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帚自珍、校訂不嚴、內容粗陋,談一談當前族譜修撰存在的問題

2020-12-04 族譜修撰研究

目前,全國各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修譜熱,然而,各地譜牒的修撰質量參差有別、良莠不齊,存在著很多問題。總結來說,則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敝帚自珍,封閉僵化。

很多族譜都會標記「僅限本族人員閱讀,如若借給外人,則嚴懲不貸」的字樣,或者乾脆說:

「或有不肖輩,鬻譜賣宗,或謄寫原本,瞞眾覓利,致使以贗混真,紊亂支派者,不惟得罪族人,抑且得罪祖宗。眾共黜之,不許入祠,仍會眾呈官,追譜治罪。」

作為家族歷史和地方文化遺存,族譜應該為本族後人珍視,而且在其內容無須保密的情況下,能讓非本族人土翻閱。把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發掘整理,光大前賢,理應得到理解和支持。

第二,水平參差不齊,標點校訂不嚴。

現代新修的修譜,往往會把祖上存留的譜序、傳贊、藝文等,以簡化字方式分句分段。但很多主持者的古文水平和文學修養有限,存在著明顯的標點及注釋錯誤,甚至還存在著不識繁體字的情況。

點校後的版本讓人云裡霧裡,不知所云,實在是不忍卒讀。萬鳴皋便曾說:「略通文墨之村叟危害最大,見識不長,又自以為是。

第三,內容簡略粗陋,形式粗糙爛造。

族譜其所以重要,因其內容除記述本族世系成員外,對本姓姓源、發源地和遷徒、變化、大事記、名人傳記、風土人情等情況多有記述,是記述一個姓氏歷史全過程。

因此,族譜不僅要寫明其成員世系輩分,族史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而且史實越多,其價值越高。而現代修族譜,往往只是對世系成員作一大概的介紹,而整體式的俯瞰式的綜合性概括較為缺乏。

第四,矜誇祖先的態度問題

家譜撰寫的態度問題,這是修譜的首要問題。修譜的態度無外乎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講究本有其事,據實載錄;另一種則是曲筆回護、牽強附會,或更有甚者是任意杜撰,以追求譜牒完備,中間不缺斷,且代代載有名賢大宦,以此光耀門楣。

牽強附會、迷信聯採是中國古代家譜的通病,正如胡適所說:

「中國的族譜有一個大毛病,就是源遠就流長的迷信。沒有一個姓陳的不是胡公滿之後,沒有一個姓張的不是黃帝第五子之後,沒有一個姓李的不是伯陽之後。家家都是古代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後,不知古代那些小百姓的後代都到哪裡去了。」

人人都喜歡攀援顯赫的祖先,家家都是古代名人之後,似乎唯有如此,才能顯現出自己家族的高貴和血統的深厚。

朱熹也曾說過:

「今之修譜者眾矣,推其意,不過誇示祖宗之富貴,矜言氏族之強大已耳;而所以修譜之深意,則茫乎其不可問矣。蓋修譜之意,所以序昭穆、明長幼、分士庶、別親疏,以維持家道也。而今之修譜者,則曰:吾太祖為某氏之官,某朝之相。而後之子孫,亦與有榮施焉。凡我同姓之人,莫不依附我之氏族,而得以步其光寵。於是乎親疏無以明,士庶無以分,長幼無以別,昭穆無以序,而修譜之義安在哉!」

朱熹認為修譜,是為了「序昭穆、明長幼、分士庶、別親疏,以維持家道也」,可是當今的人只會「誇示祖宗之富貴,矜言氏族之強大」,這根本是與「修譜之深意」相違背的。

戴震在其《族支譜序》中記載戴氏家族的遷徙情況時說:「蓋譜牒所記,戴公以下,護公以上,不審信也。」這一明確否定的說法,指出了戴氏家譜中的記載有與歷史事實不符的情況,表明戴震反對為了「尊祖、敬宗、睦族」以及利用綱常倫理加強宗族血緣關係和凝聚力從而就隨意攀龍附鳳、遙託華胄、空附名宦的庸俗的修譜之法

