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
劉志明,1925年出生於湖南湘潭。國醫大師,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中醫藥專家。首屆首都國醫名師,全國首批五百位名老中醫之一,全國首批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指導老師,首批中醫藥傳承博士後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資深研究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顧問。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採訪精選
國醫大師口述史
湘潭進京 建院元老
我叫劉志明,1925年10月出生在湖南湘潭。我的高祖到父輩都是當時著名的中醫,家庭中醫氛圍濃厚,潛移默化地激發了我的從醫意識。十四歲,為了拓寬眼界,我拜當時湘潭最著名的溫病學家楊香谷先生為師。三年師滿後,我在當地開了一家藥鋪,開始行醫。
青年時代的劉志明
1950年,在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毛主席題詞:「團結新老中西醫各部分醫藥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鬥」。1954年,衛生部籌備成立了中醫研究院,先後選調了32位著名中醫藥專家,像內科領域有擅長溫病的蒲輔周;外科有段馥亭、朱仁康;針灸高手葉心清;推拿按摩科丁伯玉、盧英華等,諸位專家在中醫方面都是大成者,學術技藝精湛,為醫院的發展方向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規劃,為醫院的發展投注了巨大的精力。
當時我很榮幸和蒲輔周等老前輩一同參加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建院籌備工作,成為研究院第一批醫療科研人員。當初來北京工作主要是響應政策的號召,二來因為我喜歡中醫,希望能為我們國家中醫中藥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薄力。
1955年12月19日,中醫研究院在北線閣成立
因為我擅長治療熱病,醫院委任我負責全院八大組之一「傳染病組」的創立和建設。最終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傳染病組」從無到有,並能初步擔負起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職能。當時我們傳染病組治癒率非常高,可以達到90%。
在建院初期,瀋陽發生傳染病疫情,中央提出派人去進行防治工作,我就被衛生部抽調過去了。期間碰到一位病情嚴重的女病人,治療後有嚴重的後遺症,不能說話,不能吃東西,當時經過西醫治療很多年效果不好,我看了以後提出用針灸治療。我是內科醫生,平時不用針灸,但我曾經跟京城針灸第一人高鳳桐學習過針灸治療方法,所以當時我就嘗試給這位女患者扎針,最後起到了非常好的療效。
艱苦創業 共渡難關
我們醫院剛組建時經濟環境不好,我們這些醫生沒有住的地方。醫院決定讓大家白天工作,晚上暫時住在診室裡,條件非常困難。後來周總理批准蓋一座專家樓讓我們住下,這才解決了居住問題。80年代又蓋了病房樓和宿舍,最近這兩年又建了新的門診樓,我們廣安門醫院在領導的支持和所有的醫生努力下真的變得越來越好。
同時,在組建之初完全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又缺乏必備的設備,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和實踐。一切從零做起,從制定規章制度,到自己動手製作科研設備,我們所有人都是在失敗中不斷摸索著前進。於是廣安門醫院就在這樣的基礎上慢慢發展起來了。
我第一次出門診是在老門診樓(現在已拆除重建),當時醫院房子緊張,所以我們兩位大夫共在同一個診室出診;因為一些老專家年紀比較大,病人安排得不多,像我們這樣的年輕醫生在廣安門醫院就變成了主力軍,每天需要看幾十位病人。
廣安門醫院建院初期的三層小樓被稱為紅柱子樓
中西結合 改革創新
中醫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結晶,西醫是西方文化的體現。但西醫學為何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得以迅猛發展、進步巨大,逐漸佔據醫療的主導地位,就不能不引人深省。西醫學的快速進步,得益於它與現代科技的緊密結合,不斷將其他學科的新發現、新成果轉化成為推動其自身發展的動力。所以我們要藉助西醫的優勢,通過現代化先進檢查儀器及實驗室設備,一方面可以及早發現疾病,彌補中醫直觀感覺的不足,提高中醫療效;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對檢查結果的分析,進行微觀辨證,豐富中醫的辨證依據、辨證內容。此外,還可根據治療前後檢查結果的改善情況,為中醫療效的判定提供量化指標,打破傳統中醫僅憑症狀、體徵進行療效評價的局限,為中醫的有效性、科學性提供令人信服的客觀依據。所以結合中西醫所長,不僅治療效果更好,也能促進我國醫學的進步。
1981年2月28日,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首屆中醫研究生畢業師生合影(一排右2 劉志明)
心存高遠 根系廣醫
