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和精神印記(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談脫貧攻堅題材美術創作

2021-01-12 環球網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美麗的事業·中國國家畫院扶貧主題美術作品展」上展出的何加林中國畫《老寨新韻》。

鄭利民農民畫《生態家園》。

「最美中國人——慶祝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大型美術作品展」上展出的郭健濂、褚朱炯、井士劍油畫《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

擁抱時代、關注現實、紮根人民,是新中國美術的重要創作傳統,也是當代中國美術鮮明的價值取向與精神品格。近年來,廣大美術工作者用手中的畫筆,著力表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曆程,彰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成就了一批優秀美術作品,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精神動力。

描繪時代精神圖譜

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時代精神,每個時代也必然會產生凝聚時代精神氣質的美術精品。邁入新時代,如何用筆墨丹青描繪扶貧脫貧感人事跡?怎樣用藝術語言記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壯麗徵程?廣大美術工作者從不同角度展開創作實踐,深入現實生活,創新藝術語言,「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在決戰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湧現出許多先進典型。他們把身影留在田間地頭,把真情獻給人民群眾,不僅溫暖了一方百姓,也感動了很多美術工作者。一批謳歌扶貧工作者的美術作品相繼誕生,展現出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在觀念和方法上的新思考與新探索。比如,王珂創作的中國畫《人民的好縣長——高德榮》,其畫面與以往表現英模的視覺樣式不同,創作者有意避免將主人公置於村民簇擁之中,而是著重描繪主人公的樸實與奉獻,意在向觀眾揭示高德榮的可敬之處在於紮根西南邊陲數十年的平凡堅守。郭健濂、褚朱炯、井士劍合作的油畫《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描繪了一位「農民」向大家傳授剪枝技術的場景,這位「農民」正是河北農業大學原教授李保國。創作者們希望通過這一畫面,傳遞李保國「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的精神信念。可以看到,當代主題性美術創作不再過於強調典型化的手法,而是以更加平易近人的姿態,構建雙重視野下創作者與觀者的對話現場。美術工作者嘗試以質樸的語言、平視的視角拉近英模人物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使扶貧脫貧事跡更易引發共鳴和共情。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為更好地表現決戰脫貧攻堅的壯舉和成就,許多美術工作者走進曾經的深度貧困縣採風寫生,用心感受山鄉巨變,用情收集一手素材。一些創作者深入曾經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如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山西岢嵐縣宋家溝村等,探訪脫貧故事,感受田園新貌,正在進行的「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中便有一批這樣的精品力作;一些創作者駐足於農田、水塘、山川、溪流,將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化於筆尖,如田黎明中國畫《家園》、林容生中國畫《鄉村紀實閩東福鼎赤溪村》等;一些創作者與百姓同吃同住,捕捉平凡日常中的幸福感受,並通過描繪生活細節加以表現,如於文江《美好家園》等。

在各地美術館中,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題材的美術作品星羅棋布。「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集結550餘件(套)作品,使觀者多角度體悟「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深刻意義。廣東美術館「美好生活——廣東省美術作品展」,320件美術作品展現了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湖南美術館「決勝脫貧在今朝·丹青共築中國夢——湖南省美術作品展覽」,講述黨帶領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三湘巨變、歷史創舉和感人故事,譜寫湖南美術新篇章。

未來,進一步加強主題性美術創作和現實題材美術創作,依然是美術界的重要任務。中國美術家協會將充分發揮新成立的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藝術委員會的作用,促生更多優秀重大題材美術作品,為時代留下豐厚的視覺形象和精神印記,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和文化需求,凝聚中華民族磅礴向上的精神力量。