相關焦點

  • 當今族譜修撰問題的應對策略:革新譜牒觀念和編纂方式
    前一篇文章,我們指出了當今家譜編修存在的一些問題,而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則需要以下四方面的革新:首先,在譜牒觀念上,要進行革新。例如,在續修《孔子世家譜》時,孔德墉等人在收集資料時,曾經遇到很多困難。有幾次,他們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孔子某一支的後裔,可是對方並不願意入譜。也有不少學者發表文章,批判續修家譜為封建迷信。在為闞鈞編修的《合肥闞氏重修譜牒序》中,孫中山先生讚揚合肥闞氏一族在元朝末年遷居江南。五百年來,闞氏家族的人員逾千。男女皆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人人能夠講道德、有禮貌。
  • 萊陽杜家泊張氏第十一次修撰族譜,傳承六百餘年的歷史
    在膠東半島的萊陽,就有一支張姓人,過去曾先後十次修譜,位於膠東半島萊陽的杜家泊張氏家族,曾先後修譜十次,而今第十一次族譜修撰工作已然完成,正式付梓印刷,其家族底蘊之深,可見一斑。(萊陽市大夼鎮杜家泊村)(杜家泊張氏族人明代牌坊遺蹟)據了解,杜家泊張氏族譜由第七世族人首修,第八世族人再修,第十世族人三修(清順治十八年刊印),康熙五十六年四修,乾隆十九年五修,乾隆五十年六修,道光七年七修,光緒二十四年八修(未刊印),民國八年(1919年)第九次修撰,民國二十年
  • 一本完整的族譜有哪些內容?民間族譜修撰的注意事項
    而一部功能集聚、要素齊全的家譜,應該有哪些內容呢?具體來說,有以下十七個內容。1.譜名。事有定名,才有其實。現代修譜一般稱為XX家譜、XX宗譜、XX族譜,這是比較常見的。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稱呼,如XX家乘、XX世譜、XX祖譜、XX譜傳、XX真譜,還有一些就是幾個地方的同姓合修的,如XX統譜、XX合譜、XX聯宗譜,也有一些是統譜下面的支譜,如XX大成譜、XX房譜、XX支譜。
  • 譜牒文化丨簡論續修族譜
    族譜中蘊藏著社會學、歷史學、人口學、方志學、民族學 等學科的豐富內容。族譜是我們研究家族史和姓氏歷史文化不可缺失的珍貴資料。我國的族譜,源遠流長。早在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現了用文字記載的家族世系;到兩漢魏晉時期,修譜之風興盛起來;在唐代的族譜中,除官修的之外,還出現了私家修的族譜;自宋代以後,普遍為私家修譜。
  • 我們今天為什麼要修撰族譜?聽聽大儒怎麼說
    」家譜的修撰關乎世道人心的變遷,關乎民風良俗的形成,不可不引起重視。而在傳統中國,家譜的修撰有著三層含義:慎終追遠、辨別士庶、區隔夷夏。慎終追遠中國的譜牒之學至誕生之日起,就有著喜歡追溯到炎帝、黃帝的傳統。
  • 秋風江鍾氏六族理事會代表來到高州市雅瑤閣核對與修撰鍾氏族譜
    2020年1月11日上午,秋風江鍾氏家族兄弟來到高州市雅瑤閣核對與修撰族譜。鍾氏族譜是記載鍾氏家族子孫世系的傳承之書,有著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係親疏遠近的作用,也是鍾家人「回家」的關鍵。而鍾氏家族有著三千多年的傳承,在這期間也經歷過無數次族譜的修訂,但隨著歷史的變遷,能夠遺留下來的族譜屈指可數。
  • 五臺譜牒文化修著族譜
    修族譜具有慎終追遠、敦宗睦族、凝聚血親、規範倫理的教化功能。老三區文化底蘊深厚,向來有修譜、續譜和藏譜的優良傳統,明清時期就有胡氏、白氏、劉氏、韓氏、王氏、楊氏、邊氏、羅氏等舊家譜。這些家譜儘管編纂形式有所不同,編纂體例有詳有略,記載內容有多有少,編寫重點各有側重,但其格式基本類似,有章可循。格式中主要部分有譜序、凡例、世系圖、傳記、家規、藝文和字輩譜等。
  • 高唐縣這個張氏家族,修完祠堂就修族譜
    然而,在一修家譜中讓很多三十里舖張氏後裔未能得到記載,及時是為家族作譜序的克緗公也成為家族之謎。原因有二,第一種是「大宗百世不遷,小宗五世遷出」使得五服外的人沒能修入一譜之中。另一個原因是家族二修族譜未能成功刊印成冊,僅有手抄校稿留存至今,可惜較為破爛。今高唐三十里舖張氏也是基於上述兩個原因,認識的修譜不能再晚。
  • 島城人熱修"現代"族譜 青島流亭胡氏族譜首發
    記者採訪中獲悉,近兩年青島的夏莊陳氏、即墨藍氏等20多個姓氏都著手進行了族譜的續修工作,與以往不同的是,現在的族譜打破了以往女性不能入譜的傳統,具有了「現代」的意味。     流亭胡氏重修族譜102歲老人捐款忙     12月11日上午,《青島流亭胡氏族譜》舉行了開封儀式,參與族譜續修工作的胡維毅形容這是「一項工程的竣工」。
  • 修族譜
    □阿紫    三舅打電話給母親,告訴她一件大事,要修族譜了。母親只要自願贊助1500元,就可以入譜,這可是天大的喜事。三舅說得很激動,母親反應卻很平淡。因為隔壁老王家不久前也修譜了,門檻費才500元。    「地區差異嘛,你們那兒經濟水平能和我們浙江相比嗎?
  • 潮汕紀姓的族譜和輩序
