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徐。
如果我跟你說,買中一套房就意味著你當天已經賺了500萬,你會不會去買這套房。
我相信,任何人給出的答案都是肯定。
你們可能以為我在開玩笑,但老徐想告訴你們一個殘酷的現實:這是真實事件!
最近深圳突然掀起了一陣樓盤「打新」熱潮。
打新原本是股市術語,意思是用錢投資新股,中簽了就算買到上市股票了。
股市打新是給投資者一個賺到一點小錢的機會,但這種模式被用在購房上,卻形成了一種瘋狂的投機行為。
通過提交保證金換取搖號資格打新的方式,瘋狂收割新房,變成一種新的炒房方式。
像備目受矚的深圳華潤城潤璽一期項目僅用13個小時就售完1171套新房,就是購房者的打新成績單之一。
而他們轉手,基本穩賺幾百萬...
同為新房的沙井海岸城等,也被他們列入了未來打新的重點項目。
剎那間,深圳就像是進入了全民買新房的瘋狂狀態。
為什麼?
因為能賺錢。
他們低價買入房源再高價轉出,賺取中間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差額。
並且為了順應政策,這些打新的人無一例外對外都是所謂的「剛需族」。
現金流千萬的「剛需族」,這個魔幻的新詞正在深圳上演。
1。
那麼這些「剛需族」又是如何打新的?
我們都知道深圳的715政策雷厲風行,想購房最基本得滿足兩個條件。
一個是名下無房,第二個連續繳納社保4年2個月。
以目前最受打新者歡迎的潤璽為例。
想要打新這個樓盤,除了滿足政策條件外還要準備好350萬的保證金給地產商。
只有繳納了保證金,你才有資格參與搖號,並且還不一定搖得中。
像這個盤一共放出394套,而參與資產凍結的,卻有8998人。
在潤璽一期的選房現場,李琳在場外用手機遙控著在場內選房的親戚。
而她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爭取多幾個搖號名額。
在激烈的打新熱潮下,一個名額就想搖中根本不可能,所以代持人出現了。
他們主要是幫忙持有購房者出資買下的房產,這就等同於多了一個名額。
但多出的每一個名額,李琳都要多付30萬元的保證金。
最終李琳帶著家裡的親戚以1050萬保證金、三個名額的代價搖中了1個號。
這也就意味著,李琳打新成功。
當然了,別人代持你的房子肯定有風險,而李琳就想到了一招來規避。
她以借貸形式與親戚籤訂合同,以每年8%-10%的利率,把錢「借」給親戚買房以此牢牢控制住自己的房產。
而這,早就是打新群體內部的公開秘訣。
有的人不用親戚,就用自己的兒女。
例如張淼還在英國攻讀碩士的女兒的名額就是用來打新的。
女兒雖然人在英國,但社保一直在深圳繳納,他們在參加潤璽一期打新前就把女兒的名額空出來了。
而這麼做是為了女兒回國工作後名下有自己的房子,放著不住也處於升值狀態。
夫妻倆為了這個目標,一直忙於用女兒名額參與「打新」。
這種瘋狂的打新方式,讓他們輕輕鬆鬆擁有幾套房產。
2。
其實他們這麼做,全都是為了規避深圳最近的房產政策。
715政策的初衷是為了合理分配資源,把炒房團趕出深圳實現房價下跌。
通過限購限貸的方式,限制住每個人的房產數量。
而房價的回落則可以刺激剛需族的購房熱情,以此讓樓市健康發展。
這原本是一個很好的政策,可沒想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最為主要的代表就是代持模式。
這種模式充分利用了首套房利好的政策,規避了限購和限貸措施。
說白了,這些打新的購房者又變向擁有了好幾套房產,還能同時享受首套房的低首付。
而大多數打新者買這些房子就是為了投資,為了轉賣。
而為什麼能賺這麼多呢?
其實就是因為在政策的高壓之下,目前深圳出現了一個很畸形的現狀:二手房價格比新房高。
例如深圳前海的龍光天境花園限價10.7萬一平,而同地區二手房10月成交均價卻達到11.5萬元一平。
如果可以打新,轉賣也妥妥有1萬一平的價差,100方的房子轉手就賺了100萬。
而且還有得漲。
這種打新方式更使得深圳10月份的二手房市場交易額幾乎垮了一半。
新樓盤卻以小時為單位迅速售罄,與此同時其他小區又迅速開盤。
例如坪山萬樾府開盤一天內372套房源全部售罄。
同日,深圳前海萬科瑧山海拿預售證,可售房源僅有260套。
單價9.2-13.4萬元一平,總價1179-2556萬元,以凍結資金200萬元為保證金,將持續登記兩天。
什麼概念?
意思就是你這邊的資金還沒解凍,那邊就已經開始登記等搖號了。
一切都是這麼迅速,一點都不給人時間。
另一邊,在這種打新潮下最為無奈的,依舊還是普通人。
買不起深圳的二手房,誰又有幾百萬元可以隨時投入新房搖號?
普通人可能一輩子都很難在深圳買一套房,可富人卻可以通過打新,繼續操控著房價走勢。
剛需族這三個字擺在搖號面前,頗為諷刺。
3。
隨著潤璽的搖號階段結束,被選中的人紛紛歡呼起來:
「中了!1000萬到手了!」
他們跟代持人擁抱在一起,慶賀著又拿下了一個樓盤,而這一切,卻要以深圳普通人無法拿出的房價為代價。
715政策原本是一個好政策,卻因為這些人的投機取巧成了擺設。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這些打新者與炒房團沒有區別,正是這些人的存在,使得深圳的房價繼續上漲。
而對於目前的深圳樓市而言,上漲或是緩慢下跌都對普通人極為不利。
上漲不必說,緩慢下降的房價等於房子緩慢貶值。
比方說100萬買的房子十幾年後只剩下50萬價值了,可剛需族卻不得不買,等到要置換房屋時,發現能變現的錢少之又少。
這也是為什麼老徐每次看到有人說只要房價降下來就是對人人都好。
這些人根本看不懂經濟規律。
實際上,打新一套房子就能賺幾百萬的事情說出來的確魔幻,但本質上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產物。
當然了,我們必須承認,永遠會有人在尋找政策上的漏洞去獲利,就好像資本論都寫了:
「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資本就會冒險;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潤,資本就敢於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法律。」
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但是,這不該成為「真理」。
當「剛需族」的標籤是身家過千萬,現金流幾百萬,買房先凍結300萬等等,這些跟普通人來說,對太遙遠了。
富人們把所有能造富的方式都用盡,卻忘記了一個基本道理。
今天你把普通人逼到沒房子住,明天這座城市就是新的空城,你的投資就全部打水漂。
因果循環,看誰放得過誰。
老徐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看到這種現象已經被國社發文點名,標題更是直接《「打新熱」背後的買房牟利現象顯然與「房住不炒」理念背道而馳。》
我相信此刻深圳那邊正在棘手著該如何解決這班新的「炒房客」。
給普通人一個買得起房子的機會,是一座城市文明的起點。
深圳,你該努力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