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完整的族譜有哪些內容?民間族譜修撰的注意事項

2020-12-21 族譜修撰研究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即是時代精神的折射,也是家國情懷的濃縮。而一部功能集聚、要素齊全的家譜,應該有哪些內容呢?

具體來說,有以下十七個內容。

1.譜名。事有定名,才有其實。現代修譜一般稱為XX家譜、XX宗譜、XX族譜,這是比較常見的。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稱呼,如XX家乘、XX世譜、XX祖譜、XX譜傳、XX真譜,還有一些就是幾個地方的同姓合修的,如XX統譜、XX合譜、XX聯宗譜,也有一些是統譜下面的支譜,如XX大成譜、XX房譜、XX支譜。此外,古代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稱呼,如XX淵源錄、XX源流考、XX清芬錄、XX世典、XX世牒、XX世恩錄、XX故譜、XX族譜圖、XX族系、XX族講、XX石譜、XX世家、XX私譜、XX本書、XX大同譜、XX鄉賢錄、XX傳芳集、XX家傳簿、XX先德傳、XX系譜、XX譜志略、XX家譜彙編、XX家模彙編等等,名目繁多。

2.譜序。我國的家譜,卷首一般會有一篇至幾十篇不等的序文。譜序的內容主要是對修譜緣由、修譜時間做一個大概的介紹,作序之人一般由德高望重之人下筆,書寫格式採用文言文的形式。譜序包括新序、舊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語、目錄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關於本族的記述。

3.譜例。譜例又稱凡例,主要是闡述家譜的纂修原則和體例。大致來說,每一次續修家譜時都會訂出若干條適合社會潮流與需要的規則,以作為修譜時所要遵循的原則。如對於族人入譜的選擇、對於大宗小宗的規定、對於祖上追溯的年代等等。以蘇洵《蘇氏家譜》的《譜例》為例:自秦漢以來,仕者不世,然其賢人君子猶能識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絕,無廟無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勢宜亡而獨存,則由有譜之力也。

蘇洵指出修譜的目的,在於讓子孫後代不忘祖宗先人,並且通過族譜使五服之內的族人增強孝悌之心,從而達到敬祖收族的目的。

4.譜論。譜論是由先賢的譜說、譜論、譜議的篇章和古代經典中的有關論述組成,如蘇洵的《蘇氏族譜亭記》,便是一篇論述譜議的名文。譜序對修譜的作用、功能、意義、歷史、原理、方法等加以發明和闡述,對讀者了解修譜的存在意義有很大的幫助。

5.恩榮錄。恩榮錄的主要內容是歷代皇帝對家族中的官員及其家譜的敕書、詔命、賜字、賜匾、賜詩、賜聯、御諡文、御製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贈諭文字等,以顯示和炫耀朝廷對該家庭及其成員的獎勵和表彰,同時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讚、遺像。像讚中收集祖先及家族中歷代英賢、重要人物的圖像資料,一般為正面是遺像,背面是像讚。像讚一般位於家譜的前面,讓觀者瞻仰本族先賢的音容相貌。

7.姓氏源流。知道過去才能把握現在,才能夠擁有未來,源流就是本根所在。中國家譜素來有「敘本系,述始封」的傳統,明清以來各家譜也大多有記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稱姓氏源流,或稱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來記述本姓來源、本族的歷史淵源、始祖、世派、遷徙、各支派間關係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規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員共同制定的、用以約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規,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名稱各異,種類很多,諸如家規、家約、家戒、家法、家禮、家典、家儀、家條、族規、族約、祠規、祠約、規範、規條、規矩、條規、戒諭等。家規家約是一個家族長盛不衰的關鍵所在,如舉世聞名的《陳氏家規二十條》。

9.祠堂。記載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歷史,介紹祠堂的建築規模、地理位置,收錄有關祠堂的碑文、詩文、祠聯、祠匾、祠堂圖,建祠捐資人名,記錄祠堂內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況等。

