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為人們廣泛傳誦,這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

2020-12-05 這個年紀去追求愛情

本文乃「這個年紀去追求愛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王勃(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稷山縣)人,唐初詩人王績的侄孫,為初唐「四傑之冠」(《四庫全書總目》),以詩文揚名。他的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長期為人們廣泛傳誦。王勃生長貞觀末年,歷史上「貞觀(627-649)之治」為盛唐的繁榮打下基礎。王勃15歲時曾上書右相劉樣道,條陳國家大事,押擊時弊,得劉樣道讚賞,譽為「神童」,並上表舉薦。

乾封元年(666),王勃年未及冠,應舉及第,拜為朝散郎,任沛王府修撰。次年,奉救撰《平臺秘略》。他在《平臺秘略論》中表明改革詩文的見解,也抒發了經國濟世的抱負。當時皇宮風行鬥雞遊戲。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鬥雞取樂,王勃戲作《微英王雞文》。高宗認為他挑撥二王關係,免官並逐出王府。鹹亨四年(673),任虢州(今河南省靈寶縣)參軍。後又因罪免官。儀風元年(676),往南海探父,溺水而死。有《王子安集》十六卷。

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從內容看,應是被逐出沛王府之前在長安時的作品。他當時少年有為,意志昂揚,對前途充滿希望。《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作《杜少府之任蜀州》,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少府,事跡不詳。「少府」為官名,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為縣令輔佐。這首送別詩,氣勢豪邁而語言樸實清新。從中可以感受到王勃與友人之間真摯純樸的友誼,以及詩人豁達的胸襟。

在古代,人們對離別很動感情,寫送別、贈別一類詩相當多。這些送別詩多寫借別,往往有感傷的味道,如「徘徊蹊路側,娘恨不能辭」(舊題《李陵與蘇武傳》)。意思是說,在小路旁邊徘徊不前,調悵以致依戀不忍分手。而王勃這首詩不同於傳統送別詩的情調,開拓了詩的境界。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闕:皇宮門前兩邊的望樓。城闕:指唐代帝都長安。輔:這裡是護衛的意思。三秦:今陝西省中部與北部一帶地方。項羽入長安,把秦關中地區劃成雍、塞、翟三國,分封給秦朝三個降將,後世稱為「三秦」。

長安位於三秦中樞,所以說三秦護衛著長安城。五津:四川省內的五個渡口,即白華津、萬裡津、江首津、涉頭津和江南津。這裡泛指蜀川。兩句的意思是:關中廣闊的原野護衛著長安城,遙望四川,風塵煙霧,茫茫無際。第一句寫出送別的地點,第二句表明杜少府即將赴任的地方。首聯筆力雄健,視野開闊。它不像常見的那些送別詩,開頭寫什麼折柳餞別別,或訴說悲側離情。

這首詩一開始就展現無比開闊景象,對送別的地點和友人要去的地方風貌加以描繪、渲染:帝都長安城夠雄偉、壯觀的了,有蒼茫原野護衛著,就顯得更雄偉、更壯觀;舉目遠眺蜀川,風煙迷激,無邊無際。一個「望」字,既寫活眼前開闊景象,又形象地透露詩人深情。此與李白詩「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有異曲同工之妙。李詩把「孤帆與碧空」、「江水與天際」聯繫一起,並以詩人所望見貫串起來,這就把詩人依戀之情,以及包容海空的廣闊胸懷,水乳交融地表現出來。

再看王勃詩句,從長安到四川,相隔千萬裡,本視力所不能及;看不到,為什麼偏偏還要極目遠眺?因為那是好朋友要去的地方,從而反映出作者對友人的眷戀情深和開闊胸懷。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宦遊:外出做官。意思是:彼此離別的心情,因為都是在外做官的人,會有著共同感受。首聯景中有情,情寓於景。次聯開句設問,跌宕有致:我留在長安,君到四川去,兩人同為做官奔走,彼此心緒一樣。

言外之意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各奔前程,暫時離別又有什麼呢。首聯調子高昂,對仗工整,異峰突起;次聯形式疏散,表面似平淡,其實深入一層:承上既寫離情,又突出抱負,並為後文作鋪墊。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是:只要彼此心相連,即使天各一方,也好像近在身旁。這兩句詩是名句。它進一步反映出詩人廣闊胸襟和抱負,氣勢更豪邁,把離別時兒女之情一筆掃開;同時,上承首聯,在「望」的基礎上,突出真摯深厚友情的可貴。

「望」因「知己」產生,「望」·有時空限制,「存知己」,才能突破這種限制而友誼長存。詩句的好處在於,既表現送別深情,又透出安慰和鼓勵。黑格爾《美學》中說:「詩所應提煉出來的永遠是有力量的,本質的,顯出特徵性的東西。」詩句所提煉出來的「存」「知己」,就是本質的,也是長久有力的東西。《列子湯問》篇中所說的姜伯牙和鍾子期知音的故事,千百年來傳為美談,說明了「知音」的可貴。

