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首飾 | 髻與頭面

2021-01-12 網易

2018-07-04 10:32:35 來源: 文化遺產

舉報

  

  《吳氏先祖容像》中戴髻的婦女

  從宋代的特髻、冠子發展而來,是明代已婚婦女的主要首服。多用銀絲、金絲或馬尾、篾絲、頭髮等編成(也有用紙或織物做的),外面通常覆以黑紗,形似圓錐,罩住頭頂的髮髻。

  說淺白些,髻就是明代婦女常用的新式假髮髻。它一般是用鐵絲編成一個圓框架,在上面編上假髮,形成一個高大的假髻。中間是空的,使用時把它罩在頭頂的髮髻上,用簪子別住就可以了。 頭箍是一種新的飾物。最初的頭箍,與網巾有些相似,也是用棕絲或馬尾結成網來罩住頭髮。後來出現了紗頭箍和熟羅頭箍。式樣出由寬變窄,最後只留下一個窄條,束在額前,變成純粹的女性飾品。

  

  金絲髻

  

  銀絲髻

  明代已婚婦女在正式場合需要戴「髻」,髻通常以金銀絲或馬鬃、頭髮、篾絲等材料編成,外覆皂色紗,佩戴時罩於頭頂髮髻之上。

  

  金寶髻

  

  金絲髻

  後來的髻也發展出類似金冠的造型,因此也有把髻稱作"冠兒"的,《金瓶梅》中有大量關於髻和各種首飾的描寫,是研究明代女性首服的重要資料。

  《金瓶梅》第二回這樣寫潘金蓮:

  頭上戴著黑油油頭髮髻,口面上緝著皮金,一徑裡踅出香雲一結。周圍小簪兒齊插,六鬢斜插一朵並頭花,排草梳兒後押。難描八字灣灣柳葉,襯在腮兩朵桃花。玲瓏墜兒最堪誇,露菜玉酥胸無價。毛青布大袖衫兒,褶兒又短,襯湘裙碾絹綾紗。通花汗巾兒袖中兒邊搭剌,香袋兒身邊低掛,抹胸兒重重紐扣,褲腿兒髒頭垂下。往下看,尖趫趫金蓮小腳,雲頭巧緝山牙,老鴉鞋兒白綾高底,步香塵偏襯登踏。紅紗膝褲扣鶯花,行坐處風吹裙袴。口兒裡常噴出異香蘭麝,櫻桃初笑臉生花......

  

  鎏金銅絲髻

  

  金絲髻

  髻上插戴有各式首飾,稱為頭面。

  一套標準的髻頭面有:戴在正中的分心、戴在底部的鈿兒、戴在頂部的挑心、戴在後部的滿冠、分心左右的草蟲簪、兩側的金花頭銀腳簪、戴在鬢邊的掩鬢等,這些簪子插在髻上,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

  

  髻與頭面的插戴

  

  髻

  「頭面」之稱在宋代已經出現,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皆諸寺師姑賣繡作、領抹、花朵、珠翠頭面、生色銷金花樣幞頭帽子、特髻、冠子、絛線之類……又有宮嬪數十,皆真珠釵插吊朵玲瓏簇羅頭面、紅羅銷金袍帔。」

  元雜劇也大量提到,如《施仁義劉弘嫁婢》有「金銀玉頭面三副」,《小張屠焚兒救母》有「帶頭面插金裝,穿綾羅好衣裳」等。

  明代的髻頭面已從尋常頭飾發展為具有一定插戴規則的首飾組合,每一款都有特定的造型、名稱以及佩戴位置。範濂《雲間據目抄》云:「婦人頭髻,在隆慶初年,皆尚圓褊,頂用寶花,謂之『挑心』,兩邊用『捧鬢』,後用『滿冠』倒插,兩耳用寶嵌大鐶。」

  

  

  頭面的插戴

  髻頭面重要的部分是「鈿兒」、「分心」、「壓鬢釵」等首飾。

  

  銀鍍金點翠嵌珠寶鈿尾

  

  明 南城益宣王墓出土金鑲玉嵌寶群仙慶壽鈿兒

  鈿兒。又稱花鈿,《說文解字》曰:「鈿,金華也。」即花形金飾。鈿兒戴在髻前方底部,整體呈弧形,背面有垂直向後的簪腳,或在左右兩端連綴系帶。鈿兒造型多為花卉、雲朵、龍鳳、仙人等,有些還鑲嵌珠玉寶石或以點翠作為裝飾。《金瓶梅》第十五回:「(李桂姐)家常挽著一窩絲杭州攢,金縷絲釵、翠梅花鈿兒、珠子箍兒、金籠墜子。」第六十八回:「不一時,吳銀兒來到,頭上戴著白縐紗髻、珠子箍兒、翠雲鈿兒,周圍撇一溜小簪兒。」