10.五服圖。五幅圖又稱服製圖。所謂五服,就是指古代喪服制度中的五種服色,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喪服是根據生者與死者的遠近親疏關係而穿著的一種服飾。五服圖存在的價值,就是在喪禮時確定各自的穿著。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與死者的親疏遠近關係,同時又表明與死者同有關係的生者與生者之間的遠近親疏關係,所以不僅在執行喪禮時要涉及到,而且在執行宗族、家族事務及執行法律時也必須涉及,所以家譜中一般都載有五服圖。

11.世系。這是家譜中的主體部分,又稱為世系圖、世系考、世系記等。這部分內容為所有中國家譜共有,因而成為家譜區別於正史、地方志的最明顯的標誌。世系的主要內容就是給所有人排備份,簡略記載族人的世系傳承。目前常見的世系表有以下兩種:(1)寶塔式圖譜:這一圖譜形式何人所創、創於何時目前尚無定論,不過最遲已在南宋時出現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產品。(2)牒記式圖譜:這一圖譜的特點是分別按世代以文字敘述先人的事跡,既不用線條,也不用圖表。

12.傳記。家譜中的傳記又稱行狀、行述、行實、事狀志略等,其體裁有傳記、行狀、壽文、賀序、墓誌、祭文以及抄自史傳中的資料,主要載錄家族成員中「忠臣孝子」、「節婦義夫」的事跡和傳記資料。

13.任宦記。記載族中成員歷代官宦名人事跡,其內容與傳記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歷、科第、政績、功勳著作、學說等。

14.墳塋。主要記載族中公共墳地的情況,包括墓地圖、墳向、祖墳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5.藝文。收錄家族、宗族成員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試文、萬言策、詩詞和各式文章等。

16.字輩譜。又稱派語、派行詩、行第、派引、排行等,專門登載族內成員姓名排行的字語。如《義門陳氏譜》: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綿,廉孝輝先烈,詩書啟後賢,雅儒崇善慶,俊秀守純全,盛業傳家裕,隆思待詔宣

