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神話學|當我們談論表演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2020-12-17 澎湃新聞

4月底,2019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開幕,國內外的經典舞臺作品和先鋒新銳創作匯聚一堂。筆者作為劇評人參與了「戲劇評論工作坊」,而此次12小時不停歇、與會者們爭論不斷的工作坊的主題,是一個非常模稜兩可的疑問:

當我們在談論表演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換句話說,作為觀眾、作為創作者、作為演員本身,我們看待「表演」的方式如果是不同的,那有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當我們以某些標準作為「客觀」的準繩時,我們究竟是在講述真實的存在還是在實現某種權力話語的運作?

而更加嚴峻的,則是現今無論戲劇界,還是影視界、文學界的場域中理論建構、業內共識與大眾傳媒、客體觀眾的割裂。在工作坊尾聲的公開討論活動中,路過參與的觀眾們也爆發了針尖對麥芒的爭論,其核心其實歸結於:當在場的劇評人們反覆表達對客觀標準的質疑、批判和迷茫的時候,渴望獲得客觀標準的群體陷入了虛無和不滿足。

推而廣之的問題是,當理論界、創作者不知疲倦地如海綿般吸收國際上的創新浪潮時,我們身處的當代環境和社會認知,是否百分之百支持這種「空中樓閣」的邊緣性探索?我們都知道這種「看不懂」的「空中樓閣」本身已經成為了一種能指,從而獲取了本體論的意義而轉化為部分階層和群體的脫離開整體的身份性證明,那麼它是合理的嗎?

在現代神話學裡,「客觀」與「真實」也是一種意識形態。

「表演體系」:學習無能與感受可能?

在四月底的第一期戲劇評論工作坊活動中,參與者以「我們在談論和需要什麼樣的表演」為切入點,被安排觀看了希臘導演特佐普洛斯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王子川編劇導演的《雷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原著、俄羅斯導演瓦列裡·福金的《零祈禱》三部作品。安排也許是隨意和潛意識引導並存的,因為實際上這三部作品正好呈現三種狀態不同的「表演」,甚至類似特佐普洛斯這樣的導演,還創建了自己獨一無二的「表演體系」和演員訓練方法。

特佐普洛斯的導演語彙與西方20世紀下半葉的理論思潮密切相關。他堅持排演經典的古典希臘戲劇劇目,甚至也因為露天劇場、歌隊、角色念白等形式特點,被眾多觀眾誤認為是「原汁原味古希臘悲劇」的呈現,從而甚至具備考古學習價值——實際上,特佐普洛斯導演的古希臘戲劇,是極其現代甚至離經叛道的,其注重肢體呈現、演員訓練和「生命性」的特點,又使他經常被拿來與日本導演鈴木忠志相比較:二者在具體的理論和技法上有顯著的差異,但都呈現當代「身體劇場」的理論特徵,建立在對人類身體極限的探索基礎之上,「戲劇」甚至只是心靈體悟和對自我存在思索的手段和媒介,傳統意義上的觀演關係並不是創作和呈現的重點。

也就是說,在靜安現代戲劇谷的鏡框式觀演舞臺上,《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以一種跨界的、場域錯位的狀態存在於斯:一如全場沒有停歇的警報和哀鳴,坐在臺下的觀眾與臺上不斷顫抖的「人類」一樣都是絕望的。觀眾被允許進入這一本身不存在觀演關係的場域的條件,是要「學習」和感知導演的「表演理論」,否則就只能以局外人的狀態無所適從。特佐普洛斯對「現代性」的哀鳴由此也只屬於部分群體,一如他所要反思的西方文明本身。

而另外兩部作品的「表演」,則似乎回歸較為經典的「觀看」模式。王子川的《雷管》是對經典劇目《雷雨》的一次同人文性質的「互文」創作,在當代時空裡盡情地將周萍與四鳳的關係解構,還原為當代的、或者說更加本質的情感層級,走向與革命階級敘事相背的荒誕,而這種荒誕也可以被讀解為對後現代解構思維的商業販賣,甚至這本身就是創作初衷。這種純粹反而讓作品顯得真誠與生猛,也因此,王子川結合相聲、北京地方傳統的「紈絝子弟」形象,藉助導演和編劇雙重身份的權力導向,將一種「風格化」的表演取代了作品本身的位置。演出的最後,故事是否邏輯通順,是否還能與《雷雨》原作產生互動這些最初觀眾走進劇場的初衷已經基本被忘卻,王子川個人強烈的特質成為了舞臺呈現的最高意義。

