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就是現在的江西南部,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之一,客家民俗文化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它歷史悠久,內容豐厚,質樸無華,務實避虛。
史載,舊石器時代贛南就有居民,但地處邊陲,被視為「蠻荒之地」;漢高祖四年建贛、於二縣隸豫章郡;唐末黃巢起義,部分漢民遷居到贛南,成為第一批「客家先民」;南宋時期,朝廷南遷,一批漢民遷居到贛閩粵三角區,同畲瑤等土著居民發生血緣和經濟文化交融,形成客家民系,《府志》中「唐始有士,宋始有名士」的記載說明,贛南在唐宋以後經濟文化才有較大發展;明末清初,贛南由於滿族鐵蹄的蹂躪和瘟疫,人口銳減,閩西和粵東則因人口膨脹和「遷海令」,沿海居民向內地擠壓,部分人回遷到贛南,與世居贛南的客家交錯奠定了贛南居民的現代格局。
俗隨時變,隨著社會的發展,時至今日,雖然各階層禮儀繁簡不同,但都有一些既鄭重又隆重的儀式。
贛南客家婚喪禮俗既承《六禮》又有創新。既有議婚,定親,哭嫁,過娶,坐性,鬧房等,也有傳統節目如「喜相逢」「借問橄欖」「姜太公釣魚」。婚後舊俗有「三朝看嫁妝,四朝回面,五朝入廚,六朝洗手,滿月送藤盤」等喜慶餘音。
贛南客家民俗活動一年四季均有舉行。如春節期間有龍燈、蛇燈、鯉魚燈、馬燈、獅燈表演;端午節有龍舟競賽;中秋節有「放孔明燈」、「請月光姑娘」等活動。另外還有刀山表演、單人蚊帳戲、車馬燈、跑馬飛、九龍山採茶、南鄉大堂音樂、祥龍表演,令人賞心悅目。這些古老而鮮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彩呈現,展現客家人源源流長的創造活力,體現的是客家文化的傳統和審美情趣。
贛南客家祠堂和圍屋是獨具特色的客家建築。祠堂對客家人來說是一種精神和文化,客家人有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祠堂及族譜很能反映其宗教文化。贛南現存不少明清時期的祠堂,建設風格別致,文化內蘊深厚,是海內外客家後裔尋根問祖的精神載體。而圍屋多為方形,是頗具特色的客家民居,被建築學家們譽為民居建築史上的奇葩,且文化內涵豐厚。
贛南客家方言被學術界稱為研究古漢語的「活化石」,俗稱「客家話」。客家語言經久不衰,除了客家子孫繁衍昌盛之外,另一因素,是因為它本身具有鮮明的個性。
贛南客家的飲食分為家常菜和宴席菜。招待貴客用酒娘蛋、擂菜;宴請和逢年過節吃「四盤八碗」,即用四個大盤和八個大碗盛菜。內涵深刻,鄉土味濃,有些菜餚飲譽海內外。
歷史沉澱使這些文化遺產時隱時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或沉澱或消失。發掘和傳承成為不可忽視的責任。看看圍屋、聽聽山歌、喝喝那擂茶,怎能不令人心曠神怡。
除了這些你了解的贛南客家風俗還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