17.領譜字號。中國古代家譜修好後,在派發給族中成員前,對每部譜都編以號碼。

相關焦點

  • 五臺譜牒文化修著族譜
    修族譜具有慎終追遠、敦宗睦族、凝聚血親、規範倫理的教化功能。老三區文化底蘊深厚,向來有修譜、續譜和藏譜的優良傳統,明清時期就有胡氏、白氏、劉氏、韓氏、王氏、楊氏、邊氏、羅氏等舊家譜。這些家譜儘管編纂形式有所不同,編纂體例有詳有略,記載內容有多有少,編寫重點各有側重,但其格式基本類似,有章可循。格式中主要部分有譜序、凡例、世系圖、傳記、家規、藝文和字輩譜等。
  • 萊陽杜家泊張氏第十一次修撰族譜,傳承六百餘年的歷史
    在膠東半島的萊陽,就有一支張姓人,過去曾先後十次修譜,位於膠東半島萊陽的杜家泊張氏家族,曾先後修譜十次,而今第十一次族譜修撰工作已然完成,正式付梓印刷,其家族底蘊之深,可見一斑。(萊陽市大夼鎮杜家泊村)(杜家泊張氏族人明代牌坊遺蹟)據了解,杜家泊張氏族譜由第七世族人首修,第八世族人再修,第十世族人三修(清順治十八年刊印),康熙五十六年四修,乾隆十九年五修,乾隆五十年六修,道光七年七修,光緒二十四年八修(未刊印),民國八年(1919年)第九次修撰,民國二十年
  • 譜牒文化丨簡論續修族譜
    族譜中蘊藏著社會學、歷史學、人口學、方志學、民族學 等學科的豐富內容。族譜是我們研究家族史和姓氏歷史文化不可缺失的珍貴資料。我國的族譜,源遠流長。早在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現了用文字記載的家族世系;到兩漢魏晉時期,修譜之風興盛起來;在唐代的族譜中,除官修的之外,還出現了私家修的族譜;自宋代以後,普遍為私家修譜。
  • 一本族譜兩個半世紀 山東牟平呂氏尋四海修族譜(圖)
    舊族譜  「流水有源、人生有祖」,牟平區觀水鎮大石疃村15位呂氏後人,花費3年時間,續修了清朝道光年間傳下來的  ■本次續修加進了3300多人,這些人分布在全國13個省、3個直轄市、1個自治區   ■村民說,盛世修志,只有安居樂業,族譜才有可能得以續修啊   ■族譜雖是一姓之史,但也是地方史志及國家歷史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膠東在線消息 俗話說「流水有源、人生有祖」,一本族譜可以追根溯源、凝聚整個大家庭的合力,當牟平區觀水鎮大石疃村15位呂氏後人,花費
  • 一本完整的族譜一定需要這七個方面,你知道嗎?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一本完整的族譜,必須包括序言、宗規、字據、服制、圖說、傳志、世系、其他八部分。 下面我們就以已編修好的族譜為例,詳細介紹下這八個部分在修譜時應該怎麼編。
  • 我們今天為什麼要修撰族譜?聽聽大儒怎麼說
    清代大儒章學誠曾說:「家有譜,州縣有志,國有史,其志一也。」家譜、方志、國史是三位一體、互為補充的關係,三者之間缺一不可。宋代程頤道:「家法壞,譜諜尚有遺風,譜諜壞,人家不知來處,故譜不可不修。」家譜的修撰關乎世道人心的變遷,關乎民風良俗的形成,不可不引起重視。
  • 敝帚自珍、校訂不嚴、內容粗陋,談一談當前族譜修撰存在的問題
    總結來說,則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敝帚自珍,封閉僵化。很多族譜都會標記「僅限本族人員閱讀,如若借給外人,則嚴懲不貸」的字樣,或者乾脆說:「或有不肖輩,鬻譜賣宗,或謄寫原本,瞞眾覓利,致使以贗混真,紊亂支派者,不惟得罪族人,抑且得罪祖宗。
  • 秋風江鍾氏六族理事會代表來到高州市雅瑤閣核對與修撰鍾氏族譜
    2020年1月11日上午,秋風江鍾氏家族兄弟來到高州市雅瑤閣核對與修撰族譜。鍾氏族譜是記載鍾氏家族子孫世系的傳承之書,有著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係親疏遠近的作用,也是鍾家人「回家」的關鍵。而鍾氏家族有著三千多年的傳承,在這期間也經歷過無數次族譜的修訂,但隨著歷史的變遷,能夠遺留下來的族譜屈指可數。
  • 宗譜、族譜、家譜、支譜稱謂涵義有什麼不同
    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為附錄,俗稱「譜尾」。包括「文傳」和「文藝」兩塊,文傳記載已故先人典型的事跡;文藝記錄家族文人的詩詞歌賦、文章等。從字面來看,宗譜、族譜和家譜是有很多不同的,順序上也是從大到小的,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三者的概念也越來越模糊,許多時候都已經將其看為同一件事物了。