工作坊在談論《雷管》的表演時,集中在了「王子川的表演與相聲的關係」、「王子川的表演與女主角的正劇式表演是否衝突」、「王子川自編自導的權力身份是否阻礙了他在表演上的提升和改變可能」這些具體的問題上。有趣的是,相比於探討特佐普洛斯作品時集中的理論化傾向和創作者維度,對《雷管》的探討則更多是演員個體的技術問題:而這些問題如果要深究下去,卻又是缺乏相關理論背景的劇評人和觀眾難以駕馭的。我們看到了「表演」的效果,卻不意味著我們理解、並能夠完美地揭示「效果」產生的技術機制本身。

而俄羅斯「金面具」獎得主,導演瓦列裡·福金的《零祈禱》,在這個討論範疇裡則更是以「觀眾」角度來呈現表演。巨大的旋轉輪盤和軌道座椅裝置,讓舞臺充斥著機械力量的強權和人類的單薄肉體無法對抗機器的絕望美感,燈光、投影和時刻的儀式化造型則是導演沿襲劇院傳統、對梅耶荷德「有機造型術」的表達。整部作品中演員的肢體造型都是被精心設計的,乃至於相當部分與大型機械無關的表演,也被儀式和造型所框定,在視覺上顯示某種「靜態」的定格。相較於《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中觀眾的缺席、《雷管》中觀眾被裹挾或者說完全沉浸,《零祈禱》則更以觀眾為導向,一切訴求均以觀眾是否能夠感知到為標準:當舞臺上心理恐怖式地、無可名狀的機械裝置運轉起來時,顯得渺小的人物身處其中如一部社會抗爭史詩;當舞臺一片寂靜,只剩下人與人的言語鬥爭時,我們又能看到一些刻意的對身體和精神進行分裂的處理:如本應該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爭奪遺產的場景,所有人卻被限制走位只能固定站立兩側;又如最後女主角的選擇,說出來的獻媚口吻與肢體上強硬的拒絕姿態之間的扭曲衝突等等——這些都是作為鮮明的隱喻符號提供給觀眾解讀的,也因此《零祈禱》這類的作品最為現代性:它擁有明確的符號訴求和所指意義,它的一切符號手段都是必須也是必然的。

而這其實,難道不是大多數觀眾最初走進劇場的期待嗎?這也是我們對於「表演」最初的評判標準:我希望它明確告訴我什麼,無論是對生活的模仿還是對心理世界的表現,無論有多少符號層面的包裹與螺旋上升,我們都期待能得到一個明確的核心意義——一切存在的事物,至少似乎都應該有它的絕對精神。

現代劇場的 「觀演鴻溝」

此次「戲劇評論工作坊」的尾聲,是一次以「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表演」為主題的公開討論活動。活動上,與會的各位劇評人共同表達的,是對「表演」客觀標準的不確定性和對不同「表演形式」的包容性,這些表態都共同指向了一種多義、含混和對明確答案的拒絕。然而這似乎與主流的觀眾聲音和期待是錯位的,現場的提問環節也出現了較為尖銳的爭論:一名觀眾認為,劇評人們的表達都在避重就輕,都並沒有說出來什麼才是「真正好」的表演。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名觀眾並非對當前戲劇現狀缺乏了解,他還引用了彼得·布魯克《敞開的門》中的語句,來指責部分戲劇作品的表演「沒有生命」。

這一引用是超出語境、「我注六經」式的,如果以嚴格的學術規範態度來評判,這種扭曲原意的「引用」甚至是極為荒謬的,但實際上這恰好證明任何的理論建樹一旦在全新的、完全陌生的語境和社會話語體系中去解讀,會產生迥然不同的意義,形成某種「能指的遊戲」。彼得·布魯克的「門」的隱喻看來同樣可以被解讀為一種對既定意義和標準的探索,這在個體的閱讀經驗和思維體系中是完全成立的。

