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給兒子的最後一首詩,自己畢生經歷,短短四句話,終生受益

2021-01-12 夢回古今文明

對我們生活在每個人而言,生命因為僅僅只有一次,所以變得特別珍貴。如此這般言語之人,我們不知道他當時的心情到底是怎樣,也不知道在他的一生都曾經經歷了什麼,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引起了多數人的認可,是因為這幾句話道出了別人內心的迷茫。

蘇軾是宋代著名文學家,他在自己臨死之前給自己的兒子寫了一首臨別詩詞。在這短短的四句話裡,卻能夠兒子終生受益。若干年後,林語堂先生對蘇軾進行過這番描述:這個蘇東坡,他坐在宋代詩壇的頂端,確實顯示出其在文學方面的造詣。最重要的是,身為宋代學者,他精通多種文化,精通儒、釋、道等多個方面,自己還曾經創作了哲理深刻的禪詩。

在我們大家的認知當中,蘇軾可以說非常有才華的一個人,也是一個懂得如何去吃的詩人。現在大家所熟知的東坡肉就是他發明的。跟據歷史資料記載,蘇軾仍然是一個非常對感情專一的男人,尤其是對他的妻子來說。

然而,蘇軾的一生卻過著艱苦的生活,他多次遭受到朝廷的放逐,他所經歷種種坎坷的命運造就了他豪放的性格以及氣勢磅礴的詩歌。同樣,這些蘊著蘇軾豐富的人生經歷含的詩歌值得我們仔細去品讀!

他在感到自己生命將走到盡頭時,給自己的兒子寫了這樣一首詩。詩雖然只有四句話,看似很平常,卻流露出他一生的智慧。這首詩是一首七言絕句,詩名詩人直接用詩詞的前四個字進行命名,即廬山煙雨,又叫做觀潮。

廬山上的煙雨:「廬山上的煙雨,浙江的潮水,我情不自禁地恨它還沒到。當你到了那裡,就沒有別的事可做了。廬山的煙雨和浙江的潮水。」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這是這首詩的開頭兩句,詩人告訴自己兒子,廬山的煙雨和浙江錢塘江的大潮,這兩樣美景都是世界上難得的風景,如果沒有去看將遺憾終生。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等到有機會能夠親自來到廬山與浙江,親眼看到了傳說中的煙雨與潮水,卻不禁感嘆自己曾經一直想看的東西也就是這般而已,也並沒有什麼驚奇的地方。

讀完這首詩,讓我瞬時便想起了唐代清遠禪師曾經的一番話:「我在三十多年前,我還未曾參禪,看到山便覺得是山,看到水便認定就是水。後來,禪道有所提高之時,進入了另一種境界。那便是見山卻覺得不一定就是山,見水卻不認為就是水。現在我已老了,這時候再回頭看,我發現仍然看見山就是山,看見水就是水。」

這句話其實所表達的是人生不同的境界,當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內心純潔的。別人告訴我們,給我們指出這是「山」、那是「水」,所以我們便認定這是「山」、那是「水」。這是我們人生所經歷的第一階段。

當你長大後,你會發現世界是極其複雜的,「山」、「水」可能並不是你看到或者聽到別人說的樣子。這時,迷茫與迷惑會困擾著你,讓你根本無法自拔。這是人生出現的第二階段。最後,真正走向成熟,你會突然發現這個世界還是那樣根本未曾變化過。

也許蘇軾正是在經歷自己人生三種不同過程之後,才寫下了這首看似很簡單,但是卻蘊含哲理的詩《廬山煙雨》。蘇軾的身體逐漸變差,知道自己時日不多。自己在路上聽說兒子即將去赴任的消息,於是為兒子寫了這首詩。自己經歷了人生的坎坷,他不再是那個壯志少年,他能做的便是將自己的認知告訴兒子。

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學形式,詩詞凝聚了漢字的朦朧和精煉之美。尤其是宋詞,在各派詞人的筆下,更是演變成不同風格的語言藝術。無論是蘇軾的豪放派;還是李清照的婉約派;亦或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帝王之詞」,都能讓人感受到其中的喜怒哀樂,以及詞人當時的心境。

喜歡宋詞,同時又想了解詞人生平的朋友,不妨看看這套詞傳。分析詞作的同時, 還配有詞人的生平事跡,讓你通過詞作,了解他們的或幸福;或坎坷的一生。

這套詞傳包括:《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和《倉央嘉措詩傳》。

這些詞傳引用詞作的同時,也參考了各種正史資料,為我們呈現真實的,活靈活現的詞人。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購買。讓你多一分書卷氣,感受詩詞的飄逸和靈氣。