王勃從另一角度,即在古人最牽動感情的送別時刻,強調了「知己」(以共同志向為基礎的深厚友情)的可貴,從而產生積極的鼓舞力量,千百年來為廣大讀者所喜愛。「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語言明白易懂,而寓意深刻,令人感受到它無比新鮮的活力,蓬勃的朝氣。正如林庚先生所說:「唐詩的可貴正在於語言藝術上深入淺出的統一,這乃是它的最高成就,最鮮明的特色。」又說:「這深入淺出的詩歌造詣,又正是唐詩為人們讚賞的一個緣故。」(《文史知識》1982年第10期)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無為:不要。歧路:岔路,指分別的岔路口。古人送別,常至大路的分叉處分手,所以把臨別稱為「臨歧」。意思是:我們不要象小几女那樣,臨別時難捨難分,淚落沾溼佩巾。尾聯承前高昂的調子漸入舒緩,緊扣題目的「送」和「之任」,既含蓄地再次表現雙方借別的深情,又勸慰杜少府欣然奔赴前程。用滿懷豪情代替前人惜別時的惆悵。

總之,全詩僅40個字,語言自然樸素,明白易懂,波瀾起伏,富有變化,意境雄闊,風格爽朗,韻味無窮。從本詩,也可看到王勃化用前人詩句的擅長。「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從曹植詩《贈白馬王彪》「丈夫志四海,萬裡若比鄰」脫化而來。曹植在詩中強調「志」,「志」氣長存,即使分別天各一方,也猶如比鄰。王勃則依此翻出新意。另如,王勃的七古《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名句,是化用庾信《馬射賦》中「荷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卻比原作意境壯闊,更覺清新。

王勃的《採蓮曲》有南朝樂府民歌的影響,但意境有所開拓。結尾兩句「共向寒江千裡外,徵客關山路幾重」,是畫龍點睛之筆。它點採蓮婦女豐富聯想:「共」字表明她心中惦念的「塞外徵夫猶未還」徵客之多;「寒」字則反映出眾多採蓮婦女內心的悽苦,視野開拓到千裡之外的徵客。這些徵客的心思如何呢?他們也是渴望著早日回家團聚,但是,重重關山卻擋住去路,何時才歸來呢?

齊梁的採蓮曲一般著重表現歡樂情態,王勃這首詩不但情調雅致、意境高遠,而且含有深厚的社會內容。在詩的形式方面,王勃也顯示出開拓精神。明代王世貞所說,五言律詩這一新詩體是從四傑如王勃等人開始形成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律詩。王勃有意識地改革初唐承襲六朝浮靡詩風的弊病,提倡剛健豪放的詩風。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實現了這一主張。

楊炯說王勃針對「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的詩風,「思革其弊,用光志業」,結果是「長風一振,眾萌自偃」(《〈王子安集〉序》)。這個評價雖說偏高,但指出王勃所提倡剛健豪放的詩風,給初唐詩壇帶來一股新鮮氣息,這一點還是有意義的。