八十年代,中醫藥國際化是當時研究院的一個主要任務,我曾多次代表中醫研究院應邀去日本、墨西哥進行學術交流並舉行學術講座。1983年,我首次出訪墨西哥進行學術交流,交流之餘憑藉自己的醫術,為當地人民診治疾病,取得了不錯的療效,受到了墨西哥總統的接見。這給中醫學在墨西哥的發展打開了局面,為國家贏得了榮譽。我和醫院團隊去美國舊金山參觀,當地華人藥房的老闆主動找到我,希望高薪聘請我留下來工作,但是都被我婉言拒絕了。
劉志明在墨西哥
1987年,我到泰國曼谷主持中國醫療隊的工作,提倡業務上精益求精,我們醫療隊在當地很受歡迎。1989年,我率團赴日參加中日醫藥學術交流會議,日本、香港的多家醫療、科研機構以優厚條件相邀,我皆不為所動。周圍有人難以理解,稱我為「怪」 「愚」。對此,我常常一笑置之,並不辯駁,因為他們沒有明白我對中醫和廣安門醫院的感情。
黨和國家給了我很多機會,開拓了我們中醫的治學視野,提升了我的學術水平。為響應國家的號召,哪裡需要我,我就到哪裡去。廣安門是我的家,我真正的醫生生涯是從這裡開始的。廣安門是一所單純的中醫研究基地,它給了我成長的平臺。只要廣安門需要我,我就一直堅守在這裡。
劉志明在日本
傳承中醫 職責所在
醫生最大的職責就是看好病,臨床治病才是中醫價值的根本。我是名臨床大夫,這幾十年在廣安門醫院帶了很多徒弟和學生,也總結了一些心得:一是注重中西醫結合。要學習西醫先進的技術和理念,把西醫的臨床知識和中醫融合,發揮最大的用處。但是不能輕視中醫,中醫注重整體的調節,在治療疑難雜症方面有很多優勢;二是注重師承教育。中醫學長期以師帶徒的方式薪火相傳,在臨床耳濡目染,以此為基礎學習創新,掌握更多的病證治法,如此良性循環,中醫才能不斷進步發展;三是重視臨床。我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已經七十餘年,深切體會到中醫學的實踐性很強,歷代醫家通過臨床實踐的積累而立論制方。中醫藥傳承要堅持早臨床、多臨床、反覆臨床。如何在臨床技能培養上注入中醫思維,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除此之外,十多年前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中醫論壇會上我就提出,需要提高中醫的傳播力度、政治地位、學術地位以及經濟地位。
劉志明早期帶教學生照片
大師獻方戰時疫 遠程會診治新冠
廣安門醫院作為中醫藥系統的「國家隊」,新冠疫情爆發之初,醫院就派遣醫療團隊迅速前往一線支援。我和我們的專家團隊也迅速組建了一支抗擊新冠肺炎的公益醫療團隊,參與遠程診療。
我們的專家團隊首先與黑龍江省鶴崗傳染病醫院對接,對該院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進行遠程會診,經過中西醫的共同努力,患者最終好轉並出院。2月上旬,疫情傳播至湖南地區,我的家鄉湘潭市也出現了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在湘潭市衛健委、中醫藥管理局的組織下,我們團隊和湘潭市中心醫院奮戰在一線的醫生們對危重症病人進行了多次會診治療,在視頻中我看到患者的舌苔都是非常厚膩且偏黃,所以我判斷新冠肺炎屬於中醫的溼熱類型,這種疾病非常棘手,但是按照我們提出的治療方案,該院全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中西醫全力救治下,均痊癒出院,其中還有經過有創通氣治療的案例。
2020年2月14日,應湘潭市中心醫院邀請,我院為該院3例「新冠肺炎」病例進行遠程會診。國醫大師劉志明、心血管科主任醫師劉如秀應邀為對方病例作會診指導。
2003年「非典」肆虐時,院裡實行防控措施,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為中醫藥防治非典獻策獻方,當時開了三個處方。我致信吳儀副總理,推薦「非典」治療方,得到了重視。從毛主席、周總理的時代開始,我們中醫一直是以人為本的,所以以後再開展類似工作時還是注重「人」的概念,來體現中醫治病救人的價值。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多次疫情中,廣安門醫院一直以中醫藥領軍者的身份承擔著應有的責任和義務,並積極投身抗疫工作,付出了很多努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國內甚至是國際舞臺上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劉老寄語
醫生不是越老越好,醫院要繼續重視有才幹的人,要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對新的醫療技術要積極探索。老醫生雖然經驗豐富,但是醫院的未來、中醫的未來都要靠年輕的醫生,所以年輕醫生要努力,要有進取心,中醫的未來醫院的發展,這樣的重擔需落在每位年輕醫生身上。
國醫大師劉志明為患者診療
編者按:年近百歲的國醫大師劉志明,言談話語間難掩一代建院元老的驕傲與自傲。回首建院初期的艱苦條件,老人家付之一笑;對與蒲輔周、冉雪峰等名老專家共同出診的經歷記憶猶新、恍若隔日。劉老說:「中醫是中華文化的積累,在醫院裡我們用中醫手段治療過各種各樣的難疾,今後我們要堅持中醫的探索。廣安門醫院是以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的權威中醫院,我為此深感自豪。」博及醫源、精勤不倦,作為新一代廣醫人,我們要繼承國醫大師劉志明腳踏實地、精勤紮實的學術作風,努力提升中醫藥臨床療效,薪火相傳、再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