總結:有時候,生活就是這般。我們總是珍惜一些美好的東西,不願意讓它們離去。當沒有得到的時候,心裡充滿痛苦與焦慮。真正當我們擁有的時候,便會覺得不過如此而已,失去曾經的那份熱情。蘇軾自己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難以想像這是他寫給兒子的最後一首詩。我們相信,這首詩將會令其終生受益。

相關焦點

  • 蘇軾臨死前給兒子寫了一首詩,短短四句話,卻讓兒子受益終生
    在臨死前給兒子寫了一首詩,短短四句話,卻讓兒子受益終生。不過,蘇軾的一生卻是坎坷的,他多次被貶謫放逐,命運的經歷造就了蘇軾豪放的性格與詩詞。同樣讓蘇軾的詩詞中還含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值得我們細細品讀!例如蘇軾在臨終前就寫給兒子寫了這樣一首詩,短短四句話
  • 蘇軾臨死前給兒子留了一首詩,短短四句話,成了千古名句
    蘇軾臨死前給兒子留了一首詩,短短四句話,成了千古名句我們小時候學語文,經常會有學到蘇軾這個人的古詩詞,我們只知道蘇軾是一個很有文學的人,但是他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蘇軾臨死前給兒子留了一首詩,短短四句話,成了千古名句
  • 蘇軾寫給弟弟的一首詩,開篇便是人生箴言,讀後受益一生!
    因為古代詩人大都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經歷,生活閱歷極為豐富,所以詩人往往會將自己對社會的看法,以及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在其詩歌作品中。以北宋詩人蘇軾為例,在他的很多詩中,自然現象就會被上升為哲理,對人生的思考也會被轉化為理性的反思。
  • 陸遊寫給兒子的一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卻讓人醍醐灌頂!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冬夜讀書示子聿》,便是宋代著名詩人陸遊富含哲理的一首詩。這首詩是陸遊於慶元五年(1199年),在故鄉山陰寫給兒子陸聿的一首七言絕句。從題目可以看出,當時陸遊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樂此不疲地讀書,忽如想到了正值少壯之年的兒子陸聿,於是便寫下了這首滿懷深情的哲理詩。
  • 蘇軾的一首千古奇詩,4句重複2句,令人叫絕,讀懂了受益終生!
    只有自己親自走過的那條路才真正屬於自己,只有在路上親身受到的才是屬於自己的最真實的人生。在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人生路之前,我們都會忍不住追求一些不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可是,當我們明白過來以後,我們會突然發現:原來的我們是那麼可笑,花費了太多時間去追求的,竟是一些毫無價值的東西。
  • 蘇軾的一首千古奇詩,4句重複2句,令人叫絕,讀懂了受益終生!
    只有自己親自走過的那條路才真正屬於自己,只有在路上親身受到的才是屬於自己的最真實的人生。在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人生路之前,我們都會忍不住追求一些不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關於人生,今日就與大家分享一首蘇軾的千古奇詩《觀潮》,4句重複2句,令人叫絕。詩作只有短短4句,卻寫盡人生真諦,讀懂了受益終生!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蘇軾臨終前寫給兒子的一首詩,短短4句寫盡人生真諦,令人叫絕!
    只有自己親自走過的那條路才真正屬於自己,只有在路上親身受到的才是屬於自己的最真實的人生。在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人生路之前,我們都會忍不住追求一些不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關於人生,今日就與大家分享一首蘇軾的千古奇詩《觀潮》,4句重複2句,令人叫絕。詩作只有短短4句,卻寫盡人生真諦,讀懂了受益終生!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蘇軾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盡人生三大境界
    這樣看透世情的蘇軾,將對人生的種種思考都寫進了他的詩詞作品中,蘇軾在臨終前寫給兒子的一首《廬山煙雨》,全詩言簡意賅,富含哲理,短短28個字道盡人生三大境界。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蘇軾很經典的一首詩,只有短短四句,卻令人醍醐灌頂
    他也曾為此感到苦悶,寫了不少抒憤之詩,但最終還是以豁達灑脫的態度面對人生。下面這首詩,就是蘇軾頓悟人生後寫下的,整首詩只有短短四句,讀來卻醍醐灌頂。《廬山煙雨浙江潮》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短短2句話,道出生死哲學
