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油紙傘

2020-12-19 瀟湘晨報

杭州北苑實驗中學初一(1)班 趙欣然

秋日的運河邊不再那麼熱鬧,杜鵑、桃花、海棠都早已過了花季,岸邊的垂柳雖沒有凋零,但也似一副遲暮之年的老態,她一定意識到凜冬將至。

拱宸橋上,行人匆匆走過,飛鳥匆匆掠過。當我正留戀著遠遠飛去的鳥兒,身旁緩緩走過一位老人。她撐著一把油紙傘,傘上印著淡紫色的丁香,質樸又精緻。被她吸引了,我默默跟上她。她走得很輕,很慢,似乎融進這細雨中。

我隨她走進了一個窄小幽靜的巷子。白牆黑瓦,青石板路,慵懶的貓躺在門口,有細膩清新的烏龍茶香從屋中飄出。青石板上的小凹凼裡積滿了水,瓦簷上滴下晶瑩的水珠,打在石板上發出清脆的聲響。門口花盆裡生出嫩綠的苔蘚——「雨侵壞甕新苔綠」——想起陸遊的這句詩。

她走進那家飄著茶香的店中,輕輕地將那把油紙傘放進一個瓷瓶中,隨後走到茶桌後,細細抿了一小口茶: 「進來就看看吧!」我環顧四周,立刻被震撼住了:三面牆上都掛滿油紙傘,大大小小,各式各樣,每把傘的不同位置都藏著一株丁香,每一朵都恰到好處。看向老人,她已在拼接傘的骨架。「好漂亮啊!」我讚嘆不已。「只是喜歡罷了。」老人輕笑了一下。

老人說,她已經七十多了。因為年少時特別喜歡一首詩《雨巷》,渴望成為丁香一樣的姑娘,撐著油紙傘,走在雨巷中。於是,她學習制傘,不懈地嘗試,做出了第一把帶著丁香花圖案的油紙傘。後來,在這兒開了一家傳統油紙傘的店。她說,油紙傘製作的工藝不能消失,希望有年輕人來傳承。

古運河的水靜靜的,輕柔的風吹過,漾起細細的漣漪。河畔,高大的柳樹靜默著,火紅的楓葉異常燦爛。不遠處,一隻白色的鳥兒伶伶俐俐地向高空飛去……

好在哪裡:

作者敘寫了偶遇一位深居小巷的老人,執著於手工製作油紙傘,並希望將它傳承下去的故事。文章借景抒情,開頭描繪秋的蕭瑟,帶著淡淡的失落與傷感;因受了老人的感召,文末的丹楓和飛鳥展露生機和活力,給人積極向上的力量,由此含蓄而有力地點明了文章主旨。作者觀察細緻,青石板、慵懶的貓、積滿水的小凹凼、花盆裡的苔蘚等,對小巷的描寫極具畫面感。

此外,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也是本文突出的一個特點,比如裝傘的瓷瓶,飄香的烏龍茶,傘上的丁香花等,無不展示制傘老人端莊優雅的氣韻和不俗的審美情趣。

