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網友多才!他們套用各種生活中廣泛傳播的語言體式,創造了諸如「淘寶體」、「凡客體」、「咆哮體」、「丹丹體」等網絡文體,蘊含諷喻、誇張、排比等多種修辭方式,反映民意、針砭時弊,受到了極大的追捧。有專家認為,這也是不斷創新的人民語言,它對豐富現代漢語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使用也必須注意場合和對象性質。
專家插話
語言應用要分場合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師侯靜認為,「只要是在不觸碰道德底線、在不傷害別人利益和感情的原則下,網民都可以藉助於『凡客體』或者是『咆哮體』來展現自我、表現個性,發洩自己。」她說,「隨著網絡文化的流行,人們個性表達的需求越來愈強烈,情緒自由宣洩的訴求愈來愈迫切。這才是各種網絡文體產生的土壤。從這個意義上,使用這些網絡文體是有益於其身心健康。」
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教師紀連海表示,「網絡文體,尤其是類似於『咆哮體』應該區分使用的場合,其用在私人感情領域的情緒宣洩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將之用於工作中、生活裡就不合適了。」
凡客體
「愛熬夜,不愛早起;愛看電影,更愛K歌;愛懷舊,也愛傷感;愛熱鬧,更愛一個人發呆;愛胡思亂想,也愛胡編亂寫;愛漂亮女孩,更愛懂事的女孩……我是張磊。」這是北京某高校一個本科生以「凡客體」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自畫像。
咆哮體
「看見記事帖就腿軟有木有!過節前就堆了一堆作業有木有!!節後回來還有幾門功課要交有木有!!!」這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一位同學對五一小長假的生活以「咆哮體」形式來進行的情緒表達。
搶奪關注
網絡文體傳播迅速
「凡客體」最早來源於韓寒和王珞丹等明星為某購物網站所拍的一則廣告,其廣告詞被網友不斷惡搞反而成為了「一個特定的網絡文體」。不少網友認為「凡客體」張揚個性,而且非常搞笑。
而「咆哮體」則最早源於在網絡回帖和聊天時,網友們為了表達自己強烈的感情,在每一句話後附加若干個連續的感嘆號。據說,其「鼻祖」是一篇名為《學法語的人你傷不起啊!》的帖子。這個網絡文體通常包含樂觀自嘲的情緒,被網友們廣泛模仿,傳播極為迅速。
事實上,類似的網絡文體還有「丹丹體」、「淘寶體」等,這些網絡文體通常具有精短、形式固定、便於記憶傳播、幽默搞笑等特點,一旦產生就會慢慢演變成一個「文字遊戲」,在80後、90後網民中廣為流行幾個月之後,就會被逐漸淡忘,在一定程度上類似於快餐文化。
網友熱捧
便於個性表達受歡迎
大學生張磊喜歡「凡客體」,並偶爾用其表達自己、展示自己。他說,「我是凡客,我不咆哮,但是我經常會關注我的同學朋友,他們有很多會咆哮、在咆哮」。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唐同學說,「最初我就是覺著好玩,還有看到好多的朋友,都在『有木有』、『傷不起』,就嘗試著模仿一下,慢慢地發現不自覺地就會用此種方式來宣洩情緒,高興了、悲傷了都『咆哮』一下。」還有被網友譽為「咆哮體」教主的馬景濤隨著咆哮體的持續走俏,其人氣也一路升溫。在他的微博上,網友們爭相用咆哮體留言,終於馬景濤只好回應說「謝謝大家的關注,你們的厚愛我還不起」,一言既出彼此娛樂。
不少網友都認為,各種網絡文體或張揚個性或感性抒情,非常適合個人表達,這都是受歡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