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這個年紀去追求愛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王勃(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稷山縣)人,唐初詩人王績的侄孫,為初唐「四傑之冠」(《四庫全書總目》),以詩文揚名。他的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長期為人們廣泛傳誦。王勃生長貞觀末年,歷史上「貞觀(627-649)之治」為盛唐的繁榮打下基礎。王勃15歲時曾上書右相劉樣道,條陳國家大事,押擊時弊,得劉樣道讚賞,譽為「神童」,並上表舉薦。
乾封元年(666),王勃年未及冠,應舉及第,拜為朝散郎,任沛王府修撰。次年,奉救撰《平臺秘略》。他在《平臺秘略論》中表明改革詩文的見解,也抒發了經國濟世的抱負。當時皇宮風行鬥雞遊戲。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鬥雞取樂,王勃戲作《微英王雞文》。高宗認為他挑撥二王關係,免官並逐出王府。鹹亨四年(673),任虢州(今河南省靈寶縣)參軍。後又因罪免官。儀風元年(676),往南海探父,溺水而死。有《王子安集》十六卷。
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從內容看,應是被逐出沛王府之前在長安時的作品。他當時少年有為,意志昂揚,對前途充滿希望。《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作《杜少府之任蜀州》,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少府,事跡不詳。「少府」為官名,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為縣令輔佐。這首送別詩,氣勢豪邁而語言樸實清新。從中可以感受到王勃與友人之間真摯純樸的友誼,以及詩人豁達的胸襟。
在古代,人們對離別很動感情,寫送別、贈別一類詩相當多。這些送別詩多寫借別,往往有感傷的味道,如「徘徊蹊路側,娘恨不能辭」(舊題《李陵與蘇武傳》)。意思是說,在小路旁邊徘徊不前,調悵以致依戀不忍分手。而王勃這首詩不同於傳統送別詩的情調,開拓了詩的境界。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闕:皇宮門前兩邊的望樓。城闕:指唐代帝都長安。輔:這裡是護衛的意思。三秦:今陝西省中部與北部一帶地方。項羽入長安,把秦關中地區劃成雍、塞、翟三國,分封給秦朝三個降將,後世稱為「三秦」。
長安位於三秦中樞,所以說三秦護衛著長安城。五津:四川省內的五個渡口,即白華津、萬裡津、江首津、涉頭津和江南津。這裡泛指蜀川。兩句的意思是:關中廣闊的原野護衛著長安城,遙望四川,風塵煙霧,茫茫無際。第一句寫出送別的地點,第二句表明杜少府即將赴任的地方。首聯筆力雄健,視野開闊。它不像常見的那些送別詩,開頭寫什麼折柳餞別別,或訴說悲側離情。
這首詩一開始就展現無比開闊景象,對送別的地點和友人要去的地方風貌加以描繪、渲染:帝都長安城夠雄偉、壯觀的了,有蒼茫原野護衛著,就顯得更雄偉、更壯觀;舉目遠眺蜀川,風煙迷激,無邊無際。一個「望」字,既寫活眼前開闊景象,又形象地透露詩人深情。此與李白詩「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有異曲同工之妙。李詩把「孤帆與碧空」、「江水與天際」聯繫一起,並以詩人所望見貫串起來,這就把詩人依戀之情,以及包容海空的廣闊胸懷,水乳交融地表現出來。
再看王勃詩句,從長安到四川,相隔千萬裡,本視力所不能及;看不到,為什麼偏偏還要極目遠眺?因為那是好朋友要去的地方,從而反映出作者對友人的眷戀情深和開闊胸懷。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宦遊:外出做官。意思是:彼此離別的心情,因為都是在外做官的人,會有著共同感受。首聯景中有情,情寓於景。次聯開句設問,跌宕有致:我留在長安,君到四川去,兩人同為做官奔走,彼此心緒一樣。
