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時代留下豐厚的視覺形象和精神印記(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2021-01-10 人民網

「美麗的事業·中國國家畫院扶貧主題美術作品展」上展出的何加林中國畫《老寨新韻》。

鄭利民農民畫《生態家園》。

「最美中國人——慶祝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大型美術作品展」上展出的郭健濂、褚朱炯、井士劍油畫《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

擁抱時代、關注現實、紮根人民,是新中國美術的重要創作傳統,也是當代中國美術鮮明的價值取向與精神品格。近年來,廣大美術工作者用手中的畫筆,著力表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曆程,彰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成就了一批優秀美術作品,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精神動力。

描繪時代精神圖譜

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時代精神,每個時代也必然會產生凝聚時代精神氣質的美術精品。邁入新時代,如何用筆墨丹青描繪扶貧脫貧感人事跡?怎樣用藝術語言記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壯麗徵程?廣大美術工作者從不同角度展開創作實踐,深入現實生活,創新藝術語言,「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在決戰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湧現出許多先進典型。他們把身影留在田間地頭,把真情獻給人民群眾,不僅溫暖了一方百姓,也感動了很多美術工作者。一批謳歌扶貧工作者的美術作品相繼誕生,展現出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在觀念和方法上的新思考與新探索。比如,王珂創作的中國畫《人民的好縣長——高德榮》,其畫面與以往表現英模的視覺樣式不同,創作者有意避免將主人公置於村民簇擁之中,而是著重描繪主人公的樸實與奉獻,意在向觀眾揭示高德榮的可敬之處在於紮根西南邊陲數十年的平凡堅守。郭健濂、褚朱炯、井士劍合作的油畫《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描繪了一位「農民」向大家傳授剪枝技術的場景,這位「農民」正是河北農業大學原教授李保國。創作者們希望通過這一畫面,傳遞李保國「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的精神信念。可以看到,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不再過於強調典型化的手法,而是以更加平易近人的姿態,構建雙重視野下創作者與觀者的對話現場。美術工作者嘗試以質樸的語言、平視的視角拉近英模人物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使扶貧脫貧事跡更易引發共鳴和共情。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為更好地表現決戰脫貧攻堅的壯舉和成就,許多美術工作者走進曾經的深度貧困縣採風寫生,用心感受山鄉巨變,用情收集一手素材。一些創作者深入曾經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如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山西岢嵐縣宋家溝村等,探訪脫貧故事,感受田園新貌,正在進行的「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中便有一批這樣的精品力作;一些創作者駐足於農田、水塘、山川、溪流,將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化於筆尖,如田黎明中國畫《家園》、林容生中國畫《鄉村紀實閩東福鼎赤溪村》等;一些創作者與百姓同吃同住,捕捉平凡日常中的幸福感受,並通過描繪生活細節加以表現,如於文江《美好家園》等。

在各地美術館中,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題材的美術作品星羅棋布。「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集結550餘件(套)作品,使觀者多角度體悟「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深刻意義。廣東美術館「美好生活——廣東省美術作品展」,320件美術作品展現了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湖南美術館「決勝脫貧在今朝·丹青共築中國夢——湖南省美術作品展覽」,講述黨帶領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三湘巨變、歷史創舉和感人故事,譜寫湖南美術新篇章。

未來,進一步加強主題性美術創作和現實題材美術創作,依然是美術界的重要任務。中國美術家協會將充分發揮新成立的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藝術委員會的作用,促生更多優秀重大題材美術作品,為時代留下豐厚的視覺形象和精神印記,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和文化需求,凝聚中華民族磅礴向上的精神力量。

發揮文化惠民功能

在長期實踐中,廣大美術工作者深感文化扶貧工作不僅要從精神層面發揮積極作用,激發貧困群眾奮發脫貧的幹勁,更要重視增強「造血」功能,切實改善群眾生活品質。

農民畫出自農民之手,深刻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去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等單位舉辦的「決勝全面小康——第二屆全國農民畫作品展」上,就湧現出不少農民畫佳作。這些作品是農民畫創作者深入生活、融合切身體會創作而成。其中,一些反映扶貧脫貧感人事跡的優秀作品,成為偉大時代的生動寫照。展覽還展出了融合農民畫元素的絲巾等文創產品,體現出文化產業與藝術創作相結合的廣闊前景。打造特色農民畫產業基地,也有助於農民畫家利用自身創作成果實現脫貧致富。陝西戶縣農民畫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浙江舟山漁民畫傳承教學基地等,既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不同地區傳統文化特色,同時有效引導了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創新了精準扶貧方式方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從根本上擺脫貧困,還需緊緊抓住教育扶智扶志這一思路。「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美術創作講述的不是畫家自身的故事,而是和國家、社會息息相關,和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的故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社會美育、家庭美育,可以幫助人們解放思想、開闊眼界、深化思考、提升審美素養。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展出更多美術新品佳作,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美的精神食糧,是博物館、美術館的職責使命。正如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所說,中國美術的發展要與社會高質量發展目標相統一,滿足步入小康社會的人民群眾的審美新期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從戰略和全局上對新時代文藝發展作了規劃。站在新的起點上,美術界要繼續肩負起「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任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0日 08 版)