  

  孝欽顯皇后像

  此後歷代因之,但形制有不少變化。明初參考唐宋制度,擬定命婦首飾用博鬢、花釵、翟以及寶鈿,後稱「山松特髻」,洪武二十四年改為翟冠,如公侯伯及一品夫人:「冠用金事件,珠翟五個、珠牡丹開頭二個、珠半開三個、翠雲二十四片、翠牡丹葉一十八片;翠口圈一副,上帶金寶鈿花八個;金翟二個,口銜珠結二個(《明太祖實錄》)。」

  

  一品夫人穆佳太夫人之像

  翠口圈在翟冠底部,上面綴金寶鈿花(五品以下命婦用抹金銀寶鈿花)八個。髻鈿兒即對應命婦翟冠的寶鈿花,因無制度要求,所以款式變化更為豐富。

  

  五鳳鈿子

  

  銀鍍金點翠嵌珠寶寶花籃鈿子

  分心,在髻的正面,其得名可能和簪戴位置有關;滿冠,戴於髻背面底部;壓鬢釵,又稱倒釵、寶釵。一對,簪腳較長,整體略向背面彎曲,形成一定弧度,插在髻底部左右兩側,可以起到固定作用。此外還有種種花簪,不在一一例舉。

  

  完顏氏像 華盛頓博物館

  據說在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民間婦女的禮服只能用淡紫色的粗綢,不能超越本分穿戴渾金衣服,不許用金線刺繡;袍子及衫子只許穿淡紫、綠、桃紅以及各種淺淡的顏色,不許穿大紅、鴨青、黃色的衣服,不準穿戴藍色絲麻織物;不準佩戴寶石首飾。不準用帷幕、不準戴珠寶首飾,不準佩戴鐲子臂釵。關於髮式,依照明朝制度,未出嫁的平民女子,髮式為梳三個小髮髻;身份卑微的女僕,年幼的梳一對髮髻,年長的一律梳高頂式髮髻。平民女子的頭上只能使用銀鍍金的飾物。

  但縱觀歷代籍冊,最精良的技術多用於武器,而最精美的工藝則多用於女裝。

  美麗的女子是塵寰中光彩照人的一群,首飾則是閃耀在她們身上的亮點。為了使首飾達到賞心奪目的效果,製作時往往不惜工本。雖皇帝如此說,明代的愛美之人豈能自甘例外而黯淡無光?

  明代美人圖

  

  

  孟蜀宮妓圖及局部 唐寅

  

  招仙圖局部 張靈

  

  芭蕉美人圖 姜隱

  

  吹簫圖 唐寅(傳)

  

  金盆撈月圖 佚名

  

  眷秋圖 陳洪綬

  

  千秋絕豔圖(部分) 佚名

  

  玩古圖及局部

  

  修竹仕女圖 文徵明

  

  雲中玉女圖局部 催子忠

  

  

  金絲福壽五梁冠

  

  雜寶紋金梁冠

  |本文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金銀首飾》,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

