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各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修譜熱,然而,各地譜牒的修撰質量參差有別、良莠不齊,存在著很多問題。總結來說,則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敝帚自珍,封閉僵化。
很多族譜都會標記「僅限本族人員閱讀,如若借給外人,則嚴懲不貸」的字樣,或者乾脆說:
「或有不肖輩,鬻譜賣宗,或謄寫原本,瞞眾覓利,致使以贗混真,紊亂支派者,不惟得罪族人,抑且得罪祖宗。眾共黜之,不許入祠,仍會眾呈官,追譜治罪。」
作為家族歷史和地方文化遺存,族譜應該為本族後人珍視,而且在其內容無須保密的情況下,能讓非本族人土翻閱。把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發掘整理,光大前賢,理應得到理解和支持。
第二,水平參差不齊,標點校訂不嚴。
現代新修的修譜,往往會把祖上存留的譜序、傳贊、藝文等,以簡化字方式分句分段。但很多主持者的古文水平和文學修養有限,存在著明顯的標點及注釋錯誤,甚至還存在著不識繁體字的情況。
點校後的版本讓人云裡霧裡,不知所云,實在是不忍卒讀。萬鳴皋便曾說:「略通文墨之村叟危害最大,見識不長,又自以為是。」
第三,內容簡略粗陋,形式粗糙爛造。
族譜其所以重要,因其內容除記述本族世系成員外,對本姓姓源、發源地和遷徒、變化、大事記、名人傳記、風土人情等情況多有記述,是記述一個姓氏歷史全過程。
因此,族譜不僅要寫明其成員世系輩分,族史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而且史實越多,其價值越高。而現代修族譜,往往只是對世系成員作一大概的介紹,而整體式的俯瞰式的綜合性概括較為缺乏。
第四,矜誇祖先的態度問題
家譜撰寫的態度問題,這是修譜的首要問題。修譜的態度無外乎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講究本有其事,據實載錄;另一種則是曲筆回護、牽強附會,或更有甚者是任意杜撰,以追求譜牒完備,中間不缺斷,且代代載有名賢大宦,以此光耀門楣。
牽強附會、迷信聯採是中國古代家譜的通病,正如胡適所說:
「中國的族譜有一個大毛病,就是源遠就流長的迷信。沒有一個姓陳的不是胡公滿之後,沒有一個姓張的不是黃帝第五子之後,沒有一個姓李的不是伯陽之後。家家都是古代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後,不知古代那些小百姓的後代都到哪裡去了。」
人人都喜歡攀援顯赫的祖先,家家都是古代名人之後,似乎唯有如此,才能顯現出自己家族的高貴和血統的深厚。
朱熹也曾說過:
「今之修譜者眾矣,推其意,不過誇示祖宗之富貴,矜言氏族之強大已耳;而所以修譜之深意,則茫乎其不可問矣。蓋修譜之意,所以序昭穆、明長幼、分士庶、別親疏,以維持家道也。而今之修譜者,則曰:吾太祖為某氏之官,某朝之相。而後之子孫,亦與有榮施焉。凡我同姓之人,莫不依附我之氏族,而得以步其光寵。於是乎親疏無以明,士庶無以分,長幼無以別,昭穆無以序,而修譜之義安在哉!」
朱熹認為修譜,是為了「序昭穆、明長幼、分士庶、別親疏,以維持家道也」,可是當今的人只會「誇示祖宗之富貴,矜言氏族之強大」,這根本是與「修譜之深意」相違背的。
戴震在其《族支譜序》中記載戴氏家族的遷徙情況時說:「蓋譜牒所記,戴公以下,護公以上,不審信也。」這一明確否定的說法,指出了戴氏家譜中的記載有與歷史事實不符的情況,表明戴震反對為了「尊祖、敬宗、睦族」以及利用綱常倫理加強宗族血緣關係和凝聚力從而就隨意攀龍附鳳、遙託華胄、空附名宦的庸俗的修譜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