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邊的城市之開封:超越歷史性的苦難與輝煌

2020-07-16 方塘智庫
黃河邊的城市之開封:超越歷史性的苦難與輝煌

文丨劉樂樂(方塘智庫黃河文化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

興也黃河,敗也黃河。或許只有像開封這樣有著史書一般記憶和小說一樣傳奇的古都才能以自己的一次次掩埋託起自己的一次次新生,演繹出一座城與一條河跨越數千年生死攸關、牽扯不斷的動蕩故事。隔著泛黃的書頁,我們尋覓這座古都曾經「夷門自古帝王州」的絕代風華,也感嘆「東京夢華銷盡」,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美人遲暮。

但在與時光的對視中,開封這座城市從來不乏知名度。1994年,《經濟日報》推出《開封何時能「開封」》的系列報導,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開封立即成為全省、全國的輿論中心;2005年,紐約著名專欄作家克裡斯託夫有感而發題為《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的文章,引起強烈反響,河南省委從執政能力的高度,提出了鄭汴一體化的構想,這是省會搬遷後50年中最為利好的消息,再次把開封發展置於討論的風口浪尖;2019年,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開封立足自身資源、區位和政策優勢,深入挖掘古都向上生長的中原力量,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黃河邊的城市之開封:超越歷史性的苦難與輝煌

有學者說,從大梁城變廢墟到大運河的開通,開封用了800年走向了輝煌,而從靖康之難到今天,開封又經歷了800年風雨滄桑。對於一個城市來說,八百年一輪迴,興起、發展、鼎盛、沒落,興衰迭變。可以說作為「八朝古都」的開封擁有解讀中國古代文明的話語權,無論是對於河南、對於中國乃至對於世界,開封都是一個無可替代的文化地標,研究開封城市對研究中國城市特別是黃河邊城市的發展演變規律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1、開封之於黃河文化的獨特價值和地標意義

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曾指出:「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處在經常不斷的變化中,那麼只想了解它的今天,而不過問它的『昨天』和『前天』,顯然是不夠的。」坐落於黃河岸邊的開封,今城區北距黃河已有10公裡之遙,黃河對其影響僅限於防洪、除澇、灌溉、城市生態用水等功能,但從歷史上來看,沒有哪座城市的命運,能像開封那樣與水緊密相聯。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掘開鴻溝堤壩,水淹大梁,大水三月不退,大梁城成為一片廢墟。自此,開封城走完了其城市發展史上的第一個光輝歷程,進入了長期的衰沉期。隋、唐之際乃至五代數百年間,開封的歷史地位急驟上升,到北宋走向極盛,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黃河充足的水源,興建了完備的水系網絡,解決了城市飲水的問題。

然而,隨著金元之後的黃河改道,河床一步步逼近開封,在黃河水的多次吞噬和黃河泥沙的不斷淤積下,處於黃河北岸的開封城,屢遭洪水侵襲,一時之間開封城內幾成汪洋大海,所有的盛世繁華就此消散。

雖然這座不屈的城市一次次頑強地在黃河衝積的泥沙中重新站起,無奈再也沒有了昔日首都之地理優勢,開始了屬於自己的「後都城」時代。從此,開封城的命運便與黃河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數百年裡,黃河水曾多次湧入開封城內,對於開封城的興衰幾乎近於決定性的了。

與等待千百年後考古的龐貝古城不同,歷經兵災水禍、興衰迭變的開封城兩千年來雖名稱時有變更,行政級別或升或降,城市規模屢有盈縮,但有一點亙古未變,即開封從來沒有消失,開封的地方性文化也沒有間斷,開封作為一個具備城市眾多屬性而又具有自身特點的城市始終存在。

黃河邊的城市之開封:超越歷史性的苦難與輝煌

透過縱橫交錯的街巷、宗教文化建築、古樸的城牆以及代代相傳的祥符調我們看到的不僅僅只是殘存在表面的滄桑歷史,更深層次的還有屬於開封這座城市的獨特性格,這種性格包涵著諸如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各個層面的歷經千年而積澱下來的有益於城市向前發展的人文要素。

因此,開封民間有「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的諺語。但與西安、洛陽、北京等古都多有遷移不同,世居於此的開封人民在洪水戰火退去之後,並未就此離開滿目瘡痍的城市,而是用勤勞的雙手建設高大的城牆,氣勢恢宏的宗教、文化建築,但其城市格局很少發生變化,城市中軸線一直沿用,城市核心區歷代重建,城市框架代代傳承,如此恪守舊規,實屬罕見。

而在這建後毀滅,毀後重建的反覆中,如今的開封城地下3~12米處,至少疊壓6座城池,即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東京城、金汴京城、明開封城和清開封城。

