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如何挑起了毀滅大明王朝的黨爭?

2020-12-06 煮酒君

東林黨,作為明末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有人認為它主導當時的社會思潮,引領社會風氣,讓普通民眾在潛移默化中重拾傳統道德,進而建設出良好的社會秩序。也有人認為它空談誤國,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對國家有利也好,對國家不利也罷,都不可否認東林黨作為國家重要力量的身份。但是令人諷刺的是勢力足以影響到廟堂之上的東林黨卻沒能拯救大明王朝於危難之中。

言論的自由,現代在野黨的雛形

東林黨的崛起,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萬曆年間,在張居正的高壓言論打擊之下,整個國家都顯得死氣沉沉,文人知識分子也不敢妄議朝政。以顧憲成為代表的東林派士大夫開始爭取言論自由,提出一些與張居正相反的建議。這一時期內的東林黨尚未成氣候,後來隨著顧憲成被罷官返鄉之後,便開始以講學為寄託形成朝廷之外的清議輿論影響朝政。

據《東林始末》記載:「憲成既謫歸,講學於東林,故楊時書院也。孫丕揚、鄒元標、趙南星之流蹇諤自負,與政府每相持。附一貫者科道亦有人,而憲成講學,天下趨之,一貫持權求勝,受黜者身去而名益高。此東林、浙黨所自始也」。從這段記載不難看出此時的東林黨開設了所謂的「東林書院」開始以實學振學術之風為名,清議掌握政治話語權。隨著越來越多的士子文人的加入,逐漸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政治力量,堪比現代國家的在野黨。

東林黨之所以能夠擁有現代社會在野黨的雛形,與的它的指導思想密切相關。東林黨主張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等。特別是追求言論的自由,是東林黨給那個黑暗的社會帶來了一絲曙光。

正是因為擁有了一定指導思想,東林黨才不再只是單純的「朋黨」,此刻它的性質介於中國傳統的朋黨和西方的近代政黨之間。但是它依舊還是一個「朋黨」,也正是它「朋黨」的身份才加劇了明朝的黨爭,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永遠也擺脫不了的朋黨,加劇了明朝滅亡的黨爭

《韓非子》裡面有這麼一段話:「主利在豪傑使能,臣利在朋黨用私,是以國地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大臣重,故主失勢而臣得國,主更稱蕃臣」。在韓非子看來,朋黨是朝臣結黨營私、幹亂綱紀的行為,不利於君主統治。明朝時期的朋黨不同於以往,是以地域性來劃分的。

明朝最早記錄的朋黨,是以張居正為首、以湖廣官僚為主體的「楚黨」。張居正垮臺之後,「楚黨」式微,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地方集團乘勢崛起,東林黨就是這其中的一員。雖然東林黨的成員也有很多非南直隸人士,但是其發起人及主要人物都是來自於南直隸地區(特別是如今蘇南地區)。

與東林黨相對的則是相對衰弱的齊黨、楚黨和浙黨。在東林黨的強勢壓迫之下,這三黨無奈的歸附與閹黨。整個大明王朝內部形成了兩大對峙陣營,雙方對立嚴重,在京察和大計時相互打擊,例如齊楚浙三黨得勢後,「東林已為齊、楚、浙三黨斥盡」,顯然是洩私憤,這樣的政治生態對國家社稷是不利的。

不停的黨爭、內耗,讓崇禎皇帝心力交瘁,導致了崇禎皇帝施政之時畏手畏腳、用人之時瞻前顧後,崇禎皇帝自縊前感慨道:「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

而且隨著東林黨的不斷壯大,招攬的人也是各式各樣的,既有賢者、也有不肖者。正如崇禎朝時工部主事陸澄源所評價的那樣「於是賢者仍以講學為發明理道之舉,而不肖即借東林為把持官府、刻剝小民、遙執朝柄、廣庇匪類」。這樣一支魚龍混雜的政治力量又有何德何能能夠拯救大明江山於水火之中呢?

