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孩童寫了一詩,文字淺顯卻意寓深遠,年少讀不懂,讀懂已年老

2020-12-21 無風卻起念

中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人生智慧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的文化寶藏,比如詩詞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在中國詩詞歷史上,文採過人的詩人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歌也不少,但是年幼無知卻寫出了經典詩作的人卻不多。在宋朝時期,就有一個名為黃庭堅的神童,他在七歲之時便寫出了一首經典的詩作《牧童詩》。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黃庭堅曾學藝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為「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的一生都陷入新舊黨爭,曾被新黨誣害、流放。後來,被宋高宗追封為太師,諡文節。

黃庭堅是個自幼便與眾不同的人,他幼年之時便展現出了常人無法與之相媲美的聰明,讀書數遍就能背誦。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黃庭堅的舅舅每次到其家中考察功課,都為對方所震驚。因此,黃庭堅能夠寫出經典的詩作,也是有可能的。

《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作者用牧童作為自己故事的主人公,前兩句描繪了牧童放牛的狀態,他騎在牛上,走過村莊,吹著短笛,聲音悠揚。顯然的,這是一個童真童趣的狀態,是一種怡然自得的狀態。然而到了後兩句的時候,作者詩中的主人公卻換了,變成了長安名利客,他們用盡手段,爭權奪利,而在黃庭堅的眼中,這些人的人生反倒不如一個牧童。

倘若讀這首詩的人只有七歲的話,他們大多都會想到牧童放牛的狀態,也不懂後兩句中蘊含的道理。但是,如果你等到了中年之時,再來看這一首詩,便有心生不少的感嘆。

或許,人們追求的名利,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場空罷了。但是很少人可以做到,在有限的人生中,盡情的享受生活帶來的快樂,無論貧窮還是富貴,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權貴,只要生活快樂便足矣。而這個道理,只有人到了中年,經歷過了無數的挫折之時才會懂得。不然的話,只會有無限的不甘心罷了。

整首詩歌,前兩句寫出了作者對牧童狀態的褒獎,後兩句寫出了作者對長安名利客的鄙夷,展現出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寧願孤芳自賞,不與同流合汙。

由此我們不難感嘆,人與人之間是有著巨大的區別的,一個七歲的人,竟然可以寫出一首蘊含著人生哲理的詩歌,而七歲的我們,又會什麼呢?

