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中國古代的首飾,相信讀者馬上就會想到用金子和銀子做成裝飾品。那毫無疑問,像中國古代電視劇中的各種首飾,都是佩戴在一個個漂亮的古裝女孩子身上。當中國古裝的男人出場之後,怎麼也不會想到,中國古代男人和佩戴首飾有什麼關係?要說一定有的關係,那就是中國男人為滿足妻子的需要,不惜金錢為妻子們購買一件一件價值連城的金銀首飾。讓自己的夫人帶上這些金銀首飾。出門去的時候,那肯定能收穫100%的回頭率。打扮的花枝招展的貴婦人,另外要說吸引人的地方。那肯定就是佩戴在貴婦人身上的各種各樣的女人用的裝飾品。就比如插在高高盤起的頭髮上的各種各的簪子和耳環。
在明代,一些貴婦在起床後,自然是要把頭髮梳成好看的樣子。當時明朝的婦女有一種名叫「桃心髻」的的髮型。將自己的頭髮梳成扁圓形的樣子,梳好以後,在頭髮的頂部,再帶上各種這樣的裝飾品,這其中就包括有用寶石製成的花朵首飾。帶好以後,自然有一番光彩照人的模樣。到了嘉靖時代以後,女人們的裝飾髮型是越來越多,在髮型樣式上,又有不少的翻新。
這時候的一些女子不在滿足留「桃心髻」的裝飾風格,一些女子將自己的頭髮梳高。就在女子將自己的頭髮梳高的時候,人們的審美開始流行高髮髻的裝飾頭型。越來越多的女子將自己原來扁圓的頭髮梳成長圓的髮際。有的女子將自己的髮髻梳得又高又圓,還打上了小結。在打那些小結的時候,連接這些頭髮小結的絲帶是金銀做的。梳完以後,遠遠看去,就好像是女子的頭上戴上了男子的烏紗帽。但是就在女子戴的「烏紗帽」上。還有用不少珍珠和翡翠點綴頭髮的首飾。這一時期,當然也有不少出名的髮髻,就比如,「桃尖頂髻」,「鵝膽心髻」。光看這些名字,就不難想像當時的女子出門時候的頭髮是多麼引人注目。
就在這些姐漂亮女子的髮型在不斷花樣翻新的時候。戴在女子身上的首飾種類,自然也是在不停的推陳出新,到了日新月異的程度。
用於婦女佩戴的首飾常見的有步搖,簪子,耳環,釵,不僅是種類繁多,這些貴重首飾上的顏色,一些如今的普通顏色,也不能形容當時婦女身上的首飾的花色的千奇百樣。歷史中記載,有一種叫「金玉梅花」的顏色,這還能理解,大概是在給首飾上完色以後,一根簪子上有塗著金色和玉石色的當中,還透出梅花的紅紫色。還有一種叫「金絞絲燈籠簪」,這也能想像,大概就是在一根簪子上,裝飾有一個很大的紅寶石,紅寶石的下面還有用金絲裝飾的描邊。其他的一些首飾上的色彩形容,現在人就不好翻譯了,例如「點翠卷荷」,大概是指碧綠和翠綠色塗層的首飾。「犀玉大簪」,可能是說簪子上有一塊很大的綠寶石。「珠翠鬢邊花」,這個名字就不好猜測了,不好說是什麼頭髮用的飾物。
雖然在現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女子所佩戴的金銀首飾無疑是奢侈品。這裡奢侈品的消費者選擇集中在女人身上,對於男人來說,像是髮簪,耳環這些東西,實在是沒有用處的地方。一個男人要是佩戴上什麼簪子啊,耳環啊。在身上佩戴好以後再出門,路上行人見到這種人。那肯定會說這傢伙,要麼不是神經病,要麼就是偽娘,或者是人妖。正常的大男人誰會帶這種東西?