布萊希特(左二)在排演《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

羅蘭·巴爾特在上世紀50年代向巴黎觀眾介紹布萊希特戲劇時寫道:「在歐洲,24個世紀以來,戲劇都是亞里斯多德式的……然而,有一個人來了……他不顧任何傳統……布萊希特的戲劇革命重新質疑我們的習慣、我們的愛好、我們的反應、我們一直信守的戲劇法則。」巴爾特後來被《後戲劇劇場》的作者漢斯-蒂斯·雷曼認為是將「戲劇」與「劇場」區分開來的先驅,而20世紀下半葉的劇場藝術突破也很難由單個理論來概括。漢斯-蒂斯·雷曼認為劇場性由符號化了的文本情節、舞臺空間(包括觀眾)和時間組成;謝克納認為劇場藝術的展演所應具備的五種基本要素是行為過程、情境、遊戲性、觀眾互動與可用空間,而類似阿諾德·阿隆森這類較為極端的理論家,認為存在「觀看」即存在劇場性。近年來諸如此類的戲劇理論也都建立在質疑傳統意義上的模仿論、現實主義敘事、劇場的空間特異性、觀眾的存在與新型的觀演關係中這些母題上,越來越多的創作(非商業戲劇)也在不斷地闡釋、讀解和試圖超越——總而言之,在確認絕無固定客觀標準,多元和多義共存的前提下各顯其能。這就好像康德當初提出「物自體」來解決休謨的不可知論一般:我們沒有客觀標準,但我們必須繼續工作和研究下去。

這裡的問題在於,像2019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這樣國內一線的戲劇邀請展,應該、也必須以最業界的,最藝術本體論的評判視角來策展,將國內外走在戲劇創作最前沿的創作者和作品介紹到國內觀眾面前(實際上國內這樣的工作還很不夠)。這就意味著,主辦方、演出方和戲劇業界,都致力於將國際上前沿的創作思潮和理論建樹引入國內,而這與任何領域的學術前沿理論的引介一樣,存在非常複雜的社會環境發展階段上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和水土不服。「後戲劇劇場」在國際上已經是一個常識性的「現狀總結」,但在國內的理論界卻還屬於新潮,以至於《後戲劇劇場》的翻譯者李亦男,曾不止一次表達過對國內學術界對國際理論動態引介落後現狀的危機感和擔憂。

然而對當代中國戲劇市場的購票觀劇主力人群來說,令人「看不懂」的「當代戲劇」、「先鋒戲劇」則更像一個浪費時間、精力和金錢的「黑洞」,觀眾建立在自我認知和利益取捨基礎上會做出非常直截了當的負面選擇——這種選擇的背後還有相當一部分「國內」與「國外」雙重標準的存在,此次幾位國內導演的作品在網絡上的口碑和評價是非常鮮明的證據。

這種「觀演鴻溝」不僅僅存在於戲劇界,更加普遍存在於當代藝術創作中。類似這種對「看不懂」的作品進行「商業化」的質疑,其實是忽略了當代資本主義文化邏輯的二元性:一方面,藉助金錢、資本、文化品位和審美所構建起來的壁壘,保證任何藝術作品都存在對其本體的愛好者和受眾,這是不能抹殺的,區別只在於數量和訴求;而資本主義商業邏輯包裝當代藝術、乃至包裝現代戲劇作品的方式,核心在於「看不懂」這一評價即是所指本身——空洞、虛無的所指具備的符號價值,在意識形態的神話裡成為身份、階層和品位的證明和求新求異的需求滿足品,從而帶來充分的商業價值。

這是已經淪為老生常談的一種社會神話學批判,但在當代的語境下,尤其在21世紀中國的語境下,一個現狀是無法被忽略的:如果受眾的數量和購買能力無法滿足,而社會公益性的扶持尚不完備,此時備受批判的空洞符號價值反而是支撐藝術前進的核心動力——為了生存,創作者和整個業界都在將鴻溝挖得越來越深,而非常識性的去貼近觀眾;為了生存,所有試圖探索「前沿」的創作者,只能努力地讓人更加「看不懂」。

「我們只能談論表演的效果」

所以,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上:大多數觀眾和劇評人都不可能以演員本體的技術視角來評價表演,這就意味著嚴格來說,所有有關「演技」的評判都很難是專業的。我們所能進行評述和談論的,只能是表演的「效果」。而「效果」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差異的,也許可以探尋「最大公約數」,製造「闡釋的共同體」式的共識標準,但這種「共識」與真正的「客觀」之間,是完全可以化約的嗎?