參考資料:《宋史》、《江西通志》、《宋稗類鈔》

相關焦點

  • 黃庭堅7歲時寫的一首詩,年少讀不懂,讀懂已是中年人
    而他最大的成就應該是在詩歌上,他開創了江西詩派,提出了「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等理論,對後世影響深遠。他所開創的江西詩派,不僅是在北宋,就是南宋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他在對宋詩的影響甚至超過了他的老師,一代大文豪蘇軾。
  • 年少讀不懂,讀懂已不惑——歷史上意味深遠的經典古詩詞
    年少時不懂,為何如今已經「識盡愁滋味」,卻還「欲說還休」?如今已離開學校幾年,很能體會詩中上闕描寫的年幼時涉世未深,純真無知的故作深沉,「為賦新詞強說愁」,也已漸漸能體會到那種「欲說還休」的無奈。2、遊子吟——唐代: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 「年少不懂詩中情,讀懂已是詩中人」
    後人學著品讀,學著體會,記住的不僅僅是一句句朗朗上口的詩詞,還有作者歷盡歲月起伏後的生活感悟。我們也會為其中的憂患與彷徨感到惋惜,也會為思念與離別感受心痛,我們有時認為自己仿佛就是作者,懷著一樣的心情,在生活的磨礪中,發出「年少不懂詩中情,讀懂已是詩中人」的感慨。
  • 年少不懂古詩詞,讀懂已是詩中人
    尤其是退休之後無事可做,讀古詩詞、寫毛筆字,仿佛成為了退休生活的標配。儘管歷史上有駱賓王7歲便以詩名聞名於天下的傳說佳話,但年少成名的詩人畢竟是少數。流傳於現世的經典詩詞,大部分是詩人歷經滄桑之後所作的代表作。
  • 年少不懂詩中意,讀懂已非少年人
    年少時讀詩當我們長大後,經歷了世事,了解了人情,再回頭讀這些詩時,才明白其中真意。下面十首經典詩詞,年少不懂詩中意,讀懂已非少年人。當某個月夜,想起這一句詩: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遊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在,不遠遊,但世界這麼大,怎能放棄向前邁出的腳步。
  • 年少不懂古詩詞,讀懂已是詩中人
    尤其是退休之後無事可做,讀古詩詞、寫毛筆字,仿佛成為了退休生活的標配。那麼,為什麼年齡越大、對詩詞的愛好就越強烈呢?有人說,這是因為年輕人浮躁,沉不下心讀詩詞。但筆者不太認同這個觀點。俗話說得好:「解鈴還須繫鈴人」。
  • 讀《夜雨寄北》:年少不懂李商隱,讀懂已是詩中人
    李商隱的詩有兩個特點,一是愛用典,二是擅長用含蓄、朦朧的表現手法抒發內心的情感。《夜雨寄北》這首詩裡李商隱拋去了慣用的華美辭藻,特地用樸素、含蓄的手法來展現內心深處那種收到親友信件後,卻因客居他鄉無法確定歸期時,思念親友心情迫切的愁苦。
  • 年少不懂李商隱,讀懂已是中年……
    1.才氣和名氣——詩因不幸放光彩 政治的失意,愛情的落寞,終究造就了晚唐這位著名的詩人。他夾在牛李黨爭之間,在夾縫中求生存。晚唐的政治風雲,成就了他的才情,也見證著他的失意與詩意。年輕時不懂李商隱,以為他僅僅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如果不是了解歷史上的晚唐,是不能理解李商隱詩句背後的痛苦和無奈。正如曹雪芹筆下的紅樓,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2.情感的寄託——錦瑟無端五十弦 誠然,詩歌表達了詩人的感情與願望,並不是詩人一個人的不幸。那是時代的不幸,是被撕裂的痛苦。
  • 十首經典詩詞:年少不懂詩中意,讀懂已非少年人
    年少時讀詩,對於有些詩詞,覺得很美,有些詩詞,覺得很怪,當我們長大後,經歷了世事,了解了人情,再回頭讀這些詩時,才明白其中真意。下面十首經典詩詞,年少不懂詩中意,讀懂已非少年人。當某個月夜,想起這一句詩: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 年少不懂這些詩,讀懂已不再是少年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小時候讀的時候感覺這哪能叫詩,尤其是「能飲一杯無」這句,根本就是大白話啊。工作後,在某個加班,的深夜莫名地想起這首詩來。突然才明白,在冬天的晚上,能與老友圍著火爐共飲一杯,是多麼溫馨的事情。
  • 【國學】年少不懂孟浩然,再讀懂時已惘然
    年少不懂孟浩然,再讀懂時已惘然  他一生未仕,身在江湖山林之間,卻心系官場起伏。  他家喻戶曉,就連三歲小童也能嘟著小嘴,背出那首朗朗上口的《春曉》。  他是孟浩然,一位與王維並稱的山水田園詩人。世人只看到他在山水之間怡然自得的詩,卻看不到他曾經關於遠方的夢。
  • 年少不懂李清照,不解愁苦相思味,讀懂已是無心人,可嘆
