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面臨「脫髮危機」的90後而言,擁有一頭美麗濃密的秀髮是多麼令人心動的事。
而縱觀古代女子髮髻:「雲鬢花顏金步搖」、「倭墮低梳髻,連絹細掃眉」、「雲髻峨峨,修眉聯娟」、「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眼前展現的一幅幅美人髮髻圖,令人驚豔又令人嫉妒。
而我們現在為了漢服要重新撿起古代髮髻,開始了盤頭大計。
那麼,你知道古代髮髻有哪些嗎?不同朝代屬什麼樣的髮髻嗎?
關注我,滿滿的乾貨,帶你領略上下千年髮髻之美。
一、歷代髮髻的變化
原始時代的女子可裝飾頭飾很少,但卻簡單又不失美麗。經常會用樸素好看的石頭、玉石、翠竹等稍加雕琢便成為裝飾品,而髮型也只是簡單的盤發或者散發,雖然沒後世女子髮髻精妙復繁,但卻隱約有種野性的美和神秘的意境。
秦漢時期的髮髻比起原始時代種類豐富了不少,主要是以高、大、端莊為特色。這是個崇尚仙境蓬萊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人們生來就有一種豪氣,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連帶著女子的髮型也是端莊大氣,有種令人不敢褻瀆的美。
林志玲版小喬髮髻
《鴻門宴》劉亦菲版虞姬髮髻
到了隋唐時期,大唐天朝經濟文明高度發展,風氣開放,從男子角度來說,出了李白杜甫孟浩然等一系列大詩人才子,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唐詩三百首》,而從女子的角度來說,既有以美豔聞名的了千古四大美人之一楊貴妃,更有留下無字碑功績留後人評說的千古女帝武則天。這個時代的唐朝仕女是很美豔、自信的,髮型也是千變萬化,以高大著稱,髮飾極盡繁麗。
武則天髮髻畫像
影視劇中的楊貴妃髮髻
殷桃版楊貴妃髮髻
宋代很講究禮數,服飾需要按照周制定製服飾,有嚴格的等級身份之分,不可逾越。宋朝以「窮」著稱,歷代皇帝都提倡節儉,不許女子們身著奇裝異服,也不能佩戴貴重的頭飾首飾。因此髮型和髮飾都不如唐朝那麼華麗炫目,但是女子愛美之心非常人可量,即使不能大變,小小的創意也使得髮型繽紛多姿。
圖為李清照
遼、金、元時期,女子髮型多和中原交匯融合。遼代貴族女子們喜歡佩戴金銀冠,人們常愛作貂裘頭巾、發縷飄拂的裝扮,元代時依舊流行宋代的髮髻。
明朝女子髮型種類不如唐宋時期多樣,但也有自己的風格,更加顯得端莊和高貴。明朝較為流行的叫做一窩絲,就是把滿頭青絲不加編辮也不捆綁直接盤在頭上,遠遠看去就像圓卷的雲朵,若是再用一個絲網網住,就叫做「纘」(zuǎn),然後再盤上髮髻。
這一類的在高麗也就是現在的韓國比較流行常見。
到了清代,女子的髮型服飾依舊沿襲明代樣式,但少了幾分明朝女子的「嚴厲」志之氣,多了幾分「柔弱」之感。而且開始流行旗頭,又叫大拉翅,也就是一字頭、二字頭等。
二、古代女子髮髻圖鑑
古代女子髮髻總的可以分成六類:結鬟式、擰旋式、盤疊式、結椎式、反綰式、雙掛式,主要手法有梳、綰、鬟、結、盤、疊、鬢,再以笄、釵、簪、步搖、發冠、珠花等首飾固定和裝飾。
第一類:結鬟式。這算是我們常見的一類髮髻了,股市女子會先把頭髮梳攏至頭頂,再分股用絲繩纏繞繫結,使之彎曲成鬟,託以支柱,高聳在頭頂或者兩側,叫做結鬟式。
結鬟式又有細分,結寰式的髮型形狀主要有這幾種:垂髫分肖髻、高髻、雙髻、平髻等。再不同形狀的髮型範疇之下就是具體固定的髮髻了,古代才子佳人常會甚是美觀的髮髻取一些很有詩意的名字,如飛仙髻、凌雲髻等。具體可看下圖。
第二類:擰旋式。光聽名字就知道區別於結寰式的「絲繩繫結」,而是採取一種「擰」致使髮髻旋轉固定的髮型。這類髮髻的梳編法是將頭髮分為幾股,然後像擰麻花一樣吧頭髮蟠曲扭轉,使之盤結於頭頂或者兩側,再以簪釵等固定。
擰旋式常見髮型有側擰、交擰、疊擰,具體出名的髮髻有朝雲近香髻、隨雲髻、凌虛髻等。
朝雲近香髻
第三類:盤疊式。這類髮髻梳編法是將頭髮分股繫結攏起,再盤疊在頭頂或者兩側,主要以柔順的青絲盤疊為主,只「螺」不「旋」,又稱為「螺髻」。
主要有單、雙螺、百合螺、盤桓螺等出名髮髻。
第四類:結椎式。這類髮髻是最普遍的髮髻了,古代很多女子都會梳這個髮髻。
梳法主要是先把頭髮聚攏在頭頂或頭前或腦後或者兩側,用繩子捆住,使之盤捲成一椎或者多椎,再用簪子、髮釵等貫住,使之聳豎在頭上。
這類髮髻的取名較為貼合現實,也少了幾分第一二類的仙氣,叫做高椎髻、墮馬髻、傾髻、牡丹頭、拋家髻等。
第五類:反綰式。這類髮髻在古裝宮廷劇中較為常見,主要是把頭髮在頭頂捆住,再反綰成各種形式,較為出名的主要有驚鴻髻、元寶髻、高髻、雙刀髻、朝天髻等。
唐·周舫《簪花仕女圖》中多為高髻
第六類:雙掛式。這類髮髻很顯青春氣息,是將頭髮從頭頂分為兩大類,梳結成對稱的髻或者環,再垂掛在兩側。常見的有雙丫髻、雙掛髻、垂掛髻、雙平髻等。
有人或許會問,這都21世紀了,還有必要知道古代的髮髻嗎?
當然有必要。如果古裝劇全都是漢服女子搭配大波浪披髮、梨花頭、學生頭,這種劇你還看得下去嗎?
就算不從娛樂價值來說,但從考古和歷史的角度來說,這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某地古墓中新出土一副不知名人士的女子畫像圖,我們便可以從畫中女子的髮型和服飾,比較直觀地辨識出畫中女子的年齡和身份,甚至能由小及大反映到當時的朝代政治、經濟、文化水平等。
唐 周舫《簪花仕女圖》中女子為高髻
而且,隨著國風流行,漢服逐漸被大眾認識和喜愛,穿漢服的人士也越來越多,而髮飾通常是與服飾、妝容通常是連在一起的,一個豔麗美豔的髮髻能往往是女子畫龍點睛之筆。
最後,關注+私聊我就打包六大類髮髻匯總小禮包送給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