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元衡遇刺案:弔詭之處是既是「人為」,也是「天意」?

2020-12-14 寫乎

作者:李大奎

一、武元衡其人

公元758年出生於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的武元衡,家景原本顯赫。他的曾祖父是武則天的堂兄弟武載德,時任湖州刺史;他的祖父武平一歷任考功員外郎、修文館學士等職;他的父親武就,曾任殿中侍御史。

可以說,武元衡來自根基深厚的官宦世家,是標準的"官二代。"

但武元衡並沒依仗祖輩功勳而成為紈絝子弟,他自小即"天資聰穎",又刻苦念書,年少就"才華橫溢",是中唐有名的詩人,還與白居易、韓愈、王建等大詩人多作詩唱和,曾留下一段佳話:

武元衡去西川節度使韋令公宅園時,見到一隻漂亮的孔雀關在籠中,忽感於人生變遷,即興作詩《孔雀》:荀令昔居此,故巢留越禽。動增金翠尾,飛舞碧梧陰。上客徹瑤瑟,美人傷蕙心。會因南國使,得放海雲深。

白居易見這首詩表意不怎麼深刻,為此作《和武相公感韋令公舊池孔雀》唱和:

索莫少顏色,池邊無主禽。難收帶泥翅,易結著人心。頂毳落殘碧,尾花銷暗金。放歸飛不得,雲海故巢深。

白居易的這首和詩更為悲切地寫出孔雀沛留蜀地久了,其羽翮已有殘傷,即便放飛也難以重歸重巢了。

可見,白居易的詩確技高一籌。不過,這並沒影響武元衡在詩歌愛好上的雅興,他一有空閒,便作詩表意,留下了大量詩作,著有《臨淮詩集》十卷,有191首詩錄入《全唐詩》中,其詩以"藻麗綺麗,琢合精妙"著稱。

當然,詩人只是武元衡業餘愛好的一個標籤,他的主業還是入仕,本文也主要梳理鐵血宰相武元衡在仕途生涯中的起落。

建中四年,即公元784年,26歲的武元衡參加科舉考試即位列榜首,成功"進士及第",由此步入仕。

才氣過人的武元衡歷經三朝,最先在唐德宗李适的欣賞下,從華原縣令起步,後賜升比部員外郎。由因武元衡工作出色,一年內創下連升三級的記錄,榮任左司郎中,可參政議事,隨時與唐德宗諮議國事。

在德宗朝,武元衡走得很順,入仕生涯長達二十年,可謂意氣風發。到貞元二十年,也就是公元804年,46歲的武元衡官運享通,升任御史中丞。

但不久,武元衡的仕途便出現了坎坷。唐德宗在公元805年駕崩後,唐順宗李誦即位,不看好武元衡,重用以"二王劉柳"為主要成員的改革派推行"永貞革新"。

武元衡又不願參加改革派,兼之在安葬德宗皇帝時出任山陵儀仗使,時任監察御史的劉禹錫請求擔當儀仗判官,耿直的武元衡婉拒,由此結怨。

王叔文為首的改革派上位後,當即貶武元衡為太子右庶子。

陰差陽錯的是,"永貞革新"實施還不到一年,唐順宗被迫禪讓帝位,其子李純即位稱唐憲宗。次年,唐順宗便在憂鬱中病逝。

武元衡又迎來仕途上的"春天",且步入輝煌。因唐憲宗對清廉正直的老師武元衡信任有加,不久即提任武元衡為相,授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的要職。後下派到地方歷練,接替行營都統高崇文主政西川任西川節度使,治蜀七年。

期間,他發現有宰相之才的裴度,予之重用,啟用為掌節度府。對女詩人薛濤愛護有加,曾作《贈道者》勉勵: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妝入夢來。若到越溪逢越女,紅蓮池裡白蓮開。

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55歲的武元衡再次奉旨還朝,二度拜相,仍任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二、震驚朝野的武元衡遇刺案