相關焦點

  • ...形象和精神印記(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談脫貧攻堅題材美術創作
    擁抱時代、關注現實、紮根人民,是新中國美術的重要創作傳統,也是當代中國美術鮮明的價值取向與精神品格。近年來,廣大美術工作者用手中的畫筆,著力表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曆程,彰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成就了一批優秀美術作品,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精神動力。
  • 特色小鎮 藝術添彩(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藝術家採用主題牆繪、捲簾門彩繪、微景觀營造和公共空間的景觀化處理等手段,結合當地傳統文化元素,對村落環境進行藝術化改造,將傳統審美觀念與當代鄉村建設相結合。還有一些設計師,將藝術設計融入手工造物,使鄉村文創產品富有溫度和體驗性,呈現出兼具功能性與裝飾性的複合之美,成為一種「有效用的藝術品」和「限量的收藏品」,滿足了現代人對美好生活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 農民畫,描繪鄉村之美(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為慶祝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舉辦的「決勝全面小康——第二屆全國農民畫作品展」,生動呈現了新時代農村精神文化風貌。農民畫,再一次吸引社會各界的目光。近年來,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許多地方大力扶持農民畫創作,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專業組織,積極舉辦農民畫展覽、研討會、出版座談會等活動,促生了一批新創作群體與優秀作品,開創了農民畫發展新局面。
  • 鄉土民居,還原詩意棲居之美(鄉村振興,藝術何為?)
    改造鄉村景觀風貌,重振民間工藝美術,提升鄉村公共文化生活品質……藝術參與鄉村建設正成為一種熱潮,古老的鄉村煥發生機與活力。如何呈現鄉土之美?怎樣留住鄉愁鄉韻?本版推出「鄉村振興,藝術何為?」系列,旨在探討藝術鄉建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從不同角度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 傳統村落,回歸自然與人文之美(鄉村振興,藝術何為?)
    同時,團隊還在村中人流聚集的地方,設計了可供聊天、休息的木廊、涼亭,為村民搭建起交流空間。整體改造後的板萬村,建設了公共生活空間,修繕了鄉村文化空間,形成具有層次的公共空間序列。設計助力鄉村振興,更重要的是通過「形」的塑造,激發「神」的活力。設計團隊努力將振興傳統工藝、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村落改造相結合。
  • 鄉村博物館美術館大有可為(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鄉村博物館、美術館從無到有的發展,顯現出其在助推鄉村振興上大有可為,未來發展前景令人期待。
  • 參與鄉村振興 媒體以何能作何為
    原標題:參與鄉村振興 媒體以何能作何為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一支重要力量——媒體用生動的文字和鏡頭記錄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新面貌新成果,講述中國鄉村振興故事。
  • 校園設計,助力鄉村美育(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原標題:校園設計,助力鄉村美育(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探索未來鄉建美學   汲取傳統鄉土建築中的設計元素和美學智慧以傳承地域文化固然重要,但也應當看到,今日中國鄉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正發生巨大變化,設計師必須創新鄉土建築以緊跟時代發展。鄉村校園設計,亦應如此。探索啟示當代的建造美學以及與自然對話的新設計和建造方法,無論對於設計師,還是未來鄉村建設的主人翁——孩子們,都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 菏澤市「鄉村振興文學專題創作」推進會暨長篇報告文學《大河平野--黃河灘區鄉村振興紀實》作品研討會召開
    據悉,長篇報告文學《大河平野——黃河灘區鄉村振興紀實》以黃河灘區鄉村振興為主要內容,作者為國家一級作家孟中文。省作協副主席、《山東文學》主編劉玉棟,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青年評論家叢新強,山東青年報刊傳媒中心主任程凱,著名青年評論家、國家一級作家、《百家評論》副主編趙月斌,青島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李忠東,青島出版社教材分社首席編輯、海洋編輯部主任宋來鵬等出席會議。
  • 菏澤市「鄉村振興文學專題創作」推進會暨長篇報告文學《大河平野——黃河灘區鄉村振興紀實》作品研討會召開
    會議現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趙晨光 菏澤報導9月4日,菏澤市「鄉村振興文學專題創作」推進會暨長篇報告文學《大河平野——黃河灘區鄉村振興紀實》作品研討會召開。據悉,長篇報告文學《大河平野——黃河灘區鄉村振興紀實》以黃河灘區鄉村振興為主要內容,作者為國家一級作家孟中文。省作協副主席、《山東文學》主編劉玉棟,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青年評論家叢新強,山東青年報刊傳媒中心主任程凱,著名青年評論家、國家一級作家、《百家評論》副主編趙月斌,青島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李忠東,青島出版社教材分社首席編輯、海洋編輯部主任宋來鵬等出席會議。
