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根脈相通的中華文化「字」信

2020-12-18 新民晚報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向長期致力於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們表示熱烈的祝賀,並致以誠摯的問候。

一撇一捺總關情,一橫一豎傳文脈。歷經三千多年的時間洗禮而不朽的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是千年中華文明的標誌,具有崇高的象徵意義。作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是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勾勒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有力推動了世界文明進程。我們要倍加珍視甲骨文,更好地傳承發展這一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壯大新時代的文化基因。

讀懂甲骨文,築牢最堅實的文化認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勠力同心,用辛勤勞動創造的成果,凝結著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血,在增進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甲骨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對傳承弘揚甲骨文等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的接力棒從來不是由歷史傳遞給我們,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主動學習、自覺傳承、用心發展。我們要積極響應十九屆四中全會號召,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大甲骨文等漢字文化的學習與宣傳力度,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進社會,系好文化認同的第一顆扣子,努力營造崇尚甲骨文的熱潮與風尚。

讀深甲骨文,築牢最堅挺的文化自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在五千多年奔騰不息的中華文明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精品層出不窮。作為文化精品的基礎,文字的多樣性成就了民族文化的豐富性,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漢字是世界上唯一僅存的最古老而又正在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作為漢字源頭,承載著勤勞善良的中華兒女的奮鬥精神與創新稟賦,激勵我們在新時代更加自信向前。

讀透甲骨文,築牢最堅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三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學者,用智慧、汗水和家國情懷,開創了甲骨文到漢字的「文明奇蹟」。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以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多部門多學科協同開展甲骨文研究和應用,培養了一批跨學科人才,經過幾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顯著成就。新時代,我們要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發揚老一輩學人的優良學風,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人,大力推進以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為代表的文化事業,必須進一步走上更高水平,走進更深層次,作出更大貢獻。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甲骨文跨越時空,見證了中華民族一路前進的光輝足跡,必將書寫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新篇。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切實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打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