相關焦點

  • 少年意氣獨老成——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無官一身輕的王勃在前往交趾省視途中,因渡海不幸溺水,因驚悸而死,才二十八九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或作「州」)》寫於長安是定論,從詩中可知。對《舊唐書》《新唐書》本傳比較,我覺得可能寫於及冠之年之後,確切地說他因戲寫鬥雞檄文「斥出」王府後便赴蜀中遊歷,當在遊歷回到長安之後,「補虢州參軍」的任上。「同是宦遊人」應該不是「授朝散郎、沛王府修撰」之時。這樣的推斷是有感於詩的格調。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寫下震爍千古的名句卻因落水英年早逝
    王勃是一個才學兼富的詩人,在詩歌創作上,他與以上官儀為代表的宮廷詩人走著不同的道路。他的詩現存的雖然不多,但是,可以看出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就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 唐詩鑑賞 :王勃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胡婷婷唱古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五言律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愛上古詩: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趙世亮講詩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姚陳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但王勃的這首詩反其道而行,奉勸杜少府不必哭哭啼啼,因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充分的展示了作者寬闊的胸襟。✦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現在四川崇州。  王勃(約650年-676年),字子安,唐代詩人。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王勃為四傑之首。
  • 初中八年級語文知識點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八年級語文知識點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朝   王勃;   城闋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存歧路,兒女共沾巾。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城闕",宮闕,這裡指長安;"五津",當時蜀中岷江有五大渡口,這裡泛指蜀川。此聯意為:長安四周,由三秦拱衛著;風煙渺渺,眺望蜀川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宦遊人",指遠離家鄉出外做官的人。與你離別時,情深意切,只因同是遊宦之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四海之內,只要知己連心,縱然遠在天涯,也如近鄰一般。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詩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長安所作的一首贈別詩。這首詩講的是有一位姓杜的少府即將去四川做官,王勃在長安相送,在臨別之際贈送給他這首送別詩。那麼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呢?讓我們一起去文中尋找答案吧。
  • 吳玉生硬筆書法集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今譯〕三秦拱衛著京都長安/城頭登望——風煙連接著您遙去的五津遠方/我們在這裡依依惜別/同為求仕奔走〔注釋〕①杜少府唐人稱縣尉(主管地方治安)為少府。一蜀川:蜀地。(2):城牆上的樓。三秦:今陝西一帶,春秋戰國時為秦國轄地。項羽滅秦後,將此地分為雍、塞、翟三國,稱三秦。③五津:蜀中長江自湔堰至鞬為一段有白華津、萬裡津、江首津、渉頭津、江南津五個渡口。④宦遊:為做官求仕而在外奔波。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39: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天涯若比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61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溼佩巾。古長安城賞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唐代詩人王勃的作品。此詩形式整齊,平仄協調,對仗工穩。首聯寫景,描繪送別時的環境;次聯點題,突出詩人自己與杜少府的共同點;頸聯是全詩的核心,強調友誼的真誠與持久,鼓勵友人樂觀對待人生,展現出詩人的寬廣胸襟;尾聯繼續勸勉朋友,壯其行色,鼓其勇氣。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悽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詩人以樸實、洗鍊的語言,表達出真實、自然、親切、豪爽的感情,體現出高遠的志趣和曠達的胸懷。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傳誦千古名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 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下句中的「望」字,具有兩層含義:首先它是作者視野的延伸,由這個「望」字把想像和虛寫的蜀地與長安聯繫起來,使景物變得闊大;第二,這個「望」字使客觀的景物描寫變成作者視角的主觀投射,它包含了作者對將要遠行的友人的關切。「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傳誦千古的名句。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窮路』『城闕輔三秦』等作,終篇不著景物,而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而後人則更為熟知、讚賞的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無論如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稱《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都在唐詩中樹立了一個供後人仰望的標杆。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 詩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代: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這首詩四聯均緊扣「離別」起承轉合,詩中的離情別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現,又具有深刻的哲理、開闊的意境、高昂的格調,不愧為古代送別詩中的上品。創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長安的時候寫的。「少府」,是唐朝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送給他這首送別。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淺析
    在與網友共同賞讀位列「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前,筆者饒有興趣地先告訴大家,此詩是王勃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送別杜姓朋友遠赴四川蜀州(古另稱蜀川)去就任少府官職時,寫下的一首著名送別詩。
  • 多情自古傷別離,王勃惜別杜少府,寫下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這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的代表作。詩人的朋友杜少府,即將啟程赴蜀州,就是現在的四川。想來王勃該和他的朋友杜少府是知交,是摯友,多情自古傷別離,所以他才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贈別詩。他生於書香世家,是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孫子。父親王福畤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務。他才華灼灼,聰穎過人,六歲能文。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離別詩為什麼一點也不傷感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朝代】唐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送杜少府[1]之任蜀州[2]王 勃城闕[3]輔三秦[4],風煙[5]望五津[6]。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7]人。這裡泛指蜀川。[7] 宦遊:做官。[8] 歧路:岔路口,即分別的地方。[9] 兒女:戀愛中的男女。【背景】杜少府和王勃境遇類似,王勃此時寄人籬下,任王府侍讀。杜少府遠去蜀州也是任偏左職位。
  • 古詩賞析第十三首: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序等文章存90多篇。有《王子安集》,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帝京篇》、《滕王閣序》等。創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長安時所作。「少府」是唐朝對縣尉的通稱。
  • 王勃送別友人時寫的一首詩,頸聯簡直是神來之筆,成為千古經典
    他的名篇《滕王閣序》是流傳千古的駢文名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讀到王勃的《滕王閣序》後,大為稱讚,評價其「讀之可以忘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其中的名句也可謂是層出不窮。可惜的是,王勃在寫完《滕王閣序》之後沒多久,就在水上遇難去世了。除了《滕王閣序》這種駢文外,王勃在詩歌上也有所造詣。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還是隰州?
    這句話出自唐代最著名大詩人王勃的不朽詩作,也堪稱千古絕唱。此詩被後人譽為唐詩之首,無可跨越。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文為: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熟讀古詩】王鏞行草王勃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鏞行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代: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繁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代: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 「古詩學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開啟盛唐氣象的送別名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是「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送別名作。王勃堪稱天才少年,六歲就能作文,被稱為神童。九歲的時候,他讀唐朝一個大學問家顏師古的《漢書注》,居然發現了許多錯誤,於是作《指瑕》十卷,來糾正他的錯誤。想像一下,一個九歲的少年,就能發現別人書中的錯誤,還能自己著書,我們九歲的時候還大字都不識幾個,實在是令人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