指導教師 姚娟華

【來源:錢江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好一把詩意的油紙傘
    本報記者 張曉欣 劉斐一把小小的油紙傘,一個生動含蓄的傳統文化符號。「白牆黑瓦青石板,小巷細雨油紙傘」,油紙傘從來不只是遮陽擋雨的工具,它還能給平淡的生活增添朦朧的詩意。江西婺源縣甲路村,世代制傘,名氣不小。有民謠唱:「景德鎮的瓷器,甲路的傘,杭州的絲綢不用揀。」
  • 詩意油紙傘
    這傘是很常見的油紙傘,整個傘身傘架,皆是木質而成。握著那光滑的傘柄,猶如在與歷史的昨天相觸。遇到雨天,油紙傘便成為我與母親的庇護,遇到烈日,油紙傘同樣可以遮擋住火辣的太陽。但不知何時開始,母親就不用油紙傘了,換成了布傘,骨架變成了冷冰的鋼絲。而那把油紙傘成為了我的專利傘。 每每下雨,我便撐著油紙傘出外散步。
  • 古代的油紙傘
    古代的油紙傘 2017-04-21 10:26 來源:德州新聞網
  • 雨巷的油紙傘
  • 撐著油紙傘去訪友
    撐一柄油紙傘,不邀賓,不喚友,沿著心靈指引的方向在光陰裡漫溯,去往那個熟悉的老地方,去看看那個經年的老友。漠漠紅塵,最讓人感到踏實的莫過於,任時過境遷,你我都還依然如故;當我踏著光陰的軌線,急匆匆地趕來與你重逢時,你也正靜靜地守望在原處。
  • 油紙傘
    文·胡夏蓮  他撐一把破油紙傘,背著一個蛇皮袋,袋裡裝著幾件換洗的舊衣服,一步三回頭,跋涉在那條泥濘的小路上。  一天,在城市的街角,他從早餐店出來。傘呢?我分明帶了傘,怎麼就不見了?他逡巡、掃視一圈,還是沒見傘的蹤影。  第二天,他進店後,發現店裡新來了一位小姑娘,她把一盤熱氣騰騰的稀飯端到他面前,臉忽地變紅了。
  • 油紙傘最後的守望者
    偶讀一篇《油紙傘的最後守望者》的文章,喚起了我兒時的回憶,記憶裡那把散發著油墨味的油紙傘,似乎就撐開在我的眼前,一下子離我好近好近。黃色的油紙傘是爺爺的「寶貝」,竹子和麻繩構成傘骨,黃色的雨布做傘面,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出潤澤的光,與現在的尼龍傘面不同,這把油紙傘用時髦的話來形容,那叫「低調的奢華」,每次爺爺撐著它出現,總會吸引不少同學羨慕的目光。傘很大,在傘下站著三個成年人都能轉開身。
  • 古代的雨傘:油紙傘
    古時用的雨傘被稱為油紙傘,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使用紙或者布製作成的傘,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中國最早的傘是由魯班妹妹發明的,古時的油紙傘曾出口到亞洲的各個國家,經過改良,成為各個地方特色的油紙傘。油紙傘是傳統手工業代表之一,純手工製作,過程繁瑣,油紙傘的傘面用的是傳統棉紙,傘骨用的是蘭竹,刷上純天然桐油,傘柄和傘骨均保留原本的顏色,古樸的韻味,後來經過不斷的改革,在傘的製作工藝上和傘面的構圖上都有了創新,增加了樣式。
  • 油紙傘養護指南,撐著油紙傘穿漢服拍雪景吧!
    在文中小袍提到,油紙傘製作會有「上油」這道工序。傘面的桐油遇到雨水時,會產生反應,形成一層包漿。如果你買回來不常使用的話,反而會讓桐油幹掉,傘面向中間收縮、逐漸失去彈性,甚至有可能泛黃。所以,一定要多讓油紙傘見見雨水。
  • 賣傘囉,賣油紙傘囉,好看耐用的福州油紙傘
    ▁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就已經有福州油紙傘了。油紙傘在從前福建福州人的生活當中有重要的地位,當地有句俗語叫「包袱傘」,意思是出門人所帶包袱中都有傘。歷史上,福州油紙傘曾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銀獎,還在1933年美國芝加哥百年進步博覽會上榮獲優秀獎。新中國成立後,福州油紙傘由於過硬的質量,一度遠銷日本、歐洲和東南亞。
  • 油紙傘,一方人的堅守
    這不禁使我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青石板的小路,悠長寂寥的小巷,伴著屋簷滴下的雨滴走來一位撐著油紙傘的姑娘,這該是無數人夢中的江南吧。正值雨後,我和朋友漫步於江南的一條小巷,說說笑笑之際,一抬眼,便被頭頂那一片油紙傘吸引。
  • 「油紙傘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溼清眸」,感受油紙傘的清幽一夢
    油紙傘是源於中國大陸的一種紙制傘,傳至亞洲其他地區如日本、臺灣、朝鮮、越南、泰國等地。油紙傘除了是擋陽遮雨外,它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一項不可或缺的物品。油紙傘的應用1)婚嫁在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喜娘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日本傳統婚禮上,新娘也會被紅色油紙傘遮著,老人喜好象徵長壽的紫色傘,送葬時則要用白色傘。
  • 時間好物之油紙傘,入畫成詩驚豔了年華
    分水油紙傘時間好物說到油紙傘大部分的人,就會想到詩人戴望舒《雨巷》裡撐著「油紙傘像丁香一樣的姑娘」。江南古典油紙傘製作工藝亦是油紙傘中代表,而「分水油紙傘」傳統製作技藝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也是目前油紙傘行業中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摘選自百度百科)
  • 江南·煙雨·油紙傘
    春雨,我不經意想起江南的古巷,想起雨巷詩人戴望舒和他的油紙傘。在一個落影黃昏,置身於多情和纏綿,穿越時空的限制,遊走江南,我不禁沉思:不知道油紙傘是不是江南人的發明,但我想它的出現和草長鶯飛,黑白相間的江南水鄉必有關聯。
  • 撐一把油紙傘從石鼓走來
    但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因輕便的尼龍摺疊傘出現,石鼓的油紙傘鋪相繼關門。趙文超也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  直到2002年,趙文超意外在南嶽發現一家工藝傘廠,師傅竟全是當年跟爺爺在石鼓做傘的。隱藏在趙文超心中多年的油紙傘情結又復活了,2004年,趙文超創辦石鼓第一家油紙傘廠。剛開始請了40多個工人,年產量6萬把左右。
  • 油紙傘 記憶深處的美景
    油紙傘是中國傳統工藝品之一,作為起源於中國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亦傳至亞洲各地如朝鮮、越南、泰國、日本等地,並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隨著大陸客家人遷移至臺灣定居,也令中式油紙傘在臺灣生根發展。油紙傘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一項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日本傳統婚禮上。
  • 多情的油紙傘,醉美了芳華
    自從發明紙後,絲由紙代替,製成紙傘。宋時稱綠油紙傘。以後歷代均有改進,最後形成今天的大眾用品。油紙傘是一種塗上原生態熟桐油棉紙做傘面的雨傘。如今,我們看到的油紙傘,大多只是用於擺設、裝飾用品,現已成為一種年代符號,歷史記憶。在古代,油紙傘是男女的一種訂婚信物,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一項不可或缺的物品。
  • 油紙傘,煙雨朦朧中的非遺印象
    1 油紙傘是愛情的產物油紙傘從來不只是遮陽擋雨的工具,在很長的一段歲月裡,它都是用來承載著那難以忘懷的愛情,西湖斷橋青石瓦上,許仙與白娘子以傘寄情思,也只有那把美麗的油紙傘,才可以承載起千年等一回的浪漫傳說吧。
  • 雨巷丁香|瀘州分水油紙傘
    油紙傘 / 羋友康 攝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你撐的那把油紙傘 每年成都的非遺節上會看到一把碩大的油紙傘被稱作中國傘王▼中國傘王 / 冉玉傑 攝每年成都的非遺節上會看到一把碩大的油紙傘被稱作中國傘王
  • 油紙傘下的守護與同行
    《與您同行》的觀眾,不僅為油紙傘傳統製作工藝所折服,也被傳統文化傳承人的創業故事所打動。於是,主創團隊最終將故事的主人公選定為一對爺孫——一位手藝精湛的油紙傘老工匠和一位立志將傳統工藝傳承發揚的創業青年。