   博文:明代婦女的髻頭面 作者:擷芳主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別再被古裝劇誤導了,明代女性的頭面首飾才不是這樣的!
    明代女性頭面的識別指南選擇明代是因為明代女性的頭面首飾已經從尋常頭飾發展為具有一定插戴規則的組合,每一款都有特定的造型、名稱以及佩戴位置。(此文為輕鬆科普向,由於此課題研究在學界還有一些爭議,也歡迎各位讀者在後臺留言交流。)
  • 明代樓臺人物首飾——方寸中窺浮世繁華
    --(唐)杜牧料想杜牧先生不大會想到自己詩中提到的樓臺,會在六百多年後的明代一度成為女子頭面上的主角,成為備受女士們青睞的首飾風格。如此充滿詩意又精美的藝術品,當真值得我們多花些時間來細細品味。頂簪、挑心與分心䯼髻([ dí jì ],已婚女子戴在髮髻上面的發罩)出現後,明代女子首飾常以䯼髻為中心形成比較固定的組合關係。所謂「一副頭面」即是指插戴在䯼髻之上的各式簪釵首飾。頭面中首飾數量不定,少則幾件多則二十有餘,每件首飾又因形制與插戴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
  • 金玉玲瓏 雍容華貴——明代金銀飾品的風格與工藝
    明代金銀飾品的風格與前代相比,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一改宋元金銀首飾的草根本色,雍容華貴,宮廷氣十足,工藝上也有極大創新。沉銀遺址出水的鑲寶石金戒指明代金銀首飾在名稱上有了細緻的分別,大大小小的簪釵各有其名。比如,明代文獻中提到的若干名目:狄髻、金絲髻、挑心、掩鬢、壓發、圍發、耳墜、墜領、紐扣等。「狄髻」是明代才出現的。金絲編就的狄髻,也稱「金絲髻」或「金絲梁冠」,即女子戴在髮髻上面的發罩。
  • 中國古代假髮文化:首飾不過一縷假髻,便有畫意情調
    從各個史文記載中,我們看到古代婦女有的「滿頭翡翠,環鬢金珠」,有的則「梨花淡妝,宛若仙子」,更有「「門前一尺春風髻」的別致美景。而無論是金銀首飾,還是淡妝高髻都是修飾女子美的一種方式,但這些還遠遠不能滿足古代女子的時尚需求。於是,時尚新元素假髮便應時而生。而假髮的加入,讓一直引領風尚的高髻更加高翹、嫵媚。
  • 中國古代假髮文化:首飾不過一縷假髻,便有畫意情調
    從各個史文記載中,我們看到古代婦女有的「滿頭翡翠,環鬢金珠」,有的則「梨花淡妝,宛若仙子」,更有「「門前一尺春風髻」的別致美景。而無論是金銀首飾,還是淡妝高髻都是修飾女子美的一種方式,但這些還遠遠不能滿足古代女子的時尚需求。於是,時尚新元素假髮便應時而生。而假髮的加入,讓一直引領風尚的高髻更加高翹、嫵媚。
  • 明代女子頭飾,其實頭飾也有不同的意義
    鼓比原來的髮髻大概要高出一半,戴時照在髻上,以簪綰住頭髮。假髻 有「羅漢鬏」、「懶梳頭」、「雙飛燕」、「到枕松」等各種不同名目,在一些首飾店鋪還有出售,直到清初,仍有婦女喜好。 至於明代女子的髮飾嘛,她們的一整套頭面首飾,就包括:挑心、分心、滿冠、頂簪、掩髻、花鈿(頭箍)、圍簪、簪子、耳環等一系列的飾品。
  • 明代女子頭飾,其實頭飾也有不同的意義!
    假髻 有「羅漢鬏」、「懶梳頭」、「雙飛燕」、「到枕松」等各種不同名目,在一些首飾店鋪還有出售,直到清初,仍有婦女喜好。至於明代女子的髮飾嘛,她們的一整套頭面首飾,就包括:挑心、分心、滿冠、頂簪、掩髻、花鈿(頭箍)、圍簪、簪子、耳環等一系列的飾品。接下來,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些飾品的作用吧!1.
  • 明代漢服考據,從《紅樓夢》到《錦衣之下》裡的漢服有幾分真實?
    明代女子最常見的服飾是頗有元代遺風的襖裙,上著大襟短襖,下穿馬面裙,成為明代女子最具特色的形象。襖裙雖是固定搭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不斷變化演進。明代中後期,小冰河時期來領,加上理學思想日趨保守,上衣逐漸變長至膝蓋,裙子也就成為長襖之下的配角,女子纖細的身形終於被寬大的服飾所掩蓋。
  • 明代服飾:紫蕭吹月翔丹風,翠袖臨風舞彩鸞
    明代婦女的髮式,雖不如宋代豐富,但也很有特色。明初女髻變化不大,基本為宋元時的樣式。嘉靖以後,變化較多。有「挑心髻」、「桃尖頂髻」、「鵝膽心髻」、 「墮馬髻」、「金玉梅花」、「金絞絲燈籠簪」等等。另還有假髻(又稱鬏髻)。在這些髮髻上還根據不同喜好插有各種掛佩及髮簪等。
  • 誰說首飾只能女人戴?原來明代男人喜歡戴金銀首飾