只是,此時的大唐社會矛盾堅銳,尤其是"藩鎮割據"嚴重威脅著朝廷的安危。以強勢對抗藩鎮著稱的宰相武元衡,成為主戰派的領袖,由此與"主和派"產生對立,又與對藩鎮割據持"任其自便"觀念的宰相鄭絪出現了裂痕,還與李吉甫、李絳等宰相在執政觀念上嚴重的分岐導致不睦,爭吵不斷。

武元衡等重臣在朝堂上的紛爭讓淮西節度使吳元濟以為有了可乘之機,便勾結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等地方大員起兵反叛。

唐憲宗遂令武元衡統兵清剿淮西、蔡州幾路叛軍,吳元濟、王承宗、李師道等人便將矛頭對準武元衡。認為是因為武元衡的主戰才導致朝廷對他們的徵討,只有殺死了武元衡,其他宰相也不敢主持討伐藩鎮,憲宗皇帝只得停止用兵。

於是,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815年的6月3日,天剛蒙蒙亮,一場蓄謀已久針對武元衡及其副手裴度的刺殺行動便開始了。

當武元衡騎著馬,帶著僕人趕出靖安坊東門赴大明宮上朝時。藏在暗處的刺客,一個先用箭射滅燈籠,射殺僕人;一個即用大棒猛擊武元衡的左腿,將馬夫擊倒,隨後迅速將武元衡掀下馬,割去頭顱,僅留下無首屍身,示威後便揚長而去。

緊接著,武元衡的助手裴度上朝時,也遭到另一批刺客擊殺。所幸,裴度倒在水溝,僅被刺傷及時得救。

這就是震驚朝野的武元衡遇刺案。

鐵骨錚錚的狀元宰相、有名的中唐詩人武元衡就這樣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去往朝堂的天子腳下,慘遭毒手橫屍街頭,卒年不過57歲。

三、武元衡遇刺案的弔詭之處

武元衡、裴度遇刺的消息迅速傳到朝堂,唐憲宗在悲痛之下震怒,下令取消當日朝會,立即封閉城門實施戒嚴緝拿兇手,並派禁軍護衛其他宰相上朝,召集文武大臣共商對策。

沒想到,韋貫之、張弘等宰相保持沉默,認為刺客敢在天子腳下公開刺殺當朝宰相,肯定來路不凡;"主和派"巴不得消除"主戰派"的勢力,平日裡他們早已過慣了太平日子,生怕為此惹來一身羶。由此,出現了弔詭的一幕:文武大臣紛紛對武元衡遇刺不置可否。

時任左拾遺的白居易剛好是現場目擊者,他上朝時親眼看到武元衡遇刺時的慘狀,當即義憤填膺,向憲宗皇帝緊急上奏,要求儘快緝捕兇手,以告慰宰相武元衡在天之靈。

弔詭的事再次出現,白居易的仗義直言原本在情理之中,也符合憲宗皇帝的想法。

誰知,朝堂上的宰輔大臣們竟以白居易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太子左贊善大夫"這樣的閒職,居然"越職言事",便對他要求罷免白居易:

"朝廷有非常之事,即日獨進封章……謂之妄,謂之狂,又敢逃乎?"

憲宗皇帝一方面對各懷鬼胎的文武大臣們非常氣憤,一方面卻認同了大臣們的"罷免"說辭,當即將白居易貶去江州。於是次年白居易在潯陽江邊,憤悶之下寫出了千古絕唱《琵琶行》……

還有一個弔詭的說法是,武元衡在遇刺前的晚上,他冥冥中似有預感,會有無能為力去改變未卜之事的發生,便作了一首有詩讖意味的絕命詩《夏夜作》:

夜久喧暫息,池臺惟月明。

無因駐清累,日出事還生。

這,弔詭的武元衡遇刺案,既是"人為",難道也是"天意"?也許,成就"拐點"的重大事件,必有錯綜複雜的因素,而又帶來意想不到的"否極泰來"。

四、"元和中興"在曇花一現中登頂

唐憲宗貶了白居易,也沒有聽從主和派的意見。後來,他在甦醒後的御史中丞裴度"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的諫言下,再度下令禁軍和京兆府等各路機構全力搜捕,嚴緝元兇。

