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21歲的時候,在去交趾(今天的越南)看望父親的途中,路過滕王閣,當時正在舉辦文人雅集,王勃便毛遂自薦,即興發揮寫了一首《滕王閣序》,眾人交口稱讚,於是這篇千古名作《滕王閣序》也流傳至今。
在《滕王閣序》中,王勃創造了很多成語,而且幾乎通篇用典,卻又毫無雕琢痕跡,如果不熟悉其中的典故,我們很難理解其中的精妙之處。
提起《滕王閣序》,人們便會想起那句經典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確,短短14個字,便將滕王閣的秋日之美描寫得美輪美奐。
如果說《滕王閣序》是王勃的巔峰之作,那麼,在王勃被貶到巴蜀一帶的時候,他曾寫過一首送別詩,名為《江亭夜月送別》,這首詩雖然沒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麼有名,卻也頗為感人且印象深刻。
在這首《江亭夜月送別》中,我們雖然不知道他送別的是哪位好友,但是從字裡行間中卻能感受到這份真摯的友情。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由於一篇《檄英王雞文》,王勃被貶到巴蜀一帶,這裡雖然景色優美,卻抵擋不住思鄉和孤獨之情。
在一個悽冷的秋夜,落葉在秋風中片片落下,王勃欲送一位好友遠行,他們來到津亭,望著這波濤滾滾的長江之水,仿佛每一朵浪花都表達著王維對朋友的惜別之情。
此時的山,橫亙這巴蜀大地,仿佛要直衝塞北的雲層。一輪明月掛在夜空中,在見證著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王勃曾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寫道「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在這渡口亭子裡,有誰見過在離別時哭哭啼啼的呢?
王勃送別朋友後,便只剩下自己一個人,此次一別,也許還能再見面,也許便永遠無法相見,所以古人的離別場景,會更令人動容。
王勃獨自環顧著離亭,此時江上起了煙霧,這淡淡的煙霧籠罩著青綠色的臺階,水波粼粼,明月照耀著江亭的南門。在這個離別之夜,周圍寂靜無聲,所有的一切仿佛都有了靈性,也隨著人的心情愈發悽涼而愁苦。
王勃此時的內心可以用兩個字表達,一個是「寂」,一個是「寒」,寒冷不僅是因為天氣,更是由於朋友的離別,載想起自己一路走來的坎坷和心酸,倍感孤獨和苦悶。
透過王勃的這首詩,我們似乎能感受到一種優美而又略帶憂傷的江邊畫面,畫面中有明月,高山、長江、秋夜,離亭,還有兩位依依惜別之人。
王勃從交趾看望完父親,歸來途中,卻不幸驚悸而死,此時的他,才27歲,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齡,真是天妒英才。
我們常常設想,如果王勃沒有英年早逝,他該會為後人留下多麼寶貴的文學財富,但是人生沒有假如,也許一篇《滕王閣序》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