城市的疊壓其實就是文明的疊壓。開封「城摞城」奇觀是開封人長期與黃河泛濫災害鬥爭與相互適應的產物,是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現象,滲透在大街小巷的民俗民風裡,傳承在世世代代開封人的血脈中,最能代表黃河精神、華夏精神,象徵著中華民族不畏困難的決心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學者陳慶江說過:「政區治所在每一個時期的狀貌都主要是地理和人文相互碰撞後結合的產物。」在我們看來,朝代的興衰更替,黃河的改道決堤,這兩個互為作用的因素數千年來構成開封發展演變的橫縱坐標,或是輝煌、或是苦難,開封與黃河榮辱與共,休戚相關。

2、黃河在開封建設中的角色扮演和發展機遇

前塵往事儘是雲煙,1000年前的開封盛世繁華璀璨奪目,1000年後的開封蕭條落寞敗落如斯,這巨大的落差無不在昭示著:世事無常,居安思危。而我們若想對一個城市進行全方位的剖析、透視性的研究,不僅要關注其鼎盛時期,更要探究其衰落的內在原因。

黃河邊的城市之開封:超越歷史性的苦難與輝煌

俗話說,交通與水利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命脈。縱觀世界城市發展史,作為地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大都與交通樞紐相共生,與便利的水利相依存。開封也不例外,每一次的興盛無不與發達的交通、水利息息相關,戰國鴻溝水系的開通促進了大梁城的興起、汴河的開鑿帶動了汴州城的繁榮、四大嘈渠的形成促成了東京的鼎盛,一時風物堪魂斷,汴京富麗天下無。

而每一次的衰落也無不受黃河頻繁決溢、泛濫、改道的影響,北宋後期水利廢弛,運河淤塞日益嚴重,趙構遷都杭州,從此開封失去了國家政治中心的地位。

到了元、明、清時期,漕運改由大運河承擔,政治中心和交通樞紐均發生了改變, 開封逐漸由一個具有全國意義的城市,淪為一個地區性的政治、經濟中心。

近代以來,中國陸續修建起了鐵路,然而黃河的存在塑造了開封的地理形態,使其錯過了成為中國鐵路網心臟的機會,隔壁的鄭州則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縣城一躍成為日新月異的國家級中心城市。

城市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外界時刻進行物資和人口的流通是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我國古代大多數城市往往由於地處交通要道,加強了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的聯繫,逐漸成為通都大邑。而像開封這樣的城市,由於交通路線的改變、失去交通樞紐地位而衰落的城市,在人類歷史上更是比比皆是。

老子有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兩千年來,這座城市,有過繁華富庶的風流過往,也有過血雨腥風的刀光劍影,更有著悲壯倉惶的兵敗如山倒。如今所有的這些均已被深深地塵封在了厚厚的黃土之下,變成了遠去的遺址。

黃河邊的城市之開封:超越歷史性的苦難與輝煌

但黃河對開封城市演變的影響既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也是一個整體對部分的影響。因此,要使開封經濟在新時代得到快速發展,就必須要加強對黃河的現代化治理,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立足開封文化資源優勢、紅色基因轉化優勢、鄭汴一體化先發優勢和黃河研學資源優勢,兼顧生產、生活和生態三方面,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強力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作,深入打造沿黃生態廊道,鄭汴港生態綠心建設,推動生態一體化,夯實生態文化有形載體,進一步豐富生態文化內涵,精心打造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生態文化品牌,實現黃河沿岸的文化復興、產業繁榮、鄉村振興,推動開封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

歷史的軌跡並不像通常所說的「一事成功百事順」,西方學者將此稱為「受到阻滯的領先法則」。該法則認為,最具適應性、最成功的社會要在轉變時期改變和保持自己的領先地位,是極為困難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後社會更有可能適應變化,突飛猛進。

我們認為,擁有五座帝王城作為根基的開封同樣適用於這一法則。或許對於開封,未來最好的發展是收藏好這些遺蹟,在歷史的託舉上,盤活文化建設的棋局,在政策的支持下,推動開封生態保護,打造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讓每一個尋聲而來的人都能找到心中所許。

參考文獻:

1、席明旺. 交通、水利與城市的興衰[D].四川大學,2007.

2、李志恆,丁聖彥. 黃河對開封影響的整合分析[C].中國地理學會,2004.