    年少不懂李清照,讀懂已是中年人。 家家有女初成長,才情不比易安薄。她是當之無愧的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男詞人以李昱為首,女詞人以李清照之冠,都是國愁,家愁,情愁,一個愁字如何了李清照的詞才造詣非凡,她寫的詞更是自成一派。她的悽悽慘慘戚戚更是千古絕唱,甚至影響宋朝後期詞人的創作走向,到底是一顆怎麼樣的玲瓏詞心,才能寫下如此勾人心弦的詞作。
  • 年少不懂泰戈爾,讀懂已是詩中人
    像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鳥兒已飛過。年少的我,曾把它當作勵志名言,以此來激勵自己,要努力拼搏。不必在乎結果,走好過程就好了。但經歷了一些事後,才明白原來沒有結果的結果,就不是好結果。也許你還年少,不懂這句話的深意。
  •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從小到大,我們都曾接受過傳統文化與詩詞的薰陶,對於那些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早已熟悉到不能再熟了。小時候我們讀詩,也就按老師要求背了,根本沒有讀懂那些詩詞。但當你讀懂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上了一定年紀,因為有了生活經歷,所以才會讀懂。也許這就是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下面為大家分享三首詩詞,當你老了,可以帶著這三首詩詞,重溫少年。《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 人生如詩:年少不解詩中意,讀懂已到中年時
    年少懵懂之時,我們只知詩美,一通亂背,卻不解其意。直到中年,才發現自己走過的路,其實在兒時讀過的詩詞中已寫盡。但在長安南郊偶遇一美麗少女,心中陰霾一掃而空;次年清明節重訪,桃花依舊盛開,想見的人卻沒有出現。失落之情,溢於言表,懷念著去年的驚鴻一面,但短短一年光陰,卻故人難尋,於是崔護提筆寫下流傳千古的詩句。「人面桃花」的嘆息,是我們小時候讀不懂,長大後卻化不開的遺憾。
  • 重溫《圍城》:年少讀不懂,讀懂已是主人公
    但凡有一絲希望,他們都想衝出城去。而你又是否知道,錢鍾書《圍城》中的這句話原是出自楊絳先生之口呢?!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全書的氣氛多半被如此的諷刺充斥著,對於錢老的文字我還需細細斟酌,才能更加深刻地領悟。多年前有人將錢老對楊絳先生的這句話說給我聽,並告訴我:「錢老一直都是我的偶像」,但不管他是花言巧語般的引用,還是真情實意的流露,我們終究是錯過了。
  • 「年少不懂劉姥姥,讀懂已是中年人」,賞四大名著,學為人處世
    四大名著主題是相同的,又是不同的,他們寫的都是永恆的人生,不同的是:紅樓寫情,水滸寫義,三國寫爭,西遊寫悟。常言道:「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男不看《西遊》,女不讀《紅樓》。其實,四大名著能各領風騷千百年,意義尤為深遠。
  • 年少不懂父親心,讀懂已是中年人
    小時候總不懂,為什麼我的爸爸不能有錢一點,沒有抓住機會在廣州買房子,不能高大一點,或者為什麼我的爸爸沒有成功?直到我長大了,才理解爸爸曾經也是一個有夢想的男孩,他也想仗劍走天涯,可是生活的重擔和孩子的出生,讓他省吃儉用。
  • 年少不讀史鐵生,讀懂已不再是少年,史鐵生的人生觀你讀懂了嗎?
    當時年少時期就學過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但是年少並未讀懂史鐵生的心扉,讀懂已不再是少年!史鐵生,1951年出生在首都北京,不論是家庭條件還是學習條件都是比普通人優越的,這樣的童年時光無疑是優秀的,中學時期在清華的附屬中學讀書,學習成績在學校裡面也是數一數二的,體育成績更是了不得,很多次在學校的體育比賽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可能是天妒英才,也可能是他要經歷一些磨難之後才能破繭重生!
  • 年少不懂柳宗元,讀懂《江雪》已中年
    前兩句無一字寫雪,實際上卻字字如雪,寒意襲人。便是在這樣粉妝素裹、周天寒徹的世界裡,有孤舟一葉,有老翁一人,於寒江之上,輕甩釣鉤。有人說這是最孤寒卓絕的一首詩,彷佛全世界只剩下這一個漁翁。有人贊這首詩為史上最孤獨的小詩,每句首字串結起來,不正是「千萬孤獨」嗎?「年少不懂柳宗元,讀懂《江雪》已中年」,人的一生就是一個慢慢品嘗孤獨的過程。年少時,少有獨處,不是和三兩好友一起求學、玩鬧,就是和家人共享溫馨,是以多不明白孤獨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