    詩詞中字字珠璣,說出蘇軾的人生觀。蘇軾臨終前,留給兒子一首詩,看似簡單卻飽含哲理蘇軾一生有很多成就,前半生順風順水,後半生卻坎坷連連。這首《廬山煙雨》是蘇軾臨終前寫給自己小兒子蘇過的一首哲理詩。當時蘇過前往中山府任通判,蘇軾也恰好結束了在海南的貶謫生活,踏上了回京之路。
  • 蘇軾離世前留給兒子的一首詩,短短2句,卻道盡人生真諦
    蘇軾離世前留給兒子的一首詩,短短2句,卻道盡人生真諦年輕時候,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近乎偏執的念頭,有些事情一定要去做,有些地方要去看。但經歷多了、感悟多了之後,回頭看看,會發現當時的執著的東西不過是雲煙。蘇軾便是在離世前突然悟出這樣的道理,為兒子寫下了那首《廬山煙雨》。
  • 蘇軾臨終前寫給兒子一首詩,看似普通,卻徹底透露了他一生的修為
    蘇軾臨終前寫給兒子一首詩,看似普通,卻徹底透露了他一生的修為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蘇軾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詞人之一,同樣蘇軾的一生非常坎坷,多次被貶謫放逐,坎坷的經歷造就了蘇軾豪放的性格與詩歌。
  • 蘇軾寫給兒子的一首怪詩,首尾相同,卻仍然成為千古絕唱
    尤其是唐宋時期,數不清的文人墨客以景入詩,以情入詩。在眾人之中,蘇軾的才情又排在前列,他不僅擅長詩詞,而且在書法和彩繪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雖然經歷過當代「文字獄」,讓他直接從人生的高處跌到極點。不過他性情豪邁,哪怕因為文字惹禍,也依然熱愛文字。這位奇才在晚年留下了一首詩,詩中集結了他終生的智慧。
  • 蘇軾在初冬寫給好友的一首詩,短短28字,安慰了世人上千年
    民國著名學者林語堂曾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軾這一生遭遇了很多磨難,尤其是在仕途上,一貶再貶,然而無論身處何境,身在何方,他總是那般從容淡定。 他一直以自己的樂觀瀟灑勉勵、感染著身邊的親友。
  • 陶淵明最不該被忽略的一首詩,句句飽含哲理,讀懂了受益終生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他的一首很冷門的詩,也許很多人都沒讀過,但是詩中卻有三句千古流傳的名言,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讀懂了終生受益。 這首詩名為《雜詩》,全詩如下: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 蘇軾臨終寫給兒子的詩,28字道盡人生三重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林語堂先生曾經用了這些身份來形容蘇軾:「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文豪、大書法家、畫家、造酒試驗家、工程師、皇帝的秘書、酒仙、專唱反調的人、詩人、小丑。「是的!這位坐在宋代詞壇頭把交椅上的蘇東坡,確實有太多的身份,而最難得的是他總是能在人生不同境遇中,隨意切換自己的身份。
  • 蘇軾臨終給兒子的詩,短短四句話道盡人生三重境界,值得一讀再讀
    他在臨終時曾給小兒子蘇過留下一首詩,這首詩首尾相同,卻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而這首《廬山煙雨》與其說是詩,不如說是一道偈子。在詩歌中,他不提自己的為官經歷,所以才會以「廬山煙雨」為喻,教兒子莫要執著於官場功名,這是一個老父親的對兒子的殷殷教誨,令人感動。
  • 宋代才子七歲時寫下一首古詩,短短四句,卻暗含了他一生的命運
    比如宋代有位才子,七歲時寫下一首古詩,短短四句,卻暗含了他一生的命運。或許他自己當時並不清楚,這首古詩對於他來說意味著什麼,但是在今天看來,此詩仿佛就是他整個人生的縮影。他所走出的每一步,似乎都在以這首詩中,所透露的精神作為宗旨,從來未曾有過偏差。
  • 陸遊寫給兒子一首詩,道出高效學習法,短短四句堪比一本書
    其實古人就非常擅於學習,比如蘇軾、王安石等人,都是無書不讀,可是他們並沒有長篇大論的去寫一本書,教我們去如何讀書,也不會出什麼《一本書教你如何寫豪邁詞》之類的暢銷書。因為學習這件事情,本身是很簡單的,陸遊曾經在一個冬夜,讀書讀到興頭上,寫了一首詩
  • 鄭板橋的一首詩,清廉愛民,句句都是對百姓的深切同情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從寫竹入手,託物言志,語多謙遜委婉,表達了對民眾的憂慮關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責任感與清官心態。第一、二句點明詩人身份與周邊環境,緊扣畫中風來疏竹的主題。「衙齋」說明自己身為官員;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階較低,又有謙遜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