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文化傳承者

2020-12-10 華夏經緯網

    凌曉芳在收集整理客家服飾和銀飾(6月10日攝)。

    1992年畢業於竷南師範學院藝術系美術專業的凌曉芳,20多年來致力於客家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是江西省省級非遺項目「定南客家婚嫁習俗——哭嫁」「定南客家穿戴習俗」代表性傳承人廖雲白的傳承人。多年來,她利用業餘時間在民間收集到客家童帽(也稱繡花帽)、服飾、銀飾、繡花鞋5000多件,並創作客家風情油畫「青梅往事」系列作品。據悉,贛南是歷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當今客家人重要聚居地。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蔣洪亮在創作贛南客家瓷畫像(6月10日攝)。

    今年39歲的蔣洪亮是江西贛南客家瓷畫像的第三代傳承人。多年來,他自創了直接用彩色顏料繪製瓷畫肖像的「真彩瓷像畫法」,被列入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客家瓷畫像發端於清代晚期,運用民間紙像的繪畫技法,藉助景德鎮獨特的燒瓷工藝,將人物或景物畫於瓷板、瓷盤、瓷瓶等白胎瓷品上,最終形成的瓷像作品光澤亮麗,層次豐富。據悉,贛南是歷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當今客家人重要聚居地。新華社記者楊榮榮攝