相關焦點

  • 明末閹黨得勢時大肆打壓東林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大明王朝
    趙高要知道,自秦朝的趙高開始,宦官亂政的現象在任何一個朝代都屢見不鮮,尤其是在一個王朝的末期,當皇權統治搖搖欲墜之時,宦官集團便開始紛紛「亮相」,左右著王朝的前進方向。但自明朝建立後,宦官集團不僅再度「粉墨登場」,甚至還被抬升到了漫長封建歷史中前所未有的高度,現如今,在諸多對大明王朝予以批判的觀點中,就不可避免的包括了明朝的宦官制度。要知道,自明英宗身邊的貼身太監王振開始,直至最終被譽為「九千歲」的大太監魏忠賢的倒臺,明朝宦官制度由盛轉衰的過程,竟成為了整個王朝走向覆滅的見證。
  • 不可一世的東林黨,到了清朝銷聲匿跡,其原因是什麼?
    與此同時,其他一些官僚也逐漸形成了按照籍貫的幾個「黨」,於是歷史上有名的黨爭出現了。東林黨曾經一度左右了明王朝的政治格局,上到太子廢立下到朝政等等,東林黨的手深得很長。皇帝為了牽制他們,不得不重用太監,就像魏忠賢這樣的,打壓的東林黨一點脾氣都沒有。
  • 東林黨的興與衰:一群書生是怎麼開啟與終結華夏漢王朝最後的黨爭
    東林黨的建立 明朝亡於黨爭,黨爭,起於此時。 萬曆時代 他們為牢固地保持自己的權位,以攻擊東林黨為首務,東林黨人則一再抓住對方的弊端加以參劾,於是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明末黨爭。 東林黨與對立各派之爭,圍繞著是否擁立朱常洛為皇太子,也就是所謂「國本之爭」這條主線,在"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案中激烈爭鬥,其間,雙方都利用京察制度作為打擊對方的手段。
  • 《繡春刀2》:如何在腐敗的大明王朝體制內活下去?
    這已經不僅僅是一部武俠片,它包羅萬象,在看我來,這部電影,就是大明王朝體制內生存指南,指導王朝子民如何在腐敗的大明王朝體制內活下去。修羅道,是六道中的一道,生前特別執著於對錯、喜歡鬥爭的人類,死後會投生此道。修羅道的男人好戰,但是女人卻美貌非凡,勝過仙女。
  • 大明王朝世系圖(附南明)
    大明王朝世系圖大明世系圖統一南方,驅逐元廷並且讓鄭和下西洋宣揚大明國威,加強與各國之間的來往,鄭和的船隊曾到達非洲索馬利亞地區。永樂時期朱棣將大明朝帶到了一個新高度,曾評價此時的明朝「遠邁漢唐」。隆慶年間任用張居正改革,使明王朝出現中興氣息。明穆宗死後由其子朱翊鈞即位,改元萬曆。萬曆年間張居正繼續改革賦稅制度,並且裁撤冗雜官員,在北方調戚繼光等駐守長城抵禦蒙古的進攻,後世稱為「萬曆中興」。萬曆後期由於國本之爭導致明神宗和大臣產生間隙,萬曆後期久不上朝疏於政事,又由於保護朝鮮抗擊日本和薩爾滸之戰耗費國力過多,後金在東北崛起。
  • 東林黨提出的主張有自己小算盤誤國誤民,後期還有很多投敵者
    2020-08-03 13:47:25 來源: 真真觀娛樂 舉報   有道是王朝興衰有其客觀周期
  • 大明亡於黨爭,來看看明末東林黨的執政理念和現實的不同
    但也正是這些思想讓讀書人開始抱團,最終形成了黨派,明明的黨爭也源於這些黨派。要知道東林黨在當年儒學治天下的情況下風評非常好,而閹黨則被打成了反派,如今或許是《明朝那些事兒》引起的風潮,很多人看了明朝歷史後,都對東林黨的行為感到不滿,甚至認為東林黨是明朝滅亡的禍首,所以先來看看東林黨所代表的思想是什麼吧。
  • 明朝後期的東林黨和復社是什麼關係?
    由於這些主張都是當時大明王朝的積弊要害,所以深得人心,東林書院很快名聲大噪,許多有識之士紛紛趕來加入。不過,東林書院的主張在當時的既得利益階層中顯然是不受歡迎的,因此這些反對者就認為東林書院就是一群不得志的士大夫相互勾結組成的團體,他們把所有支持東林書院的人士統稱為「東林黨」。
  • 萬曆統治分「三大階段」,為何說大明王朝的轉折點自萬曆而起?
    但在這一時期,萬曆竟然絲毫沒有察覺大明王朝的氣數正在被他消磨殆盡,而是在後宮享受著權力帶給自己的樂趣。決裂時期:這一時期起於公元1618年,也就是萬曆在位的第4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佔領了遼寧、瀋陽之地,萬曆才大夢初醒。這時,他不得不派官員去民間徵兵徵軍餉,使得本就負擔較重的百姓負擔又進一步加重了。民眾們十分窮苦,飯都吃不起,餓得是骨瘦如柴。
  • 「忠賢一死,大明必亡」:說說宦官魏忠賢對大明王朝的重要性
    自古以來,宦官把持朝政,作奸犯科,讓一代王朝覆滅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宦官在人們印象中大多是「霍亂朝政、把持後宮」的存在。
  • 王慶祥解說《大明王朝1566》