發揮文化惠民功能

在長期實踐中,廣大美術工作者深感文化扶貧工作不僅要從精神層面發揮積極作用,激發貧困群眾奮發脫貧的幹勁,更要重視增強「造血」功能,切實改善群眾生活品質。

農民畫出自農民之手,深刻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去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等單位舉辦的「決勝全面小康——第二屆全國農民畫作品展」上,就湧現出不少農民畫佳作。這些作品是農民畫創作者深入生活、融合切身體會創作而成。其中,一些反映扶貧脫貧感人事跡的優秀作品,成為偉大時代的生動寫照。展覽還展出了融合農民畫元素的絲巾等文創產品,體現出文化產業與藝術創作相結合的廣闊前景。打造特色農民畫產業基地,也有助於農民畫家利用自身創作成果實現脫貧致富。陝西戶縣農民畫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浙江舟山漁民畫傳承教學基地等,既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不同地區傳統文化特色,同時有效引導了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創新了精準扶貧方式方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從根本上擺脫貧困,還需緊緊抓住教育扶智扶志這一思路。「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美術創作講述的不是畫家自身的故事,而是和國家、社會息息相關,和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的故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社會美育、家庭美育,可以幫助人們解放思想、開闊眼界、深化思考、提升審美素養。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展出更多美術新品佳作,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美的精神食糧,是博物館、美術館的職責使命。正如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所說,中國美術的發展要與社會高質量發展目標相統一,滿足步入小康社會的人民群眾的審美新期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從戰略和全局上對新時代文藝發展作了規劃。站在新的起點上,美術界要繼續肩負起「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任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版式設計:趙偲汝