 來源:新華網江西頻道 

相關焦點

  • 走進贛南客家文化,讀懂贛南客家風俗,深入贛南客家飲食
    贛南客家是以漢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各種少數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客家一詞是客家名系的統稱,也是指客家人的簡稱,那麼客家名系是怎麼形成的呢?客家民系在歷史上和大部分其它民系一樣,由於戰亂、饑荒等原因古代中原漢族逐漸南遷,慢慢和現在的粵、閩、贛當地居民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客家,今天小編就主要講贛南客家,看看你們都知道客家的那些文化習俗呢?贛南客家文化歷史悠久,含有豐厚的內容,包含有宗族文化、飲食文化、居民文化、方言文化、服飾文化及歷史人文,今天小編主要和各位觀眾老爺們講客家文化、風俗、飲食。
  • 贛南採茶戲勇做傳承客家文化使者
    (人民網)  贛南採茶戲發源於安遠縣九龍山一帶,它以「九龍茶燈」為基礎,吸收贛南其他民間藝術,流傳於贛南、粵北、閩西,傳播到廣西桂南一帶,是江西採茶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它以貼近生活的戲劇內容,幽默風趣的喜劇風格,短小精悍的「三角班」體制,運用矮子步、扇子花、單袖筒及模擬動物形象的表演藝術,深受客家人的喜愛,它成為百花園中一朵豔麗的山茶花,成為了傳承客家文化的使者。
  • 僑界代表籲加快建設「贛南客家文化實驗區」
    中新網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王劍)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僑聯專職副主席陳世春12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贛南是「客家搖籃」,建設國家級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對建設客家人共有的精神家園有深遠的意義。
  • 贛南圍屋,客家文化的特殊名片
    贛南遍布崇山峻岭,南嶺、武夷、羅霄三大山脈蜿蜒交匯,構成了「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地理概貌。在這片擁有3.946萬平方公裡的贛南丘陵山區,生活著800多萬客家人。
  • 贛南客家民俗的「萬種風情」
    贛南就是現在的江西南部,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之一,客家民俗文化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它歷史悠久,內容豐厚,質樸無華,務實避虛。史載,舊石器時代贛南就有居民,但地處邊陲,被視為「蠻荒之地」;漢高祖四年建贛、於二縣隸豫章郡;唐末黃巢起義,部分漢民遷居到贛南,成為第一批「客家先民」;南宋時期,朝廷南遷,一批漢民遷居到贛閩粵三角區,同畲瑤等土著居民發生血緣和經濟文化交融,形成客家民系,《府志》中「唐始有士,宋始有名士」的記載說明,贛南在唐宋以後經濟文化才有較大發展;明末清初,贛南由於滿族鐵蹄的蹂躪和瘟疫
  • 贛南客家風俗是怎樣形成的?
    ,客家民俗文化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她不僅保留了古老漢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還吸收了畲、瑤等族的優秀文化和風俗,從而使客家民俗文化千情萬種、獨具特色.成為漢民族文化中光彩奪目的一頁。贛南客家民俗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民俗活動一年四季均有舉行。而它又以其古樸和充滿濃鬱的鄉土氣息而為世人所矚目。
  • 江西贛南最具魅力的客家民俗文化形式
    贛南客家先民在一千多年的墾殖生產生活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客家民間文藝。她既是對中古時期中原漢族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同時融入了畲族與其他民族文化元素的內容和形式,形成了今天的贛南客家民間文藝,是客家人心底的呼聲,生命的歌唱,也是客家兒女的知音和伴侶。
  • 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客家文化保護漸展開
    現在海內外的大多數學者都認為,贛南是中華客家文化的發源地。這次由贛州外宣辦組織的追尋客家文化採訪,讓記者大開眼界!客家圍屋保護,令人稱道剛到龍南縣,縣委宣傳部長江樹華就給記者講述了關西圍屋的故事。這就是歷史文化名村贛南古村白鷺,一座客家文化瑰寶,深藏在距離江西贛州市70公裡外的贛縣邊陲。佔地3萬多平方米,69棟古祠堂,數十棟古民居,白鷺村是贛南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古民居村落。白鷺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36年的南宋紹興年間,自始祖鍾輿遷居至此,經過870多年的繁衍,已經發展到擁有400多戶近3000多村民的大村落,絕大多數是客家後裔。
  • 「客家搖籃」贛南之客家民系
    贛南因其先天的地利,成為接受自北南遷移民中最早、最多的地區,一個巨大的客家族群從這裡發展、壯大……  說到客家民系孕育的「搖籃」,客家研究專家、《贛南客家》雜誌副主編廖軍說:「贛南當之無愧。」他談到:贛南的客家問題研究也有十幾年了,本地和中外的一大批專家、學者對贛南在客家民系形成過程中的地位有了充分的認識,其中本地客家研究專家、《贛南客家》雜誌主編鐘東林的「搖籃論」較有代表性。
