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人生實苦,自己做自己的擺渡人。
對於餘華的《活著》,這本被世界各國傳頌的中國優秀作品,我內心一直是排斥去看的,原因一是因為聽太多人說這本書太壓抑、太悲慘,而我自身是討厭悲劇的,生活已經很苦了,不想再苦上加苦,二來又加之,書的整篇封皮都是黑色,讓人窒息、更為壓抑,所以這本書一直被排除在自己的必讀書目之外。
直到今天,才有勇氣拿起來去讀。
書中作者講述了他下鄉時,偶然碰到主人公福貴,講述了他的悲慘一生,他一生中經歷了從被人服侍、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徐家闊少爺到一貧如洗、親自耕種、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落魄窮人,從原來幸福的一家人,到老爹、老娘、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孫子一一悲慘的死去,最終留下孤零零的他一個人與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命運的悲慘,令人咋舌。
尤其讀到,他的兒子有慶的天真善良卻成為某些人拍馬屁的犧牲品,為搶救縣長的女人被抽血抽死,揪的實在心疼,而最後唯一還活著的與之相依為命的孫子苦根,卻是因為平時太過飢餓,好不容易因為生病可以吃到平時吃不到的豆子,卻撐死了,心痛到無以復加。
我常常想,這樣的遭遇,這樣的結局,這樣悲慘的境地,福貴最後怎麼還能那麼坦然的活著,剩下一個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放到我的身上,我是如何也做不到如此坦然釋懷的。
直到看到作者說的這樣一句話: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巨大的力量,它的力量不是喊叫,也不是來自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災難。
才驀然明白,當生活把你碾壓、打入低谷的時候,人活著就不就是最大的意義,最大的勇氣。
雖悲慘一生卻依然選擇活著的福貴,其實有著最大的人生智慧:唯有放下和知足,才能與自己和解,與命運和解。
放下,才能坦然。
福貴最大的特點,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個點,是能夠放下,放下面子、放下身段、放下過去。
當福貴由衣來張口飯來伸手的闊家少爺淪為貧窮落魄的窮小子的時候,當每一次錐心的災難降臨到他身上的時候,儘管他痛哭過、後悔過,卻從來沒有沉淪、頹喪、不甘,也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萎靡不振,而是默默選擇了接受現實,默默選擇了去承受,選擇了認清現實,一步一步走好當前的路。
有一句話說的好,抬頭需要底氣,低頭卻需要勇氣。
放下是一種勇氣,能夠放下過往的人,才能擁抱未來,一味的悔恨、沉溺過往,不但不會讓事情有任何的改變,還會錯過當下,讓自己的人生越來越喪。
唯有放下過往,才能擁有未來。
印度聖雄,甘地曾經發生這樣一個舉世聞名的故事,一天他在坐火車的過程中,不小心把剛買的新鞋子弄掉了一隻,遍尋無果後,大家都在為他惋惜的時候,他卻做出來一個讓整車人為之震驚的舉動,他把另一種鞋子也扔了。
看著大家驚訝的目光,他笑著解釋:這一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來說也沒有用了,但如果有誰撿到那一隻,說不定還能穿呢?
是啊,無論你的過去多麼輝煌,無論你曾經多麼傷痛過,無論你多麼緬懷和悲嘆,過去就是過去,永遠不會再來,不如放下。
幸福的人生來自於敢於放下的心態。
一念放下,天地皆寬。
知足,才能怡然。
福貴,另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點,就是他懂得知足,總能從絕望中尋找希望。
在面臨如此厄運,依照正常人是難以承受的,然而每一次,他都能找到方法安慰自己,知足感恩。淪為窮小子,他慶幸為此脫離地主身份留了一條小命;老爹老娘沒了,他慶幸他有一個賢惠不離不棄的媳婦;媳婦得了無法醫治的軟骨病,他又慶幸有兩個懂事孝順的孩子;兩個孩子沒了,他又慶幸給他留下了孫子,最後孫子也沒了,剩下孤家寡人一個,他又安慰自己,家裡人都是他送走的,他死後也就不需要擔心誰了......
聽著有點心酸,但是正是這種知足的心態,讓他回想起來,這一生是踏實的、快樂的,讓他能夠堅持一步一步走下去。
在如此絕境中,能走下去,就是一種莫大的勇氣。
困境是一個人品質的試金石,越是處境艱難時,越能看出一個人的智慧。
楊絳先生說,人生實苦。唯有懂得感恩,才能體味到活著的甜,唯有知足,才能品嘗到活著的樂趣。
如果不知足,生活再完美,也會怨聲載道,如果知足,生活再難,也能日日開心。
人生之貴,在於有一顆感恩的心,人生之好,在於一顆知足的心。
所以,別把目光總盯住自己失去的,而是想想自己擁有的,你就會找到快樂。
沒有誰的人生是完滿的。
我們唯一能做的和最應該做的是,修行自我,強大內心,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
學會適時的放下,懂得知足,相信人生總有一份美意屬於你自己。
END-
版權聲明:小墨伴您,溫暖向陽,微笑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