  • 李向偉:視覺藝術心理學——流派與理念
    6月24日,國家藝術基金《長三角鄉村振興戰略的文創設計人才培養》項目特邀南京師範大學李向偉教授為學員班的同學們作了一場題為《視覺藝術心理學:流派與理念》的專題講座。從而強調視覺藝術心理學對於設計實踐的重要性,並且為鄉村文創項目的實踐提供了更多切實有效的理論指導。課上,李向偉教授針對課題背景作了簡要介紹,分別從視覺藝術心理學的主要流派的概念、特徵與應用進行了系統梳理。通過生動的現場演繹和實例分析讓大家對視覺藝術心理學如何應用於設計實踐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 「美術」藝術助力鄉村振興——百名藝術家齊聚獅子行
    近年來,獅子行村通過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書寫了基層精神文明建設新篇章,藉助藝術打造了自身賦有新時代氣息的新農村形象。特別是近年承辦的「舞動寒亭」全民舞蹈大賽、「唱響寒亭」全民歌唱大賽走進獅子行等各類文體活動,讓村民的文明素質不斷提高,獅子行的思想內涵也不斷豐厚
  • 《明月照深林》:記錄一個沿海小城的藝術振興鄉村路
    談及本書的創作緣起,浦子說,自己是農民的兒子,所以特別關注家鄉農村的發展變化,改革開放後鄉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精神生活並沒有跟上。農民脫貧之後要往何處去?那就是需要文化脫貧、思想脫貧、精神脫貧。叢志強對浦子的創作思考給予了肯定,「浦子一直在跟蹤我們的團隊,甚至很多時候去參與我們的藝術振興鄉村,讀了這本書對我很有啟發。」
  • 用彩色青春繪製鄉村名片,以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2名黨員教師帶隊、含22名學生隊員的紅色印記牆繪隊,奔赴清遠市陽山縣七拱鎮和村繼續開展以「美麗牆繪·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師生們結合三面牆體,採用山水畫、花鳥畫、漫畫等多種繪畫方式,聚焦「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成效」和「和平村自然風光」三個主題,繪製了一幅幅精美的牆畫,全面展現了學校5年來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幫助和平村脫貧攻堅、建設新農村示範村的顯著成效,並結合《富春山居圖》的意境,通過清新淡雅的寫意山水畫呈現了和平村當地的美麗自然風光,受到了當地村民的一致好評。
  • 在農耕文明中汲取 鄉村振興的力量
    這是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回望和記錄我國五千年的農耕文明和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發展歷程,更是藉助郵票這一「國家名片」留存記憶、傳播文明。 「農,天下之大業也。」我國是農業大國,孕育了厚重燦爛的農耕文明。提及農耕文明,我們首先浮現在眼前的是由田、牛、犁、人構成的畫面,也是農耕文明時期最常見的生動場面,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合一的動人情境。
  • 春風化雨綻新芽(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資訊時代,面對日益先進的科學技術、各種各樣的海量信息,無論成長於城市還是農村,孩子們都要適應新的時代環境,不斷探究和掌握各種能力。美術,可以幫助孩子們發展多種潛能,如感知、理解、表達和評價能力等;還可以滿足個體精神生命成長需要,滋養美好心靈。
  • 福建古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為鄉村振興「鑄魂」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古田縣人文景觀獨特,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文化之鄉」美譽。2018年以來,該縣精心謀劃並啟動一批重點文化建設項目,充分挖掘、保護、弘揚與發展地方特色優秀文化,展現出臨水文化、金翼文化、圓瑛文化等文化名片的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不斷豐富「千年臨水健康古田」發展品牌的文化內涵,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 藝術展現振興 流量改變鄉村
    藝術展現振興 流量改變鄉村8月14日,在龍泉驛區洪安鎮土門村上演了一場以大地為舞臺,以自然生態為背景的高雅音樂盛會,受到了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這正是洪安鎮「愛成都﹒迎大運」系列活動之一的藝術走進「蟹」逅洪安田園社區音樂品鑑專場。
  • 網紅村:從視覺景觀生產到鄉村振興,產生機制與可持續路徑研究
    網紅村的出現就是空間視覺化進程不斷加深的必然產物。 近期國匠規劃學社為大家分享了鄉村振興,田園綜合體,城市更新,城市雙修等專題,對於「網紅村」未有分享,今日分享來自上海城市規劃雜誌的文章:《從視覺景觀生產到鄉村振興:網紅村的產生機制與可持續路徑研究》(朱旭佳 羅震東)。
  • 藝術+鄉村=?桐廬的答案是「大地藝術節」
    一位戴著帽子的老人,在人群的簇擁中走進新合鄉引坑村,他叫北川富朗,日本家喻戶曉的「藝術振興鄉村之父」。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位老人將為這座村莊帶來怎樣的變化——「從今天開始,我將不再是客人,我要在這裡工作了,希望在村子裡和稻田邊碰到的時候,能和大家打個招呼!」北川富朗說道。讓藝術走進鄉村,讓桐廬更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