3、陳平原,王德威,關愛和.開封: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相關焦點

  • 開封城摞城:見證黃河兒女精神氣質
    比起聲名遠播的開封鐵塔、小吃,乃至活色生香的《清明上河圖》,城摞城遺址才是了解七朝古都的正確打開方法。它用層層疊壓的道路、城門和院落,構成了漫漫兩千年歲月的年輪,銘刻著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蘊藏著黃河兒女的精神氣質。開封順天門城摞城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層層疊壓的地層剖面清晰可見。在這裡,時間是立體的,通過上下位置,一眼就能分辨出年代的遠近。
  • 多災多難的城市開封
    開封古稱大梁、汴京、啟封,西漢的時候為了避諱漢景帝劉啟的名字,改為開封,六朝古都之地,人文薈萃之城,這裡的地下埋著七八個朝代的城市,流傳著「開封城,城摞城,城下埋著六座城」。被埋地下的古代城市遺址開封因居於黃河南岸,經常被黃河水所淹沒,為什麼會這樣呢?
  • 開封:黃河岸邊「最河南」的藝術之城
    而開封,這座神奇的古都,數次被滾滾黃河淘盡鉛華、被黃沙深深淤埋於地面之下,但卻一次又一次地摞城而起(且自唐以降城市核心區和城市中軸線千年未變)。與之相伴不衰的,還有那些歷經千年傳承、至今仍獨具魅力的藝術文明,共同見證了中華民族非凡的創造力和頑強的生命力,展示著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精神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 「2020網絡名人讀中原」看開封與黃河的悠悠往事 跟網絡名人逛吃古城
    「興也黃河敗也黃河」 看開封與黃河的悠悠往事地處黃泛平原腹地的開封,是歷史上受黃河影響最為深刻的城市之一,既有歷史上「八朝古都」的輝煌,也曾飽受水患、戰亂的苦難。在黃河文明的浸潤下,開封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戲曲之鄉」「木版年畫之鄉」「汴繡之鄉」「菊花之鄉」「中國書法名城」等美譽。開封的黃河文化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有柳園口溼地保護區、黃河生態水資源保護地、河南省重點保護文物倉頡墓和倉頡碑、造字臺文化遺址、林公堤、馮玉祥治黃工程紀念碑等文物遺存。
  • 【開封黃河故事】以水為兵:從未走遠的歷史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歷史上也是一條多災多難的河流。黃河下遊頻繁潰決泛濫,給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帶來無盡苦難。據記載,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黃河在下遊決口的年份達543年,平均約4年半一次,有的一年中決溢多次,總計決溢達1590次,素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在歷代決溢中,有些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有些則是統治者以水代兵、人為決口的結果。這些以水代兵的決溢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 城市文化之開封——一個曾經依次以東京、北京、南京命名過的城市
    清明上河圖只是我們城市的一角《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期、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 北宋時代的都城汴京又叫東京開封府,是在五代時後梁、後晉、後漢和後周四代建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走進黃河」行丨開封「城摞城」順天門遺址博物館最早2022年可與...
    大河網訊 (記者 宋向樂)提起開封「城摞城」遺址,很多人想到的就是黃河改道給這座城市帶來的苦難。但公眾如何能更全面地感受到這種歷史苦難的存在?11月9日,跟隨「走進黃河」集中採訪團採訪的大河網記者獲知,開封順天門遺址博物館計劃於2020年上半年開工建設,建設周期為2年,也就是說最早2022年便可與公眾見面。「古都開封地處黃河南岸,歷次黃河水患使開封從戰國時代到清代2000多年間的6座古城池深深淤埋於地面之下,人們又一次次地在原址上重建家園,掩埋在泥沙深處的座座古城,如『』疊羅漢』般疊壓起來。」
  • 《開封黃河文化叢書》首發式暨 「千秋偉業——新中國成立以來開封市 治理黃河成就展」將於明日開展
    古城開封這顆黃河岸邊的明珠,與黃河有著源遠流長的關係。開封伴黃河而生,因河而興,因河而衰,開封人民熱愛黃河,感恩黃河,敬畏黃河。開封歷史上的每一次精彩都得益於黃河,時而溫順、時而桀驁的黃河,四季榮枯豐欠清濁皆造化所成,當我們沿著黃河生態廊道,觀賞堤岸花紅柳綠,夕陽西下,登上黃河臺,遠望滾滾黃流是何等雄渾博大,就像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世代中華兒女,數千年來,篳路藍縷、歷盡滄桑,在拼搏奮鬥中不斷創造新的奇蹟、走向新的輝煌。
  • 黃河上的古都——安陽、開封篇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哺育了中華文明,也哺育著沿岸都城,位於黃河中下遊平原的河南省,就有安陽、洛陽、開封和鄭州四座城市,曾經是統一王朝的都城。 黃河水流如同靈巧的雙手和手臂,整合起連綿山脈、丘陵和四方交通。
  • 以前那麼輝煌的開封和洛陽,為什麼還不如現在的鄭州?
    歷史上,可以說最著名的、最輝煌的就是開封和洛陽了 ,但是現在鄭州卻是當之無愧的河南省的老大,相比較起來,洛陽和開封就顯的一點也不耀眼了,為什麼洛陽和開封現在會變成這樣沒有存在感了呢? 鄭州又是從什麼時候越來越強大了。變得這麼的耀眼了呢?
