,不能說話不能笑,不能張嘴不能動。」然後就立住,宛如木雕一般。誰先穩不住動了或是笑了,就輸了。西蜀景
一進東門天涯石,二出南門五塊石。三橋九洞石獅子,青羊宮裡會神仙。唐家寺有八陣圖,德陽孝泉出安安。搖亭碑動金鈴響,漢州河水照連山。好山好山真好山,槍打鳳凰炮連天!竹馬「胖娃兒胖嘟嘟,騎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兒騎白馬……」
本版採寫華西都市報記者 王茜 圖片由季風提供 雷遠東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