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為什麼杜甫被稱為「老杜」,而李白沒有被稱為「老李」?
因為,杜甫未曾年輕,而李白從未老去。
在中國文壇上,沒人不識李白和杜甫,沒人不識詩仙與詩聖。他們就像。如果說李白是白天裡的一輪太陽,那麼杜甫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在歷史長河裡熠熠生輝。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而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這就言明了杜甫的詩大都深沉厚重,或帶有少許的悲傷,或帶有濃濃的悲愴。其中有一首詩,即使只有短短的28個字,全詩也沒有出現悲字,卻到處都瀰漫著深深的悲傷。
清代的蘅塘退士評選《唐詩三百首》的時候,也將杜甫的這一首詩評為「七絕壓卷之作」。
評語為:「 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乙悽涼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絕此為壓卷。」
到底是哪首詩可以得此殊榮呢?又為什麼是這首詩可以從1400首詩中脫穎而出,獨得恩寵呢?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首《江南逢李龜年》。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江南逢李龜年》,領略那份貫穿全文的悲傷。
一、七絕壓卷之作:《江南逢李龜年》
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首詩的大意就是:想當年,在歧王府裡和崔九家裡老是能看到李龜年。如今正好是江南大好風景的時候,我又遇見他了。
這首《江南逢李龜年》是老杜寫景抒情之名篇,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在歷代廣為傳頌。這首詩估計大家初中就會背了,內容既簡單又普通,用詞也看不出什麼精妙。然而仔細品讀卻是句句皆悲,字字是血矣。
李龜年究竟何許人也?原來,李龜年是唐朝時期的音樂家,是樂壇炙手可熱的人物。他不僅擅長寫歌,還擅長作曲。因此,受到了很多王公貴族的喜愛,連當時的統治者——唐玄宗,對李龜年的才華也是相當認可。換句話說,李龜年在當時,絕對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是開元年間音樂家的大咖。
那麼,老杜是這首七絕壓卷之作《江南逢李龜年》,究竟寫的是什麼?他寫的不是江南風景,更不是久別重逢,他寫的是大唐盛世凋零的一曲輓歌….
二、杜陵七絕壓卷之作,橫逆不可擋。
遙想當年,李龜年乃盛唐時的著名樂工,一曲賞金不知數,深受唐玄宗寵幸。然而,天寶十四年,一場突然起來戰亂,改變了大唐的國運,也改變了李龜年的人生。杜甫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安史之亂,唐玄宗倉皇出逃,避難巴蜀。樹倒猢猻散,李龜年也流落江南。安史之亂本因唐玄宗安逸享樂而起,李龜年又是供唐玄宗享樂的伶人。其實李龜年自己正是安史之亂的禍源之一,只不過這一切他渾然不知。就像春風吹落江南的某片樹葉一樣,對於草木本身只會覺得這是一次與春風的浪漫邂逅,但這已經早給芳菲落盡拉開了序幕。
當年的一代巨星,今日只得靠賣唱為生。遙想當年唐朝歌舞昇平,當年輝煌盛世,如今卻早已物是人非。曲子還是原來的曲子,李龜年不再是當年的李龜年,大唐盛世也一去不復返了,怎能不讓杜甫感傷?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世間最大的悲涼莫過於此吧。
清代文學家邵長蘅,曾評價《江南逢李龜年》:「子美七絕,此為壓卷。」大意是說,這首詩是杜甫七絕詩中的壓卷之作,可謂實至名歸。
三、全詩無一悲字,卻處處皆悲。
一代巨星靠街頭賣藝為生,詩人本身也顛沛流離,游離在死亡邊緣,國家已亡。
離人尤在,繁華漸去,誰人曾料這紅塵亂世。
可嘆這亂世,然而更可嘆的是在顛沛流離的落魄中老杜認出了李龜年,卻不知李龜年是否還能認得出他,那個曾經頻頻受邀於王府貴宅前途無限的風光少年?
公元770年,與李龜年重逢的那一年,杜甫已經59歲了,而李龜年比杜甫年紀還大,他們還有再相見的可能嗎?沒有了,沒有什麼未來了。見過李龜年之後,杜甫也走完了他人生最後的一段路。
蔣勳老師曾經說,你不管從什麼階段開始讀詩,從什麼人開始喜歡詩,最後在那裡等著你的,一定是杜甫。
當你披荊斬棘,甚至洗盡鉛華,歷經滄桑之後,驀然回首,此情此意,燈火闌珊下,皆在杜甫的詩裡。杜甫就是這樣一個悲情人物。
詩聖之後,再無聖詩。有杜老之才者,無杜老之遇;有杜老之遇者,無杜老之才。倘真有哪個不幸的才子又逢此難,又豈敢保證有杜老之老胸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