  • 黃河文化紀行丨開封「城摞城」:銘刻黃河兒女的堅韌精神
    想了解古都開封的前世今生?「城摞城」遺址是最佳之選。這裡用層層疊壓的道路、城門和院落,構成了漫漫兩千年歲月的年輪。輝煌的文明無數次被黃河泥沙衝毀掩埋,災難過後又堅強站立,城市又一次次在原址涅槃重生。 出品人:王丁監製:王聖志統籌:桂娟記者:雙瑞、李安、袁月明編輯:陳倩學術支持:河南省文物局
  • 晨讀《苦難輝煌》第19篇之《龍吟井岡》
    【讀者】盤古書院院長 胡 斌【時間】07月19日05點05分【作品】《苦難輝煌》【篇章】第十九篇【內容】《龍吟井岡》【作者】國防大學教授 金一南【備註】《龍吟井岡》篇,是中國共產黨紅色紀實文學巨著《苦難輝煌》一書第十九天晨讀內容的總結,特此說明。
  • 北宋留給開封的城市資產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北宋之於開封,留給這座城市的遺蹟故址儘管已被黃河衝刷與地下,但宋王朝的歷史地位足夠讓開封八朝古都的稱號有了最有力的支撐。開封的城市發展,根基在古城,核心在西進。
  • 1642年,開封被黃河吞噬,真的是李自成掘開黃河造的孽嗎?
    公元1642年,李自成在二次圍攻開封未下的情況下,三攻開封。無論從《明史 流賊傳 李自成》中還是《明季北略》乃至於近代的小說《永昌演義》中都說是李自成在攻城未果,將士損失慘重的情況下惱羞成怒,掘開黃河淹了開封,使八朝古都、千年繁華毀於一旦。
  • 開封作為八朝古都,曾經更是省會城市,為什麼最終會被鄭州取代?
    其實從元明清到民國時期這六百多年的時間裡,開封一直都是河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宋時期的開封更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那麼為什麼如今的開封會被鄭州所取代呢?對地理熟悉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開封位於河南省中東部地區,黃河中下遊平原冬捕,在我國地理版圖上處於豫東大平原的中心地帶。
  • 雷頤:「苦難」與「輝煌」
    在文革中達到高潮的上山下鄉運動,在近十年的歷史中把數千萬青年從城市「趕」到農村,在人類歷史上的確是罕見的。在當時,這無疑是不得不為之舉,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沒有出路的出路」。因為文革的巨大浩劫使當時的經濟已瀕於崩潰,根本無法容納這些不斷增長的就業人口,雖然不得不自欺欺人地將此說成是為了「反修防修」。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被迫到農村去的,甚至連選擇插隊地點的自由都幾乎沒有。
  • 黃河邊的城市:中華文化歷史變遷的容器和坐標
    一年後,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總體布局下,我讀了侯仁之先生主編的《黃河文化》,不免為編者高屋建瓴的認知所觸動。兩者都以城市為觀測點,以時間為順序,講述了數千年的文明歷史演變過程,篇幅之多,跨度之長,實屬難見。
  • 再讀金一南先生《苦難輝煌》之感想
    金一南在《苦難輝煌》這本書中,的確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和秘密,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那就是一個字「偏頗」!為什麼說偏頗呢?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革命的確成功了,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中國歷史的確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鬥爭,並且取得成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成功的經過了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之後,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再次歷史的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毛主席!
  • 以文化為核 開封「文化+」「+」出城市發展新優勢
    開封文化百花齊放春滿園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作為河南省老省會,開封有過輝煌、驕傲,曾創造了諸多「全省第一」。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近幾年,面對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開封不埋怨、不爭論,搶抓機遇,務實重幹,在「1234」總體發展思路指引下,堅持工業和文化雙輪驅動,開封經濟發展擺脫了長期徘徊的局面,走出低谷,鏗鏘前行,一步一步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 韓鵬:研究開封黃河莫忘濟水文化
    開封也稱黃河流域、或洪泛區。人文的黃河之名,出現於漢代武帝時期,僅約兩千多年。但此時的黃河河道不流經開封,而大致流經新鄉至濬縣一線。黃河始名的漢代,至北宋時期,開封北部近地沒有黃河河道流過。金元時期的開封流經的黃河河道,是北宋以前的濟水、廣濟渠、五丈河河道。金元以後,黃河河道才流經開封北部一線,直到現在。因此,研究開封黃河與黃河歷史文化,不能背離這一客觀歷史,不然就會成為笑話了。所以,應該把北宋之前的濟水、濟水歷史文化,與北宋之後的黃河、黃河歷史文化分別看待和研究,不能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