言外之意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各奔前程,暫時離別又有什麼呢。首聯調子高昂,對仗工整,異峰突起;次聯形式疏散,表面似平淡,其實深入一層:承上既寫離情,又突出抱負,並為後文作鋪墊。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是:只要彼此心相連,即使天各一方,也好像近在身旁。這兩句詩是名句。它進一步反映出詩人廣闊胸襟和抱負,氣勢更豪邁,把離別時兒女之情一筆掃開;同時,上承首聯,在「望」的基礎上,突出真摯深厚友情的可貴。
「望」因「知己」產生,「望」·有時空限制,「存知己」,才能突破這種限制而友誼長存。詩句的好處在於,既表現送別深情,又透出安慰和鼓勵。黑格爾《美學》中說:「詩所應提煉出來的永遠是有力量的,本質的,顯出特徵性的東西。」詩句所提煉出來的「存」「知己」,就是本質的,也是長久有力的東西。《列子湯問》篇中所說的姜伯牙和鍾子期知音的故事,千百年來傳為美談,說明了「知音」的可貴。
王勃從另一角度,即在古人最牽動感情的送別時刻,強調了「知己」(以共同志向為基礎的深厚友情)的可貴,從而產生積極的鼓舞力量,千百年來為廣大讀者所喜愛。「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語言明白易懂,而寓意深刻,令人感受到它無比新鮮的活力,蓬勃的朝氣。正如林庚先生所說:「唐詩的可貴正在於語言藝術上深入淺出的統一,這乃是它的最高成就,最鮮明的特色。」又說:「這深入淺出的詩歌造詣,又正是唐詩為人們讚賞的一個緣故。」(《文史知識》1982年第10期)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無為:不要。歧路:岔路,指分別的岔路口。古人送別,常至大路的分叉處分手,所以把臨別稱為「臨歧」。意思是:我們不要象小几女那樣,臨別時難捨難分,淚落沾溼佩巾。尾聯承前高昂的調子漸入舒緩,緊扣題目的「送」和「之任」,既含蓄地再次表現雙方借別的深情,又勸慰杜少府欣然奔赴前程。用滿懷豪情代替前人惜別時的惆悵。
總之,全詩僅40個字,語言自然樸素,明白易懂,波瀾起伏,富有變化,意境雄闊,風格爽朗,韻味無窮。從本詩,也可看到王勃化用前人詩句的擅長。「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從曹植詩《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裡若比鄰」脫化而來。曹植在詩中強調「志」,「志」氣長存,即使分別天各一方,也猶如比鄰。王勃則依此翻出新意。另如,王勃的七古《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名句,是化用庾信《馬射賦》中「荷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卻比原作意境壯闊,更覺清新。
王勃的《採蓮曲》有南朝樂府民歌的影響,但意境有所開拓。結尾兩句「共向寒江千裡外,徵客關山路幾重」,是畫龍點睛之筆。它點採蓮婦女豐富聯想:「共」字表明她心中惦念的「塞外徵夫猶未還」徵客之多;「寒」字則反映出眾多採蓮婦女內心的悽苦,視野開拓到千裡之外的徵客。這些徵客的心思如何呢?他們也是渴望著早日回家團聚,但是,重重關山卻擋住去路,何時才歸來呢?
齊梁的採蓮曲一般著重表現歡樂情態,王勃這首詩不但情調雅致、意境高遠,而且含有深厚的社會內容。在詩的形式方面,王勃也顯示出開拓精神。明代王世貞所說,五言律詩這一新詩體是從四傑如王勃等人開始形成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律詩。王勃有意識地改革初唐承襲六朝浮靡詩風的弊病,提倡剛健豪放的詩風。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實現了這一主張。
楊炯說王勃針對「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的詩風,「思革其弊,用光志業」,結果是「長風一振,眾萌自偃」(《〈王子安集〉序》)。這個評價雖說偏高,但指出王勃所提倡剛健豪放的詩風,給初唐詩壇帶來一股新鮮氣息,這一點還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