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髻是婦女頭部的重要裝飾,能增加其儀容的俊美。古代婦女髮式造型的變化,極為富麗而多姿,歷代相承,不斷變化,從簡至繁,又從繁複簡,往返交替,有關記載甚多,僅就《髻鬟品》記載就不下百餘種。唐朝婦女在服飾髮髻的創新上給人以極高的藝.....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明王朝之一。這種開明既體現在對少數民族的寬容和對外經濟文化的頻繁交流上,更大程度表現在社會思想意識方面的自由和解放。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唐朝婦女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了較前代更活躍的角色。因此,她們更注意挖掘自身的美麗,按照個人的喜好隨意穿著打扮,僅髮髻的種類就有新月髻、反綰髻、墮馬髻等百餘種。
古代婦女的髮型隨著年齡和身份的變化而變化,年幼時以梳丫髻為多,成年後則改梳丫鬟,出嫁時將發鬟改為髮髻,再配以金、銀、花鈿、珠寶裴翠等首飾形成一種富麗華貴,雍容富態的裝飾風格。從「唐朝婦女髮髻樣式對比圖」中可以看出,唐朝婦女的髮髻花樣翻新、層出不窮,眾多造型美麗的髮髻引來了唐朝及後世文人的由衷讚美。
唐朝婦女髮式有半翻髻、反挽髻、樂遊髻、愁來髻、百合髻、蹄順髻、盤桓髻、變環望仙髻及各種鬟式等。唐朝女俑髮型的時代特徵,鮮明而突出。從出土的紅白陶女俑及三彩女俑的髮型中可以概括為上梳、平梳、下梳三種髮型。這幾種髮型恰好從側面反映了唐朝國勢由興盛轉為衰敗的過程。早期上梳髮型,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健康美,與初唐的百廢待興相對應;中期平梳髮型,展現出一種厚重平實的成熟美,與盛唐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相對應;晚期下梳髮型則傳達出一種散漫疏懶的病態美,與晚唐的衰敗相對應。
雲朵髻
發收於頂,玥血上梳成雲朵狀,髻前飾珠翠。這種髮式顯得豐盈優雅,為唐朝有身份有地位的貴族婦女所喜歡。
孔雀開屏髻
將發聳豎於頭頂,梳成椎髻,用珠翠製成孔雀開屏狀飾於髻前。此髮式多為唐朝貴夫人所喜用。
雙環望仙髻
將發分為兩股,用黑毛線或黑帶束縛成環,高聳於頭頂,髻前飾一小孔雀開屏步搖,髻上珠翠如星。此髮式有追求之感,瞻望之狀,故稱雙環望仙髻。流行於盛唐。
盤桓髻
先將頭髮收攏於頂,然後血上盤桓而成。髻前插對梳,髻上飾條形彩珠,顯得幹練持重,把長發繞在頭頂,頂部為平形。這髮式西漢時已在長安婦女中盛行,到唐朝仍為宮女和士庶婦女所喜用。
螺髻
亦名翠髻,因其形而得名。梳理時,先將頭髮用黑絲帶束縛起來,在頭頂部編盤成螺殼形狀即成,並在髻後垂彩色絲帶。此髮式在初唐時盛行於宮中,古人曾有「螺髻凝香曉黛濃」的詩句,後來也在士庶女子中流行,直到宋、明各朝,仍有婦女喜歡。
由此可見,唐朝婦女豐富多彩的髮式展現了她們栩栩如生的社會生活。正是唐朝這種大氣磅薄、文化兼容、精神自由的社會,給了婦女們一個可以發揮與眾不同之審美情趣的大環境。唐朝婦女的髮式在傳統的形式中汲取了新鮮的血液,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不斷地豐富、創新。它的美麗中凝聚了中國古代女性最古樸的智慧,是它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古代社會祥和的生活,讓我們體會到與政治和烽火無關的那遙遠的寧靜。它是中國古代婦女服飾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星;它是中國女性求新、唯美之精神氣質的絕佳體現;它是唐朝繁盛文化的積澱;它是閨閣中的秘密,也是古代婦女心中最美麗的願望。
總的來說,千姿百態的唐朝婦女髮髻在中華妝飾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在中國古代婦女髮髻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