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生活在每個人而言,生命因為僅僅只有一次,所以變得特別珍貴。如此這般言語之人,我們不知道他當時的心情到底是怎樣,也不知道在他的一生都曾經經歷了什麼,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引起了多數人的認可,是因為這幾句話道出了別人內心的迷茫。
蘇軾是宋代著名文學家,他在自己臨死之前給自己的兒子寫了一首臨別詩詞。在這短短的四句話裡,卻能夠兒子終生受益。若干年後,林語堂先生對蘇軾進行過這番描述:這個蘇東坡,他坐在宋代詩壇的頂端,確實顯示出其在文學方面的造詣。最重要的是,身為宋代學者,他精通多種文化,精通儒、釋、道等多個方面,自己還曾經創作了哲理深刻的禪詩。
在我們大家的認知當中,蘇軾可以說非常有才華的一個人,也是一個懂得如何去吃的詩人。現在大家所熟知的東坡肉就是他發明的。跟據歷史資料記載,蘇軾仍然是一個非常對感情專一的男人,尤其是對他的妻子來說。
然而,蘇軾的一生卻過著艱苦的生活,他多次遭受到朝廷的放逐,他所經歷種種坎坷的命運造就了他豪放的性格以及氣勢磅礴的詩歌。同樣,這些蘊著蘇軾豐富的人生經歷含的詩歌值得我們仔細去品讀!
他在感到自己生命將走到盡頭時,給自己的兒子寫了這樣一首詩。詩雖然只有四句話,看似很平常,卻流露出他一生的智慧。這首詩是一首七言絕句,詩名詩人直接用詩詞的前四個字進行命名,即廬山煙雨,又叫做觀潮。
廬山上的煙雨:「廬山上的煙雨,浙江的潮水,我情不自禁地恨它還沒到。當你到了那裡,就沒有別的事可做了。廬山的煙雨和浙江的潮水。」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這是這首詩的開頭兩句,詩人告訴自己兒子,廬山的煙雨和浙江錢塘江的大潮,這兩樣美景都是世界上難得的風景,如果沒有去看將遺憾終生。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等到有機會能夠親自來到廬山與浙江,親眼看到了傳說中的煙雨與潮水,卻不禁感嘆自己曾經一直想看的東西也就是這般而已,也並沒有什麼驚奇的地方。
讀完這首詩,讓我瞬時便想起了唐代清遠禪師曾經的一番話:「我在三十多年前,我還未曾參禪,看到山便覺得是山,看到水便認定就是水。後來,禪道有所提高之時,進入了另一種境界。那便是見山卻覺得不一定就是山,見水卻不認為就是水。現在我已老了,這時候再回頭看,我發現仍然看見山就是山,看見水就是水。」
這句話其實所表達的是人生不同的境界,當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內心純潔的。別人告訴我們,給我們指出這是「山」、那是「水」,所以我們便認定這是「山」、那是「水」。這是我們人生所經歷的第一階段。
當你長大後,你會發現世界是極其複雜的,「山」、「水」可能並不是你看到或者聽到別人說的樣子。這時,迷茫與迷惑會困擾著你,讓你根本無法自拔。這是人生出現的第二階段。最後,真正走向成熟,你會突然發現這個世界還是那樣根本未曾變化過。
也許蘇軾正是在經歷自己人生三種不同過程之後,才寫下了這首看似很簡單,但是卻蘊含哲理的詩《廬山煙雨》。蘇軾的身體逐漸變差,知道自己時日不多。自己在路上聽說兒子即將去赴任的消息,於是為兒子寫了這首詩。自己經歷了人生的坎坷,他不再是那個壯志少年,他能做的便是將自己的認知告訴兒子。
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學形式,詩詞凝聚了漢字的朦朧和精煉之美。尤其是宋詞,在各派詞人的筆下,更是演變成不同風格的語言藝術。無論是蘇軾的豪放派;還是李清照的婉約派;亦或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帝王之詞」,都能讓人感受到其中的喜怒哀樂,以及詞人當時的心境。
喜歡宋詞,同時又想了解詞人生平的朋友,不妨看看這套詞傳。分析詞作的同時, 還配有詞人的生平事跡,讓你通過詞作,了解他們的或幸福;或坎坷的一生。
這套詞傳包括:《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和《倉央嘉措詩傳》。
這些詞傳引用詞作的同時,也參考了各種正史資料,為我們呈現真實的,活靈活現的詞人。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購買。讓你多一分書卷氣,感受詩詞的飄逸和靈氣。
總結:有時候,生活就是這般。我們總是珍惜一些美好的東西,不願意讓它們離去。當沒有得到的時候,心裡充滿痛苦與焦慮。真正當我們擁有的時候,便會覺得不過如此而已,失去曾經的那份熱情。蘇軾自己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難以想像這是他寫給兒子的最後一首詩。我們相信,這首詩將會令其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