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〇年二月二十五日,張子榮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門口等待轉運的患者。資料圖片
信念,是一種力量。
庚子春節,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了億萬國人的心。彼時,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張子榮從得知疫情之日起,就做好了思想準備,時刻等待醫院黨組織的工作安排。
2月7日,張子榮積極響應青海省紅十字會和醫院的號召,帶著醫院領導、同事及家人的囑託,星夜兼程趕赴武漢,擔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轉運任務,至此,他也成為武漢戰疫的「逆行者」之一。
疫情當前,形勢刻不容緩。第二天,救護轉運隊到達武漢後,即刻按照中國紅十字總會武漢防控指揮部的統一安排,承擔了車載醫療設備安裝調試,新冠肺炎危重患者轉運工作。「經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院感科專家的嚴謹培訓,全體隊員順利通過了考核」,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張子榮記憶猶新:「從接受培訓到通過考核,節奏快、效率高,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上了發條一樣……」
緊接著,2月12日,救護轉運隊被分配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光谷院區。由於兩個院區距離較遠,為了節約時間,快速轉運患者,張子榮和其他4名隊員前往光谷院區定點執行新冠肺炎危重患者轉運任務。晚上八時,張子榮接到了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電話,一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轉運!接到任務後,救護轉運隊迅速做好個人防護和準備工作,開始了轉運工作。
儘管經過了反覆培訓和練習,但直到進入救護車進行轉移病人工作的那一刻,張子榮的內心還是無比忐忑:「病人的病情嚴重嗎?好溝通嗎?情勢如何?我能做好嗎?防護到位嗎?雖說在ICU已身經百戰,但現在是非常時期,我可以嗎?……」時至今日,張子榮還記得自己當時凌亂的心理活動,向記者講述時,他的情緒完全陷入回憶裡:「事實證明是我多慮了,當我穿好防護服,那種源自於醫務工作者的責任感讓我充滿了底氣,患者充滿信任的眼神和他們一句句真誠的『謝謝』全然打消了我所有的顧慮!」
那一次的轉運工作順利完成後,張子榮和同事們心裡算是踏實下來,對於接下來的工作自然也就有了信心,鬆了一口氣的張子榮在心裡默念:武漢,全國人民都在為你加油,你一定會好起來!
短短幾天,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不停發生著。2月15日的武漢氣溫驟降,整整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給轉運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由於車內與室外的溫差較大,護目鏡被霧氣擋住視線,我們只能憑著記憶摸索慢慢地轉運」,在張子榮的回憶裡,那個冬天格外冷,卻也格外「別樣」,「同濟醫院的很多通道封閉,臨時搭建的木製路面坡很陡,每一次轉運患者,我們不僅是轉運者,而且也是領航者,如今想來,也是挺自豪的。」
隨著需要轉運的患者人數激增,救護轉運隊的任務越來越重,大家每天工作至少十幾個小時。每當任務完成,隊員們脫下防護服,被層層包裹的隨身衣物已經被汗水浸透,臉上被口罩勒出深深的印痕,但沒有一個人抱怨。「救護轉運隊不僅僅是支援武漢的『逆行者』,更是傳遞『人道、博愛、奉獻』紅十字會精神的踐行者,我們在用實際行動、竭盡所能幫助著每一位患者」,說到這裡,張子榮目光溫柔且堅毅。
42個無比漫長的日夜,終於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艱難「熬」過來了!救護轉運隊當先鋒、挑重擔、滿負荷、連軸轉,克服各種困難,戰勝各種挑戰,順利安全轉運新冠肺炎患者2417人次。其中危重症585人次,重症1794人次,參與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轉運患者達571人次,實現所有隊員「零」感染目標……工作成績得到了患者、同事及領導的一致肯定。
疫情之下那段至暗時光,每當患者病情趨好時,隊員們都能第一時間分享到他們的喜悅,因為那是黑暗中的一束束光亮。「有一次,一位患者很開心地跟隊員們說『我馬上要好了,可以出院了!』還豎起大拇指比了一個『贊』,那一刻,所有隊員流淚了,我們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堅韌!」張子榮告訴記者,那不是唯一一次掉淚,有時是為患者所經歷的苦難所哀痛,有時也是為他們的堅強所感動,「好在這樣的眼淚,漸漸地被喜悅與感動所取代,這讓我們充滿了力量」。
一念既出,萬山無阻。張子榮的「戰疫」日記裡,這樣寫道:「疫情當前,堅守崗位是我們的職責與本分,願在不久的將來,這座城市能夠恢復往日的生機,熱鬧如初、光彩依舊。願歲月靜好,疫情過後,一路春暖花開,所有的美好都會如約而至,所有的幸運都將不期而遇!」
無論黑夜多麼漫長,白晝終將會來臨。如今,那段黑暗的時光已然過去,光明就在眼前。回到工作崗位的張子榮面對如今的榮譽,似乎反而多了一份從容,他告訴記者:「信念,是一種力量,只要堅定信念,努力付出,無論何時何地何境況,我們一定能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