工作坊的內部討論中,就「小鮮肉」和「老戲骨」的演技優劣這一話題,產生了較為尖銳的爭論。當我們日常讚嘆,或是轉發微博來說一名具備年紀較大、資歷豐富、作品等身這幾種特徵的演員「演技精湛」,是「老戲骨」時,我們的理由究竟是我們被這位演員的表演效果所打動,還是被這位演員身上的這些特徵所打動?這二者都屬於「效果」,也都沒有客觀的評判標準。而更加值得指出的,是在主流話語裡處於劣勢地位的「小鮮肉」們,在各自的圈內話語中同樣存在另一套截然不同的評判標準,然而雖然每個人有各自的審美自由是進行公共討論的前提,但是這些標準依然是被主流話語所「暴力」而規訓的,它們只能以主動閹割發聲權的方式,來獲取一定空間範圍內的生存權。

類似的問題還存在於類似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各地方戲曲團體這樣以「傳承」技藝為己任的演員群體:當代的演員是否一定比過去的演員差?他們究竟是因為傳承過程必然發生缺失,比如戲曲界的祖師傳授模式決定了表演技藝只能代代縮水;還是時代決定了當代人永遠無法貼近過往的生活體驗,比如人藝著名演員楊立新曾經說過,「沒有親眼見過拉黃包車的當代演員,不可能如以前的演員那樣演好拉黃包車」?我們探討「演技」這種無法被量化的,甚至也無法確定存在形態的客體的時候,是不是更多地在藉助於更加能夠量化的權力話語?在權力話語做出決定之後,我們試圖在用有關「感覺」的、空洞的、在旁人看來宛如「玄學」描述來解釋我們的感情決定,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當代的神話學構建現場?

很多人會以早已內化於心卻渾然不覺的資本主義文化邏輯指出,這種矛盾,標準的破裂和觀眾與演出之間的認知鴻溝,都是源於系統「裝配」的不對等,也就是目標受眾錯位所致。而若僅以當代主流的觀演受眾來決定,有一些戲劇節可能是不合格的:因為它呈現的是作品的商業價值、售賣價格與觀眾的審美需求與資金投入的徹底錯位,如果沒有一系列的符號性能指的運作來保證存在願意接受「看不懂」的受眾,則必然要走向商業上的失敗。戲劇,包括當代的後戲劇劇場,在歐美是中產階級文化的代表和縮影,而在國內還顯然不完全是;並且期待在物質條件上追趕完成就可以解決文化上的錯位的觀點,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東方學式的忽略意識形態建構的普世幻想。

但如果我們同意這種看似理性的「裝配系統」式的按部就班,那我們究竟在追求一種怎樣的文化藝術世界?人人各取所需並不能被異化為人人各處其位,資本主義商業化的「美麗新世界」的邏輯走向的,毫無疑問是一種「欲望」,而且僅是生存欲望的專制。從這個角度來說,當我們談論表演時,我們在談論的是一種對客觀標準的厭棄和無力,我們在談論的是我們對於既定的傳統和規訓的混沌反擊,所談論的是當代戲劇在「教化」、「社會責任」和「表現」之間的內在衝突,以及這條被越拉越大的認知鴻溝:我們需要這種混亂,至少現在我們需要它不要被解決,反而需要它越來越嚴重。