然而在中國古代,除了女子之外,男子在身上也是要佩戴一定數量的裝飾品。而且就從那些裝飾品的價值來說,和女子所用的女的首飾的價格是不相上下。
明代的一些官員在上朝見皇帝也是要帶一些首飾的。官員們的帽子上,有一種很有意思的裝飾物,當時人將這種戴在帽子上的裝飾物叫做「鐸針」從季節上來說。到了一些時節的重要節日,這些「鐸針」也會隨著時間的不一樣而變化。元旦來臨的時候,官員帽子上就會帶有大吉葫蘆的「鐸針」,這個裝飾品的樣子挺不好想像的,帽子上別著葫蘆的裝飾品。很容易讓人想到一個日本人。熟悉日本戰國歷史的人,大概會想到那個在明朝萬曆年間,發動侵略韓戰的豐臣秀吉。他頭盔上帽子的裝飾品就是個大葫蘆。
這個帽子上別鐸針的習俗,要是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那明朝的官員就會把帽子上的葫蘆換成燈籠。這個燈籠應該是指的是用紙或者是其他金屬做的裝飾品。要是真的在帽子上戴上燈籠,那人不就成了深海裡的鮟鱇魚?到了中秋節的時候,就變成一個圓圓的月亮。這個裝飾品應該簡單,就是一個扁平的圓形的金銀片,也可能形狀就是個硬幣大小。
除了官場上的帽子會隨著季節性的變化出現不同的裝飾品以外。一些民間的文人在戴帽子的時候,也喜歡用一些其他的裝飾品,給自己的帽子戴上加上不一樣的風格。這種裝飾起來的帽子,說不定還就是貴婦梳的烏紗帽頭髮的原型。按照史料記載,在安徽地方,有一個姓潘的人,他就特意給自己做了一頂帽子,這個帽子應該是比較四方形狀的。每天早上在這個人出門的時候。這個人會在帽子上插一朵翠花,也就是會在帽子上插一朵鮮花。或者有時候這個人會在自己帽子上插一朵珠花。也就是會把女子帶在頭上的一種首飾,拿來戴在自己的帽子上。從這個形象來看,這個原型說不定還就是《水滸傳》中的那西門慶的形象來源。
當時的民間男子,不僅除了頭上會帶有首飾的習慣之外,還有其他男子佩戴的專用首飾。在穿好衣服以後,還能在自己的腰間佩戴一種叫做「扁辮」的裝飾品。從記載來看,這個「扁辮」應該是更類似於如今的腰帶。這個腰帶的長度甚至可以達到一丈長以上,寬度只有三四寸。在製作這個腰帶的材質上,是用牢固的絨布來做成,做腰帶的絨布最好選用紫色和青綠色。做好以後,可以按自己的喜歡,在腰帶上放上各種裝飾品。就比如一些文人,會在自己的腰上放上一把小尖刀。如果不想佩刀,還可以在自己的身上放著其他的首,有一種叫做迦南的裝飾品,按照記載,這個迦南製作材料,是用名貴的香木做成的,也就好比是如今的紫檀木,黃花梨木一般的製品。將這些木材做成珠子大小的迦南,或者可以佩戴在自己手上的那把扇子。或者就是掛在自己的腰帶上,據說佩戴這個迦南,在夏天的時候是可以闢邪的。這個佩戴迦南的習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鴻門宴》上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範增當時就是舉自己腰間的玉佩示意項羽,快點殺掉劉邦。
至於說明代某個男人與首飾最有關係,也是最出名的例子。那就應該就是屬於嚴嵩被抄家時候,從嚴家抄家出來各種首飾。從嚴嵩家裡拿出來的首飾,能叫出名字的首飾有,金鑲玉首飾23副,細細清點一下,這23副手是竟然有200多件裝飾品。金鑲珠寶首飾,一共有159副,當中各種佩戴飾品有800多件。除了上述的金銀首飾,還有各種單個獨副的首飾。從數量上來說,這些金鑲玉的首飾,如果給嚴嵩戴,就是把嚴嵩戴成奧斯卡金人也戴不完。嚴嵩父子何必要那麼多自己不可能帶上的首飾?難道他想開金銀店做生意?
假如一定要給那麼多首飾出現在嚴嵩家找一個理由的話,那還是因為當時男子也流行戴金銀飾品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