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河南省三門峽市出土的鵝首曲頸青銅壺,研究人員在壺內發現不明的黃褐色液體,後證實為西漢藥酒。(微博@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早先在當地發現一座漢代墓葬,其中出土的鵝首曲頸青銅壺造型姿態優美,且壺中還存有逾3公斤不明液體。此液體經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人員採樣檢測,證實為西漢古酒,進一步分析後發現為消炎止痛的藥酒。
酒與醫藥關係
酒是由何人發明,今已不可考,但可以確定中國人早在上古時期就已掌握釀酒技術。從此,酒在祭祀、日常生活等各個場合中佔有一席之地,且與醫藥有不解之緣。比如「醫」的正體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醫,治病工也。殹(音同義,有兩種解釋,分別為病容與呻吟聲),惡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從酉。王育說。一曰殹,病聲。酒所以治病也。《周禮》有醫酒。古者巫彭(上古巫醫)初作醫」。
可見,酒除了有助興的作用外,很早就被古人拿來用在醫藥治療方面了。先秦時期中醫發展相當可觀,《黃帝內經》已有記載酒在醫學上的效用,在《素問.湯液醪醴論》(醪,音同勞,濁酒;醴,音同理,甜酒)中,提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說明之所以釀造醪酒,就是專為藥而備用。
藥酒作為中醫領域裡治病的一種方式,不論是治療疾病或是養生健體都有獨特功效,目前中國歷史最古老的藥酒制方,為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養生方》與《雜療方》。漢代史書也有提到藥酒的療效,如《史記.扁鵲列傳》載:「疾之居胰理也,湯熨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漢書.食貨志》則載:「酒,百藥之長」,因此醫從酉,乃是因為醫者皆用酒來治病的緣故。
根據現代科學家分析,酒精是一種很好的有機溶媒,所以絕大多數的藥材,通過酒精較能容易溶出藥性,而酒精本身也極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因此古人選用藥酒治療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時至今日,人們還是愛用藥酒補身體,像是在兩岸有高知名度的金門「一條根」,其系列商品就有藥酒。
消炎止痛一條根 最早是藥酒
何謂「一條根」?嚴格來說,「一條根」並不是一種植物,而是民間草藥的泛稱,由於這類豆科植物通常有著一條又粗又長的主根,一根直下、不易拔取,因此有「一條根」、千金拔、千觔拔等稱呼。能被稱為「一條根」的,有6種豆科植物,不過金門市面上以闊葉大豆、澎湖大豆為正品,其餘皆是混用。
「一條根」最早的記載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植物學家吳其浚(1789-1847年)所著《植物名實圖考》:「千斤拔產湖南嶽麓,江西南安亦有之。叢生,高二尺許,圓莖淡綠,節間微紅。附莖參差生小枝,一枝三葉,長几二寸,寬四五分,面背淡綠,皺紋極細。夏間就莖發苞,綿密如球,開紫花。獨根,外黃內白,直韌無須,長至尺餘。俚醫以補氣血、助腸道,亦呼土黃雞;南安呼金雞落地,皆以其三葉下垂如雞距雲」。
由此可見,「一條根」在南方相當常見。相傳「一條根」的由來與鄭成功(1624-1662年)有關,據說當年隨國姓爺到到金門作戰的士兵多為中原人,他們無法適應南方的海島氣候,導致患有風溼、筋骨不適等症狀,直到軍醫通過村民得知一種被稱作「一條根」的民間良方,用其煮茶製酒,大幅改善士兵們不適的情況,從此「一條根」的美名便被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