    族譜是以記載一個姓氏的祖先名諱,及家族歷史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獻。國史、方志和宗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族譜產生於夏朝,到了漢朝,族譜已發展成為一種社會普遍崇尚的宗族文化。以後,隨著封建門第制度法律化,官修世族大地主的合譜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唐朝中期,族譜由以前的官修合譜逐步轉向私家修譜而興盛起來。
  • 周姓家譜、周氏族譜、周氏家譜文獻目錄
    周姓人十分重視家譜和族譜,有修撰家譜的傳統。   周朝建立後,專門設立了負責宗室世系、以及宗族事務管理的官員「小史」,建立了一套相當完善的官修譜制度。後來傳世的《世本》和《大戴禮記》中的《帝系篇》,便是當時修撰的周先王的傳衍情況,明顯帶有後來家譜的性質,因此被公認為是現存我國第一部姓氏學專著,可以看作是周姓人最早的家譜。   周姓人真正的家譜的出現應是在魏晉以後。魏晉時期,由於門閥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區分士庶,當時人對於譜牒十分重視,一時間,譜牒學提高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人們重視譜牒,紛紛撰寫家譜。
  • 漿水黃氏續修族譜倡議書
    尊敬的漿水黃氏宗親:族譜是以系統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傳承與事跡為主要內容的歷史圖籍,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族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所以,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將修續族譜視為本族繁衍發展的一件大事,素有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傳統。我族自唐開元24年(736年)始祖鼎公開族以來,歷經1283年,風雨滄桑,終成名門望族。族譜首修於1300年(元大德庚子年),此後編修始終嚴謹有序,期間經過了多次續修。
  • 九親說:家譜修撰傳統
    從此以後唐代就沒有再修過家譜了。唐代家譜的形式沒有多大變化。一般的譜,都是用方框、線條、箭頭表示世系圖表,詳細註明每個人的血緣關係、名諱、官職及配偶的姓氏名字等,字跡工整,繪圖清晰。官修的望族譜,其內容是按照唐代的政治區劃,依道、州、郡的次序排列,每一郡列出該郡的望族姓氏,少者三姓(如涼州西平郡),多者四十姓(如雍州京兆郡)。
  • 《張氏 族譜》跋
    竊以為主要緣由是,他們深知先德窮廿十載之功,尋根問祖,且深暗族譜編纂之道,曾兩次主修族譜,有深入紮實的族譜編纂功底。先德自受聘以來,不求回報,默默奉獻。歷數月,譜已成,終不負其所託。需要說明兩點情況。一是因為先德沒有參與南湖洲人丁信息採集,譜上所載南湖洲「錦」字派以下世系、齒錄,全部照錄張浩良、張水平所採錄的資料。
  • 熱烈祝賀岑江王氏五房族譜圓譜慶典順利舉行!
    岑江王氏五房族譜撰修有感首先感謝岑江王氏五房族人對北京九親文化公司和本人的認可與信任。當古法與現代相碰撞,堅持古法修撰,或採用現代進步式的修撰,岑江王氏五房族譜人選擇了與時即進。古法修撰族譜,既要考驗編撰之人文化修養,又要考量編撰之人的書法功底。採用雞蛋清研墨撰寫族譜。只撰寫一本,後需複製只有複印也,也不是要採用到現代方式。
  • (清)毛黼亭撰修.道光26年(1846).木活字本
    《清漾毛氏族譜》四卷.(江西上饒).清同治十年.毛光春修.《無錫毛氏家譜》.毛鑑清修.民國22年鉛印本.1冊;另毛肇圻修.民國22年排印本1冊.《常熟汲古毛氏家譜》一卷.清毛桂撰.道光十九年撰.民國錢大成鈔本.1冊.《南山毛氏宗譜》.清同治四年本.1冊.《毛氏宗譜》.(海門)清毛廷儒修.同治十一年四詩堂本.《海陵毛氏重修族譜》.民國活字本.9冊.載始祖毛茲公.明洪武間徙居泰州.
  • 你了解過家族的族譜嗎?
    族譜,是記錄其宗族世系的歷史典籍,又稱家譜、宗譜、家牒,族譜中大多記錄著一個族系姓氏的起源、遷徙、繁衍、分布、風情世故等等,在族譜中,也嚴格制定族規、族訓,族譜,是一個家族世世代代相傳、延續和發展的歷史軌跡,是一個宗族從形成開始的發展史、生命史,由於宗族的歷史發展歷程和文化內涵都各有不同
  • 大校阿里堅:修族譜,傳家風
    家族史的脈絡清晰了,一個在心中萌發了20多年的念頭也在阿里堅頭腦中漸漸堅定下來——「我要修族譜!」  知曉家族往昔,明晰家國歷史  一本《阿氏族譜》擺在桌上,封面非常簡樸,沒有任何的裝飾,但有一行字非常醒目:踏著祖輩足跡,探索世界,強我中華。  「這就是我修族譜的原因。」
  • 陳若航:手寫堪比印刷 族譜最求靠譜
    文稿裝幀成冊,典雅厚重,這就是陳若航家傳的歐體手寫族譜技藝。  每年損耗近80支毛筆  今年52歲的陳若航出生在一個修譜世家,其祖輩最早從事修譜要追溯到清道光年間。傳到他這輩時,已是第六代。  在陳若航的記憶裡,他的爺爺就是修譜好手,在閩侯小有名氣。從8歲起,他就跟著爺爺苦練歐體字,18歲起就參與一同編寫、修撰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