膽大妄為的刺客居然到處散發"毋急捕我,我先殺汝"的紙條,威脅查案人員。一時,主和派敷衍拖延,以觀後變。

唐憲宗明白,宰相武元衡遇刺必定與狡猾兇悍的吳元濟、王承宗、李師道等地方藩鎮勢力有關,唯有成功削藩才能真正追捕兇手。

於是,在淮西戰爭僵持不下的景況下,唐憲宗將緝捕到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手下的吏卒張晏下獄拷問,以兇手名義公開處死。

隨後,啟用裴度為相,接替武元衡強力平定"藩鎮割據"。

在名相裴度的統籌總攬下,名將李愬等人力挽狂瀾,於元和十二年,一舉擒獲悍將吳元濟,終於中止為時30多年割據一方的淮西勢力。

其他藩鎮見最難攻破的淮西被平定,便紛紛表態歸順:橫海節度使程權獻出滄州、景州,幽州節度使劉總削髮為僧掛冠而去,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上表悔過,主動獻出德州、棣州,還將兩個兒子作為人質送到長安……

元和十三年(818年),唐憲宗又宣調張弘靖、韓弘、田弘正等將領率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各路藩鎮大軍聯合討伐拒不歸順的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取得完勝,李師道父子兵敗時被其部下都知兵馬使劉悟擊殺。

由此,刺殺武元衡的幕後真兇一一被唐憲宗拿下,大唐自"安史之亂"後持續六十多年的藩鎮割據,一度基本消失,在憲宗時期迎來短暫的中央集權與經濟發展,史稱"元和中興"。

只可惜,"元和中興"不過是曇花一現,唐憲宗後來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昏庸無道,信仙好佛,還長期服用所謂的"長生藥",以致性情變得暴躁易怒,裴度、韓愈等股肱大臣先後被貶,又在太子人選上畏手畏腳,致使自己在43歲時被宦官內常侍陳弘志、王守澄合謀毒死,太子李恆旋及繼位,這就是"昏童失德"的唐穆宗。

"元和中興"共維持了15年,登頂時間從武元衡遇刺到"藩鎮割據"被清剿,真正的"中興"其實僅有5年時間。自唐穆宗登基後,大唐進入宦官專權時代,"藩鎮割據"又死灰復燃,大唐逐漸江河日下,再也沒有"中興"過,苟延殘喘87年後,最終於公元907年被梁王朱溫所滅。

