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諸葛漪)以「菖菖的人你們傷不起」「有木有」加上大串感嘆號為特徵,各種各樣的咆哮體正在網絡蔓延。如果說去年網絡流行語「神馬都是浮雲」需要花時間理解,那麼直白的咆哮體獲得的共鳴更加直接而迅速。
誇張調侃寫咆哮體
在網絡聊天、微博和論壇中風行的咆哮體,最早出現在豆瓣網「景濤同好組」。組員們以調侃演員馬景濤為樂,因為他扮演的不少角色表情誇張、臺詞咆哮,並伴以大量反問句和感嘆句。小組因此有了口號「風在吼,馬在嘯,景濤在咆哮,景濤在咆哮!! 」,吸引註冊者不下8萬。
而咆哮體在網絡的全面爆發,源於近日一篇名為 《學法語的人你傷不起!!! 》的帖子。帖中有連篇累牘的感嘆號和語氣詞「啊」,抱怨法語難學。該帖由社交網站紅到微博,迅速有了英文版、西語版、日語版。各行各業的咆哮體應運而生,以誇張手法描述工作學習中的艱辛。王菲在微博上轉發《喜歡王菲的人你更加傷不起》並評論:「這通劈頭蓋臉,怎麼覺著臉上沾滿口水,重得抬不起頭來啊!有木有。 」
文字戲仿由來已久
網絡文字戲仿風由來已久。如天涯社區常以《知音》雜誌標題風格給童話、寓言、故事等重新命名,《白雪公主》成了《苦命的妹子啊,七個義薄雲天的哥哥為你撐起小小的一片天》,帶動「知音體」流行;「梨花體」諧音「麗華體」,因詩人趙麗華名字諧音而來,其部分作品詩行等同斷句;凡客體源於凡客誠品廣告,以「愛……,不愛……,是……,不是……,我是……」為格式的敘述,從名人賈伯斯到動畫角色灰太狼都成為 「被凡客」對象。網友們還曾一度用「一枝紅杏出牆來」作為諸多中國古詩的下聯,也有網友將身邊事實代入古詩、古詞等格式,被到處轉載。 2011年開年傳播的網絡流行語「見與不見體」,源於《非誠勿擾2》《宮鎖心玉》捧紅小詩《見與不見》,網友們有感而發,各種仿寫版本備受追捧,甚至被廣告與歌詞引用。
不為咆哮只為解壓
和之前流行的各類網絡文體一樣,咆哮體的戲謔和娛樂功能,讓它在短時間內大紅大紫,引起眾多年輕人的共鳴,看者認為是惡搞,參與者覺得更像解壓。以咆哮口吻訴說自己的遭遇和感受,成為宣洩壓力的途徑。網友評論:「『咆哮』是因為生活裡有種種煩惱,而你吼出來就不覺得煩了。」「娛樂一下,以求心理的平衡。 」越來越多人用一連串感嘆號造句時,未必有那麼多需要咆哮的內容,只是以模仿咆哮為樂,獲取集體認同感。圍觀咆哮體,樂趣不在感嘆號有幾個,有趣生動的內容仍然是吸引點擊率的關鍵。
咆哮體能紅多久?按照以往慣例,這類網絡流行文體被瘋狂轉發的壽命,大多只有一個月。如果有新創意出現,網友們會迅速棄舊逐新,有人戲稱這種現象為「網絡集體痙攣」。在眼花繚亂的知音體、梨花體、凡客體、咆哮體過後,下一次網絡創意的爆發頻率將更快。
(責任編輯:小書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