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樓面
發布:無房
前幾天,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為2021年的經濟工作定下基調。
關於房地產,會議提到的內容只有一句: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的發展。很明顯,平穩發展,是明年樓市的主旋律。
而隨著頂層住房管理部門對長沙經驗的肯定,全國學長沙已成為樓市的風向標。但甘蔗沒有兩頭甜,房價低也有代價,這篇文章恰恰提供了一個新的看待事情的角度。
回顧2020年,長沙應該是最受爭議的城市。
大家原本以為2020年,長沙應該有一輪報復性補漲。畢竟相比同量級城市,長沙這個億GDP俱樂部成員,房價卻如此親民,不合理不合理,肯定要暴擊啊。
2020年馬上過去了,長沙還是那個長沙,限漲5-10%,城市均價依然沒有破萬。
如果說長沙今年真有什麼存在感,就是7月深圳住建局去長沙學習、11月東莞住建局去長沙學習、12月住建部表揚長沙。
你說去學習吧,也沒學出個啥效果,用圈內人的說法,就當學了個寂寞吧。
畢竟長沙的樓市真相併沒有那麼簡單,不是哪個城市都學得了,學得起的。
官方宣傳口徑是:
2019年11月29日,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胡衡華在《人民日報》發文表示:
「長沙堅決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對土地財政的依賴,走出一條以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為代表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目前,長沙財政對土地的依賴不到40%。
賣地來錢快,但不可持續;製造業發展慢,但可持續,是立市之本、強市之基
。在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面前,我們堅決選擇後者。抑制房價「虛火」、做大實體經濟、做強制造業這條路,我們會一直走下去。」
長沙限購政策
長沙房價低,最直接是因為限購嚴格,但深究長沙低房價的根本原因,又沒有那麼簡單。
在長沙,6000元甚至可以買到未來準地鐵口的項目,你不覺得蹊蹺嗎?
難道真是因為長沙是紅色革命城市、政治覺悟高,真的如長沙規劃展覽館中所寫的「位卑未敢忘憂國」?
土地財政,幾乎是這一輪二線城市轟轟烈烈城市擴張最直接的推動利器,難道長沙真的例外?
不!那是因為長沙之前不科學、不合理的土地天量供應。在土地不值錢的時代,長沙大舉開發新城,土地早早出讓,而且很多還是百萬方的大盤。
簡而言之,就是地賣早了,還賣了不少,現在長沙無法整體控盤。
土地超節制的井噴供應,不僅造成了樓面價一直難以提升,還造成開發商之間的大盤惡戰和捂盤;多個新城同步推進,成長周期非常長;部分中小房企的爛尾破產.......長沙今天的低房價,是在承受之前不科學不合理的天量土地供應的苦果。
現在長沙的本地開發商、城投集團、單位都掌握了不少土地,所以長沙真正的大地主,並不是長沙政府。
芒果臺明星、主持人、工作人員,全都是住在芒果臺自己建的馬蘭坡社區,而不是去外面買商品房。長沙的單位基本都有家屬院,著名上市公司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也圍了一大片地塊建單位房。
這些單位自建房比商品房便宜一半的都有,都是早期的定向劃撥,完全可以滿足絕大多數長沙人的居住需求。
大量的單位自建房,一定程度上是衝擊了長沙商品房市場。
一方面是減少了剛需、改善的需求,長沙人不一定需要買商品房,也有居住的替代品。
另一方面是減少二手商品房的流動性,單位房最大的特點就是穩定,基本不會有什麼置換。
我們想要看懂一座城市的房地產,最重要是看兩個方面。
1. 土地
一定要看這座城市的土地掌握在誰手裡,才能找出樓市的根本矛盾,有土地才能談得上土地財政和空間運營。
長沙土地不完全掌握在官方手裡,逼著政府想要GDP,只能靠產業靠稅收。
要怪就怪長沙當年為了基建,將大量的土地低價賤賣,畢竟天生不是富二代,還不能賣家裡的鏟子嗎?相當於賣掉了祖傳的家底,現在只能硬著頭皮自己掙。
2. 熱錢
還要看這座城市虹吸的是哪裡的熱錢,購買力來自哪裡。
長沙離廣深太近,人才被這兩大城市虹吸得非常嚴重,每年都有湖南人源源不斷地踏上南下的列車,匯入廣深的996大軍。
所以長沙也無法跟廣深比產業,那就只能找準自己的優勢,打出「低房價」的王牌。用低房價吸引那些因買不起廣深房子的年輕人回流長沙。
長沙高校畢業生「留長率」從2018年的44.1%增長為2019年的45.31,或許是對其回饋的最好縮影。
這樣的長沙,我們也不能去評價它的對錯,畢竟一座城市的房價格局就是多重歷史原因成就的結果。
長沙的低房價也導致了一些負面影響。
在這一輪二線城市轟轟烈烈的城市化擴張進程,長沙明顯開始掉隊了,城建推進慢,老城區拆遷推進慢,新城區建設慢,因為政府太缺錢了。
長沙五一廣場周邊城市道路極其擁擠,就是因為隨著城市化擴張,沒有合理化拆遷、擴張道路,導致現在的五一廣場人群擁擠雜亂、車流擁堵、城建混亂。
地標華創廣場旁邊是破敗的棚戶區,要穿過一群可以進博物館的房子,才能去到地鐵站。
這些房子如同城市的瘡疤,盤桓在長沙本就狹窄的主城區,拖著長沙的現代化改造停滯不前,遲遲沒有改造。
還有長沙的梅溪湖新區,建設周期遠遠趕不上同等級城市的新區,至少差了武漢光谷新區一大截。
從直觀上看,梅溪湖新區的公共配套、基建工程、城市綠化都是比較剛需粗放的,甚至連高壓線入地都沒有做到,更別說超前規劃的地下綜合管廊。
還有,長沙也是著名的大盤之城,也是非常典型的價格惡戰的城市,產品遲遲沒有提升。
不管是一江春水穿城過的湘江兩岸、梅溪湖公園環繞的新區還是人煙稀少的高鐵新城,都是動輒4.0以上的容積率,然後兩個百萬大盤臨街而立,競爭激烈。
但又受製成本與限價,兩個項目並不能有什麼產品錯配或設計特色,都是在批量化生產的鋼筋水泥搭起來的四方格,完全沒有一點點價差可言。
當全國大多數城市都在推廣成品房,長沙現在在售項目還大多數是毛坯,產品設計也不是多元,為了壓縮成本,套圖是常態。
這些年大火的新中式,走遍濱江新城、梅溪湖、河東北側、洋湖、省府板塊、高鐵新城,也看不到一個,遍地都是低配剛需盤。
未來的長沙產品會越來越剛需化,產品中庸、均衡、沒有亮點,沒有什麼出彩之處。
以後我們會聽到房企做開發的人,會去北上廣深杭蘇、甚至是武漢重慶成都學習,但可能不會去長沙學習。
長沙的房地產,光有面子,失了裡子。
這樣的長沙,對還是錯?
房地產調控,不是一個光靠政治覺悟就可以掙得面子又能掙得裡子的活兒。
現在的長沙太想把主城區面積撐大,太想把GDP再提升一個檔次,太想做成千萬人口的城市。
治大國如烹小鮮,講究的是政治正確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之術。
無房 · 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