  • 尋找贛南客家文化—擂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客家擂茶是贛南獨特的茶飲料。贛南客家人的飲茶習俗,也是古代飲茶習俗的延續,更是我國唐宋時期點茶習俗的活化石。據當地史料記載:客家擂茶由漢魏的粥茶和唐宋的鹽茶衍變而成,始於黃河以北,客家祖先把它帶到贛南,因其歷史悠久,飲者眾,故而獨樹一幟。
  • 展現客家文化 贛南民俗音畫《客家兒郎》在北京上演
    贛州是客家搖籃,以客家文化為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分布廣泛、特色鮮明。以勤勞、刻苦、踏實、純樸、熱情而著稱的贛南客家人孕育形成了鮮明的客家文化,是贛南人民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尋根、溯源、寄情、銘志,《客家兒郎》以贛南客家為背景,集中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和贛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華。全劇將傳統舞蹈、戲曲、雜技、傳統音樂等多種贛南客家「非遺」藝術表現門類、幾十種非遺民俗集結一體。
  • 「贛南茶葉第一村」:客家文化的積澱升華( 1 / 6 )
    「千山環野立,一水抱村流」,九曲彎彎的河谷,巍峨的龍頭山,群山雲海簇擁著一個美麗村莊——上猶縣梅水鄉園村,贛南茶葉第一村。中國網 李雲鵬 攝中國網5月6日訊 5月6日上午,「聚焦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兩周年——全國網絡媒體看贛州」大型採訪活動一行記者來到了贛州市上猶縣。
  • 兩岸攝影家走進江西瑞金聚焦贛南客家文化
    7月19日,近40名海峽兩岸老中青年攝影家走進江西瑞金,開展「兩岸攝影家閩贛粵客家行」交流創作活動,用鏡頭聚焦贛南客家文化。 李麗丹 攝中新網瑞金7月20日電 (李麗丹)19日上午,近40名海峽兩岸老中青年攝影家走進江西瑞金,開展「兩岸攝影家閩贛粵客家行」交流創作活動,用鏡頭聚焦贛南客家文化。據介紹,此次活動由海風出版社、臺北攝影學會聯合舉辦,是「兩岸攝影家·兩岸行」系列活動之一,該活動已連續舉辦了19年。
  • 客家文化|逐漸消逝的地方文化瑰寶——贛南採茶戲
    那種熟悉之感,初看之下是由方言造成的,但其實還有另一個更深的原因——採茶戲中的已遠去的生活中飽含著客家人先輩的苦難和歡樂,歷經數百年的傳承之後,採茶戲已形成我們文化中難分難解的一部分。當然,由於客家話和普通話差別比較大,帶客家口音的普通話也不像帶廣東和廣西口音的普通話喜感,這也就造成了以它為基礎的藝術不能在大範圍內傳播。但是,在本地人中卻非常容易引起共鳴。可以說,以贛州當地方言配音的視頻和以方言翻唱的歌曲都只是截取了採茶戲的一個部分。接下來先簡要介紹一下贛南以及採茶戲吧。
  • 江西贛州立法保護贛南客家圍屋
    新華社南昌2月27日電(記者鄔慧穎)《贛南客家圍屋保護條例》近日獲江西省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批准,將於3月1日起施行。這意味著贛南客家圍屋將獲得富有地方特色、針對性更強的法律保護。  據介紹,贛南客家圍屋是歷史上贛南居民為聚族而居建設的四面圍合、有防禦性設施的民居,極具歷史研究、文化、旅遊等價值。
  • 贛州客家文化精髓贛南民俗音畫《客家兒郎》隆重上演
    主題內容分為「天籟之聲、人之初、人之子、人之夫、人之父、歲歲年年」六個章節的不同視角,展示了贛南客家人耕讀傳家、敬祖睦宗、崇文重教、勤勞善良的優秀品質與登高望遠、愛家衛國的敞亮胸懷,彰顯了客家人開拓進取的、興家報國的價值取向。聚焦構成客家兒郎獨特生命樣態的民系傳承和生活滋養,在這個最具民俗特色的環境裡盡情地宣洩和流淌。
  • ...留住鄉愁——贛州市紮實推進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
    (資料圖片)非非 攝漫步鬱孤台歷史文化街區,你可以在客家瓷畫傳習所體驗客家瓷畫技藝,也可以在小戲臺前一睹贛南採茶戲的風採;徜徉在大餘丫山,古法榨油、熬紅糖、彈棉花等20餘種土法工藝的現場展示,不經意間就喚起你濃濃的鄉愁……贛南客家文化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生態保護工作密不可分。
  • 《贛南客家採茶戲研究》於近期正式出版發行
    客家新聞網訊 吳迪 記者彭璐報導:6月5日,記者從贛州市社聯獲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贛南客家採茶戲研究》於近期正式出版發行
  • 贛南採茶戲:客家藝術一枝花
    這個在贛南大地上土生土長的民間戲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稱為「中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這個在贛南大地上土生土長的民間戲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稱為「中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客家藝術中最絢麗的一朵奇葩」、「客家藝術一枝花」,它依然在江西及周邊省市的劇院、廟宇、宗祠、鄉間上演,為客家人矚目。源起美麗傳說安遠縣九龍山,重巒疊嶂,茶林逶迤,是贛南採茶戲的最早發源地。
  • 春節裡的贛南客家擂茶風俗
    春節裡的贛南客家擂茶風俗 2015-02-26 18:58:31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贛州2月26日電 題:春節裡的贛南客家擂茶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