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北苑實驗中學初一(1)班 趙欣然
秋日的運河邊不再那麼熱鬧,杜鵑、桃花、海棠都早已過了花季,岸邊的垂柳雖沒有凋零,但也似一副遲暮之年的老態,她一定意識到凜冬將至。
拱宸橋上,行人匆匆走過,飛鳥匆匆掠過。當我正留戀著遠遠飛去的鳥兒,身旁緩緩走過一位老人。她撐著一把油紙傘,傘上印著淡紫色的丁香,質樸又精緻。被她吸引了,我默默跟上她。她走得很輕,很慢,似乎融進這細雨中。
我隨她走進了一個窄小幽靜的巷子。白牆黑瓦,青石板路,慵懶的貓躺在門口,有細膩清新的烏龍茶香從屋中飄出。青石板上的小凹凼裡積滿了水,瓦簷上滴下晶瑩的水珠,打在石板上發出清脆的聲響。門口花盆裡生出嫩綠的苔蘚——「雨侵壞甕新苔綠」——想起陸遊的這句詩。
她走進那家飄著茶香的店中,輕輕地將那把油紙傘放進一個瓷瓶中,隨後走到茶桌後,細細抿了一小口茶: 「進來就看看吧!」我環顧四周,立刻被震撼住了:三面牆上都掛滿油紙傘,大大小小,各式各樣,每把傘的不同位置都藏著一株丁香,每一朵都恰到好處。看向老人,她已在拼接傘的骨架。「好漂亮啊!」我讚嘆不已。「只是喜歡罷了。」老人輕笑了一下。
老人說,她已經七十多了。因為年少時特別喜歡一首詩《雨巷》,渴望成為丁香一樣的姑娘,撐著油紙傘,走在雨巷中。於是,她學習制傘,不懈地嘗試,做出了第一把帶著丁香花圖案的油紙傘。後來,在這兒開了一家傳統油紙傘的店。她說,油紙傘製作的工藝不能消失,希望有年輕人來傳承。
古運河的水靜靜的,輕柔的風吹過,漾起細細的漣漪。河畔,高大的柳樹靜默著,火紅的楓葉異常燦爛。不遠處,一隻白色的鳥兒伶伶俐俐地向高空飛去……
好在哪裡:
作者敘寫了偶遇一位深居小巷的老人,執著於手工製作油紙傘,並希望將它傳承下去的故事。文章借景抒情,開頭描繪秋的蕭瑟,帶著淡淡的失落與傷感;因受了老人的感召,文末的丹楓和飛鳥展露生機和活力,給人積極向上的力量,由此含蓄而有力地點明了文章主旨。作者觀察細緻,青石板、慵懶的貓、積滿水的小凹凼、花盆裡的苔蘚等,對小巷的描寫極具畫面感。
此外,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也是本文突出的一個特點,比如裝傘的瓷瓶,飄香的烏龍茶,傘上的丁香花等,無不展示制傘老人端莊優雅的氣韻和不俗的審美情趣。
指導教師 姚娟華
【來源:錢江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