相關焦點

  • ——守住民族根,傳承中華魂,讓黃帝文化融入時代血脈
    編者按 「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黃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和血脈,滋養著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鍛造著炎黃子孫的精神境界,熔鑄於華夏兒女的血脈中、骨子裡。慎終追遠,尋根拜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是中華民族精神信仰的主脈。
  • 大瀝·創新——根·脈
    伴隨傳統文化重拾,外來文化浸入,文化的交融加速了時代變遷的節奏。老的傳統日漸式微,網絡改變著世界,新的名詞與新現象層出不窮,粉絲、屌絲、惡搞、山寨、無釐頭、以及二次元等新一代的網絡語言生猛無畏,讓人身心俱疲。世界變化太快,快速的生活節奏讓越來越多的國人在重視人生,追本溯源,思考生命的根源。「尋根,是生死以外,人類的第三種本能。」
  • 海峽兩岸道教界人士江西論「道」:攜手弘揚中華道文化
    與會人士認為,「兩岸道教是一家,同根同源、同宗同脈」「要加強兩岸道文化的交流,傳承老祖宗的智慧,攜手弘揚中華道文化」。11月22日,來自海峽兩岸的道教界人士齊聚「道教祖庭」江西鷹潭龍虎山論「道」。 蘇路程 攝  當日,第十屆海峽兩岸道文化論壇在此間召開。
  • 城廂區舉行兩岸中華五帝文化論壇:同源同宗 一脈相承
    5月10日,兩岸中華五帝文化論壇在城廂區東汾五帝祖廟舉行,200名臺灣同胞出席,進一步弘揚五帝文化,促進兩岸交流。  東汾五帝祖廟建於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1992年以來,臺灣新竹、苗慄等地五帝廟經多方考察,確認東汾五帝廟為臺灣五帝廟的祖廟。
  • 基督教使徒信經:我信聖徒相通
    「我信聖徒相通」使徒信經: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的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
  • 潘基文垂青中華文化,點讚道學大師周海文「旺」字書法
    中國文化名人、中國道學大師周海文作為文化界唯一代表與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春秋航空創始人王正華等共同受邀出席並進行演講,晚宴現場周海文大師向潘基文秘書長贈送了由他親手書寫的旺字書法作品,雙方就加快和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融合展開交談。「我喜歡中國道學文化,更喜歡中國道學大師周海文的『旺』字風水書法。」這位年逾花甲的秘書長與周海文大師交流中華文化興奮不已。
  • 把根留住——孝與中華文化
    原標題:把根留住——孝與中華文化 在中華民族文化出現復興曙光,全民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弘揚之際,重新審視孝與中華文化的關係,對於增強民族文化自覺、自信、自強,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看來,孝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根本與命脈。如果把傳統文化比做一棵大樹,那麼,孝就是這棵大樹的「根」。根是樹的存在之本。樹沒有根了,失去了本,就難以存活。
  •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有何真憑實據?
    (作者:趙輝)最近一篇《中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以論斷式的結論,將中華文明的發展形成確立在以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所謂中原地區相聚數千裡之遙卻存在相似因素,暗示著當時中華大地各區域的社會上層之間可能存在著信息交流,由此形成了以龍的形象為代表的各地區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共同性,而這正是後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得以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礎。「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龍的形象」在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等在同一時期都有出現,考古證明了龍形象具體產生於何地了嗎?這與「中原文化」的主根主脈有必然關係嗎?
  • 中華文化的根在農耕文化
    中華文化的根在農耕文化 發表時間:2016-04-12   來源:人民日報說到根,中華文化的根主要在農耕文化。  在中華大地上,農耕時代很長。這正是人和人的關係最為密切的時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關係最為密切的時代。也正是在農耕時代,人類開始有了些閒暇和冥想,在主觀思維發展和客觀環境變化的刺激下,深思自己身與心的關係,也即靈與肉的關係。農耕社會特別是原始農耕社會,一個人是種不了地的,需要多人合作,甚至需要整個部落一起上,這就培育了以「和」處理人際關係的倫理。
  • 說文解字:文化是民族之根,以筆墨承載國之繁盛—筆、墨、紙、硯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歷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5000年來,中華歷史上歷經動蕩和磨難。但無論是內亂,還是外族入侵,中華文明從未出現過毀滅性的災難。
  • 書寫優美漢字 傳承中華文化
    為傳承和發揚中國書法藝術,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和語言文字的熱愛,弘揚漢字書法藝術,培養學生正確的書寫習慣,引導學生把漢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美觀,經開區豫章附小組織了「書寫優美漢字,傳承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學生寫字比賽活動。瞧,孩子們用稚手全神貫注地書寫,橫平豎直,一撇一捺,書寫出的每一個字無不顯示孩子們認真的態度。
  • 「三大法寶」的中華文化淵源
    原標題:「三大法寶」的中華文化淵源 「三大法寶」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產生出來的。   從「三大法寶」的單個方面看中華文化淵源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就其特殊性內容來講,它是區別於前人的,是中國歷史上所沒有的。
  • 翟惠生:根、脈、事、形、命 做守正創新的好記者、大記者 ​
    我琢磨,「正」字是五筆。小學生練字兒先寫正字,練得是橫平豎直。正字的第一筆是橫,它是我們科技報導的「根」和「魂」。這個「根」是什麼?「根」是價值觀。什麼叫價值觀?簡而言之,就是你對事物的看法。假如你與另一個人能聊得來,三句話一過,大家價值觀基本相同,對事物的看法一致;聊不到一塊去,那說明對事物看法不一樣。
  •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時強調,要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守護好黃帝陵、兵馬俑等文化遺存,做到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未來負責。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來自歷史長河的聲聲迴響,傳遞著中華文明的海納百川、開放包容,彰顯著中華文化的博採眾長、源遠流長,造就了絲路精神的互學互鑑、互利共贏。
  • 趙元任:用96字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改成拼音,保住了中華文化之根
    在近代的知識分子所主張的理論中,其中有這樣一項主張:既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字母來書寫漢語。並且這項主張在當時,得到了不少知識分子的支持。不太平的近代知識界五千年來,華夏民族雖然有過幾次遭遇蠻族入侵的情況,但是這些入侵到最後,都是以這樣的結局收場:蠻族或許在武力上戰勝了中原王朝,但是在華夏文化的影響下,蠻族往往被華夏文化徵服。因此,中國人對其文化具備著強烈的自信。
  • 趙元任:用96字同音奇文,反對漢字改成拼音,保住了中華文化之根
    不太平的近代知識界 五千年來,華夏民族雖然有過幾次遭遇蠻族入侵的情況,但是這些入侵到最後,都是以這樣的結局收場:蠻族或許在武力上戰勝了中原王朝,但是在華夏文化的影響下,蠻族往往被華夏文化徵服。因此,中國人對其文化具備著強烈的自信。
  • 中華文化之根
    在中華文化看來,世界是從什麼沒有開始的,也就是從無開始的,世界萬物是從無演化生成的,這就是所謂「有生於無」。雖然宋明理學和儒學在一些基本理念上有重大差異,但畢竟理學仍然舉著儒家旗號,所以也可以說到了宋代,儒、釋、道三家的世界觀在根本上趨於統一了,對世界的解釋歸根到底都歸於一個「無」字。
  • 解讀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從本質上說,「經」體現一定民族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其作用在於維持該社會的整體性和相對的一致性,使某種社會化的生活方式能進入一種良性循環的狀態,並在此社會化生活中培養人們應有的高尚道德和精神內涵,從而成為增強其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精神。《新經學講演錄》一書的寫作目的,全在「致用」二字。「新經學」之「新」,不唯理論視域新、破譯思路新、研究取捨新,更在時代意識新。
  • 書寫美麗漢字 傳承中華文化!上蔡三小開展生字書寫比賽活動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這一個詩情畫意的冬季裡,為傳承中華經典文化,豐富校園文化,培養學生規範書寫美觀漢字的能力,上蔡三小南北校區於12月10日開展了「二年級生字書寫比賽」活動。本次活動南北校區二年級學生全體參與。比賽書寫內容以本期要求掌握的一類字詞為主,採取現場書寫形式,統一用鉛筆書寫。
  • 黃河文化:中華文明的「根」與「魂」
    全文783字,閱讀時間約需3分鐘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切實增強新城黨員幹部對歷史文物遺產的敬畏之心和不斷提升守護傳承新城珍貴文化遺產的內生動力,9月27日,西鹹新區秦漢新城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諮詢委員會委員、德國考古研究院外籍院士、國際亞洲史學會常務理事劉慶柱老師以「黃河文化與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為題作了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