作者:李大奎,七0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相關焦點

  • 大唐宰相武元衡上朝路上遇刺身亡,這背後究竟有什麼陰謀?
    武元衡出生的那一年,大唐剛剛收復兩京,而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剛剛在和史思明的相州之戰中失敗,安史之亂還要再過四五年才消停下來,只是,安史之亂並沒有真正被平定,其後遺症就是藩鎮割據。而武元衡之所以在上朝路上遇刺身亡,正是因為他主張削藩,主張平定淮西。
  • 喋血街頭,從大唐宰相武元衡遇刺,來看唐憲宗平藩舉措
    唐憲宗元和十年六月三日早晨,一條消息便傳遍長安,震驚朝野,大唐首輔武元衡遇刺身亡!此日凌晨,天還沒亮,大唐宰相武元衡從家出來準備上朝。從他的靖安坊府邸到朝門有一道專修的沙面大路,加上長安城治安很好,武元衡雖身為首輔,身邊隨從並不多。剛出靖安坊東門,忽有人從路旁竄出來,吹滅燈籠。
  • 武元衡身為唐朝宰相,為何會被當街刺殺?
    唐朝武元衡是武則天的曾侄孫,在唐憲宗朝任宰相一職,人稱鐵血宰相。早在建中四年,他就因為詩詞做得好被點為進士榜首,被德宗稱讚有宰相的才能。武元衡在唐憲宗即位之後深受寵信,得到重用,他在蜀地待了七年之久,因為治蜀有功,所以被召回朝廷。
  • 堂堂大唐宰相武元衡,為何竟被人當街刺殺?
    到了唐順宗時期,二王八司馬想拉攏他,但是武元衡拒絕了。安葬德宗的時候武元衡是山陵儀仗使。劉禹錫想擔任儀仗判官,就因為武元衡和王叔文不和,所以武元衡沒答應。王叔文等人就懷恨在心,讓他當太子左庶子了。 唐順宗只在位一年時間就到了唐憲宗李純時期了。李純是歷史上被稱為「小太宗」的李忱的父皇,他也算是李唐中晚期的中興之君。
  • 教皇保羅二世遇刺之謎
    數十年來,梵蒂岡一直不肯吐露這3個秘密的內容,但今年5月它公布了其中一個秘密,裡面預言了這場教皇遇刺未遂案。長期以來,外界就一直流傳著聖母救了教皇的說法。刺殺教皇是天意?阿格卡最近以一封公開信要求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向義大利政府請命,免除其無期徒刑的監禁。據了解,阿格卡曾經在1983年親口向約翰·保羅二世表示,他的刺殺任務是一項天意,早就命中注定。
  • 《大唐懸疑錄之蘭亭序密碼》:既是神探,也是情感至深的女子
    是的,歷史上輝煌無比,強大無比,繁榮無比的唐朝,是最能體現中國的強大與壯闊的時代,也是無數人心心念念的時代。唐隱的《大唐懸疑錄》,所選擇的歷史背景就是唐朝,而且是在安史之亂以後,從大亂走向再次中興的一個關鍵階段,可以說非常巧妙。
  • 緣是天意,分是人為
    是不是一切感情都要交給天意呢? 如果一段感情努力了很久還是沒有結果,我們可以勉強安慰自己是因為有緣無份,但是你還不曾做過什麼努力,真的不應該把這一切歸咎於緣分的問題。換種說法,我們在工作中,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辦公場景、同樣的上司領導,有著同樣的升職機會,但為什麼有些人越來越好,有些人卻只能被解僱呢?
  • 唐朝宰相武元衡前夜寫一首詩,次日一早遇刺身亡,被認作詩讖
    ——唐代:武元衡《夏夜作》詩人簡介武元衡,字伯蒼,河南緱氏人。唐朝時期宰相,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詩人,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有的。武元衡少時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二十六歲參加科舉考試,以狀元及第。元和十年,二度拜相,主張強勢對抗藩鎮,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刺殺。
  • 天意是前世的因,人為是今生的努力——天意子菩提
    天意是前世的因,人為是今生的努力。要得到人生美好的果,必須懷一顆慈悲寬容的心去做該做的事情。生命不外乎緣分,因緣具足即來,因緣盡了即去,緣起性空。珍惜緣分,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今天小辛要給各位玩友介紹的這款小眾菩提子名為:天意菩提子,原樹為騰蔑果,果子尺寸區間在20~30mm之間,果皮質地硬似蛇皮,可以一片一片的剝落不可食用;果肉較薄果核尺寸再10~20mm。去皮後扁圓的形狀、隆起的曲脊、形似蟠桃又像細小的蕃瓜。《佛經》裡有天意樹,此樹隨天意而轉,悉遂所求。
  • 甘迺迪遇刺案的真相,可能就隱藏在一部垃圾遊戲之中