    在明代,一些貴婦在起床後,自然是要把頭髮梳成好看的樣子。當時明朝的婦女有一種名叫「桃心髻」的的髮型。將自己的頭髮梳成扁圓形的樣子,梳好以後,在頭髮的頂部,再帶上各種這樣的裝飾品,這其中就包括有用寶石製成的花朵首飾。帶好以後,自然有一番光彩照人的模樣。
  • 明代藩王錦衣玉食的生活是啥樣
    這些精雕細琢、雍容華美的隨葬文物,不僅是明代藩王雅致生活的真實縮影,為今天的觀眾提供了當年王府奢華場景的想像空間,同時也是明代工藝美術研究的珍貴實物資料。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9月10日。   D   明益宣王墓出土的孫妃頭面展現360度無死角的尊貴   小說《金瓶梅》中,對女人的頭面首飾有著諸多描述,如一件吳月娘戴的「金鑲玉觀音滿池嬌分心」讓李瓶兒羨慕不已。南京市博物館王濤告訴記者,首飾如同女人的臉面,能給女人的外貌增加光彩,所以被稱為頭面。
  • 古代女子髮髻圖鑑:朝雲近香髻、凌虛髻……原來古髮髻這麼多學問!
    宋朝以「窮」著稱,歷代皇帝都提倡節儉,不許女子們身著奇裝異服,也不能佩戴貴重的頭飾首飾。因此髮型和髮飾都不如唐朝那麼華麗炫目,但是女子愛美之心非常人可量,即使不能大變,小小的創意也使得髮型繽紛多姿。圖為李清照遼、金、元時期,女子髮型多和中原交匯融合。
  • 明代女性髮鬢演變史——「挽鬢」和「高鬢」在明代髮鬢的歷史地位
    明代女性髮型的發展史:初期女性的髮型多以「挽鬢」和「高鬢」為主,以「挑心髻」、「墮馬髻」為輔助。明代是一個極為重視禮節的朝代,在傳統服飾上,明代大多以傳承為主,就是沿襲漢族人的傳統服飾,在根據本朝的國法律例進行完善,把好的傳統服飾流傳下來,加上明代特有的文化和手藝,在女性的髮型上加以點綴,明代女性的髮型多以「挽鬢」和「高鬢」為主,以「挑心髻」、「墮馬髻」為輔。
  • 大連博物館展出「飾代風華——江西省博物館藏明代王妃首飾精品展」
    12月5日,由大連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江西省博物館主辦,大連博物館承辦的「飾代風華——江西省博物館藏明代王妃首飾精品展」在大連博物館開展,精選江西省博物館藏明代王妃首飾136件組展出。此次展覽是大連博物館與江西省博物館的首次合作,將持續至明年3月5日。
  • 古典首飾欣賞
    其實很簡單,釵是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釵用來綰住頭髮,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髮上。鈿可以指把金屬寶石等鑲嵌在器物上作裝飾;還可用鈿來形容嵌金花的首飾。簪釵是用來綰住頭髮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髮髻起裝飾的作用。
  • 明代女性髮鬢演變史——「挽鬢」和「高鬢」在明代髮鬢的歷史地位
    女性髮型的變化是在大的社會背景下,融入明代文化習俗,體現明代獨有的審美價值。明代女性髮型的發展史:初期女性的髮型多以「挽鬢」和「高鬢」為主,以「挑心髻」、「墮馬髻」為輔助。,把好的傳統服飾流傳下來,加上明代特有的文化和手藝,在女性的髮型上加以點綴,明代女性的髮型多以「挽鬢」和「高鬢」為主,以「挑心髻」、「墮馬髻」為輔。
  • 這些精美絕倫的首飾背後,是翠鳥的啼哭
    「綠雲高髻,點翠勻紅時世」是形容女子妝飾入時的詩詞。其中的翠特指點翠,一項中國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它的製作工藝極為繁雜 ,先將金、銀片按花形製作成一個底託,再用金絲沿著圖案花形的邊緣焊個槽,在中間部分塗上適量的膠水,將翠鳥的羽毛粘貼在金銀製成的金屬底託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圖案,在漢代時已有。
  • 城中好高髻 四方高一尺
    漢代婦女以高髻為美,她們一般在頭頂將頭髮一分為二,各自編成發束後,再從下向上反搭過去,挽成各種髮髻式樣,有的堆在頭上,有的分向兩邊,有的束在腦後,不同的髮髻有不同的名稱,如垂雲髻、盤桓髻、瑤臺髻、百合髻、迎春髻、同心髻等。
  • 明代梳妝造型 · 復原「三綹頭」
    三綹梳頭是明代之後中國女性(主要是漢族)最具代表性的髮式。梳頭時,將左右兩鬢頭髮分作兩綹,額上之發為一綹,兩鬢髮綹掠耳而過,用抿子等梳頭工具修飾成型(即「掠鬢」),因形若烏雲,薄如蟬翼,故當時亦稱之為「雲鬢」、「蟬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