相關焦點

  • 為時代留下豐厚的視覺形象和精神印記(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擁抱時代、關注現實、紮根人民,是新中國美術的重要創作傳統,也是當代中國美術鮮明的價值取向與精神品格。近年來,廣大美術工作者用手中的畫筆,著力表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偉大曆程,彰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成就了一批優秀美術作品,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精神動力。
  • 「助力鄉村振興 決勝脫貧攻堅」山東省美術作品展徵稿啟事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為生動、形象地展示近年來山東省實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決定舉辦「助力鄉村振興 決勝脫貧攻堅」山東省美術作品展。
  • 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作品|為平凡英雄畫像 為火熱時代立傳
    近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脫貧攻堅一線,精心採集生動故事,以戲曲、話劇、歌劇、舞劇、音樂會等藝術形式,記錄和再現駐村第一書記的身影、扶貧工作隊的日常、貧困家庭的奮鬥、鄉村建設的發展,展現脫貧攻堅的艱難歷程、萬眾一心的奮鬥狀態和告別貧困的歷史性變化。
  • 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作品 | 為平凡英雄畫像 為火熱時代立傳
    近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脫貧攻堅一線,精心採集生動故事,以戲曲、話劇、歌劇、舞劇、音樂會等藝術形式,記錄和再現駐村第一書記的身影、扶貧工作隊的日常、貧困家庭的奮鬥、鄉村建設的發展,展現脫貧攻堅的艱難歷程、萬眾一心的奮鬥狀態和告別貧困的歷史性變化。
  • 雲端搭橋藝術為媒,錦江區開啟助力爐霍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新模式
    雲端搭橋藝術為媒,錦江區開啟助力爐霍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新模式 2020-10-21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
    該展還囊括了特邀的一批表現脫貧攻堅、抗疫與復工題材的繪畫、雕塑、書法、篆刻、攝影的最新創作作品,力圖多角度呈現新中國成立以來脫貧攻堅歷史進程,全面展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團結一致,群策群力,共同在脫貧攻堅之路上不懈奮鬥的實踐與成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文藝是要為人民畫像、為時代立碑。
  • 各地作協積極推進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
    今年是決戰脫貧攻堅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各地作協近期積極組織作家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到鄉村進行實地採訪,並通過文學培訓、作品研討等舉措,推動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的繁榮發展。近日,湖北作協在武漢召開「全省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
  • 發揮設計創新優勢 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雖然遲遲不能開學,但是我校設計藝術學院很多師生宅在家裡卻一樣忙碌,有的團隊在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9月調研視察河南時對「光山十寶」系列產品提出的「注意節約環保,杜絕過度包裝」的要求,對原來有關「光山十寶」設計進行進一步完善;有的團隊在積極討論修改光山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設計;有的團隊在為蘭考鄉村振興設計絞盡腦汁……尤其是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更讓設計藝術學院師生們覺得要快馬加鞭
  • 專家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10月10日,由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承辦的「服務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社會學——北京市社會學學會2020年學術前沿論壇暨常務理事會會議」成功召開。20位特邀嘉賓和青年學者圍繞「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核心議題展開探討。
  • 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在京舉行
    7月15日,「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在京舉行本次會議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性鄉村題材創作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積極推進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創作」「提高站位,深入生活,充分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鄉村的歷史性變化和新時代中國鄉村的發展前景」「發揚鄉村題材寫作的優秀傳統
  • 脫貧攻堅題材劇創新升級 主題創作抒寫時代故事
    新華網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張淳)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從3月開始,講述易地扶貧搬遷的《一個都不能少》和聚焦青年人返鄉創業的《綠水青山帶笑顏》,拉開了今年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播出大幕。儘管都是反映脫貧攻堅的相同主題,但近來這些作品卻選擇了不同的切入角度和緊跟時代的題材內容,打破傳統「農村劇」刻板印象,最大限度的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 劉奇:當脫貧攻堅遇到鄉村振興
    來源:東方IC脫貧攻堅戰正處於三年攻堅期,鄉村振興正處於「三年取得重大進展」關鍵開局年,兩大戰略的政策契合度、實踐銜接度關乎後三年工作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近期,我們赴內蒙古、山東、山西、安徽、貴州、新疆和甘肅等省區調研,綜合各地情況,我們認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的共同點在於,都旨在做到「三個消除」,即消除絕對貧困、消除城鄉差距、消除社會偏見。所謂消除社會偏見,即消除長期形成的重城輕鄉的慣性思維,優先發展農業農村。
  • 茂名市舉辦「鄉村振興·美好生活」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
    許多村莊變得整潔美麗,文化設施日臻完善,鄉村產業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日益增長。鄉村變化發展和農民的富裕程度提升、文明程度提升,為文藝家們創作文藝作品提供了生動的素材。在中共茂名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茂名市文聯作出了組織文藝家深入鄉村採風創作的工作方案,分9批共360多人次到鄉村振興示範村高州市根子鎮元壩村委會橋頭村、化州市南盛街道平垌村委會湖豔村等30多個自然村採風創作。
  • 特色小鎮 藝術添彩(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藝術家採用主題牆繪、捲簾門彩繪、微景觀營造和公共空間的景觀化處理等手段,結合當地傳統文化元素,對村落環境進行藝術化改造,將傳統審美觀念與當代鄉村建設相結合。還有一些設計師,將藝術設計融入手工造物,使鄉村文創產品富有溫度和體驗性,呈現出兼具功能性與裝飾性的複合之美,成為一種「有效用的藝術品」和「限量的收藏品」,滿足了現代人對美好生活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 璧山區開展美術教師「描繪美麗鄉村 助力脫貧攻堅」寫生採風活動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徵行自有詩為人民畫像,為時代寫真11月 20 日,由區教師進修學校和區美術家協會共同舉辦的璧山區美術教師「描繪美麗鄉村 助力脫貧攻堅」寫生採風活動在大路街道大溝村舉行。
  • 美麗鄉村·藝術扶貧——中國美院藝術家走進大涼山,為脫貧攻堅收官...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韓緒、中國美術學院科研創作處副處長劉海勇代表藝術扶貧小組向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贈送畫冊書籍8月14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學院、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美麗鄉村·藝術扶貧:中國藝術家走進大涼山」活動於西昌圓滿落幕。
  • 沈小軍到華楠村調研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
    6月10日,在欽州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羅濱陪同下,欽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沈小軍到靈山縣太平鎮華楠村就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工作進行調研。沈小軍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風貌助推鄉村振興,要紮實推進鄉村風貌改造升級,不斷提升鄉村人居環境質量,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才得以增強。
  • 農民畫,描繪鄉村之美(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為慶祝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舉辦的「決勝全面小康——第二屆全國農民畫作品展」,生動呈現了新時代農村精神文化風貌。農民畫,再一次吸引社會各界的目光。近年來,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許多地方大力扶持農民畫創作,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專業組織,積極舉辦農民畫展覽、研討會、出版座談會等活動,促生了一批新創作群體與優秀作品,開創了農民畫發展新局面。
  • 全國新時代鄉村題材創作會議舉行 賈平凹等9位作家發言
    本次會議通過現場及線上視頻方式舉行,主會場設在中國作家協會,分會場為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作家協會。據了解,本次會議的主題是:「積極推進決勝全面小康、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創作」「提高站位,深入生活,充分認識十八大以來中國鄉村的歷史性變化和新時代中國鄉村的發展前景」「發揚鄉村題材寫作的優秀傳統,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塑造新人,書寫新史詩」。
  • 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亮相中國美術館 多幅浙江作品在列
    近日,中國美術館又一大展—— 「以美扶智——中國美術館脫貧攻堅美術作品展」 開展。展覽展出了近70年以來藝術家表現脫貧致富,生產建設,教育醫療,扶貧救災,抗疫與復工等主題的550餘件(套)作品,其中大部分展品為中國美術館館藏品,還有部分來自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