  • 修族譜
    □阿紫    三舅打電話給母親,告訴她一件大事,要修族譜了。母親只要自願贊助1500元,就可以入譜,這可是天大的喜事。三舅說得很激動,母親反應卻很平淡。因為隔壁老王家不久前也修譜了,門檻費才500元。    「地區差異嘛,你們那兒經濟水平能和我們浙江相比嗎?
  • 「修譜說」一本完整的族譜一定需要這七個方面,你知道嗎?
    一本完整的族譜,必須包括序言、宗規、字據、服制、圖說、傳志、世系、其他八部分下面我們就以已編修好的族譜為例,詳細介紹下這八個部分在修譜時應該怎麼編。一、序言序言主要介紹家族源流、修譜意義、修譜過程和修譜人名。
  • 熱烈祝賀岑江王氏五房族譜圓譜慶典順利舉行!
    岑江王氏五房族譜撰修有感首先感謝岑江王氏五房族人對北京九親文化公司和本人的認可與信任。當古法與現代相碰撞,堅持古法修撰,或採用現代進步式的修撰,岑江王氏五房族譜人選擇了與時即進。古法修撰族譜,既要考驗編撰之人文化修養,又要考量編撰之人的書法功底。採用雞蛋清研墨撰寫族譜。只撰寫一本,後需複製只有複印也,也不是要採用到現代方式。
  • 高唐縣這個張氏家族,修完祠堂就修族譜
    然而,在一修家譜中讓很多三十里舖張氏後裔未能得到記載,及時是為家族作譜序的克緗公也成為家族之謎。原因有二,第一種是「大宗百世不遷,小宗五世遷出」使得五服外的人沒能修入一譜之中。另一個原因是家族二修族譜未能成功刊印成冊,僅有手抄校稿留存至今,可惜較為破爛。今高唐三十里舖張氏也是基於上述兩個原因,認識的修譜不能再晚。
  • 族譜的演變
    因言則善翁亂中流寓,因家於此,所依族譜一本,今藏其家。友善購求得之,乃令良玉攜歸珍藏之。   萬曆十年(1582)修董氏族譜載《雲蓋鄉董氏族譜序》,而《雲蓋鄉董氏族譜序》見元吳澄《吳文正集》卷三十二(《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197冊)無疑是說吳澄所撰;《雲蓋鄉董氏族譜序》:「
  • 族譜的演變
    因言則善翁亂中流寓,因家於此,所依族譜一本,今藏其家。友善購求得之,乃令良玉攜歸珍藏之。   萬曆十年(1582)修董氏族譜載《雲蓋鄉董氏族譜序》,而《雲蓋鄉董氏族譜序》見元吳澄《吳文正集》卷三十二(《四庫全書》影印本第1197冊)無疑是說吳澄所撰;《雲蓋鄉董氏族譜序》:「
  • 客家族譜博物館簡介
    如今,館藏有150個姓氏2900多部2萬多冊客家族譜、19000多份的民國以前客家契約、近百幅客家祖圖及客家神明崇拜圖、1000多件客家地方文獻資料(含客家文書、藥書、醫書、帳本、道教手抄本、清刻本地方著作等)、客家民俗器物及客家方志等,其中,館藏民國以前客家族譜五千多冊,涵蓋了閩臺客家百家姓開基始祖族譜和完整的少數民族雷、藍、鍾等姓族譜,已基本建成以客家族譜為中心,涉及客家宗族文獻、民俗器物文物為一體的藏品體系
  • 島城人熱修"現代"族譜 青島流亭胡氏族譜首發
    其中,北龍口102歲的王淑坤老人,當時一聽要續修族譜,還捐出了1500元的私房錢。     內容創新男女同入譜「家乘」詳述歷史變革     厚厚的《青島流亭胡氏族譜》裝在精緻的木匣子裡,共有二函十卷,此外還有一卷「家乘」。族譜將1915年後的世系延續到了2008年8月20日,共記錄了胡氏族人居住地56處,總人口25300餘人。
  • 大校阿里堅:修族譜,傳家風
    阿里堅越發感覺到良好家風的重要性,也讓他對自己家庭的來龍去脈有了更多更大的興趣。  然而,阿里堅的家族沒有祖譜,甚至連像樣的文字記載也沒有,很多都是長輩的講述,沒有人系統整理,這讓家庭教育中家族史的內容始終是一鱗半爪、支離破碎。
  • 陳若航:手寫堪比印刷 族譜最求靠譜
    文稿裝幀成冊,典雅厚重,這就是陳若航家傳的歐體手寫族譜技藝。  每年損耗近80支毛筆  今年52歲的陳若航出生在一個修譜世家,其祖輩最早從事修譜要追溯到清道光年間。傳到他這輩時,已是第六代。  在陳若航的記憶裡,他的爺爺就是修譜好手,在閩侯小有名氣。從8歲起,他就跟著爺爺苦練歐體字,18歲起就參與一同編寫、修撰族譜。
  • 族譜製作 製作家族的輝煌族譜
    在線 族譜製作,關係圖製作,多層家族關係圖、族譜圖製作,讓您的家族永世被後人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