對於一個當代戲劇節來說,對於一個劇場來說,對於一個「觀看」的空間來說,出現問題、暴露問題、思考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必須無解,才根本上具備意義——真正的神話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當我們談論「現代藝術」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現代藝術」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們現在談的現代藝術(Modern Art)通常是指從19世紀70年代前後開始出現的一段時期內的藝術運動。但攝影術的誕生顛覆了繪畫的「特權」,讓繪畫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這也是貫穿整個現代藝術發展的問題:   什麼是我有而其它藝術形式不能有的?   馬奈的繪畫算是一個前奏,正如下面這幅他1866年完成的著名畫作《吹笛子的少年》一樣,它宣示了繪畫的「平面性」。
  • 當我們談論華格納時,還可以談論什麼?
    是什麼在為他「壯膽」?開篇未幾,斯克魯頓便徑直指向了華格納最受詬病的反猶主義,將這項罪責剝離在了華格納創作的核心意圖之外。暫且不論這樣的辯護是否充分,至少有一點是發人深省的:當我們談論華格納時,我們尚有許多重要問題可以、也應該去談論。斯克魯頓的視點,相當必然地首先落在了哲學的脈絡上。
  • 當我們談論男高音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在演唱《軍中女郎》時,石倚潔即興發揮唱了19個高音C。這一段晦澀難懂的詠嘆調在網上迅速躥紅,也讓石倚潔收穫了一大批歌劇「粉絲」。高音C,也再次作為男高音評判的標準被人提起。1831年,羅西尼的法語大歌劇《威廉·退爾》在巴黎首演,著名男高音杜普雷以飽滿的胸聲唱出了樂譜中所要求的高音C,事後,作曲家本人曾坦言,自己其實更偏好傳統上以假聲唱出的高音,但這一石破天驚之舉還是引發了歌劇表演的革新,時尚從此改變。卡魯索帕瓦羅蒂高音C之於男高音,究竟意味著什麼?
  •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中途轉而去了銀泰的新華書店,沒有什麼興趣打量熙熙攘攘的店堂,熟知書籍更新的姿勢,並不是慢騰騰,而是不對版,有幾個人一直在自拍,與書籍的合影,我閃躲出門,惡狠狠瞥一眼灰濛濛的天空,零下幾度,雪又被錯過了。馬爾克斯和村上都會說,當我談跑步時我在談些什麼,有可能村上是在致敬卡佛,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實際上造句的本能逃不脫意義本身的泥沼。
  • 古村落:當我們談論豐陽時,我們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豐陽時,我們在談論什麼?時至今日,製作豐陽牛肉乾的師傅們每天凌晨五點左右便會開始新一輪的勞作。宰牛、剃骨、烤肉,整個流程一氣呵成,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肉質的鮮嫩,同時也延長了肉質的保鮮期。牛肉乾以嫩黃牛作原料,取材定是牛的脊梁肉和肘子肉,現殺現燒現賣,保證肉質的鮮嫩。
  • 當我們談論六朝史時,我們應該談論些什麼?
    在讀書之餘,我時常會想:是什麼吸引自己關注六朝史?自己幻想中最理想的六朝史研究應該是怎樣的?換句話說,六朝史的魅力何在?什麼樣的研究才最能夠展示出這種魅力?再或者,套用雷蒙德•卡佛的句式:當我們談論六朝史時,我們應該談論些什麼?卡佛的小說《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譯林出版社,2010年),我沒有看完。
  • 當我們在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每段關係無論是甜蜜或者痛苦,都在新的體驗和旅途裡獲得新生,也許我們無法說明什麼才是愛情,時間在變,人心也在變,如琢如磨,到底我們在談愛情的時候是在談論什麼呢?今天我來談談自己對於愛情的一些拙見。沒有承諾的承諾,愛情就無法繼續。
  • 當我們在談論成長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於是,改變發生 - 當我們在談論成長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那麼,成長一事,我們便少了重要的認知,而我們自己的生命也會少了很多可能性。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是通過成長來塑的。可這樣的成長,並不是隨時間消耗而來的,這只是一個人的自然生長而已,不會給我們帶來自己想要的價值感。那麼,當我們在談論成長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呢?
  • 當我們談論表情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現代符號學創始人皮爾斯對符號給出更為細緻的解析,「我們通常會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一個事物。首先,對於事物本身我們會有一個基本的理解;第二,我們會考慮到這個事物與其他任何事物之間的聯繫;第三,我們會將第一項與第二項聯繫起來理解,如此,它就能夠給我們的思想傳遞關於某個事物的意義。這樣,它就是一個符號。」
  • 當我們談論英國「脫歐」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英國「脫歐」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英國脫離歐盟是否是必然趨勢?世界格局將如何演變?全球化進程是否受阻?全文6222字,閱讀約需12.5分鐘 新京報記者 錢雅卓 欒若曦 編輯 樊一婧 馬瑾倩 劉夢婕 校對 吳興發 張彥君歷時四年、三位首相,一波三折後,英國「脫歐」這場大戲終於要落下帷幕。