    而在眾多實力演員中,飾演胡宗憲的王慶祥無疑讓人關注,因為他在此前還曾在另一部明史電視劇《大明王朝驚變錄》中飾演于謙,說到這兩部明史大戲,王慶祥表示,雖然都是自己出演的,但是《大明王朝1566》不論是從製作水準、思想性和厚重感上,都遠遠超越了《大明王朝驚變錄》。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魏忠賢本是大奸宦,為什麼有人講,崇禎帝若不殺他,大明不會亡?
    所以對於大明王朝,對於皇帝,對於大明百姓,魏忠賢就是那個致人死地的癌細胞,幾乎沒有絲毫可圈可點之處。 魏忠賢如此胡來,他置大明宗廟社稷於何地?難道魏忠賢真正考慮過大明的將來嗎? 在最危急的時刻,張皇后站了出來,這位魏忠賢在後宮唯一畏懼的女人,及時勸阻了熹宗皇帝,才順利傳位給朱由檢。如果讓魏忠賢得逞,搞了個不知名的嬰兒做皇帝,他來掌控天下,那麼明王朝或許要早亡十七年。
  • 疑似「穿越」——看大明王朝的滅亡與朱元璋開國戰略布局
    書生讀明史相關書籍,不禁對這個任性又神秘莫測的王朝感到不可思議!總覺得朱元璋建國之時似乎預見到了王朝滅亡的種種弊端與隱患,並且在開國之初便做了大量的戰略布局,但是最後的結果卻事與願違,令人感嘆!劉伯溫的《燒餅歌》裡有一句「樹上掛曲尺,遇順則止」,「樹上掛曲尺」是指崇禎皇帝煤山上吊自盡;「遇順則止」有兩種說法,一是李自成建立的「大順王朝」,另一個是「順治入關」!
  • 魏忠賢大奸大惡,東林黨清流誤國,到底誰才是明朝滅亡的元兇
    意思就是說如果魏忠賢還在的話,大明朝一定不會發展到這種程度。當時崇禎聽了以後其實也非常的贊同,吊死煤山時更是大喊東林黨誤國。那麼魏忠賢和東林黨到底誰才是清朝滅亡的推手呢?假如魏忠賢還活著是否能夠救下大明王朝呢?小編個人覺得其實當時的大明已經到了腐朽的邊緣,已經無力回天了。假如朱元璋還在的話,也許大明還有救。無他,殺。
  • 南明之道貌岸然偽君子,東林黨到底做了什麼,導致罵聲一片
    在明朝天啟年間,東林黨與閹黨展開了血腥的政治搏殺,以左光鬥、楊漣等為首的一批東林黨人慘遭殺害。崇禎皇帝即位後,剷除魏忠賢,欽定《逆案》。東林黨再次翻身,自我標榜「眾正盈朝」,繼續影響國家軍政大事。到了南明弘光政權時期,由於建都在東林黨大本營的江南地區,樹大根深的東林黨更加跋扈,也使黨爭更為激烈。東林黨雖然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強調「實學」,也的確出現過一批人品高尚、剛正不阿的正人君子比如左光鬥等等,主張反對貪汙受賄、進一步開放言路、反對宦官幹政、反對徵收商稅礦稅,等等對國家有利的措施。
  • 以「君子朋黨」自詡的東林黨,究竟為明朝貢獻了什麼?
    研究東林黨歷史的學者也注意到,雖然一些東林黨人以「黨」自稱或者將「東林」和「黨」兩個詞彙靠近使用,但總體而言,東林黨屬於他稱,而非自稱,東林黨人也避免自稱東林黨。不過,無論是他稱還是自稱,都無法否認東林黨作為一個深刻影響明末政治生態官僚集團的客觀存在。
  • 大明最神秘一股勢力,魏忠賢一生心力都沒徹底剷除,最終死灰復燃
    因為一旦皇帝手底下的這幫人,因為不同的政見統統抱在一起凝成一團,那麼朝廷上混亂局面黨爭就來了,不同黨派之間的大臣相互爭吵,而皇帝又無法理清楚到底是哪方好,只能任自由之。這對於整個國家的政治穩定造成了許多不好因素,大臣們在朝上不僅各個吵的面紅耳赤,回到家後私底下的動作更是不得了,攪得國家那是一團亂。歷史上最出名的黨爭要屬明朝時期的東林黨了。
  • 東林黨和三黨及閹黨之爭,是明朝最厲害的黨爭,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黨爭.雙方的爭鬥自萬曆年間開始,一直持續到南明滅亡還在繼續,
    這「東林黨」在明季政治格局中,乃是不可不書的重要一筆。  關於東林黨形成的時間,一直有兩說,一說是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一說是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兩說的年份差距比較大。其實這兩說都有各自的道理,區別只在於看以什麼標準來區分而已。
  • 崇禎誅殺魏忠賢,是不是導致大明王朝倒塌的主要原因?
    我們都知道崇禎是個很務實勤勞的皇帝,他為了挽救大明王朝即將衰敗的頹勢,他平時處理朝政從不該有一絲絲懈怠,但是他也是把大明王朝帶向滅亡的皇帝,但有的人卻說,大明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崇禎帝殺害了魏忠賢。那麼歷史的真相真是如此嗎?下面我們就來解答其中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