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午後,庭院陽臺,小爐煮一壺新茶,看著春色在杯中微漾,然後捧一卷書,感受書香與茶香,這該是多麼愜意的事。不過隨著信息化的到來,生活的腳步也似乎較快,音頻影像的發達,很多人對於文字的閱讀已經少了很多耐性,大家都追求高效閱讀,快速閱讀。
似乎是知道大家焦躁的內心,於是諸如《如何高效閱讀》之類的書籍,應運而生。厚厚的一本書,其實看完目錄就能知道要說些什麼,可以作者非要長篇大論,讀者看完之後,只能更焦躁了。
其實古人就非常擅於學習,比如蘇軾、王安石等人,都是無書不讀,可是他們並沒有長篇大論的去寫一本書,教我們去如何讀書,也不會出什麼《一本書教你如何寫豪邁詞》之類的暢銷書。
因為學習這件事情,本身是很簡單的,陸遊曾經在一個冬夜,讀書讀到興頭上,寫了一首詩,給自己的小兒子,便道出了高效學習的方法,短短的四句,堪比一本書,此詩名叫《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子聿是陸遊的小兒子。此詩寫於公元1199年的山陰,陸遊一生酷愛讀書,這首詩是他對高效學習的領悟,主要分兩個方面:
古人學習時,是非常專注的,不遺餘力的,就像荀子《勸學》所說,蚯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專注的時候,我們的閱讀速度和記憶力,都會超常發揮,效率也是平時的數倍。
第二句則是說堅持,年輕時下功夫,到老年才能有所成就。學海無涯,要取得一定的成就,必須經過長久的學習,厚積才能薄發,讀書不能急功近利,很多人說,書讀得越多,就會發現自己懂得越少,像一些名家前輩,都是知命之年,才開始著書立傳。
陸宗達曾拜黃侃為師,但是黃侃最初並沒有教他什麼,而是讓他將《說文解字》標上標點,早期的書都是沒有標點的,欲完成這個任務,需徹底明白書的意思,等準確的標上標點,這本書也就讀透了。
《說文解字》,陸宗達前前後後標了三次標點符號,黃侃才開始教他做學問。所以說,讀書不在多,而在於深,現在很多人,年紀輕輕翻了幾本暢銷書,便聲稱自己讀了多少多少書,然後迫不及待的出書,教別人讀書、寫書,我認為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當然,出書等充滿誘惑的名利,是很難抗拒的,學會沉澱,才能更加香醇。
後兩句是千古名句,已經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俗語。從書本學來的東西,終歸是別人的經驗,即便我們記住了,通了,但不一定變成自己的,能運用的知識,沒有實踐,總是容易犯紙上談兵的錯誤。
所以對於學來的知識,我們要反覆練習,實踐,去驗證知識的真實性,可行性,這樣才有更深刻的認知,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在身體力行中,我們知道前人的優秀與不足之處,在不斷的對比驗證中,我們融會貫通,然後創造屬於自己的東西,這才是學習的意義,而這個方法,更是學習的高效方法。
這首詩,沒有雕琢和匠心,陸遊只是以一個過來人,將自己一生總結出來的經驗傳授給下一輩。我想,在學習中,能夠做到和陸遊說的這般,一定能夠取得不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