  • 《遙遠的嘆息》:當我們談論閱讀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不要忘記,「他的原野上還有瑰美奇麗的野草,還有沾著溫柔露珠的花瓣……」我們每個人,在談論這些作家的時候,在自己的心裡,都有著一幅他的畫像。大師們都是豐富的,人類所具有的情感,在他們的筆下都有流露。當我們的情感之弦在與他們的某處文字共鳴時,畫像就添上了一筆。
  • 宋慧喬宋仲基離婚|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2017年兩人舉辦婚禮時,學姐還發過一篇推文表示祝賀:《不要再羨慕雙宋啦!王爾德告訴你,你也是個迷人的可人兒》可惜「刻薄」的奧斯卡·王爾德還說過這麼一句話:什麼是離婚的主要原因?結婚。當婚禮上宋慧喬身穿潔白婚紗,宋仲基獻上甜蜜「捧臉殺」時,我相信他們的愛情是真的;當兩人拿起筆在離婚調解書上簽字,安排經紀公司發布聲明時,我相信他們的愛情已經不復存在。那些年說好相伴永久的愛情,一轉眼就煙消雲散。所以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呢?
  • 年末讀書小結︱當我們談論六朝史時,我們應該談論些什麼?
    在讀書之餘,我時常會想:是什麼吸引自己關注六朝史?自己幻想中最理想的六朝史研究應該是怎樣的?換句話說,六朝史的魅力何在?什麼樣的研究才最能夠展示出這種魅力?再或者,套用雷蒙德•卡佛的句式:當我們談論六朝史時,我們應該談論些什麼?卡佛的小說《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譯林出版社,2010年),我沒有看完。
  • 當我們談論「五四運動」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隊伍遊行到東交民巷時,先後去到美、日大使館抗議。後來,有人提議說「找賣國賊算帳去!」於是,隊伍直奔趙家樓而去。那裡,是交通總長曹汝霖的府邸。下午兩點多,隊伍到達趙家樓。曹汝霖的府邸朱門緊閉,守衛森嚴。有學生趁守衛不備,踩著一個高個子男生的肩膀,爬窗跳進曹汝霖家。接著,曹家大門被打開,學生們蜂擁而入。
  • 當我們談論動物時 也在談論我們自身
    作者:趙序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時間: 2020年11月  在人類與動物的關係裡,我們習慣了用人類的視角去看動物他的《動物眼中的人類》,正是從動物的視角出發,讓我們覺察到動物因為人類受到的影響,體會動物是人類的進化之鏡、情緒之鏡、行為之鏡。這部作品是趙序茅行走中國各地自然生態保護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記錄自己的科考經歷,記錄所思所想的結果。
  • 當我們談論《辭海》時……
    舒新城已經離開我們57年了。2016年歲末,央視新聞聯播播出新聞「習近平致信祝賀《大辭海》出版暨《辭海》第一版面世80周年」。今天,當我們談論《辭海》時,我們到底該談些什麼? 湖南日報記者 易禹琳 當我們談論《辭海》時,我們談的是舒新城 在漵水河中風光秀麗的洲上,一本令人仰望的厚厚的《辭海》打開在天空下,細看上面「漵」和「浦」的詞條,再看眼前寬闊的漵水,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們恍然大悟:原來漵浦縣名和水如此密切。託起《辭海》的,是帶著眼鏡的舒新城頭像,背面密密麻麻是他編寫的主要著作。
  • ...發表題為《當我們談論同中國做生意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的署名...
    本文轉自【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網站】;據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6月13日消息,6月11日,叢培武大使在加拿大《國會山時報》發表題為《當我們談論同中國做生意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的署名文章,介紹中國經濟和中加經貿合作前景。
  • 今天,當我們談論江南文化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江南」時,到底在談論什麼?青年作家王佔黑打了個比方,「今天我出門遲了,因為家裡的水管凍住了。鄰居讓我把水龍頭打開,讓它不停滴水。」 談論何謂江南時,語言是作家與編輯們頻頻提到的關鍵詞。「每個寫作者都有自己的母語,影響著思考方式、文字風格,乃至使用比喻的方法,情感表達的方式、心理活動的機制等敘事倫理層面。」《收穫》主編程永新說。
  • 當我們在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文/麥大人01當我們談論愛情時,你會想到什麼?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要的不是轟轟烈烈的愛戀,只是一世陪伴的溫暖。什麼是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或許正是愛而不得一般的悲劇,才更讓人戀戀不忘。縱生死相隔,但真愛永存!
  • 打遊戲|當我們談論仙劍,我們在談論什麼
    村上春樹同志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裡說了好多有的沒的關於跑步的事。他說,真的紳士,不談論別離了的女人和已然付出去的稅金,他又說這是他編的,很抱歉,原話應該是真的紳士,只談論死庫水和《仙劍奇俠傳98柔情版》(以下簡稱《仙劍1》),很抱歉,這是我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