    今天,美國政府公布了關於甘迺迪遇刺案的最後一批機密資料,我們似乎終於等到了這樁歷史懸案真相大白的一天…… 1963年11月22日,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甘迺迪攜夫人在德州達拉斯市參加競選活動前任奧爾良地區檢察官吉姆·加裡森認為甘迺迪遇刺案是一場美國諸多利益集團合謀發動的政變。他當庭指控包括特勤局、中情局、聯邦調查局、國防部,以及時任副總統的林登·詹森,都是這場陰謀的參與者,因為「殺死甘迺迪是實現他們目的最為快捷而有效的方法」。
  • 詩人宰相武元衡
    武元衡身兼朝廷要職,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的身份出任蜀地,與一般送別之作相比,離別場面,歌舞交織,盡顯富貴氣息。如「寶瑟連宵怨,金罍盡醉傾」「珠履會中簫管思,白云何處帝鄉遙」。送別場面充滿寶瑟、金罍、珠履等意象,顯得高貴華麗。武元衡出鎮西蜀作為一方之主,送別的人又多為王公大臣和地方官僚,因此場面豪華氣派,不同於普通人的離別。「豔歌能起關山恨,紅燭偏凝寒塞情。
  • 天意還是人為?四個方面分析「梁山108將排名」
    108將的排名,究竟是天意還是人為?我們從四個方面來分析,就能揭曉答案。第一方面:作者設定《水滸傳》第一回,就說了洪太尉在江西龍虎山誤放出伏魔殿的妖魔之事。這些妖魔是誰?在第二回開頭,龍虎山的住持真人說了答案。
  • 被刺殺的大唐宰相武元衡(下)
    這還不算,他的又一個卑鄙計劃也將實施——派人潛入京城,刺殺宰相武元衡和熟悉淮西戰況的御史中丞裴度。因為他清楚:如果這兩個人死了,其他朝臣就不會再言用兵之事了。  也許是心靈感應,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三日凌晨,身在成都的美女詩人薛濤,突然夢到了她的情人武元衡——她看到京城長安物候異常:郊外曲江岸邊盛開的梨花,一夜之間全部凋落,落到地上之後卻變成了殷紅的桃花,像血一樣;她又看到,皚皚白雪中,武元衡緩緩向她走來,穿著白色的長袍,可走著走著長袍竟變成了紅色,像染上了鮮血……  不祥之夢馬上就要和現實重疊在一起了——
  • 秦始皇臨終前的三件怪異事件,是天意還是人為,預示著什麼呢?
    雖然說古代人信奉鬼神,經常會出現怪異事件,但是一年集中出現,也是極為詭異的。這三個怪異事件分別是:「熒惑守心」、「隕石詛咒」和「玉石讖語」。這三個事件,與後世出現的怪異事件大多以報祥瑞不同,都在預示著統一十年的大秦天下,即將發生禍亂。第一件怪事:熒惑守心「熒惑」即是火星,火星在古代被認為是戰爭、死亡的代表。
  • 昨夜般若難產,是天意還是人為?
    所以,看看吧,難產到底是天意還是人為呢
  • 武元衡的詩有哪些?武元衡的詩詞全集9首
    唐代詩人武元衡,武元衡(758―815),唐代詩人、政治家,字伯蒼。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武則天曾侄孫。建中四年,登進士第,累闢使府,至監察御史,後改華原縣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員外郎。歲內,三遷至右司郎中,尋擢御史中丞。順宗立,罷為右庶子。憲宗即位,復前官,進戶部侍郎。
  • 辯證法的最為弔詭之處:用哲學反對哲學,沒有什麼能比這更荒謬了
    然而弔詭的辯證法又發揮了作用,使我們的希望破滅:現實與理想的張力恰恰正是哲學的構成要件。正如前文所述,哲學是邊緣上的舞蹈,邊緣是哲學的特徵,而邊緣的任何一邊都不是哲學。哲學有使人衝下山崖、跌入虛無、瘋狂與死亡的傾向,但是僅僅當這是一種傾向的時候才是哲學。說哲學家具有這樣的傾向,說的也僅是傾向而非現實。當哲學衝向虛無的傾向成為現實的時候,我們在述說一種虛無的哲學,而這無非是在說:沒有哲學。
  • 武元衡這首經典的七絕《春興》,只是那麼信手拈來,道盡思鄉之苦
    唐詩中就有很多的思鄉之作,那些大文豪也是背井離鄉,去到外面的世界,無非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實現人生理想,可以成就一番事業。離開了故鄉的人,對於故鄉的愛只能是留存於心底。中唐詩人武元衡的這首《春興》,那就是一首很傷感的思鄉之作,整首詩意境唯美,每一句都寫得如詩如畫,同時那種思鄉之苦也是呼之欲出。
  • 《天意》與《神話》有太多相似之處,但不是抄襲
    最近小編閒來無事,把由歐豪海玲主演、唐嫣喬振宇特別出演的《天意之秦天寶鑑》看了一下,感覺這部劇並沒有許多網友所說那麼差,比《新版尋秦記》還是強很多的。而且小編發現歐豪版的《天意之秦天寶鑑》和胡歌版《神話》有很多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